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1、聲名狼藉 釋義:聲名:名譽。
狼藉:雜亂不堪。 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
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典故故事: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
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并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并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墒?,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后來秦始皇出宮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
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并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后,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
于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后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2、撥云見日 釋義:撥開烏云見到太陽。
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撥云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該成語出自《晉書·樂廣傳》。典故故事:晉代的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舉為河南尹。
樂廣不愿意出任外官,請好朋友、大文學家潘岳替自己寫一份辭呈。潘岳說:“你先將辭官的意思告訴我,方好動筆。”
樂廣簡短地用一兩百個詞語表達意思,潘岳據(jù)之寫成洋洋灑灑的一篇名揚當時的《呈太尉辭河南尹表》。大家都說:“樂廣不依靠潘岳的手筆,潘岳不依靠樂廣的設意,那么就不會有這篇驚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視甚高,只佩服樂廣,他說:“我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對方話多,最近接觸樂廣,交談之后,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話也多。真正言簡意賅的,天下只有樂廣一人?!?/p>
太子洗馬衛(wèi)玠做了一個怪夢,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飯無心,形憔神悴。樂廣去探病,問清底細,告訴衛(wèi)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衛(wèi)玠頓時醒悟,病就好了。
衛(wèi)玠說:“樂廣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衛(wèi)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更高。
他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潔,如同撥云見天。” 后人將“撥云見天”改為“撥云見日”。
3、厲兵秣馬 釋義:磨好兵器,喂飽戰(zhàn)馬。形容準備戰(zhàn)斗,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典故故事: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p>
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么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伙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4、望洋興嘆 釋義:字面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F(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典故故事: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
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p>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廣大的呢?”5、出人頭地 釋義: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史?蘇軾傳》典故故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
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lián),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lián)文是:讀盡人。
《歷史典故》以中國古典文學、神話中的典故為內容。
【命名】對一種以及各種事物的確定,然后再用一種名稱符號加以表示。 《宋書·武帝紀中》:“吾處懷期物,自有由來?!?/p>
以歷史典故命名的地方的由來: 河北省秦皇島市——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山東省威海市——明代在此地設威海衛(wèi),取“威震東?!敝?,因此而得名; 江蘇省鎮(zhèn)江市——唐代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的駐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此地距大海較遠,故而更名為鎮(zhèn)江,取“鎮(zhèn)守長江”之意; 河南省商丘市——商丘是商王朝的發(fā)祥地,傳說遠古時期這里有一座叫“閼伯臺”的土丘,后來帝嚳把閼伯的封地號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 湖南省孝感市——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廣東省茂名市——名稱來源于西晉道士潘茂名,后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用丹藥撲滅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國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來命名的城市; 重慶市——意為“雙重喜慶”,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因而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百度知道
出自歷史故事如草船借箭
所有歷史故事所出自的人物。比如 草船借箭-諸葛亮 等等
查看全部2個回答寫回答有獎勵
所有歷史故事所出自的人物。比如 草
成為第NaN位粉絲
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晉文公
圍魏救趙——孫臏
紙上談兵——趙括
焚書坑儒——秦始皇
韋編三絕——孔子
臥薪嘗膽——勾踐
商鞅變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門弄斧——魯班
一鼓作氣——曹劌
不食周粟——伯夷叔齊
東施效顰——西施
編輯于 2013-09-05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釋義:(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示例】:《北史·高隆之傳》:“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 開元 禮及累朝典故并無其文。”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yè))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釋義:(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出處】:清 昭連 《嘯亭續(xù)錄·大戲節(jié)戲》:“其時典故如 屈子 競渡, 子安 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清 趙翼 《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一》:“語雜詼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老舍 《茶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藥,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第二,來源于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第三,來源于佛經(jīng)、圣經(jīng)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于佛經(jīng),后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疤孀镅颉边@個典故來源于圣經(jīng),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故事出自《國語·吳語》。
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
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
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jīng)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
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zhàn)斗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擋。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故事見于《莊子·秋水》。
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后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zhàn)。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回答: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
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zhàn)。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后,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
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后續(xù)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后,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后續(xù)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
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
當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細看去,那里桅桿林立,戰(zhàn)船密布,晉兵持刀執(zhí)戟,陣容甚為齊整。
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
那里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
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shù)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么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后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zhàn)。
結果,秦兵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zhàn),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安居樂業(yè)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jù)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fā)。
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于對當時的現(xiàn)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xiàn)“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于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
不要。
1、望梅止渴典故: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p>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彼来丝碳词瓜旅钜蟛筷牸涌焖俣纫矡o濟于事。
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2、三顧茅廬典故: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3、四面楚歌典故: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
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
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4、臥薪嘗膽典故: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jīng)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
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zhàn),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
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墓和養(yǎng)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
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
經(jīng)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5、背水一戰(zhàn)典故: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
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
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zhàn)后,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后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zhàn)。
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后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zhàn)后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后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人稱“臥龍先生”。
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于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繡,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fā)現(xiàn)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chǎn)梅子的季節(jié)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 快速前進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大禹治水 舜統(tǒng)治時,中華大地經(jīng)常發(fā)大水,禹上書給舜要求負責治水工作,說:“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沒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導法治水,讓水流入大海?!?/p>
舜同意讓禹負責治水,禹率能工巧匠開鑿河道,疏導水流,治水13年終于消滅水患 掩耳盜鈴 從前有個小偷發(fā)現(xiàn)人家家門口掛著一口很大的銅鐘,他想偷但一個人搬不動,想把他敲碎賣碎銅,擔心敲鐘時別人聽到聲音而偷不成,終于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聽不到聲音,結果偷竊時被當場逮住 畫龍點睛 南朝梁代著名書畫家張僧繇特別擅長畫龍,梁武帝在金陵建安樂寺,讓張僧繇在墻上畫龍,他畫了四條龍栩栩如生,但都沒有點眼睛。眾人不解,慫恿他點上龍眼,他剛剛點了兩條龍的眼睛,頓時閃電四起,兩條龍騰空而去 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水滴石穿 宋朝崇陽縣令張乖崖為官清廉,鐵面無私。
一次見縣衙管理鐵庫的庫吏從錢庫里偷了一文錢,張乖崖認為數(shù)量雖小但性質嚴重,必須嚴懲。該官吏不服,張乖崖判他死刑并在判決書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