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懷春燕 曾國藩平了太平天國后,坐鎮(zhèn)南京,為了復(fù)蘇地方經(jīng)濟,聽從部下建議,決定把秦淮河的旅游業(yè)恢復(fù)起來。
這十里秦淮,原是所謂“六朝金粉氣”的銷金鍋,樓臺畫舫間,槳聲燈影里,文人雅士,歌女名妓,把酒言歡,何樂不為?曾國藩手下一些官員早已按捺不住,又不敢貿(mào)然行事,于是便慫恿曾國藩前去“視察”。 曾國藩心知肚明,順水推舟。
首次,他碰到一個藝名為“少如”的藝妓。此女色藝俱佳,且頗聰慧,求曾賜副對聯(lián),以抬高自己身價。
曾國藩本是聯(lián)對名家,區(qū)區(qū)一聯(lián),哪在話下,便擬用她的藝名“少如”作一嵌名聯(lián),免掃其興。先書上聯(lián):得少住時且少??; 歌妓一看,所寫并非自己初衷。
未等曾國藩寫下聯(lián),她便搶先進言,說妾愿替大人續(xù)下聯(lián),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曾國藩沒想到一個藝妓竟然還有文才,自然點頭稱好。 這個少如續(xù)寫的下聯(lián)是:要如何處就如何。
曾國藩見了,不覺嘆服此女的良苦用心。 曾國藩公務(wù)繁雜,自對秦淮藝妓有了良好印象以后,只要得閑,總要邀幾個幕僚好友去秦淮河畔,吃吃花酒,聽聽歌曲,以緩解一下緊張情緒。
一次,他為一來南京的友人在秦淮一酒樓設(shè)宴接風,席間請了一個名“春燕”的歌妓唱曲助興。那春燕不但姿容姣好,歌喉更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功力,曾等一干人無不為之傾倒。
后來,春燕為一富商納為小妾,離開了秦淮,曾國藩再去,已是人去樓空。曾在悵然若失間,寫出了下面這副《懷春燕》的對聯(lián): 未免有情,憶酒綠燈紅,一別竟傷春去了; 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幾時重見燕歸來? 對聯(lián)把“春燕”二字分別嵌入上下聯(lián),傷別,悵惘,情真意切。
從中亦可看出曾國藩的另一面:他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圣不免俗 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
我可自許者,只是生平不好諛耳。” 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p>
曾國藩問:“你們以為我怎么樣?” 眾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后生,他插話道:“曾帥是仁德,人不忍欺。” 眾人聽了,一齊拍手。
曾國藩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 后生告退,曾氏問:“此是何人?” 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秀才),家貧,辦事還謹慎?!?/p>
曾國藩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 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派這位后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老曾每每都在怵惕著“諛”,卻擋不住無形中諛的神奇力量。 曾國藩的另一面 曾國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個官精。
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遷,連跳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可謂一帆風順。但是,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著兩副面具。
天京攻破后,御史賈鐸在京城發(fā)難,奏請朝廷命曾國藩將太平天國的金庫查明,報部備撥,這是對曾氏兄弟極為兇狠的一著,使他們幾乎沒有招架的辦法。當時,太平天國的大量金銀珠寶在幼天王等倉皇逃命的時候,是不可能全部帶走的。
湘軍入城后,對這些積存已搶劫一空,不可能再“報部備撥”了,就是少有劫余,曾氏兄弟也不愿意上繳。但是,面對朝廷的命令,該怎么辦呢?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克復(fù)老巢,而全無財貨,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p>
朝廷當然是不相信他的話的,但是,這時的朝廷并不愿意與曾氏兄弟的關(guān)系鬧得太僵,于是在給他的廷寄中說,根據(jù)你的奏折,城中(指天京)并沒有賊庫,這是事實。這樣,朝廷算是給了曾氏兄弟一個體面的臺階。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氏兄弟在俘獲李秀成后,沒有解京獻俘,而是在十七天之后匆匆地將李秀成殺了。
消息傳到京城,輿論大嘩,都說曾氏兄弟專橫跋扈,殺人滅口,使曾氏兄弟又陷入難以招架的地步。 本來,曾國藩在六月二十三日的報捷折中還向朝廷請示,李秀成、洪仁達“應(yīng)否檻送京師,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請定奪”。
按理,曾國藩應(yīng)在朝廷“定奪”之后行事,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卻在七月初六放出李秀成飲宴了一番之后,便將李凌遲處死了。把李秀成檻送京師,是當時各方面的共同意見,就是曾國藩本人也是這么認為的。
