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桐柏縣城西14公里處的淮源鎮(zhèn),有千里淮河第一鎮(zhèn)美稱?;丛存?zhèn)有一著名的自然景觀———江淮鴛鴦池,位于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嶺上。江淮分水嶺自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側(cè)山脊一直延伸到淮源鎮(zhèn)西嶺。嶺東之水流入淮河,嶺西之水注入漢水流進長江。
奇特的是在山下并列三口池塘,東邊的兩個池塘清澈見底,西邊的一個池塘卻渾濁異常。我們慕名前往,聽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桐柏山有東西兩個部落。有一年天久旱不雨,東部落首領(lǐng)桐花姑娘便約西部落首領(lǐng)柏子一同到山上去尋找水源。他倆找到了水,但因勞累過度倒在了山下。柏子之妻尋夫至此,見狀誤認為柏子和桐花有染,頓時醋性大發(fā),大吵大鬧,最后找到盤古奶告狀評理。盤古奶就把他們?nèi)诉€原成水,以水清濁來判斷是非。柏子和桐花變成了清澈見底的池塘,而柏子之妻的池塘卻渾濁異常,如此一來,是非對錯便一目了然。后來大禹治淮時來到這里,聽了這個故事,感慨地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宜合流!”于是他便引導清池東流匯入淮河,疏通濁池西流注入漢水。“鴛鴦池”的故事從此世代相傳,直到現(xiàn)在淮河兩岸不少人在愛情方面遭到誤解時,總愛到鴛鴦池邊以古池為鏡,尋求心理的慰藉和解脫。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講的是事物發(fā)展的最終規(guī)律。在我們身邊可能天天都在發(fā)生同一類的事。也許我們其中的一位或許就成了受害者。但是經(jīng)過這件事后我更加堅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當被別人誤會的時候一定要用正確的心態(tài)去面對。也許有些時候我們不被別人理解或者是讓別人誤會,但是只要我們想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用換一個角度的方式去想就好了。
逐鹿
楚漢之爭時期,漢將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戰(zhàn)功,被封為齊王。這時,齊國有個叫蒯通的辯士,認為天下的勝負將取決于韓信,于是假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說韓信。他向韓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勸韓信和楚、漢三分天下,可是韓信卻執(zhí)意不肯。
西漢建立后,劉邦擔心韓信謀反,在丞相蕭何的策劃下,把韓信騙進未央宮給殺了。韓信臨刑前悲憤地說:“我悔不用蒯通之計,以致今日死于婦人之手!”劉邦立即下令捉拿蒯通。蒯通理直氣壯地對劉邦說:“當初秦朝法度敗壞,政權(quán)瓦解之進,山東六國大亂,一時諸侯并起,這種情形猶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來追逐,結(jié)果是本領(lǐng)高強、行動迅速的人先得到這只鹿,那時候,只知道韓信,不了解陛下,況且想要奪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罷了,難道你能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都烹死嗎?”劉邦啞口無言。
唐人魏征《述懷》運用了這個典故:“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涿鹿
帝與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zhàn)役,第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稱為阪泉之戰(zhàn) (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nèi)的阪泉村)。面對著統(tǒng)領(lǐng)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jié)盟并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tài)結(jié)束了這場戰(zhàn)爭。
炎黃聯(lián)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zhàn)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lǐng)著九黎,與聯(lián)盟大戰(zhàn)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zhàn)爭,稱為涿鹿之戰(zhàn),所謂涿鹿中原,源出于此
濁鹿
濁鹿一名濁城,亦名清陽城,在今懷州修武縣東北。
涇清渭濁
涇水是渭水最大的支流,自古以來涇水和渭水就清濁不同。但歷史上涇渭清濁狀況常有變化。據(jù)說春秋時期是渭清涇濁,南北朝時期是涇清渭濁。到了唐代,又是是渭清涇濁。唐代以后又變成了涇清渭濁。
到了高中,學校位于清江與長江交匯處的宜都縣城——陸城鎮(zhèn)。當看到碧綠的清江與渾濁的長江在波翻浪涌處匯合時,對“涇渭分明”這條成語才有了切膚之感。碧綠的清江沉靜、芬芳,潔身自好,與其說她匯入了長江,不如說她象一尊亭亭玉立的雕像,凝固在清江口。那一道銅墻鐵壁似的水線,抗拒著濁水的沖擊,而水線的兩側(cè),幾乎沒有調(diào)和的水色。不由得使我聯(lián)想到具有錚錚鐵骨的明朝重臣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p>
1、解釋:水雖然渾濁,人心卻清凈不起波瀾。這是字面意思。
2、典故出處:
清代板橋道人有一自題聯(lián):“人高山矮 水濁心清”。雖只有短短的八個字,卻深蘊大道之理。
上聯(lián)之“人高山矮”,含“山為絕頂我為峰”詩意,突出了“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钡兰依砟?。有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群山小”的宏觀思維。
下聯(lián)之“水濁心清”,既包含“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心境,又包含“清靜真一”的大道本性。真心清靜道為尊。莊子曰:“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地?!蔽淖釉唬骸疤烨宓仂o故能長久,心清則內(nèi)合乎道?!?/p>
上下聯(lián)一山一水,交相呼應(yīng),以自然襯托人心,展示作者樂山樂水,超然物外,視一切功名利祿為浮云的淡定情懷。
涇清渭濁涇水是渭水最大的支流,自古以來涇水和渭水就清濁不同。
但歷史上涇渭清濁狀況常有變化。據(jù)說春秋時期是渭清涇濁,南北朝時期是涇清渭濁。
到了唐代,又是是渭清涇濁。唐代以后又變成了涇清渭濁。
到了高中,學校位于清江與長江交匯處的宜都縣城——陸城鎮(zhèn)。當看到碧綠的清江與渾濁的長江在波翻浪涌處匯合時,對“涇渭分明”這條成語才有了切膚之感。
碧綠的清江沉靜、芬芳,潔身自好,與其說她匯入了長江,不如說她象一尊亭亭玉立的雕像,凝固在清江口。那一道銅墻鐵壁似的水線,抗拒著濁水的沖擊,而水線的兩側(cè),幾乎沒有調(diào)和的水色。
不由得使我聯(lián)想到具有錚錚鐵骨的明朝重臣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句出自屈原<<;漁父>>
名句賞讀: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名句出處】
出自戰(zhàn)國?屈原《楚辭?漁父》。
【作者素描】
屈原(前339?~前278?)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著有《離騷》、《九章》、《天問》、《招魂》和《九歌》等。
【名句大意】
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濁的,惟獨我干凈、清白;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人清醒。
【原文節(jié)錄】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賞析品茗】
本篇通過屈原放逐后和漁父的對話,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zhì)。大家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個人清醒。這就是被放逐原因。這話聽起來似乎很離奇。但仔細一想,這真是亙古不易的道理。試想,大家都腐敗,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個清廉、清醒的人呢?被排擠,被放逐了,還要落下奸邪的罪名。短短的兩句話,把楚國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盡致;從另一個方面,則又把屈原的忠實、高潔對比地顯示了出來。
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cè)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
《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shù)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典故】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zhàn)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并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guān)中,攻進咸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guān)中后,逼迫劉邦退出關(guān)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后,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guān)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guān)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guān)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并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guān)口要塞加緊防范,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發(fā)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tǒng)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