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cè),有一個在墳?zāi)骨翱薜膵D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子路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現(xiàn)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xué)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倍唬骸叭?。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狈蜃釉唬骸靶∽幼R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原文】:
中山狼傳 版本: 清刻本。
作者: 明《合刻三志》稱作者為唐人姚合,明《古今說海》署作者為宋人謝良,清初《明文英華》認作者為明人馬中錫。清康熙時貫棠刊刻馬中錫《東田文集》第三卷中亦收錄此文。
推測是馬中錫依據(jù)前人作品改寫而成。 內(nèi)容: 據(jù)古代民間傳說改編。
故事鞭笞了一切忘恩負義的無恥之徒,是謂“中山狼”;而“東郭先生”,則是迂腐懦弱的無能者。情節(jié)曲折,文字簡潔,富有哲理。
(內(nèi)容簡介)趙簡子大獵于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后。捷禽鷙獸應(yīng)弦而倒者不可勝數(shù)。
有狼當(dāng)?shù)?,人立而啼。簡子垂手登車,援烏號之弓,挾肅慎之矢,一發(fā)飲羽,狼失聲而逋。
簡子怒,驅(qū)豐逐之,驚塵蔽天,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 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于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
狼奄至,引首顧曰:“先生豈有志于濟物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隋侯救蛇而獲珠。龜蛇固弗靈于狼也。
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異日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 先生曰:“嘻!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權(quán)貴,禍且水測,敢望報乎?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dāng)有以活汝。
脫有禍,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空囊囊,徐徐焉實狼其中,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納之而未克。
徘徊容與,追者益近。狼請曰:“事急矣!先生果將揖遜救焚溺,而鳴鑾避寇盜耶?惟先生速圖!”乃局蹐四足,引繩而束縛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縮蠖屈,蛇盤龜息,以聽命先生。
先生如其指,納狼于囊。遂括囊口,肩舉驢上,引避道左,以待趙人之過。
已而簡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劍斬轅端示先生,罵曰:“敢諱狼方向者,有如此轅!”先生伏躓就地,匍匐以進,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發(fā)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夫羊,一童子可制也,如是其馴也,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區(qū)區(qū)循大道以求之,不幾于守株緣木乎?況田獵,虞人之所事也,君請問諸皮冠;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性貪而狠,黨豺為虐,君能除之,固當(dāng)窺左足以效微勞,又肯諱之而不言哉?”簡子默然,回車就道。先生亦驅(qū)驢兼程而進。
良久,羽旄之影漸沒,車馬之音不聞。狼度簡子之去遠,而作聲囊中曰:“先生可留意矣!出我囊,解我縛,撥矢我臂,我將逝矣。”
先生舉手出狼。狼咆哮謂先生曰:“適為虞人逐,其來甚速,幸先生生我。
我餒甚,餒不得食,亦終必亡而已。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于虞人,以俎豆于貴家。
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奮爪以向先生。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引蔽驢后,便旋而走。
狼終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極力拒,彼此俱倦,隔驢喘息。先生曰:“狼負我!狼負我!”狼曰:“吾非固欲負汝,天生汝輩,固需我輩食也?!?/p>
相持既久,日晷漸移。先生竊念:“天色向晚,狼復(fù)群至,吾死已夫!”因給狼曰:“民俗,事肄必詢?nèi)稀?/p>
第行矣,求三老而問之。茍謂我可食,即食;不可,即已。”
狼大喜,即與偕行。 逾時,道無行人。
