《紅樓夢》寫了三個純情的蘇州姑娘黛玉、香菱、妙玉,都出身仕宦人家,一個為寄人籬下的小姐,一個成被拐賣的丫環(huán),一個是遁入空門的尼姑,經(jīng)過一番顛沛流離,都進了賈府大觀園,不過妙玉是賈府正兒八經(jīng)請進來的。
“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因為自幼多病,于是“帶發(fā)修行”,“今年才十八歲,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極通,經(jīng)文也不用學了,模樣兒又極好……”王夫人聽了林之孝家的推薦,說道“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驕傲些,就下個帖子請他何妨?!?/p>
于是讓人帶著請?zhí)麄淞塑囖I去把妙玉接來。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修行時,邢岫煙一家因貧寒曾借住蟠香寺,和妙玉做了十年鄰居,妙玉還是她的啟蒙老師,妙玉至少八歲以前就進玄墓山。
玄墓一帶,“山人以圃為業(yè),尤多樹梅”。妙玉稱得上在玄墓梅花叢中長大,對梅花有特殊感情,《紅樓夢》用很多筆墨寫了她的梅花情結。
如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用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黛玉、寶釵和寶玉吃“梯已茶”。再如第四十九回、五十回,寫了寶玉賞梅、乞梅及妙玉贈梅。
“(寶玉)已聞得一股寒香撲鼻,回頭一看,卻是妙玉那邊櫳翠庵中有十數(shù)枝紅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顯得精神,好不有趣?!北娙嗽谔J雪庵聯(lián)詩,湘云便要寶玉以“訪妙玉乞紅梅”為題。
寶玉自稱“也不知費了我多少精神”從妙玉處要來梅枝,“原來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來高,旁有一枝縱橫而出,約有二三尺長,其間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蘭蕙。各各稱賞。”
從這一枝梅上,可看到妙玉還精通治梅園藝,難怪寶玉要費了口舌才得乞討到。寶玉還對大家說,“我才又到了櫳翠庵,妙玉竟每人送你們一枝梅花,我已經(jīng)打發(fā)人送去了?!?/p>
妙玉性格孤癖,她自己的東西從不肯輕易給別人,卻慷慨折梅贈眾人,反映了她那冷艷背后的重情誼一面。吳地歲時風俗,早春二月(農(nóng)歷)“元墓(玄墓)看梅花”(清顧祿《清嘉錄》)。
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蘇州織造,亦隨俗去玄墓賞梅,調任江寧織造后,仍饒有興致專程而來??滴跞四辏?699)秋,曹寅之弟曹荃(字芷園)奉命欽差兩淮。
康熙三十九年春,曹寅特邀弟曹荃及友人一起來蘇州游覽賞梅。詩友王煐《憶雪樓詩集》有《千尺雪和荔軒、芷園兩使君》,稱“支硎載酒觀新瀑,鄧尉聯(lián)吟惜落紅”。
曹寅幕賓姚后陶《后陶遺稿》有《吳門同曹荔軒通政昆仲游千尺雪限深字》、《程恥夫、葉桐初、朱樸仙集飲吳門官署,兼懷楝亭通政游光福未返,即用光、福二字》,“遙念山中人,應伴梅花宿”。曹寅昆仲在光福留連忘返,竟為賞梅夜宿山中。
姚后陶曾隨曹寅入職蘇州織造署,詩里還流露了故地重游之慨。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則與玄墓圣恩寺主持濟志有莫逆之交,李煦《虛白齋尺牘》存有康熙五十二年秋“復玄墓和尚”短簡: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令人馳慕不已,正未知何時得至虎溪,與遠公作竟日談耳。圣恩深重,報稱愈難。
此番再荷視鹺之命,每凜蚊負之懼,何敢當賀?然蒙專人遠來雅宜,固不能忘也。附謝,不一。
“虎溪”,光福鎮(zhèn)古稱;“遠公”,典出晉高僧慧遠,此指濟志。時李煦在揚州鹽署任上,“蒙專人遠來雅宜”,兩人情誼非淺,李煦惦念著與濟志再作“竟日談”。
濟志曾于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四十六年二度率圣恩寺眾僧迎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曾三次臨幸圣恩寺,初次在康熙二十八年,由濟志之師吼崖石公(時84歲)率眾僧出寺迎候。李煦于康熙三十二年出任蘇州織造,曾參與四次迎駕,因此他與圣恩寺濟志交往漸深亦在情理之中。
曹寅、李煦這些陳年玄墓雅事,無疑影響著曹雪芹筆下《紅樓夢》的蘇州情愫。當然妙玉所稱“玄墓蟠香寺”是虛構的,玄墓一帶有三座古寺廟:圣恩寺、司徒廟、永慧禪寺。
圣恩寺最著稱,始建于唐天寶間,毀于元代,明初復興,因禪宗臨濟宗楊岐派萬峰蔚禪師到來,寺院名聲大振,山亦有“萬峰”之稱,康熙、乾隆年間圣恩寺為江南名剎;鄧尉司徒廟,祀東漢大司徒鄧禹,內(nèi)有清、奇、古、怪四株千年古柏,附近有康熙蘇州巡撫宋犖(與曹寅、李煦相交)所題賞梅最佳處“香雪海”;南山永慧禪寺即石壁精舍,建于明隆慶間,南山俗稱“蟠螭山”……細賞這虛擬的“玄墓蟠香寺”稱謂,也能感受到作者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意。妙玉的身世撲朔迷離,引發(fā)諸多揣測。
妙玉跟隨她精通“先天神數(shù)”的師父來“都中”朝圣“觀音遺跡并貝葉遺文”,不料師父竟仙逝,圓寂時留下遺言,要她“在此靜居”,等待“結果”,于是有了進賈府的機緣。妙玉列為“金陵十二釵”之一,屬另一紅顏薄命典型,她的判詞《世難容》:“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蓢@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愿;好一似,無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通行本《紅樓夢》,妙玉后來是被強賊擄去,留下懸念,“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還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
