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自小聰明好學(xué),跟父親學(xué)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zhàn)場上,當(dāng)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zhàn)。希望全體軍民保衛(wèi)家鄉(xiāng)?!贝蠹疑钍芨袆?,發(fā)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xù)守衛(wèi)道州府。后來人們?yōu)樗艘蛔倚㈦p全的紀(jì)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成語】:忠孝雙全
【拼音】:zhōng xiào shuāng quán
【解釋】: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
【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nóng)、司空、太尉?!卷蔑栄繀敲?,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qū)趕,擔(dān)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
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
自小聰明好學(xué),跟父親學(xué)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zhàn)場上,當(dāng)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zhàn)。
希望全體軍民保衛(wèi)家鄉(xiāng)?!贝蠹疑钍芨袆?,發(fā)誓要奪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xù)守衛(wèi)道州府。后來人們?yōu)樗艘蛔倚㈦p全的紀(jì)念祠。
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成語】:忠孝雙全【拼音】:zhōng xiào shuāng quán【解釋】: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
孝義由“孝”和“義”兩字合成。
之所以取孝義作為縣名,是由當(dāng)?shù)氐泥嵟d“割股奉母”的純樸孝行,和“義虎救樵夫”(又說:尉遲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義)的美麗故事感動天下,演變而來。 據(jù)記載,孝子鄭興,自幼很有志向,終日勤勞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貧寒。
父親去世后,鄭興守孝3年。母親久病不愈,鄭興服侍床前,從不解衣,不離母親半步。
母親想吃肉丸湯,鄭興因無錢買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湯奉母。此事傳開后,人人都為鄭興的孝道所感動。
“割股奉親,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義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因邑人鄭興孝行聞于朝,遂改名孝義。
事見唐李吉甫《元和郡國志》。” 而“義虎救樵夫”則是一樵夫遇險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清乾隆《孝義縣志》記錄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說的是明朝有個樵夫砍柴墜入深淵的虎穴中,老虎不僅沒有吃他,反而將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萬謝,與老虎約了個時間在西門外答謝它,到了時日,老虎如期而至,將樵夫送它的東西叼了后離去。
為紀(jì)念孝義得名,1380年,孝義市以“割股奉母”和“義虎救樵夫”的歷史典故為題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兩座大型高粱紅花崗巖雕塑,以此展現(xiàn)孝義的城市形象。
孝義之名由來有兩個故事,“興割股奉母”講述了關(guān)于“孝”的故事:“今之孝義,唐初為永安縣。
時永安堡村民鄭興,耕作奉母。母久病,鄭興乃割股為羹以進母,母病始愈。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知縣報于朝,唐太宗李世民詔政永安為孝義。銘曰:鄭興立本,割股奉親。
明君重德,孝詔古今。富民強市,羽翼乾坤”。
“義虎報恩記”是關(guān)于“義”的故事:“古之孝義,林茂草豐。西山有虎,其掌著木刺。
一老樵聞其鳴,察其狀,冒險為之拔除?;⒏衅涞拢烊詹兑拔镆再?。
樵老去世,其虎為之守墓三年,眾人稱之為義虎。銘曰:善哉樵夫。
1)孝義:孝義由“孝”和“義”兩字合成。
之所以取孝義作為縣名,是由當(dāng)?shù)氐泥嵟d“割股奉母”的純樸孝行,和“義虎救樵夫”(又說:尉遲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義)的美麗故事感動天下,演變而來。 據(jù)記載,孝子鄭興,自幼很有志向,終日勤勞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貧寒。
父親去世后,鄭興守孝3年。母親久病不愈,鄭興服侍床前,從不解衣,不離母親半步。
母親想吃肉丸湯,鄭興因無錢買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湯奉母。此事傳開后,人人都為鄭興的孝道所感動。
“割股奉親,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義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因邑人鄭興孝行聞于朝,遂改名孝義。
事見唐李吉甫《元和郡國志》?!倍傲x虎救樵夫”則是一樵夫遇險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清乾隆《孝義縣志》記錄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說的是明朝有個樵夫砍柴墜入深淵的虎穴中,老虎不僅沒有吃他,反而將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萬謝,與老虎約了個時間在西門外答謝它,到了時日,老虎如期而至,將樵夫送它的東西叼了后離去。
2)介休:介休歷史悠久,國內(nèi)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
總面積744平方公里,總?cè)丝?7.25萬人。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nèi)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
時,曲沃莊伯伐翼,晉翼侯奔隨,隨在今介休城東,當(dāng)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
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3)左權(quán)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始置遼州,治所遼山縣,轄遼山、交漳兩縣。大業(yè)二年(606)廢遼州。
唐武德三年(620)復(fù)置,轄遼山、樂平、和順、平城、石艾5縣,治樂平。六年(623)徙治遼山。
八年(625),遼州易名箕州(故縣村傳為古箕城,故名)。先天元年(712)易箕州為儀州。
天寶元年(742)改儀州為樂平郡。乾元元年(758)復(fù)名儀州。
五代后梁開平三年(909),儀州復(fù)名遼州。北宋熙寧七年(1074)廢遼州。
元豐八年(1085)復(fù)置,轄遼山一縣,榆社、平城、和順三鎮(zhèn),黃澤一寨。金天會六年(1128),遼州更名南遼州,天德三年(1151)復(fù)名遼州,轄遼山、榆社、和順、平城四縣,隸河?xùn)|南路。
元代,遼州隸屬晉寧路。明洪武元年(1368),升遼州為直隸州,轄榆社、和順兩縣,隸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九年(1731),遼州隸冀寧道。民國元年(1912)廢州,改名遼縣。
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決定,以平遼公路為界,劃縣境西北部置遼西縣,縣抗日民主政府駐蒿溝村,隸屬太行第三專區(qū)。1942年5月,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quán)在反“掃蕩”戰(zhàn)斗中于十字嶺壯烈犧牲。
為紀(jì)念左權(quán)將軍,是年9月經(jīng)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批準(zhǔn),遼縣易名左權(quán)縣。4)和順縣:和順,春秋時名蓋與,為晉大夫梁余子養(yǎng)封邑。
戰(zhàn)國改名為閼與,隸上黨郡。北魏孝昌二年(前236年),閼與改置為樂平郡及樂平縣。
北齊置梁榆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590),定名為和順縣。
5)蒲縣:據(jù)古籍記載,蒲衣本姓伊,名疇,因為他常年穿一件蒲草編的粗服,所以人們稱他為蒲衣,或蒲衣子,也有的古籍記為蒲伊子、伊蒲子。相傳他渾渾噩噩,淡泊名利,隱居深山之中。
帝堯聞其賢,特登山造訪,拜他為師。《高士傳》中也有類似的故事,說帝舜也曾拜蒲衣為師,還要把天下禪讓給他,蒲衣不受而去,繼續(xù)隱居山間。
蒲衣的神化傳說通過蒲邑、蒲陽及蒲子、蒲川、蒲縣等縣名的演變,一直流傳了幾千年?,F(xiàn)在縣北的蒲子山上還留有蒲衣廟和講道壇的遺址,相傳蒲衣隱居于此,并曾為帝堯講道。
誠如清代《蒲縣志》中對悠久歷史的贊嘆:“帝師高隱而蒲可名國;公子分封而蒲始有誠。蒲之由來尚矣。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