但他又為什么不等朝廷的命令而將李秀成匆匆處死了呢?他給朝廷做了一番解釋。他認為,除了洪秀全之外,其余的都沒有必要解送到京師,陳玉成和石達開就是現(xiàn)成的例子。
再者說,李秀成自知罪重,到哪里也是死,微臣擔心他在途中絕食,或者逃跑,留下禍患,就與弟弟曾國荃再三商量,統(tǒng)一了意見,就地正法了。 曾國藩生怕這樣的解釋交代不了朝廷,于是在另一奏折中進一步解釋說,李秀成很得民心,黨羽很多,威信很高,號召力很強,如果不迅速殺掉,則貽害無窮,所以就把他殺了。
真實的情況是曾國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解送京師,李秀成的供詞與自己連日來的奏折不符,這樣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吃不了也得兜著走了。比如,曾國藩報捷說,破了金陵當日,殺“賊”十萬,而當時城中連居民也不過三萬多人,怎么來的十萬?至于天京的“金庫”,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這些情況,精明的曾國藩自然是不會把李秀成解送京師。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湖南湘鄉(xiāng)(今雙峰)人,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個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曾國藩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大,另有一姐三妹,家中對他們兄弟嚴加管教,希望他們能光宗耀祖。曾國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們“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曾國藩從小發(fā)憤圖強,6歲入塾讀書,8歲隨父學五經(jīng),14歲應(yīng)童子試,22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1846年充文淵閣直學士,次年升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曾國藩少年得志,官運亨通,10年之中連升10級,官至二品。他能獲得這么快的擢升,關(guān)鍵在于他能刻苦修身。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從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責。他的一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同時他也是晚清最后一個集傳統(tǒng)文化之集大成者。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盛世轉(zhuǎn)為沒落、衰敗,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至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xiàn)“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產(chǎn)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文正公書札》書影
秦淮懷春燕 曾國藩平了太平天國后,坐鎮(zhèn)南京,為了復(fù)蘇地方經(jīng)濟,聽從部下建議,決定把秦淮河的旅游業(yè)恢復(fù)起來。
這十里秦淮,原是所謂“六朝金粉氣”的銷金鍋,樓臺畫舫間,槳聲燈影里,文人雅士,歌女名妓,把酒言歡,何樂不為?曾國藩手下一些官員早已按捺不住,又不敢貿(mào)然行事,于是便慫恿曾國藩前去“視察”。 曾國藩心知肚明,順水推舟。
首次,他碰到一個藝名為“少如”的藝妓。此女色藝俱佳,且頗聰慧,求曾賜副對聯(lián),以抬高自己身價。
曾國藩本是聯(lián)對名家,區(qū)區(qū)一聯(lián),哪在話下,便擬用她的藝名“少如”作一嵌名聯(lián),免掃其興。先書上聯(lián):得少住時且少?。?歌妓一看,所寫并非自己初衷。
未等曾國藩寫下聯(lián),她便搶先進言,說妾愿替大人續(xù)下聯(lián),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曾國藩沒想到一個藝妓竟然還有文才,自然點頭稱好。 這個少如續(xù)寫的下聯(lián)是:要如何處就如何。
曾國藩見了,不覺嘆服此女的良苦用心。 曾國藩公務(wù)繁雜,自對秦淮藝妓有了良好印象以后,只要得閑,總要邀幾個幕僚好友去秦淮河畔,吃吃花酒,聽聽歌曲,以緩解一下緊張情緒。
一次,他為一來南京的友人在秦淮一酒樓設(shè)宴接風,席間請了一個名“春燕”的歌妓唱曲助興。那春燕不但姿容姣好,歌喉更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功力,曾等一干人無不為之傾倒。
后來,春燕為一富商納為小妾,離開了秦淮,曾國藩再去,已是人去樓空。曾在悵然若失間,寫出了下面這副《懷春燕》的對聯(lián): 未免有情,憶酒綠燈紅,一別竟傷春去了; 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幾時重見燕歸來? 對聯(lián)把“春燕”二字分別嵌入上下聯(lián),傷別,悵惘,情真意切。
從中亦可看出曾國藩的另一面:他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圣不免俗 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