紅學。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罢哿币辉~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p>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濒~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薄罢哿泟e”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親人離別家鄉(xiāng)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fā)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折柳”一詞也寓含“懷遠”之意。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崩畎椎摹洞阂孤宄锹劦选罚骸罢l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本詩作者通過互贈梅花表達(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原詩】 《贈范曄詩》 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注釋】 驛使:傳遞書信、文件的使者。
隴頭:隴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譯文】 折梅花的時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將花寄給你這個身在隴頭的好友(指范嘩)。
江南也沒什么(可以相贈), 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吧 。 【鑒賞】 一. 古時贈友詩無數(shù),陸凱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獨具一格,全詩又似一封給友人的書信,親切隨和,頗有情趣。
詩的開篇即點明詩人與友人遠離千里,難以聚首,只能憑驛使來往互遞問候。而這一次,詩人傳送的不是書信卻是梅花,是可見得兩個之間關系親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達。
一個“逢”字看似不經(jīng)意,但實際上卻是有心;由驛使而聯(lián)想到友人,于是寄梅問候,體現(xiàn)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如果說詩的前兩句直白平淡,那么后兩句則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
江南不僅不是一無所有,有的正是詩人的誠摯情懷,而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見,詩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豐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來臨,也隱含著對相聚時刻的期待。聯(lián)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詩人的慧心。
這首詩最出彩的地方是“一枝春”,耐人尋味,引人聯(lián)想。詩人善于煉字,不直言梅,而作“一枝春”,讀來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綻枝頭的美好圖景。
以致“一枝春”后來成為梅花的代名詞,對后世的詩文有深遠的影響。這一字,使全詩意境全出,梅花是江南報春之花,折梅寄友,禮輕情義重,它帶給遠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濃濃氣息,是迎春吐艷的美好祝愿,也是詩人與遠方摯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達。
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雖然簡單,細細品之,春的生機及情意如現(xiàn)眼前。
二. 古今吟詠嶺梅詩詞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晉代陸凱《贈范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直隸南雄州志》載,南雄城南有寄梅驛,即取折梅逢驛使詩語。
該驛曾經(jīng)宋紹興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錫綸有《寄梅驛》詩云:“一枝春可當人情,投贈南州艷此清。
妙是不登供帳例,香風千古被征行?!?陸凱是三國時人。
《三國志.陸凱傳》載:“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也。丞相遜族子也。
黃武初為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tǒng)軍眾,手不釋書。
……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珠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又《三國志.孫權傳》載:“赤烏四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p>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于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xiàn)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