狼饞甚,望老木僵立路側(cè),謂先生曰:“可問是老?!毕壬唬骸安菽緹o知,叩焉何益?”狼曰:“第問之,彼當(dāng)有言矣?!?/p>
先生不得已,揖老木,具述始末。問曰:“若然,狼當(dāng)食我耶?”木中轟轟有聲,謂先生曰:“我杏也,往年老圃種我時,費一核耳。
逾年,華,再逾年,實,三年拱把,十年合抱,至于今二十年矣。老圃食我,老圃之妻子食我,外至賓客,下至于仆,皆食我;又復(fù)鬻實于市以規(guī)利,我其有功于老圃甚巨。
今老矣,不得斂華就實,賈老圃怒,伐我條枚,芟我枝葉,且將售我工師之肆取直焉。噫!樗朽之材,桑榆之景,求免于斧鉞之誅而不可得。
汝何德于狼。乃覬免乎?是固當(dāng)食汝?!?/p>
言下,狼復(fù)鼓吻奮爪以向先生。先生曰:“狼爽盟矣!矢詢?nèi)?,今值一杏,何遽見迫耶?”?fù)與偕行。
狼愈急,望見老牸曝日敗垣中,謂先生曰:“可問是老。”先生曰:“向者草木無知,謬言害事。
今牛禽獸耳,更何問為?”狼曰:“第問之。不問,將咥汝!” 先生不得已,揖老牸,再述始末以問。
牛皺眉瞪目,舐鼻張口,向先生曰:“老杏之言不謬矣。老牸繭栗少年時,筋力頗健。
老農(nóng)賣一刀以易我,使我貳群牛,事南畝。既壯,群牛日以老憊,凡事我都任之:彼特馳驅(qū),我伏田車,擇便途以急奔趨;彼將躬耕,我脫輻衡,走郊坰以辟榛荊。
老農(nóng)親我猶左右手。衣食仰我而給,婚姻仰我而畢,賦稅仰我而輸,倉瘐仰我而實。
我亦自諒,可得帷席之蔽如狗馬也。往年家儲無儋石,今麥?zhǔn)斩嗍?;往年窮居無顧藉,今掉臂行村社矣;往年法卮罌,涸唇吻,盛酒瓦盆半生未接,今醞黍稷,據(jù)尊罍,驕妻妾矣;往年衣短褐,侶木石,手不知揖,心不知學(xué),今持兔園冊,戴笠子,腰韋帶,衣寬博矣。
一絲一粟,皆我力也。顧欺我老,逐我郊野;酸風(fēng)射眸,寒日吊影;瘦骨如山,老淚如雨;涎垂而不可收,足攣而不可舉;皮毛具亡,瘡痍未瘥。
老農(nóng)之妻。
馓子古時候稱寒具。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寫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壔s蜜餌、餦\\\\\\餭是什么東西?宋代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名為《寒具》的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shù)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但有人說這不是劉禹錫寫的,而是蘇東坡為一個賣“寒具”食的老太婆寫的廣告宣傳詩。且不管誰是原作者,但這首詩卻把“寒具”這種油炸食品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么寒具究竟是什么?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huán)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梢娾套勇榛ǖ墓爬戏且话闶称房膳c之媲美的了。
為什么古人要吃“寒具”這種食品,其中還有一段傳說。原來古代清明節(jié)前一日為民間的寒食節(jié),要緊火3天。晉陸(歲羽)的《鄴中記》有“冬至后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的記載。說的是介子推曾伴隨公子重耳一起過著流亡生活達19年之久,在重耳餓肚無食時,曾割股獻君,可謂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執(zhí)政為晉文公后,在論功行賞時卻忘記了介子推。為此介子推帶了母親去了綿山隱居。晉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不見,命令放火燒山,想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會見晉文公,母子雙雙抱木而被燒死。為此晉文公十分悲痛,遷怒于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國禁煙火,于是就有了寒食節(jié)。三日不動煙火,吃什么呢?那就是寒具,它過油炸制,能夠儲存不變質(zhì),保持酥脆不皮,當(dāng)然時最理想的食品了。
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yīng)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jīng)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dǎo)作用。
作者韓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全文(節(jié)選)如下: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蹦司虻兀斓盟?。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譯文如下:
走到山里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庇谑峭诰蛏降兀K于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xué)習(xí);現(xiàn)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學(xué)習(xí)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過錯嗎?
