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 春秋時期,先后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史稱“春秋五霸”。
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chǎn)最豐,文化最盛。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tǒng)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楚莊王據(jù)載生年不祥,卒于公無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
登位三年,不發(fā)號令,終日郊游圍獵,沉湎聲色,并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于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數(shù)月之后,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更甚。
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
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于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并舉伍參、蘇從擔任要職。
這就是“一鳴驚人”的來歷,后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wěn)定了政局,發(fā)展了生產(chǎn),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莊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國內(nèi)發(fā)生災荒,戎人騷擾,附屬的庸國、麋國勾結(jié)百濮叛楚。
莊王集中力量伐滅威脅最大的庸國,又吞并了麋國,控制局面,增強了國力。此后,又極力整頓內(nèi)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出現(xiàn)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北上,在周的直轄區(qū)耀武揚威,并遣使問象征王權(quán)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 公元前597年,楚軍圍鄭,連攻三個月,破鄭都。
晉遣兵來救,與楚軍大戰(zhàn)于邲(河南滎陽東北),結(jié)果大敗。戰(zhàn)后,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
隔了兩年,楚又借故圍攻宋國,迫使其屈服。這時,中原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一時做了中原盟主。
莊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wèi)、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jié)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
其兒子審繼位,稱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
郢城內(nèi)原有莊王廟,今已廢。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沉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jīng)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
結(jié)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
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fā)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一敗涂地
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
一本萬利
一本正經(jīng)
一筆勾銷
一筆抹殺
一筆抹煞
一臂之力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波三折
一步登天
一草一木
一差二錯
一場春夢
一倡百和
一唱三嘆
一唱一和
一塵不染
一成不變
一張一弛
一籌莫展
一觸即發(fā)
一錘定音
一觸即潰
一蹴而就
一刀兩斷
一得之功
一得之見
一定不易
一動不動
一發(fā)千鈞
一帆風順
一反常態(tài)
一飯千金
一干二凈
一鼓作氣
一官半職
一哄而散
……
1 愛屋及烏 《尚書大傳·大戰(zhàn)》:“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后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2 暗渡陳倉 章邯敗兵因為是他錯誤地估計了敵情,認為漢軍要等修好了棧道才能發(fā)兵。后人因而常把韓信的這一計謀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并進而把瞞著人偷偷摸摸地活動而達到目的的行為叫做“暗渡陳倉”。
3 百發(fā)百中 《虎國策·西周策》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共王有兩個非常擅長射箭的弓箭手,一個叫養(yǎng)由基,一個叫潘黨。有一天,養(yǎng)由基看到潘黨連射三箭,箭箭都射中前面箭牌的紅心,很不服氣,就想與潘黨一比高低,于是,他們站在百步之外,若誰能夠射中,就算誰本領高強。
結(jié)果兩人都射中了。他們又選了三片柳葉,不但在柳葉中心涂上黑色,而且注明一、二、三等符號。
養(yǎng)由基描準柳葉上的墨道和符號,然后搭弓上箭,依著一、二、三的順序,箭箭命中,觀看者都拍手稱贊他“百發(fā)百中”的本領。 后來,人們用“百發(fā)百中”比喻射擊技術(shù)非常高明。
現(xiàn)在也用“百發(fā)百中”比喻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把握,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 4 半途而廢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
他的妻子是一個非常賢慧的女子。 有一年,樂羊子離開家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去拜師求學。
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織布 ,樂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驚訝地問:“你的學業(yè)這么快就完成了?”樂羊子說 :“學業(yè)還沒完成,可我在外面,天天想你,所以回來看看?!彼钠拮勇犃艘院螅D(zhuǎn)身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已經(jīng)織好了的布剪成了兩段,樂羊子忙上前阻擋,他的妻子對他說:“這布,是一絲絲地累積成尺、成丈、成匹的,是長期辛勞的結(jié)果,現(xiàn)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于前功盡棄,白白浪費了時間。
你讀書求學,不是也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嗎?”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所感動,于是立刻離開家,繼續(xù)拜師求學。幾年后,樂羊子終于完成學業(yè),才返鄉(xiāng)回家看望妻子。
他的妻子高興地迎接滿載而歸的丈夫。 5 不求甚解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自小家境貧寒,全家靠一點微薄的田產(chǎn)維持生計。
他不貪求榮華富貴,樂于過清靜閑適的田園生活。耕作之余,勤奮讀書。
陶淵明讀書,重點在于把握文章要旨,不刻意于咬文嚼字,自稱為“好讀書,不求甚解”。他的人品和詩文為后人所傳頌。
不求甚解 指讀書只重精神,不在字句上多花功夫。亦形容只求懂個大慨,不求深入理解。
6 班門弄斧 古代有一個人,名叫魯班,木匠行里尊稱他為祖師。傳說他曾用木頭制作了一只五彩斑斕的鳳凰,能夠在空中飛翔三天不掉下來。
在魯班門前擺弄斧子,當然顯得有些自不量力了。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在行家面前顯示本領。
7 杯弓蛇影 《晉書·樂廣傳》里說,有一個人飲酒時,看見酒杯里有一條蛇,嚇得生了病。后來知道是掛在墻上的一張弓的影子照在杯子里,他的病也就好了。
比喻疑神疑鬼,虛驚一場。 9 揠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nóng)夫,種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時,發(fā)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么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撥高幾分。
經(jīng)過一番辛勞后,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對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f稼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0 杯水車薪 《孟子·告子上》:“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火的柴草。
比喻效力小,對于解決困難起不了多大作用。 11 按部就班 晉朝陸機《文賦》:“選義按部,考辭就班?!?/p>
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選擇、使用詞句。后用“按部就班”表示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步驟。
12 兵不血刃 《晉書.陶侃傳》。默在中原,數(shù)與石勒等戰(zhàn),賊畏其勇,陶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兵不血刃”意思是兵器上沒有血。表示未經(jīng)作戰(zhàn)就取得勝利。
13 沉魚落雁 春秋時代,有一個女子長的很美麗。她常到溪邊娩紗,溪中的魚而看見她的美貌,都羞愧的沉入河底。
