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史料記載,公元229年,三國時,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創(chuàng)建了六角亭,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記載,也說明已為官家專用,即已官禁。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當有井,開始熬膠,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還是這樣),阿井周圍岳家莊一帶阿膠質(zhì)量較優(yōu),阿井用來熬制阿膠至少在三國(公元229年)以前,《荊州記》:"隨郡北界有九井,相傳神農(nóng)既育、九井自穿,則神農(nóng)時有井明矣"。
劉宋時期東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時又分立,北齊時將谷城并入東阿
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東阿西復(fù)置陽谷縣至今。
唐天寶元年又將谷城縣恢復(fù),6年后,又廢并入東阿,谷城此次撤銷再沒恢復(fù)。
此后,唐朝尉遲恭重修此古井--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寫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遲恭為欽使,重修此井。
宋朝時期,因黃河、運河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阿城臨近二河,首當其沖。為避水患,曾于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縣城于南谷鎮(zhèn),即今平陰舊縣鎮(zhèn)。8年后(公元997年)又遷利仁鎮(zhèn),即今平陰縣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廢馳,于公元1133年又遷新橋鎮(zhèn),即今東阿縣舊城村。
公元1289年開鑿會通河,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鎮(zhèn)連同張秋鎮(zhèn)大部由東阿劃入陽谷。
明朝1375年,為避水患,又遷原谷城縣城舊址,重新修建(谷城鎮(zhèn)由此改為東阿鎮(zhèn))。
據(jù)傳,東阿遷城后,古東阿縣人為了用此井水熬膠,不惜用東阿城西八里、黃河?xùn)|岸的"姜溝山"換取陽谷縣阿城鎮(zhèn)的阿井,此山歸陽谷縣管轄,改名"陽谷山";而此井雖在陽谷縣境內(nèi),卻因用之制備阿膠,又歸東阿縣管轄。所以,歷史上有阿井不在東阿縣、陽谷山不在陽谷縣的事實。
老東阿縣用山換井后,由于黃河多次泛濫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
據(jù)載,宋《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典型唐朝風(fēng)格,4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與座上面平,南向有階。史料記載唐朝尉遲恭曾為欽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順七年)陽谷知縣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并建官廳數(shù)間。
據(jù)載,阿井于光緒年間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國年初徹底干涸。加之隨著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東阿鎮(zhèn)狼溪河水逐漸成為制備阿膠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直到解放后,在陽谷縣境內(nèi)又重修阿井。1702年(清康熙41年)陽谷知縣蘇明杰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慶元年)陽谷、東阿知縣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記》。
1879年(清光緒5年)清陽谷知縣趙樹南重修阿井亭,并題寫了楹聯(lián)、橫批。對聯(lián)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鄉(xiāng)留此好泉源。"亭背陰聯(lián)為:"力可迥瀾重建源泉來井底,必存濟世長留膏澤在人間。"橫批"濟人壽世",亭內(nèi)有石碑,篆書"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頂及四角無風(fēng)鈴,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臺階,井口有園桶形保護??梢姎v代統(tǒng)治者都對阿井保護極為重視。
阿井于光緒年間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國年初徹底干涸。加之隨著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東阿鎮(zhèn)狼溪河水逐漸成為制備阿膠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以后長久失修,一直無人問津。直到解放后,在陽谷縣境內(nèi)又重修阿井。
古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寫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遲恭為欽使,重修此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緒五年。
現(xiàn)在原址建有陽谷古阿井阿膠廠,走進氣派大方的廠門,遠遠就能看到被漢白玉欄桿包圍的"古阿井"。
有東阿,現(xiàn)東阿縣地處 魯西平原,東依泰山,南臨黃河,隸屬“江北水城”——聊城市 東阿歷史 春秋時,置柯邑,原屬衛(wèi)國,后屬齊國。
戰(zhàn)國時改稱阿邑,仍隸齊國。秦始稱東阿,屬東郡。
漢置東阿縣,仍屬東郡。三國時為魏地,亦隸東郡。
西晉屬濟北國,東晉改國為郡,東阿屬之。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谷城縣。
北魏,恢復(fù)東阿縣;北齊,省谷城入東阿,屬濟州。隋代,屬兗州濟北部。
唐武德四年(621),屬濟州,隸河南道。天寶元年(742),更州為郡,隸濟陽郡;同年恢復(fù)谷城縣。
唐天寶十三年(754),改屬鄆州東平郡。大歷元年(766),鄆州改為淄青道,東阿屬之。
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隸天平郡。五代十國時,屬鄆州天平節(jié)度使。
宋初,屬京東路;慶歷元年(1041)改隸西路安撫使;政和五年(1115)屬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隸東平府。金代,隸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九年(1272)東平改為下路總管府,東阿屬之。明初屬東平府,洪武八年(1375)隸濟寧府東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屬兗州,隸山東布政使司。
清初,屬兗州府東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隸泰安府。1913年屬山東濟西道,1914年改屬東臨道。
1927年廢道級建制,直隸山東省,1937年后屬山東省第六區(qū)。1940年建立東阿縣抗日民主政府,隸魯西行署第四專署;1941年7月,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第一、四專署合并為第一專署,東阿屬之。
1945年8月,改隸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專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隸山東省聊城專區(qū)。1958年12月,東阿縣撤銷,其轄區(qū)分別并入壽張、茌平二縣;1961年7月恢復(fù)東阿縣,其隸屬未變。
1967年聊城專區(qū)改為地區(qū),隨改屬聊城地區(qū)。1998年3月,聊城地區(qū)改為地級聊城市,隨之改屬聊城市。
