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辈⒄J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chuàng)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shù)睾⒆游淖帧?/p>
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佰葜钡马簟惫咆椰F(xiàn)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huán)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jù)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qū),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lián)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后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于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fā)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尸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shù)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jù)《巢縣志》記載,巢縣白云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谷隱修之地,后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里萬分驚訝,呆呆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么遲到,回去吧。五天以后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么又遲到?以后一定要早些來。五天后,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后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后定會成功。十三年后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后,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后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zhèn)涞摹爸悄摇?。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舉兵反秦。此后,各地起義武裝風起云涌。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后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于是率眾準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并經常采納張良的建議。于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張良拜師的典故
張良( —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yǎng)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钡谖逄焯靹偭粒瑥埩嫉搅讼纶鼧蛏?。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 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比缓笏贸鲆槐緯鴣?,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fā)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崩先苏f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jù)《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chuàng)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shù)睾⒆游淖?。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佰葜钡马簟惫咆椰F(xiàn)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據(jù)《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后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于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fā)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尸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shù)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jù)《巢縣志》記載,巢縣白云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谷隱修之地,后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字什么的有人答了,我就知道幾典故 1張良曾經在淮陽(今河南淮陽)學習禮制,到東方會見了當時的一位賢者倉海君。
尋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給他特意制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東方,張良和這個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可惜誤中了隨行車輛。
秦始皇大為震怒,命令全國各地大舉搜捕,捉拿刺客。為此,張良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藏起來 2。
先世原為韓國貴族。
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
后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zhàn)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后,在峣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zhàn)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采納。
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
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的故事1、博浪沙刺秦:張良的祖上,世代是貴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宰相。
后來,韓國被秦所滅,張良心存亡國亡家之恨,遣散了家中三百多個奴仆,把所有的家財都用來招募壯士,目的是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為了報仇,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造了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
秦始皇東游到會稽,張良和大力士就趁機藏在博浪沙,等車行駛過來,就發(fā)動了突然襲擊,但是很可惜,他們只是誤中了副車而已,并沒有傷到秦始皇。秦始皇對這件事情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
于是,張良只好逃到了下邳,藏身在朋友項伯的家中。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據(jù)說晚年跟隨赤松子云游。
張良去世后,謚為文成侯?!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穼iT記載了張良的生平。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2、明哲保身:大漢基業(yè)穩(wěn)定后,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本來身體不太好,就一心修道,有時連飯也不吃,常一年多閉門不出。
他看到劉邦已經得了天下,就慢慢從“帝者師”退到了“帝者賓”的位置,也很少參與王室的各種斗爭了。不過,高祖劉邦有事情還是向張良請教,他也跟隨漢高祖劉邦討伐代國,用計攻下馬邑,勸他立蕭何為相國,和皇帝之間談論了很多天下的大事。
后來劉邦想要改易太子,呂后就向張良求助,張良覺得改換太子是件大事,就出計謀幫助太子保住了位置,呂后因此也對張良非常敬重。當初,劉邦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他謙虛地推辭了,晚年的張良看到韓信等人的結局,就自請告退,一心修道去了。
《史記》上說張良在呂后當政時就去世了,追封謚號文成侯。也有一種說法,說張良后來修道成仙了,這種說法大概是不可信的。
張良年輕時在下邳圮上遇到的送給他書的老人,十三年后,跟隨漢高祖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黃石,拿了回去放在祠堂鄭重拜祭。在張良死后,這塊黃石一并和他下葬。
他的家人每次上墳伏臘祭祀時都會拜祭黃石。3、勸都關中:劉邦得到了天下,都城定在哪里,非常重要。
劉邦本來想把都城定在洛陽,很多大臣也持這個意見。有一個叫做婁敬的齊人,跑到洛陽,求見劉邦,和劉邦說關中的地勢險要,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大臣們都覺得建都洛陽好,唯獨張良支持婁敬的意見,并且認真地分析了在關中建都的好處,劉邦向來信賴張良,就決定定都關中,漢五年又遷都到了長安。
4、投奔劉邦:秦朝法律嚴苛,人民雖然痛恨秦的殘暴統(tǒng)治,但是沒人敢反抗。秦二世即位不就,發(fā)生了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都選擇了跟隨了陳勝、吳廣反抗暴秦。
張良自從博浪沙刺殺事件后,浪跡了十年。本來是十分無聊的,現(xiàn)在聽說陳勝、吳廣率兵反秦,非常高興,他也召集了一百多個年輕人,起義響應他們。
當時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兵于留縣(現(xiàn)在江蘇沛縣的東南部),張良打算前去追隨他。正好那時沛縣人劉邦也殺死了沛縣縣令自立為沛公。
陳勝派遣武臣、張耳、陳余去攻打趙地,各郡縣紛紛響應,劉邦派兵遠行相助。當他行兵到下邳時,與張良相遇了。
張良看到劉邦為人十分大度,待人寬厚仁愛,就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當時群雄并起,實力十倍強勝于劉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張良都沒有選擇,唯獨與劉邦交好,真可謂是慧眼識英雄啊。
5、圯上受書:有一天,張良閑來無事,偶然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了一位老翁,坐在橋欄桿邊上。這個老翁見張良走近,故意把鞋扔到了橋下面,然后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強忍心中的不滿,替老人將鞋撿了上來,并恭敬地遞給了老人,老人卻一點也不表示感謝,穿了鞋后,揚長而去。
老翁看見張良被自己差使也沒有忤逆,于是便回頭對張良說:“你這小子還是可以教導的?!本图s張良五天后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
張良想知道老人是何意,就答應下來。五日后如期前往,誰知老翁已經先到,他生氣地斥責道:“與老人相約,你怎么遲到了呢?我今天先走了,你五天后早點來吧?!?/p>
五天后,張良凌晨雞一叫就前往相約地,不料老人又先到了那里,很生氣地說:“怎么你又遲到了?五天后再早點來?!蔽逄旌螅瑥埩及胍咕颓巴嗉s地,等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
他高興地說:“就是應該這樣嘛?!彪S后只見老人拿出一卷書,交給張良說:“你熟讀此書,以后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十三年后,你到濟北谷城山下見到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那位老翁就離去不見了。
待天亮時張良一看,原來是一本《太公兵法》,張良如獲至寶,整天認真研讀這本書,知道了很多修身治國的道理,感覺很有收獲,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zhèn)?,足智多謀的“智囊”。
《孺子可教》典故,出自《張良拾履》
秦末漢初時,有一個叫張良的人,他曾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未中,后逃至下邳。