我可自許者,只是生平不好諛耳。” 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p>
曾國藩問:“你們以為我怎么樣?” 眾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后生,他插話道:“曾帥是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一齊拍手。
曾國藩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后生告退,曾氏問:“此是何人?” 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秀才),家貧,辦事還謹慎?!?/p>
曾國藩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 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派這位后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老曾每每都在怵惕著“諛”,卻擋不住無形中諛的神奇力量。 曾國藩的另一面 曾國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個官精。
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遷,連跳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可謂一帆風順。但是,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著兩副面具。
天京攻破后,御史賈鐸在京城發(fā)難,奏請朝廷命曾國藩將太平天國的金庫查明,報部備撥,這是對曾氏兄弟極為兇狠的一著,使他們幾乎沒有招架的辦法。當時,太平天國的大量金銀珠寶在幼天王等倉皇逃命的時候,是不可能全部帶走的。
湘軍入城后,對這些積存已搶劫一空,不可能再“報部備撥”了,就是少有劫余,曾氏兄弟也不愿意上繳。但是,面對朝廷的命令,該怎么辦呢?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克復(fù)老巢,而全無財貨,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p>
朝廷當然是不相信他的話的,但是,這時的朝廷并不愿意與曾氏兄弟的關(guān)系鬧得太僵,于是在給他的廷寄中說,根據(jù)你的奏折,城中(指天京)并沒有賊庫,這是事實。這樣,朝廷算是給了曾氏兄弟一個體面的臺階。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氏兄弟在俘獲李秀成后,沒有解京獻俘,而是在十七天之后匆匆地將李秀成殺了。
消息傳到京城,輿論大嘩,都說曾氏兄弟專橫跋扈,殺人滅口,使曾氏兄弟又陷入難以招架的地步。 本來,曾國藩在六月二十三日的報捷折中還向朝廷請示,李秀成、洪仁達“應(yīng)否檻送京師,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請定奪”。
按理,曾國藩應(yīng)在朝廷“定奪”之后行事,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卻在七月初六放出李秀成飲宴了一番之后,便將李凌遲處死了。把李秀成檻送京師,是當時各方面的共同意見,就是曾國藩本人也是這么認為的。
但他又為什么不等朝廷的命令而將李秀成匆匆處死了呢?他給朝廷做了一番解釋。他認為,除了洪秀全之外,其余的都沒有必要解送到京師,陳玉成和石達開就是現(xiàn)成的例子。
再者說,李秀成自知罪重,到哪里也是死,微臣擔心他在途中絕食,或者逃跑,留下禍患,就與弟弟曾國荃再三商量,統(tǒng)一了意見,就地正法了。 曾國藩生怕這樣的解釋交代不了朝廷,于是在另一奏折中進一步解釋說,李秀成很得民心,黨羽很多,威信很高,號召力很強,如果不迅速殺掉,則貽害無窮,所以就把他殺了。
真實的情況是曾國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解送京師,李秀成的供詞與自己連日來的奏折不符,這樣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吃不了也得兜著走了。比如,曾國藩報捷說,破了金陵當日,殺“賊”十萬,而當時城中連居民也不過三萬多人,怎么來的十萬?至于天京的“金庫”,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這些情況,精明的曾國藩自然是不會把李秀成解送京師的了。
曾國藩為了。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湖南湘鄉(xiāng)(今雙峰)人,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個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
曾國藩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大,另有一姐三妹,家中對他們兄弟嚴加管教,希望他們能光宗耀祖。曾國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們“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從小發(fā)憤圖強,6歲入塾讀書,8歲隨父學五經(jīng),14歲應(yīng)童子試,22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1846年充文淵閣直學士,次年升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曾國藩少年得志,官運亨通,10年之中連升10級,官至二品。