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原屬衛(wèi)國,后屬齊國。戰(zhàn)國改稱阿,仍隸齊國。
秦始稱東阿,屬東郡。舊志稱:“東阿,古之名邑也,會盟征戰(zhàn),廢壘遺墟,見于經(jīng)史者不一而足?!?/p>
漢置東阿縣,屬東郡。三國時期為魏地,隸屬同漢。
西晉屬濟北國,東晉改國為郡,東阿屬之。南北朝時期,因南北分裂,政權(quán)迭易,457年東阿并入谷城縣。
后魏,恢復(fù)東阿縣;北齊省谷城,入東阿,屬濟州。隋朝,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屬濟州,隸河南道。742年(天寶元年)更州為郡,隸濟陽郡,同年恢復(fù)谷城縣;754年改屬鄆州東平郡;766年(大歷元年),鄆州改為淄青道,東阿屬之;819年,鄆州屬天平郡,東阿隨之改隸。
五代十國時期,東阿屬鄆州天平節(jié)度使。宋初,屬京東路;1041年(慶歷元年)置西路安撫使,東阿隨郡改隸;1115年郡升為大都督府,1127年改為東平府,東阿均屬之。
金代,隸山東西路東平府。元初,隸東平路。
1272年,東平改為下路總管府,司六縣,東阿屬之。明初屬于東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隸濟寧府東平州,1385年改屬兗州,隸山東布政使司。
清初,屬兗州府東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屬泰安府。 1912年(民國元年),東阿隸山東東臨道,1928年廢道直隸山東省府,1936年隸山東省第六督察專員公署。
1940年縣人民政權(quán)建立后,隸魯西行署運東專署(第四專署);1941年7月,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并,成立冀魯豫行署,下轄7個專署,東阿隸第四專署;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一、四專署合并為一專署,東阿屬之。1945年8月,日軍投降后,隸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
1949年8月,隸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東阿隨聊城專署改隸山東省。
1958年12月,東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別并入壽張、茌平兩縣;1961年7月恢復(fù)東阿縣,其隸屬未變。1967年專區(qū)改為地區(qū),東阿屬山東省聊城地區(qū)行政公署。
境域沿變 東阿始置縣時,縣治在今陽谷縣境內(nèi),其管轄境含陽谷縣大部分。東以濟水為界,與谷城縣相分;東南及南部為須昌、壽良地,西南及西部為今莘縣、聊城,北及東北為茌平、臨邑縣地。
南北朝時期,東阿、谷城兩縣曾出現(xiàn)合分、分合局面。劉宋孝武大明元年,東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復(fù)東阿縣;北齊,谷城并入東阿。
此后,谷城縣不復(fù)存在,縣城亦隨之廢棄。東阿境域擴大。
東及東南遂與肥城、東平相連。 隋朝置陽谷縣,東阿西南部劃出屬之。
《續(xù)山東考古錄》載有“隋置陽谷縣,約得漢東阿地十之六、七”及“陽谷縣,后魏東阿地”的記述?!蛾柟瓤h志》也有明確記載:“城東五十里有阿井,此井舊屬阿邑,今并屬陽谷縣。”
北宋太平興國后,因黃河沖積,北部鄰邊縣盧縣(今銅城西部)廢,部分劃歸東阿。銅城鎮(zhèn)自宋為東阿地。
明初,縣治遷至東阿鎮(zhèn)(今屬平陰縣)。時縣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32.5公里;東至平陰縣界7.5公里,西至陽谷縣界25公里,南至東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縣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變動,縣境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27.5公里。縣城至邊界縣距離,除西至陽谷縣界縮短5公里外,其余與明代同;東北至平陰縣界7.5公里,東南至東平縣界15公里,西南至壽張縣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縣界22.5公里。
民國初期,。
詞 目 中流擊楫 發(fā)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釋 義 擊:敲打;楫:漿。
比喻立志奮發(fā)圖強。 出 處 《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者,有如大江。
’” 擊楫中流 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者,有如大江。
’”即東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fā)誓說,不收復(fù)中原,決不生還。后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復(fù)失地。
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fā)而為中流擊楫之歌。”宋人趙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沖斗劍,誓清行擊中流楫?!?/p>
又稱“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qū),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自從匈奴人占領(lǐng)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
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xiāng)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
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lǐng)。 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jīng)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xiāng)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lǐng)他們早日恢復(fù)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于皇室內(nèi)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
現(xiàn)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nèi)ナ諒?fù)失地。
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yīng)。” 司馬睿并沒有恢復(fù)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yīng)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xiāng)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fā)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lǐng)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p>
他的激昂的聲調(diào)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fā)了。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fù)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jù)堡塢,互相爭奪。