擴展資料:
韓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經(jīng)驗的人求教學(xué)習(xí),不管對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恥的事,要知道學(xué)習(xí)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動腦,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事物的規(guī)律,不了解的事應(yīng)向有經(jīng)驗的人學(xué)習(x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馬識途
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結(jié)草銜環(huán)代指報恩。
結(jié)草典故
"結(jié)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zhàn),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
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wěn),摔倒在地,當(dāng)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zhàn)役中大敗秦師。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愛妾祖姬,無子。魏武子生病時囑咐兒子魏顆說:"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選良配把她嫁出去。"后來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顆沒有把祖姬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
其弟責(zé)問為何不尊父臨終之愿,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jù)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dāng)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jié)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親,你用了先人發(fā)給你的好的命令,沒有讓我女兒陪葬,所以我結(jié)草抵抗杜回來報答你!
銜環(huán)典故
楊震(公元59一公元124,東漢初)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黃雀只吃黃花,百日之后羽毛豐滿,振翅飛走。
當(dāng)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辈⒁园篆h(huán)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huán)一樣潔白無瑕?!?/p>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后人所傳誦。
擴展資料:
結(jié)草與銜環(huán)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前者講一個士大夫?qū)⑵涓傅膼坻硇屑奕耍皇寡吃?,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jié),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后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huán)四枚,聲言此環(huán)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
后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dāng)厚報,生死不渝。也說“銜環(huán)結(jié)草”。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結(jié)草銜環(huán)
結(jié)草銜環(huán)來自于兩個典故故事。
一,結(jié)草
據(jù)《左傳》記載: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在生病時,曾囑咐他的兒子魏顆,在他死后,把一個沒有生過兒子的妾嫁出去。后來武子病重了,又告訴魏顆,在自己死后讓他這個妾陪葬。
武子死了以后,魏顆覺得父親病危時的語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時的胡言亂語,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愛妾嫁出去了。后來,魏顆領(lǐng)兵和秦國打仗,看見戰(zhàn)場上有個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結(jié)子,纏住秦軍的戰(zhàn)馬,使秦軍兵將紛紛墜馬,魏顆因此獲勝并俘虜了秦將杜回。
當(dāng)夜,魏顆做了個夢,夢見在戰(zhàn)場上結(jié)草的老人自稱是那位出嫁妾的父親,是用此來報答魏顆不把自己女兒拿來陪葬之恩的。
二,銜環(huán)
東漢楊寶在9歲時,從華陰山北捉了一只受傷的黃雀,楊寶把它帶回家飼養(yǎng),等傷好后把黃雀放了。過后,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回來報恩,自稱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銜4枚白環(huán),說楊寶的子孫將來都會像白環(huán)一樣珍貴。
后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和玄孫楊彪果然都飛黃騰達。
擴展資料:
結(jié)草銜環(huán)
拼音:jié cǎo xián huán
釋義: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結(jié)草銜環(huán)代指報恩。
用法造句:在動物界,烏鴉有反哺之心,羔羊有跪乳之意,我們?nèi)祟惛鼞?yīng)該結(jié)草銜環(huán),知恩圖報才是。
人應(yīng)該將感恩作為一種天性,把它視作一種美德。結(jié)草銜環(huán)的故事讓人怡然,這說明了人們對有恩必報的推舉?!暗嗡?,當(dāng)涌泉相報”,我們可以目視、可以口誦,更應(yīng)該入心,不能忘記本分,做出背信棄義的荒唐事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結(jié)草銜環(huán)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鳥相助。孝感動天。
【原文】
虞舜、姓姚名重華。父瞽瞍頑。母握登賢而早喪。后母嚚。弟象傲。常謀害舜。舜孺慕號泣。如窮人之無所歸。負罪引慝。孝感動天。嘗耕于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帝堯聞之。妻以二女。歷試諸艱。天下大治。因禪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歡心。故始終不見父母不是處。人倫之變。至舜而極。然能盡愛敬之誠。則至頑如瞍。尚能底豫允若。況頑不如瞍者乎。
【白話解釋】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華。他的父親叫瞽瞍。沒有知識。又喜歡妄作妄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賢德??墒窃缫淹鲞^了。他的后母呢??诶锸遣徽f忠信的言語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們常常想了計策。要謀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號哭泣。同窮苦的人沒有歸處一樣。并且以為父親母親弟弟的種種行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夠得到爺娘的喜歡。舜帝這樣的孝順行為。終于感動了上天。有一次。在歷山地方耕田。大象幫著他耕。飛鳥幫著他耘。堯皇帝得知了。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屢次用艱難的事情。去試驗舜帝。并不覺得怎么樣。后來天下很太平。堯帝就把皇帝位子讓給他了。
