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和成語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
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p>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
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
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5、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6、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7、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8、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边@真是不能。
9、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10、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11、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1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注:范仲淹名句“。
孟母三遷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寡人之于國也》)
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泵夏福ㄒ娝麩o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fā)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泵献勇牶髧樍艘惶?,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p>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p>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望采納!
孟子休妻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里,叉開腿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準許我把她休了?!?/p>
孟母說:“什么原因?” 孟子說:“她叉開腿蹲在地上。” 孟母問:“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p>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jīng)》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里誰在里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里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jīng)》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
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后,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jié)。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蹦巳?,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崩^而遷于學宮之旁。
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p>
遂居于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jié)。
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p>
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p>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
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p>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p>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
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
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
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p>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
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
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
孟子典故——人獸不遠,僅在一心
牛山上的樹木曾經(jīng)十分茂盛,由于它臨近大都市,常常被斧斤所砍伐。日養(yǎng)月息,雨露滋潤,不是沒有嫩枝新芽長出來,然而隨之又受到牛羊的踐踏,所以才變成現(xiàn)在那光禿禿的樣子。人們看到它那光禿禿的樣子,還以為它從來沒有長過成材的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對于人們來說,難道就沒有仁義之心了嗎?他們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頭對于樹林一樣,天天都去砍伐它,這能茂盛嗎?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養(yǎng),天亮時又得到一點清明之氣,這時,他內心的好惡與人便接近了一點,然而白天的作為又把它擾亂泯滅了,內心不斷地遭到擾亂,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氣不足以保存,他就和禽獸相差不遠了。別人看見他像禽獸一樣,還以為他不曾有過善的素質,這難道是人本來的情況嗎?所以,如果能得到應有的養(yǎng)育,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生長,要是失去了應有的養(yǎng)育,那就什么東西也會消失。所以孔子說,'把握就存在,放棄就會消失,出入沒有一定,沒有誰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說的啊
孟母三遷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寡人之于國也》)
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fā)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p>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p>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p>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孟母斷織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x自《列女傳》
【注釋】
①既:已經(jīng)。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xù)起來搓成線。這里指織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這。⑥是以:因此。
⑦則: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泵夏福ㄒ娝麩o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fā)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參考資料:全程教育網(wǎng)
也叫斷織之誡。
斷織之誡
成語 斷織之誡
發(fā)音 duàn zhī zhī jiè
解釋 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yè)的兒子。后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出處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夏敢缘稊嗥淇?。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孟子典故——人獸不遠,僅在一心
牛山上的樹木曾經(jīng)十分茂盛,由于它臨近大都市,常常被斧斤所砍伐。日養(yǎng)月息,雨露滋潤,不是沒有嫩枝新芽長出來,然而隨之又受到牛羊的踐踏,所以才變成現(xiàn)在那光禿禿的樣子。人們看到它那光禿禿的樣子,還以為它從來沒有長過成材的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對于人們來說,難道就沒有仁義之心了嗎?他們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頭對于樹林一樣,天天都去砍伐它,這能茂盛嗎?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養(yǎng),天亮時又得到一點清明之氣,這時,他內心的好惡與人便接近了一點,然而白天的作為又把它擾亂泯滅了,內心不斷地遭到擾亂,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氣不足以保存,他就和禽獸相差不遠了。別人看見他像禽獸一樣,還以為他不曾有過善的素質,這難道是人本來的情況嗎?所以,如果能得到應有的養(yǎng)育,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生長,要是失去了應有的養(yǎng)育,那就什么東西也會消失。所以孔子說,'把握就存在,放棄就會消失,出入沒有一定,沒有誰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說的啊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jié)。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p>
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崩^而遷于學宮之旁。
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竟适鹿8拧浚簭那懊献有〉臅r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jié)沒有改嫁。
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
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 庇谑?,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huán)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孟母三遷以后,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但孟母并沒有因此放松對兒子的嚴加管教。
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原文】: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
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蹦冈唬骸澳巳隉o禮也,非婦無禮。
《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
今汝 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 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庇谑敲献幼载?,不敢去婦。
——引自《韓詩外傳》【譯文】: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準許我把她休了?!?/p>
孟母說:“什么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p>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抖Y經(jīng)》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里誰在里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里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jīng)》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
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后,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原文】: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dan)汝?!逼淠缸曰诙裕唬骸拔釕讶眩╮en)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蹦速I東家豚肉以食之。
明不欺也?!咀g文】: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么?”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傳。為了不失信于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
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
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贿@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
1 孟子出世
2 孟母三遷教子
3 孟母斷機
4 赴魯游學
5 孟子學堂
6 孟子師徒游嶧山
7 天下國家
8 人本性善
9 “四德”與“四端”
10 舍生取義
11 告子到鄒訪孟子
12 飲食男女
13 孟子游齊
14 一鳴驚人的齊威王
15 稷下學宮
16 孟了向威王進諫
17 孟子和匡章
18 孟子舉薦匡章為將
19 坐而論道
20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21 進言于諸候則藐之
22 孟母去世
23 孟子論葬
24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25 孟子適宋
26 騰世子拜訪孟子
27 孟子適鄒
28 鄒穆公問政于孟子
29 孟子講禮
30 人皆可以為堯舜
31 然友問喪禮
32 好善優(yōu)于天下
33 孟子在魯
34 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35 騰文向公政
36 孟子適魏
37 治國之道,仁義而已
38 享受快樂
39 五十步笑百步
40 率獸而食人也
41 仁者無敵
42 白圭難孟子
43 孟子說作官之道
44 孟子說大丈夫
45 梁惠王去世
46 孟子見梁襄王
47 無鹽的故事
48 孟子在平陸遇孔距心
49 儲子見孟子
50 齊宣王封孟子為卿
……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
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p>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
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
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p>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p>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p>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边@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
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泵夏福ㄒ娝麩o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fā)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泵献勇牶髧樍艘惶?,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