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nèi)爭,跟隨他一起北伐,對不聽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劉琨在北方聽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興,說:“我夜間枕著兵器睡覺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滅敵人?,F(xiàn)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p>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后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fā)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萬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
接著,后趙的將領(lǐng)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韓潛又爭奪蓬陂(在河南開封市附近)城。戰(zhàn)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雙方的軍糧都發(fā)生了困難。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裝滿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著,運到了晉營,裝作運糧的樣子。最后又派了幾個兵士扛著幾袋米,運到半路上,故意停下來休息。
桃豹在趙營內(nèi)看到晉兵運來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紅,就趁晉兵休息的時候,派了大批兵士來搶。晉兵丟下米袋就逃。
趙營里早已斷了糧,搶到了一點米,只能夠勉強維持幾天,但是大家看到晉營里軍糧那么充足,軍心就動搖起來了。桃豹趕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過了幾天,石勒派了一千頭驢子裝運了糧食接濟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報,在路上設(shè)下伏兵,把后趙的糧食全部截奪下來。
這樣一來,桃豹再也支持不住,連夜放棄陣地逃跑了。 祖逖領(lǐng)導(dǎo)晉兵艱苦斗爭,收復(fù)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lǐng)土,后趙的兵士陸續(xù)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
晉元帝即位后,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zhèn)西將軍。 祖逖在戰(zhàn)斗的艱苦環(huán)境中,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節(jié)約,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
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guān)系疏遠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
生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有一次,祖逖舉行宴會招待當?shù)馗咐稀?/p>
人們高興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們都老了,今天能夠在活著的日子里看到親人,死了也可以閉上眼睛了?!?/p>
祖逖一面操練士兵,一面擴大兵馬,預(yù)備繼續(xù)北伐,收復(fù)黃河以北的國土。哪兒想到昏庸的晉元帝對祖逖竟放心不過,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個戴淵來當征西將軍,統(tǒng)管北方六州的軍事,叫祖逖歸他指揮。
祖逖辛辛苦苦收復(fù)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牽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聽說他的好友劉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聽說晉元帝跟王敦正在明爭暗斗,心里又是憂慮,又是氣憤,終于得病死了。
豫州的男女老少聽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傷心。 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復(fù)中原的事業(yè),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傳誦。
驍勇虎臣 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jié)(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
估計提起程知節(jié),除研究歷史的學(xué)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涂改(或美化或丑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jié),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于馬上擊槊。
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shù)百徒眾,捍衛(wèi)鄉(xiāng)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nèi)軍驃騎。
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tǒng)領(lǐng),號為內(nèi)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
李密與王世充交戰(zhàn)時,程咬金領(lǐng)內(nèi)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tǒng)領(lǐng)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
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
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于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guān)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后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
(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zhàn),號“萬人敵”,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zhàn),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zhàn)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于王世充。
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fā)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zhàn)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戰(zhàn)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zhuǎn)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
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shù)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后數(shù)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后。
歸唐后,程咬金“每陣先登”,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軍功封宿國公。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調(diào)為康州刺史。