漢元帝的時候,匈奴王聽說元帝的妃子王昭君貌美,就向漢朝提出和親的要求,昭君出塞的時候,空中的燕子驚訝于她的美麗,竟最如樹林中。后來用”沉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麗。
14 不可救藥 有位卿士叫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后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5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就事情是蕭何,破壞事情也是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蕭何,開始向劉邦推薦韓信,不被重用,韓信逃走,蕭何把他追回來,讓劉邦拜他為大將。
后來韓信企圖兵變,也是蕭何設計將韓信騙來,在長樂宮被呂后殺死。所以,宋時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俗語。
后用。
1、閑來垂釣碧溪上:暗用“姜太公釣魚”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
2、忽復乘舟夢日邊:暗用伊尹的典故,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借用典故,表達了詩人對賢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負及才華的渴望。
《行路難》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作。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huán)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擴展資料
這首詩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笆染埔娞煺妗钡睦畎祝窃谄綍r,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
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放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
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痹娙嗽谛木趁H恢?,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此句詩表達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給遇到挫折,遭遇困難,受到打擊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們一種信心、一種勇氣、一股力量。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二句,八十四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作者簡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
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
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
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yōu)勢扭轉(zhuǎn)戰(zhàn)局。
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zhàn)。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zhàn)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zhàn)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jīng)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望洋興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里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
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p>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zhí)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p>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
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決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冢?,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故事見于《莊子·秋水》。
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抱薪救火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占領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
大臣們由于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shù)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 說到這里,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著柴草救火嗎?”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
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
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jié)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不寒而栗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
上任以后,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秉公審辦,皇上很贊賞他,調(diào)他做河內(nèi)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nèi)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zhuǎn),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jù)為已有。
義縱調(diào)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子。
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后立即展開調(diào)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 后來,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太。
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 wéi jīng wéi yī ]
釋義:指精純專一;用功精深,用心專一,精:用功精深;一:專心。
出處:李道純《沁園春·贈圓庵蔣大師》:曾因治愈清末陜西巡撫恩壽、陜甘總督升允的痼病,獲贈“清靜傳家”、“惟精惟一”大匾。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例句:需要常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的含意。
擴展資料
近義詞:專一不移
專一不移[ zhuān yī bù yí ]
釋義:移:動搖。一心一意,毫不動搖。形容非常專一。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人笨不可怕,只要有‘勤能補拙‘的恒心,‘懸梁刺股’的毅力,‘磨杵作針’的精神,‘奮發(fā)圖強’的勇氣,‘專一不移’的堅持,‘愚公移山’的決心;朋友,加油!你會笨鳥先飛的!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例句:“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真正的法制社會,不是要看制定了多少法律,關鍵要看每部法律是否得到嚴格執(zhí)行懲罰到位。
典故一:
戰(zhàn)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巨資,把作為人質(zhì)的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quán)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tǒng)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zhàn)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zhàn)爭失利,結(jié)果會適得其反?!?/p>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yōu)槭裁床荒軐懖繒饶軗P名當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fā)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quán)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時,梁朝有個叫鐘峻的人。他寫了一部評論詩歌的著作,名為《詩品》。在書中他寫道:“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币馑际呛玫奈恼乱蛔植荒芏啵膊荒苌?。每個字的作用價值一千兩黃金。這是來產(chǎn)戰(zhàn)國末期一個故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1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