據(jù)傳說:有一天,張良一個人出去散步,當他走到汜水大橋時,碰見一個身穿黃色大褂的老頭兒正坐在橋頭。老頭見張良走過來,有意無意地把一只鞋子掉到水里,并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起來?!睆埩悸牶蠛苌鷼?,但一見他年紀這么大了,就沒有發(fā)作,而是忍氣吞聲地把鞋子撿了上來。誰知老頭兒并不接鞋,而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張良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頭兒捋捋胡須,微微一笑,大搖大擺地走了。
張良見這個老頭兒太不講道理了,就跟在后頭,想看看他往哪里走。約摸走了半里地,老頭兒發(fā)覺張良老跟著他,就轉過身子對張良說:“你這個小伙子有出息,我樂意教導教導你。”老頭兒和張良約好五天以后天一亮就到橋上來見面。過了五天,張良一早就來到橋頭,誰知道老頭兒已經來了。他一見張良生氣地說:“你和老人約會,怎么這么晚才來?再過五天早點來吧。”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大早,可是趕到橋頭,老頭兒又提前來了,并讓張良五天后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來了,這回趕到了老頭兒的前頭。過了一會兒,老頭兒來了,一見張良,他很高興地說:“這樣做才對!”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給了張良。張良得此書后,日夜苦讀,后來終于成為一位名士,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斗爭中立了大功。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
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厘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后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
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
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
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張良閑暇時徜徉于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
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
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
五天以后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睆埩加X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p>
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后到,為什么呢?”老人離去,并說:“五天以后早早來會面?!?/p>
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么?”老人離開說:“五天后再早點兒來?!?/p>
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p>
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就會發(fā)跡。
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闭f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
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
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
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jù)《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采用他的計謀。
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p>
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
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于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
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zhàn)。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余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沛公于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
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關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峣關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
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叫鸝食(yì,義)其(jī,機)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秦軍的將領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lián)合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秦將的計劃。
張良說:“這只是峣關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
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然后追擊敗軍到藍田,第二次交戰(zhàn),秦兵終于崩潰。
沛公于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沛公進入秦宮,那里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女數(shù)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里。
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里。
替天下鏟除兇殘的暴政,應該以清廉樸素為本?,F(xiàn)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
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意見?!迸婀@才回車駐在霸上。
項羽來到鴻門下,想要攻打沛公,項伯于是連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里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
于是就將情況全都告訴了沛公。沛公非常吃驚,說:“對此將怎么辦呢?”張良說:“沛公果真想背叛項羽嗎?”沛公說:“淺薄無知的小人教我封鎖函谷關不要讓諸侯們進來,說這樣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聽從了這種意見?!?/p>
張良說:“沛公自己揣度(duó,奪)一下能夠打退項羽嗎?”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本。
張良拜師的典故叫做圯橋授書 。
故事如下: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名門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丟到橋下,然后對張良說:“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打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后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后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睆埩悸犃?,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么回事?。吭龠^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fā)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點來?!?/p>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然后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運籌帷幄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
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p>
并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退隱黃袍山圮直德眙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chuàng)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shù)睾⒆游淖帧?/p>
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佰葜钡马簟惫咆椰F(xiàn)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張良與道教據(jù)《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后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于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
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龍首原。
赤眉軍起義,有人發(fā)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尸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shù)章。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
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jù)《巢縣志》記載,巢縣白云山有子房洞。
相傳為張良辟谷隱修之地,后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良勵志故事: 漢代名臣張良年輕時,一次在過石橋時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丟進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張良去撿,張良出于對老人的尊敬撿回了草鞋,可誰料,當他剛把鞋遞與老人時,老人卻又順手將鞋丟進了河里,并再次讓張良去撿,于是,張良不厭其煩地撿草鞋。
這樣,一連三次,最后張良終于將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腳上。老人會心一笑,通過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張良的道德操行,遂將聞名于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此后,張良輔佐劉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一統(tǒng)天下。 擴展資料: 張良的父親本是韓國的宰相,可是他父親在世的時分,韓國就被秦國滅國了。
在韓國消亡之后,為了生計,張良也從頭找了一份工作,可是他的首要任務卻變成了復興韓國,也因此他走上了反秦的路途。 有一次,他打聽到秦始皇會東巡,所以他很早就派人打造了一個很大的鐵錘,并讓一個大力士來刺殺秦王,只是這次刺殺并沒有成功。
刺殺失利之后,張良也只好處處竄逃,在這期間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老頭,這個老頭第一次看見他就讓他到水中為他撿鞋子。 后來很屢次和他相見,終究張良的誠心和他的人品感動了這個白叟,所以他通知了張良自己的實在身份,原來這個白叟就是聞名的黃石公,他送給張良一本書,而且通知他讀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協(xié)助君王奪得全國,所以在這之后張良便悉心修學終究協(xié)助劉邦取得了十分大的成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良 。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