他那“雖統(tǒng)軍眾,手不釋書”的儒將風度躍然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贈范嘩》寥寥2 0字,簡樸中道出了真摯的友情,平淡中顯出了高雅的意境。
“一枝春”作為梅花的象征,向人們預示著美好的春天即將來臨,祝愿人們的美好祈望定能實現(xiàn)。 范曄是誰?南北朝劉宋時有個編寫《后漢書》的范曄,但他距三國近200年,肯定不是這個范曄,而是三國另一個范曄。
有的人則認為范嘩是劉宋時的范嘩,而陸凱不是三國吳的陸凱,而是劉宋時的另一個陸凱。熟是熟非,有待考證。
陸凱這首詩不過二十個字,卻包含無限的詩趣和感情。當陸凱懷念范曄的時候,為了表達高潔與純摯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傳遞書物的信使帶給范曄,所謂隴頭人,因為范曄時在陜西長安,隴山在陜西隴縣,所以用隴頭人以代。
不言而喻,陸凱折花遙贈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馳名于世的。隱居西湖的林逋有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p>
正是江南梅花神韻的寫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豐文萃,但陸凱認為別的禮物不足以表達他對范曄的情感,所以說江南沒有什么可貴的東西堪以相贈,唯有先春而至為報春訊的梅花是最適當?shù)?,因而遙遙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們之間的崇高友誼。
大概人陸凱贈詩開始,“一枝春”就成為梅花及贈別的代稱了??梢娪绊懙纳钸h。
唐宋以下歷代詩人都有類似的吟詠,劉克莊寫道:“輕煙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襲取了陸凱的意境;高啟寫道:“無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陸凱詩以寄托感情。后來連唱曲的詞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
《武林舊事》就曾記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兒女終夕嬉戲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詞雖多,極難其選,獨楊守齊《一枝春》最為近世所稱?!笨梢娨皇仔≡娨灿袀魇赖乃囆g魅力。
它的藝術美在于樸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節(jié),特定的環(huán)境,把懷友的感情,通過一種為世公認具有高潔情操的梅花表達出來,把抽象的感情與形象的梅花結為一體了。(曾敏之) 【作者簡介】 陸凱(?―約504年),字智君,陸俟之孫,北魏代(今張家口涿鹿縣山澗口村)人,鮮卑族。
是南北朝人?!段簳酚袀?。
陸凱出身名門,祖父陸俟官拜征西大將軍,父兄也。
武當榔梅歷史悠久,遠溯北圖2 武當榔梅外觀特征宋晚期。
公元1184年,北宋經(jīng)典《真武啟圣錄》就有榔梅的記載:"榔梅者,乃榔木梅實,桃核杏形,味酸而甜"。武當榔梅起初以榔梅稱之,隨太和山的稱謂演變和真武"折梅寄榔"的傳說的影響,民間習慣以"武當榔梅"之名廣泛沿用下來。
在歷史傳承過程中,武當榔梅逐漸形成了政治性、宗教性和群眾性的特征:武當榔梅明代達到鼎盛。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把武當榔梅果列為貢品,每年由武當山進獻;因真武大帝在此修道成仙,宋代賦予它"預知年景"的圣果,元代賦予它"永不泯滅"的仙果,明代武當榔梅成為"顯瑞呈祥"的瑞應之物。
明朝末期,公元1623年(明天啟三年)地理學家徐霞客游覽考察了武當山,他的《游太和山》日記中寫道,在瓊臺中觀、南巖宮共索得榔梅8顆,而且送他果實的道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被人知道而獲罪。徐霞客還把榔梅果帶回家給老母親祝壽。
史料記載:"……永樂十年秋,敕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敕建武當山宮觀。 十一年春,榔梅發(fā)花,色敷紅白,……,遠近聞見,五月果成,珠璣錯落,翡翠交輝,累累滿枝,莫計甚數(shù),凝霞映日,顏色炫耀……";公元1526年,道士方瓊真"訪武當攜榔梅植于洞天福地,今尚存古榔梅一株"。
自清朝末年,由于各種原因,榔梅果卻在武當山突然消失。 20世紀末,丹江口市將武當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項目,并開展了推廣工作,該市多個鄉(xiāng)鎮(zhèn)開始種植,并稱為周邊地區(qū)熱門水果品種。
1、一枝春
陳師道《黃梅五首》(之三)“欲傳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詩中運用了“折梅寄遠”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詩人陸凱的《贈范曄詩》“折花贈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苯钖|風第一枝的梅將春的汛息、真摯的友情和濃濃的思念傳遞給友人范曄,梅花作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豐富著詠梅詩的內(nèi)涵。
2、西湖處士或孤山處士
西湖處士、孤山處士均指宋代著名詩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鶴子而聞名于天下的林逋,愛梅入魔,他不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詠嘯傲其中,而且終生不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真正不同凡俗。