二、【仲由負米】
子路盡力。負米奉親。親沒仕楚。嘆不及貧。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鬃釉弧S梢彩掠H??芍^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李文耕謂事親之事。承顏日短。報德思長。如仲氏子者。方樂負米之歡。旋抱銜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鐘鼎而徒然。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蓋千古有同慨也。為子者幸而逮存??刹凰夹B(yǎng)之及時也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賢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他的家里窮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呀、藿呀。那一類不好的蔬菜。因為奉養(yǎng)爺娘的緣故。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來給爺娘吃。等到他的爺娘都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游歷。游到楚國地方。楚王就聘他做了官。他跟隨的車騎有一百輛的多。他積聚的谷米。有一萬鐘的富。坐的時候。便茵褥重疊。吃的時候。便鼎食滿前。他就嘆氣著說。我現(xiàn)在雖然富貴。但是要想像從前一樣吃著藜藿的蔬菜。仍舊到百里以外去背米來養(yǎng)爺娘。這世里斷斷不能夠再有這種日子了。叫我怎不傷心呢??鬃诱f道。仲由的服事爺娘。可以說是活著盡了力。死了盡著追思的了。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
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
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
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fù)鼓琴。
擴展資料:
1、伯牙
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fā)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于戰(zhàn)國鄭人列御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guān)于伯牙撫琴的故事。
經(jīng)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志載鐘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xiāng)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
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于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闭`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2、子期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qū)集賢村)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dān)、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币蚺d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后,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伯牙子期
郭巨
二十四孝之一
埋兒奉母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fù)得?!逼薏桓疫`。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東漢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chǎn)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yǎng),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dān)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fù)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養(yǎng)母親?!碑?dāng)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yǎng)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內(nèi)邱縣志》有記載,郭巨東漢人,原籍河南林縣,因“家貧歲兇”,討飯流落到內(nèi)邱縣金提鎮(zhèn)(即現(xiàn)在的金店村),給人幫傭度日,生活十分艱難。郭巨有一老母和一個不滿三歲孩子。老母疼愛孫子,有飯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給孫子。郭巨對妻子說:“本來能讓母親吃上飯就已很困難,再有兒子分享她的飯食,老人家恐怕就會餓死了?!狈蚱逓樾⒕蠢先?,忍痛抱著孩子來到野外,準(zhǔn)備埋掉兒子。誰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個罐子,里面盛滿了黃金。郭巨高興地抱著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從此一家人再不為衣食發(fā)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傳遍了天下。當(dāng)時,郭巨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后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紀念。
晉朝干寶所著《搜神記》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內(nèi)容與《內(nèi)邱縣志》大致相同,只是在郭巨的家庭上有不同之處?!端焉裼洝分姓f:“巨史弟三人,早喪父。禮畢,二弟求分以錢兩千萬,三弟各取千萬。巨獨與母居客舍,夫婦傭賃以給公養(yǎng)。居有頃,妻產(chǎn)男。巨念舉兒妨事親,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兒孫減饌,二也,乃于野鑿地欲埋兒,得黃金一釜?!睆倪@里可以看出,郭巨家原來并非窮到要飯的地步,只是因為兄弟分家,他才貧窮下來。而且,他的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
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談到郭巨埋兒的故事時寫道:“我最初實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毙晾钡刂S刺了這個故事宣揚的愚忠愚孝與對待兒童的殘忍。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