他能獲得這么快的擢升,關(guān)鍵在于他能刻苦修身。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從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責。
他的一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同時他也是晚清最后一個集傳統(tǒng)文化之集大成者。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盛世轉(zhuǎn)為沒落、衰敗,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至的動蕩年代。
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xiàn)“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產(chǎn)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对恼珪窌?。
衣食當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 ——曾國藩教子的故事 曾國藩(1811-1872)是清末湘軍首領(lǐng)。
他權(quán)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謚稱"文正"。他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
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nèi)"和"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
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nóng)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
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 別的不說,只他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節(jié)儉創(chuàng)業(yè),就可令人們深思一番。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給紀澤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于奢矣,見鄉(xiāng)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于做矣。
……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給紀鴻兒寫信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受封侯爵,紀鴻正赴長沙考試,國藩特別寫信告誡:"爾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世家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屬?!瓐銮安豢膳c州縣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自始,務(wù)知自重。
" 他對女兒也同樣嚴格。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兒:"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于絢爛。
" 他還告訴兒女、家眷:"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且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
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還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 /czlwt/czgsview/2006122194450.html 曾國藩對聯(lián)故事5則 1、曾左對句 曾國藩與左宗棠,同為湖南老鄉(xiāng),又都是晚清朝重臣,但二人生性不同,面和心不和,見了面難免要譏諷相對。 一次,左宗棠去曾府議事,如往常一樣,他從未令人通報,直接就闖入曾府內(nèi)堂,碰巧曾國藩正在幫小妾陳氏洗腳。
左宗棠一見,立即出口嘲弄: 曾大帥替如夫人洗腳; 曾國藩也不示弱,隨口對答: 左中堂賜同進士出身。 這看似平常的聯(lián)對,其實都很挖苦。
原來,曾國藩的正室夫人歐陽氏,臉有麻子不漂亮,后納了嬌美的陳氏為妾,才喜愛有加,左的話正擊中他的癢處;而左宗棠鄉(xiāng)試中舉人,會試落榜,雖有才總被人瞧不起,后因咸豐皇帝急于用人帶兵,才讓左免試,賜“同進士” 出身,曾國藩的答對,也揭穿了他的老底。 還有一次,左與曾在對待朝廷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的問題上,看法存有分歧,談著談著,曾國藩很不耐煩,出言相戲: 季子自稱才高,每與議論常相左; 左宗棠微微一笑,立刻反擊: 國防外讓為藩,試問經(jīng)濟有何曾? 二人真是棋逢對手,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可是,曾國藩死后,左宗棠再思對手,想到的卻是曾國藩的大度。在左處于危難時刻,曾伸出援助之手,舉薦左以四品京堂襄贊軍務(wù),掌握軍隊實權(quán),位至督撫。
