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用法: 復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英文: 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
故事: 戰(zhàn)國時,梁惠王向孟子請教為什么人口不增長的原因,孟子說:“你是關心百姓的疾苦,但你喜歡打仗,不少百姓死于戰(zhàn)爭。打比方說戰(zhàn)爭中潛逃50步的士兵譏笑逃100步的士兵,逃跑的本質是一樣的?!绷夯萃醣硎緦⒁V勾蛘?/p>
這個君主是宋襄公,你所說的這次戰(zhàn)爭稱為“泓水之戰(zhàn)”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出兵伐鄭,鄭文公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接報后,沒直接去救鄭國,卻統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宋襄公這下慌了手腳,顧不上攻打鄭國,帶領宋軍星夜往國內趕。
待宋軍在泓水邊扎好營盤,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彼蜗骞珔s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扇狈θ柿x。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繡有 “仁義”二字。要用 “仁義”來戰(zhàn)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定能取勝。”宋襄公卻指著戰(zhàn)車上的“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義之師?”等到楚軍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陣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說:“趁楚軍還亂哄哄地布陣,我們發(fā)動沖鋒,尚可取勝。”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么凈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沖了過來。宋軍大亂。宋襄公沖在最前面,卻陷進了敵陣,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個講仁義的人,對待下屬十分好,所以他的屬下都拼死保護他。
那桿“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
打一次表示有人罵你 打兩次表示有人在想你, 打三次表示有人愛上你了, 打四次表示你感冒了 為什么一看見太陽就容易打噴嚏? 有的人一見到陽光或燈光就鼻腔發(fā)癢,容易打噴嚏。
還有人在想打噴嚏而又打不出來的時候,看到強光后一下子就打了出來。光是靠眼睛看到的,噴嚏是鼻子打出來的,可謂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在這個問題上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首先,我們對打噴嚏的內部結構做一簡單的說明。
打噴嚏的現象是指在將進入鼻腔的異物(如灰塵、細菌、花粉等)驅趕時出現的一種無意識的“反射”。異物進入以后,位于鼻粘膜上的三叉神經向作用于肺部的呼吸肌肉發(fā)出指令,猛烈地排出空氣將異物驅除出境。
那么,為什么在遇有強光時也打噴嚏呢?其實,我們還不能夠完全獲知其中的奧妙。由于它并不是什么重要的疾病,人們還沒有全力以赴地加以研究。
在歐美一些國家,有人開始著手對起因于陽光的反射性噴嚏進行研究,陸續(xù)提出了一些假設的說法。 目前可信度較高的說法是,眼睛和鼻子的知覺受到同一條三叉神經的支配,所以,對于強烈刺激的防御反應混淆在一起引起了噴嚏的出現。
具體說來,從眼睛進入的強烈陽光,鼻腔誤以為對自己的刺激,故以噴嚏的形式欲將其異物驅逐出去。據有關統計,因陽光而出現的噴嚏反射多發(fā)于不滿3歲的嬰幼兒。
在發(fā)育中的嬰幼兒的身上,各種神經中樞的分工還達不到大人的詳細程度,所以容易對一些來自外界的刺激混淆不辨。 還有人在拔眉毛的時候容易打噴嚏,其理由與強光的刺激相仿。
而拔鼻毛時容易流眼淚的現象正好是與之相反的例證。當鼻子受到刺激的時候,眼睛產生了防御反應,于是,流出眼淚欲將異物沖洗出去。
噴嚏反射,俗稱"打噴嚏"或"打嚏噴",是鼻黏膜受刺激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動作。但是在傳統的民間風俗中,它曾被當作某種異常行為或事物發(fā)展趨勢的征兆,而對此種種解釋,更令人有如墮云霧之中的感覺。
一說打噴嚏就是有人在思念。此說有《詩經·終風》和相關的解釋為證。
如陳子展先生認為,這首詩采自民俗歌謠,屬于男女打情罵俏一類的題材,詩云"寤言不寐,愿言則嚏",當解為"醒來了可睡不成,我思念了就噴嚏"。在他之前,漢鄭玄對此的箋注是:"我其憂憚而不能寐,女(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
"似該譯作你也以同樣的心情思念我,我就打噴嚏了。又宋蘇軾《元日》詩云:"曉來頻嚏為何人?"既可照鄭玄的箋注來理解,也可照陳子展的直譯來理解。
惟雖有思念或被思念的區(qū)別,但屬于親情之思則無疑。至今農村常有這樣的現象:小孩打了個噴嚏,媽媽說"外婆在想你了",接下來便計劃回娘家探親--正是以噴嚏為有人在思念我的征兆。
一說打噴嚏就是有人在"說我"。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四:"今人噴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說我',婦人尤甚。
"宋馬永卿《懶真子》卷三:"俗說以人嚏噴為人說。"因為有人說我而要吐口水念咒語,可見這個"說我"應理解為"說我壞話(或閑話)"。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雜劇中,有住在梁山泊附近的兩個光棍冒充宋江、魯智深,強搶賣酒老漢王林的女兒滿堂嬌,等到真相被梁山好漢揭穿并準備懲罰冒名行兇者時,光棍連打噴嚏道"打嚏耳朵熱,一定有人說",--也是以噴嚏為有人在說我壞話或閑話的征兆。 一說打噴嚏是好事將至的吉兆。
如《燕北錄》記:"戎主太后噴嚏,近侍臣僚齊聲呼'治夔離',猶漢人呼'萬歲'也。"直到今天,有些人還保留著類似的習俗:旁人打噴嚏,他馬上喝彩祝吉:"好!長命百歲!" 也有說恰恰相反--打噴嚏是壞事要來的不祥之兆,旁人所謂"長命百歲",不是祝吉,而是及時禳解以禱平安,意義近似洪邁筆下的"必噀唾祝"。
如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記,元旦五鼓時,人們如果睡在床上打噴嚏,就必須馬上起床,否則便會患病。起床,便是一種補救措施。
對這種說法,早就有人質疑:如果噴嚏是不祥之兆,理該打嚏者本人及時設法補救,何以要等旁人祝禱禳解呢?所以亦有人推測,可能是古人以為聞人打嚏對自己有妨礙,所以必須說點什么以消災。類似的風俗,在其他一些國家也有。
一說應以打噴嚏的時日來占驗事情的發(fā)生以及吉兇。如明履靖《占驗錄》稱,打噴嚏,子日表示有酒食口福,丑日表示憂疑連連,寅日表示有外事牽連,卯日表示大吉大利,辰日表示有結婚或相會之事,巳日表示有口舌是非的發(fā)生,午日表示有喜事登門,未日表示無兇無吉,申日表示平平而已,酉日表示有客人將至,戌日表示有人在相思著你,亥日表示被人牽掛……聽起來頗似兵家的"十面埋伏",兇吉禍福,被人思念,口舌是非,全說到了。
有無緣故因果的解釋?沒有。 從上述諸說及所引資料可知,以打噴嚏為兆驗的習俗,至少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有了,也許還可以追溯到更久遠。
《漢書·藝文志》上載有《嚏耳鳴雜占》十六卷,到隋唐時已基本亡失,所以唐宋及以后人杜撰的各種雜占書,未必能作為探索這一古老風俗起源、形成的原因以及文化隱義的可靠根據。而它在民間傳承的過程中,又可能經過種種變異,殊非原貌,因而產生出種種解說,不少相關的資料記載也可引申出。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