林逋共寫了詠梅詩七津八首,被稱為“孤山八梅”,通過詠梅來表現(xiàn)自己品性的高潔。許多詠梅詩人在目己詩詞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與林逋相同的愛梅情結及超凡脫俗、高潔孤傲的節(jié)操、忘向。同時“海妻鶴子”也成了典故。
3、梅花妝
“梅花妝”的典故是指壽陽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臥,梅花飄落到他額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為好看,宮中美人皆紛紛仿效之。詩中運用“梅花妝”的典故,個僅說明梅花妝為女性儀儀容的修飾,它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風韻,而且在說明女性對青春和生命的熱愛之情。
4、何 郎
何郎,即何遜,曾做揚州法曹,在舍下種青梅樹,日常吟詠其下,后遷洛陽,因思梅心切返揚州,正值梅花盛開,于是賞玩不已,被后人稱為“知梅者”。何遜有詩《揚州法曹梅花盛開》“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海。銜霜當路發(fā),映雷擬寒開?!睂懗隽撕;ǖ陌蝗簧鷻C及詩人對時光飛逝的慨嘆,對后世詠梅詩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5、
高士、美人
此首詩運用了兩個典故,一是袁安臥雪,一是羅浮遇仙。(柳宗元《龍城錄》),前者講洛陽大雪時,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卻高臥家中忍饑受寒,不求助于人。
后者講陏趙師雄遷羅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間酒肆旁見一美人淡妝素服,芳氣襲人,舉止高雅,因扣家門與之共飲。師雄醉臥至曉,發(fā)現(xiàn)自己在大梅花樹下。用這兩個典故把梅花比作臥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城錄·趙師雄醉憩梅花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梅花妝
1 梅開二度 唐代肅宗年間,中原某地有一佳麗女子,名喚陳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樹,時當花期,正噴香吐艷。
忽一日,無緣無故,那梅花樹的枝兒蔫了,花兒落了。何故無風天雨花自殘,陳杏元大惑不解。
也在這一日,陳杏元在朝做官的父親差人送來一位書童。這書童,聰明伶俐,才貌超人。
后來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殘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來,梅花自敗是應在了他的身上。
這不禁使陳杏元內(nèi)心里萌生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感情……不久,他倆相愛了。誰知好景不長,他倆尚未成婚,北國南侵,唐王難以抵擋,就派美人去應付,選陳杏元到北國去和番……那時的邯鄲是邊陲重鎮(zhèn)。
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臨邯鄲的叢臺,與社稷親人垂淚相別。這樣,陳杏元與梅良玉便也來在叢臺之上…… 這樣,如今的叢臺上便也仍然有著這樣的八個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許是命運不濟之人暗中相助吧?后來,當陳杏元淚別梅良玉,一步一回頭,悲悲切切地就要到達番邦,路經(jīng)一處懸崖斷壁,痛不欲生跳崖尋死之時,她突然得救了。
救她的,是一縷陰魂,是前朝也因前來和番到頭來憂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陰魂。那陰魂,背起陳杏元直送中原陳家,最終讓她與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結良緣…… 這件事,感動了陳家院中的梅花樹。
就在梅陳完婚之日,那梅花樹又二度重開,且花朵滿枝,艷麗無比,馨香四溢…… 2 梅花妝 古婦女之妝飾。是指女子在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
相傳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額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妝”。參閱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
其式,在額上畫一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唐時很流行。 3梅妻鶴子 林逋脾氣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卻酷愛梅花、仙鶴。
他常常四處尋訪,但遇佳奇品種,便用重金購來,置于住所四周。閑暇之際,一人賞梅玩鶴。
相傳林逋在孤山隱居時,繞屋種梅三百株?!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他的詠梅名句。
他有只仙鶴,取名“鳴皋”。每逢客人來訪,林逋不在,童子便開籠放“鳴皋”翔云報信。
詩人見鶴,即回家會客。因此,人們說他“梅妻鶴子”(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看來這并非夸大。
后來,他的這個名聲傳播出去,成為傳世趣聞。他死后,真宗皇帝還賜號“和靖先生”。