左宗棠由此自稱“晚生” , 敬挽了曾國藩一聯(lián):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這副半挽人半責己、半頌德半抒情的挽聯(lián),被后人譽為名聯(lián),廣為傳誦。
2、祖孫聯(lián)對 這還是曾國藩幼年的事。 曾之祖父星岡公對這個長男長孫十分喜愛,時時關(guān)注。
一次,星岡公正踏著板梯上樓,見國藩放學回來在屋里玩,抱著一個柱子轉(zhuǎn)圈子,隨口念了一句: 手抱傘柱團團轉(zhuǎn); 曾國藩在私塾已聽先生講過一些簡單的對句,一聽祖父此言,心想,這不就是一句“出比” 嗎?公公是想考我呢!于是他看著在板梯上的公公,不慌不忙地念出“對比” : 腳踏板梯步步高。 星岡公聽了,連聲說,寬一對得好,對得好!他覺得這個長孫不但聰明伶俐,而且志向不凡,從此對國藩更加看重了。
3、啞 對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 湖南京官奏事, 開始以曾國藩領(lǐng)銜。滿族官員是看不起漢族官員的, 言語間總有冷言冷語。
一天, 曾國藩進朝房準備奏事, 一個滿族官員一旁不冷不熱地說:“曾國藩還算個才子, 你們湖南, 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吧?” 曾國藩的恩師穆彰阿白了那人一眼,反駁說:“郭昆燾不算個才子嗎?” 那人也不示弱:“那恐怕再難找出第三個了。” 曾國藩那時還只是個翰林院侍講學士,在這群達官顯貴面前,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然而他不卑不亢彬彬有禮地說:“不瞞大人,這絕非曾某夸言,像我等這樣無才之輩,湖南比比皆是,連村夫俗子,都可與曾某比試?!? “那老夫倒要去拜訪拜訪!”那人自知說不過,丟了句冠冕堂皇的話,溜了。
事過不久,那個滿族官員借到南方出差,真的來曾國藩老家私訪,走到白楊坪,碰到一個看牛的老頭,問:“老丈,曾國藩可是此地人?” 老頭見這個北方人倒也客氣,便。
曾國藩在長沙岳麓書院讀書的時候,有一位同學性情暴躁,因為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說:“我讀書的光線都是從窗戶進來的,讓你遮著了,趕快挪開!”曾國藩果然照他的話移開了桌子。
曾國藩晚上掌燈用功讀書,那人又說:“平常不念書,夜深還要吵鬧人嗎?”曾國藩聽了就低聲默誦。
不久,曾國藩中了舉人。傳報到時,那人更是大怒,說:“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在旁的同學聽著不服氣,反問他:“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嗎?怎么能怪別人呢?”那人說:“正因如此,才奪了我的風水?!蓖瑢W們都覺得那人無理取鬧,紛紛替曾國藩抱不平,但曾國藩卻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勸息同學,安慰同室,像無事一般。
從這里可以看到,青年時代的曾國藩的涵養(yǎng)與氣度已經(jīng)不凡了。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曾國藩出生于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
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jīng),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jīng)過多年鏖戰(zhàn)后攻滅太平天國。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shè)的開拓者。
1834年,曾國藩又到湖南最高學門沙岳麓書院學習,師從歐陽厚鈞,接受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并深受湖南學風的熏陶。
當年即考中舉人,遂于冬季啟程赴京,準備參加來年的會試,不料在會試中落榜。回鄉(xiāng)后,曾國藩發(fā)憤苦讀史書,足不出戶近一年,為以后走上仕途和研究學術(shù)打下了基礎(chǔ)。
1838年初,曾國藩再次進京趕考。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終于如愿以償,中第三十八名進士。
朝考得一等第二名,改為庶吉士,人翰林院庶常館深造。1840年庶吉士散館,他是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
從此,曾國藩開始了他長達十二年的京官生涯。
曾國藩論勤儉
曾國藩說:“勒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曾文正公全察·家訓》卷上),“無無論大家小家,士農(nóng)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營倦怠未有不敗”,(《曾文正公全集·家訓》卷上)。為此,曾國藩詳細論證說古代凡是能成大業(yè)的人,大多是自克勤小物而來。 百尺高的大樓,要奠基于平地。干丈長的布帛,是一尺一寸積累而成的。萬石重的鐘鼎,是一銑一兩積累而成的。 文王成了圣人還親自上朝,到了日影偏西還顧不上吃飯。 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 仲山甫晝夜從不情怠,動到這種程度,凡事無小元大,沒有敢怠慢的。諸葛亮為相,自杖罪以上的事,都親自臨決。 杜意度為政,細致周密得如同治家。 陶佩綜理密微,就是竹頭木屑,都儲為有用之物。朱藏認為為學須飾積寸累,為政者也該銑積寸第才能成功。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