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廟社稷 自作自受 自作解人 自作聰明 自知之明 自怨自艾 自圓其說 自由自在 自由放任 自由泛濫 自用則小 自貽伊戚 自以為是 自業(yè)自得 自言自語 自崖而反 自行其是 自信不疑 自相魚肉 自相矛盾 自相驚憂 自相殘殺 自我作故 自我作古 自我陶醉 自我解嘲 自我表現(xiàn) 自投羅網 自討苦吃 自私自利 自視甚高 自始自終 自始至終 自食其言 自食其力 自食其果 做小伏低 作作有芒 作賊心虛 作育人材 作威作福 作舍道邊 作善降祥 作如是觀 作金石聲 作繭自縛 作奸犯科 作嫁衣裳 作好作歹 作法自斃 作惡多端 作壁上觀 座無虛席 坐于涂炭 坐擁百城 坐以待旦 坐以待斃 坐言起行 坐薪懸膽 坐享其成 坐臥不安 坐收漁利 坐視不救 坐失良機 坐立不安 坐冷板凳 坐井觀天 坐懷不亂 坐觀成敗 坐而論道 坐吃山空 坐吃山崩 坐不窺堂 坐不垂堂 坐不重席 坐不安席 佐雍得嘗 左支右絀 左右為難 左右兩難 左右開弓 左右逢源 左右采獲 左擁右抱 左縈右拂 左宜右有 左圖右史 左提右挈 左思右想 左顧右盼 左輔右弼 左道旁門 遵養(yǎng)時晦 遵時養(yǎng)晦 尊師重道 尊古卑今 罪有應得 罪孽深重 罪魁禍首 罪加一等 罪該萬死 罪惡昭著 罪大惡極 罪不容誅 罪不可逭 醉生夢死 醉酒飽德 嘴直心快 嘴甜心苦 鉆穴逾墻 鉆頭覓縫 鉆天打洞 鉆皮出羽 鉆牛角尖 鉆火得冰 鉆冰求酥 足智多謀 足音跫然 足食足兵 足不出戶 走為上計 走投無路 走南闖北 走馬章臺 走馬上任 走馬看花 走馬觀花 走馬赴任 走花溜水 走伏無地 鄒纓齊紫 縱虎歸山 縱橫交錯 縱橫馳騁 縱橫捭闔 總角之交 總而言之 綜核名實。
很多啊比如:呆若木雞 老馬識途 三令五申 上下其手 不可救藥 我把故事找給你吧!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于他的名聲太響亮了,于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后,齊王問他:斗雞現(xiàn)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后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xiàn)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后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后,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只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 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 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jù)蜀地,建立蜀國。
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
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p>
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于現(xiàn)狀,樂而忘返。
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南柯一夢 這個成語來源于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有一個叫淳于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于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于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
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
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一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
皇帝見淳于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并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
淳于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shù)匕傩沾鬄榉Q贊。三十年過去了,淳于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
皇帝幾次想把淳于棼調回京城升遷,當?shù)匕傩章犝f后,都紛紛涌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于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并上表皇帝說明情況。
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
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享盡榮華,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你們有什么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于棼統(tǒng)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zhàn)。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tǒng)兵出征??墒撬麑Ρㄒ粺o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zhàn),就被打得一敗涂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
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于一旦,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
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夢”有時也指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縹緲。
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fā)誓消滅越國。
三年后,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zhàn)后,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于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
勾踐率王后與范蠡入?yún)菫榕?。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p>
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于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zhàn)。
勾踐創(chuàng)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fā)憤強國,創(chuàng)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臥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p>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彼戳丝辞斑叺臉淞?,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
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
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币馑际牵何乙欢ㄒ黄埔磺姓系K,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
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5.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
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p>
6.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氐郊抑芯蜕鸩?。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
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7.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
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
若衡等輩,不可多得?!?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
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
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
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tài)。
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書記。
禰衡恃才傲慢,非??裢?,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8.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
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9.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
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xiàn)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币驗樗偸呛紒y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20個成語典故(一)鐵杵磨針【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yè)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ㄋ模┟と嗣蟆镜涔省?據(jù)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
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墒?,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shù)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xiàn)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
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xiàn)已帶到殿前。”
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shù)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鷸蚌相爭、井底之蛙、畫蛇添足、指鹿為馬、掩耳盜鈴、班門弄斧、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南轅北轍。
1、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戰(zhàn)國《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譯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談論大海的事,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見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后來人們用井底之蛙的故事來比喻眼界狹小,目光短淺的人。
3、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譯文】: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他足夠?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
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余。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xù)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么能給它畫腳呢!"然后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4、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
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馬遷·漢《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瘑栕笥?,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p>
【譯文】: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于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了吧?對鹿為馬。
問身邊的人,旁邊的人沉默,有人說是馬為了迎合趙高。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
于是帶來一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
"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
以后,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5、掩耳盜鈴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
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譯文】:百姓想得到鐘的,想要背著它逃跑,那鐘大不到背不動。
以椎詆毀他,鐘是一樣的聲音。怕別人聽見他而剝奪自己的,突然捂著自己的耳朵。
范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背不動;于是用槌子把鐘砸碎,剛一砸,鐘锽锽的響聲很大。
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6、班門弄斧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譯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7、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
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涂嗎? 刻個記號便于打撈寶劍,原本并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于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看不到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jù)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8、守株待兔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
現(xiàn)。
月懷一雞 yuè huái yī jī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處: (出自《孟子》)
例子:
謁后語:
謎語:
成語故事: 月懷一雞
孟子善于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并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區(qū)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卫韲覜]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yǎng)我的父母,從而贍養(yǎng)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么樣?” 孟子說:“現(xiàn)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只,以后改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于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