4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牵巯聨兹f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p>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p>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梅的典故梅花妝 據(jù)南朝《宋書》記載,宋武帝劉裕之女壽陽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樹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狀。
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于是紛紛剪梅花貼于額頭,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喜鵲鬧梅 民間傳說喜鵲因偷了王母娘娘的一株梅花樹送給人間而被遣下凡。
當喜鵲看見自己送來的梅花盛開時,高興地在梅花叢中跳來蹦去。恰巧被繡樓上待嫁的新娘看見,于是將鵲兒和梅花的形態(tài)剪成了窗花。
而在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上,喜鵲被認為是一種報喜的吉祥鳥。梅開百花之先,是報春的花。
所以喜鵲立于梅梢,即將梅花與喜事連在一起,表示喜上眉梢。青梅竹馬 出自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焙笕擞谩扒嗝分耨R”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梅妃 唐朝妃子江采蘋,酷愛梅,在其所在住亭閣四周皆值梅花,名叫梅亭,梅花開時,她在那里賦詩吟賞,夜深了還留戀花下不忍離去,唐明皇就因為這樣,稱她為梅妃。梅開二度 唐肅宗年間,有一佳麗女子,名喚陳杏元,一日其家中梅樹無故自敗。
后陳杏元與忠良之后梅良玉相愛。不久北國南侵,唐王選陳杏元到北國和番。
當陳杏元路經(jīng)懸崖尋死之時,被前朝因和番憂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陰魂所救,并讓陳、梅二人喜結良緣……這件事,感動了陳家院中的梅花樹。就在梅陳完婚之日,梅花樹又二度重開,花朵滿枝,艷麗無比,馨香四溢……驛寄梅花 三國吳將陸遜的族子陸凱,與范曄是好友。
兩人一處江南,一居長安,山川阻隔,常懷思念。冬日適有傳遞公文的驛吏南來,陸凱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驛吏攜往長安贈與范曄,并作《贈范曄》詩一首。
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p>
后因以“驛寄梅花”喻向遠方友人表達思念之情。拋梅求婚 在古代,因“梅”和“媒”同音,故梅被視為“媒合之果”。
《詩經(jīng)?召南?摽有梅》有云:“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p>
從而以梅的好,以梅的成熟來自比?!皰伱贰笔窍M蠡榈哪凶硬灰e過吉日良辰來迎娶。
踏雪尋梅 唐開元年間,在襄陽鹿門山到大王洲的漢水沙灘上,詩人孟浩然總是在沙灘上走來走去。人們好奇地問他是否在尋找什么東西時,孟浩然抬頭答道:“我在尋梅”。
鄉(xiāng)親們再看他在雪地上踩出的腳印,真像是一朵朵“梅花”散落在大王洲上。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一首打油詩:“數(shù)九寒天雪花飄,大雪紛飛似鵝毛。
浩然不辭風霜苦,踏雪尋梅樂逍遙?!倍虾迫卧陲L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也成為我國古代詩人的佳話。
梅妻鶴子 相傳北宋著名詩人林逋長期隱居在杭州西湖孤山,不娶不仕,埋頭栽梅養(yǎng)鶴,被人稱為“梅妻鶴子”。他繞屋種梅三百株,對梅花體察入微,曾詠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名句。
至今,在孤山北麓,仍立一小亭,人稱“放鶴亭”,而孤山也成為西湖賞梅勝地。梅花三弄 古琴曲。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表現(xiàn)梅花的佳作?!渡衿婷刈V》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后改編為琴曲。
“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有三段,同弦異徽云爾。”
(明《伯牙心法》) 此曲結構上采用循環(huán)再現(xiàn)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xiàn)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望梅止渴 有一次曹操率軍出征,天氣酷熱,部隊沒有水喝,行軍速度很慢。曹操對士兵們說:“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酸又甜,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了!”士兵們聽了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出自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中的“驛寄梅花”用的是南宋時陸凱寄梅花和詩給友人范曄的典故,詩里面有“折梅逢驛使”、“聊寄一枝春”的句子。后者詞語名稱: 尺素 詞語解釋: ①小幅的絲織物,如絹、帛等: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②書信:時傳尺素,以寄相思。 所以古詩詞中“尺素”指書信——古人的書信,常用白絹來寫,長約一尺左右,素就是白的意思嘛!所以稱為“尺素”,所以書信又稱“尺素書”。
1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