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對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請大王您也速下決心!”玄武門之變后,升為右武衛(wèi)大將軍。
貞觀年間,改封盧國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終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jié)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余級。
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zhàn)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xiàn)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yīng)自結(jié)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zhàn),萬全之策?!?/p>
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并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蓱z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fēng),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
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xiàn)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么可能又密詔副手發(fā)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p>
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恒篤城,有胡人數(shù)千歸降。
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碧K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
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后,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
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jié)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
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于家。
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其后程咬金《隋唐演藝》中主人公之一,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干的混事數(shù)不勝數(shù),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后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
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jīng)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程咬金自幼就以勇武聞名鄉(xiāng)里,尤其善于馬上使槍,后投李密,統(tǒng)率李密最精銳的近。
是唐朝的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唐代《元和郡縣治》記載了一個關(guān)于唐朝皇帝派大將尉遲恭“官封阿井”的故事。
唐太宗年間,唐太宗在金鑾寶典坐朝,突然聽說東阿縣一個小小的縣令公然敢命令:只準許阿城的百姓熬阿膠,其它各地的熬膠莊戶一律取締。這不是以權(quán)謀私嗎!李世民勃然大怒,下令嚴查。
事情原來是東阿城有一個財主的兒媳產(chǎn)后虛弱,吃了阿膠后,沒有作用,這位財主自持縣衙有人,就和東阿阿膠作坊打起了官司。而縣太爺是個清官,他雖知自己的親戚是原告,但并未馬上斷案,而是帶著一行人親自查探,掌握第一手資料,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親戚買到的阿膠雖是驢皮所熬阿膠,但是產(chǎn)地不是東阿阿城膠坊所產(chǎn),其生產(chǎn)工藝和東阿阿城膠坊一樣,但是阿膠的效果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縣令很困惑,親自進行調(diào)查,最后發(fā)現(xiàn)同樣原料同樣的工藝下,效果不一樣的原因竟然是熬膠用水有差異膠——東阿阿城膠坊制作時使用的是東阿阿井之水,阿井的水井深9丈,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得多,錢幣放于水面而不沉??
東阿縣令最后得出東阿阿膠之所以能夠補氣補血,除了驢皮之外,完全依仗得天獨厚的井水的結(jié)論。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只準許阿城的百姓熬阿膠,其它各地的熬膠莊戶一律取締。
聽到這個有趣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樂了,遂降旨讓阿城進貢阿膠,用以賞賜給年老體弱的的大臣,沒想到大臣們服用后,都夸是上等補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將尉遲恭巡視阿城,于是在東阿的歷史上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場景:
一天,一隊人馬從長安出發(fā),直奔山東古東阿縣。帶隊的人是殺人如麻的大唐開國元勛尉遲恭,他的使命是封存東阿邑的一口阿井,尉遲恭下車伊始就宣布自即日起,當?shù)亻e雜人等一律不得私啟井封,制造阿膠,否則殺無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啟封而取水”,目的是“熬膠進貢”。
從此,阿井與阿膠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以往人們往往認為,是因為用了阿井的水制膠才有了阿膠,其實,應(yīng)該是制備阿膠要用阿井井水,阿膠因東阿而得名,而阿井因“阿膠”而名。
桐葉封弟”又可稱作“剪葉”,出自于《呂氏春秋》這個典故與周公旦有關(guān)。
周公旦為周朝的開國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時,年齡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才干,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隨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了弟弟叔虞,隨口道:“我把這作為信物,封賜給你!”叔虞接過樹葉后,心里非常高興,隨后把這件事告訴給周公,周公認為天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詢問周成王,周成王說他只不過是跟弟弟開玩笑罷了,周公聽后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出口成憲,而且史書記載,樂師歌頌,士人稱道。哪能隨便說說。”成王聽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來,叔虞的兒子把都遷到晉水的岸邊,改唐為晉。
后來,人們用這個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嶠《攀龍臺牌》里引用了這個典故:“亦有御蘭感夢,皇天之命伯倏,剪雖開封,上帝之名太叔?!?/p>
《魏書》記載:程昱少年時候,經(jīng)常夢見自己登上泰山以兩手捧日。程昱自覺奇異,曾向荀彧說出這事。在兗州動亂之時,全賴程昱奔走籌謀,鄄城等三個縣城才得以保全。這時候荀彧把程昱之夢告訴曹操。曹操聽后,便向程昱說:“卿當終為吾腹心?!碑敃r程昱仍是叫作“程立”,曹操順應(yīng)夢兆,于其“立”字上加一個“日”字,“程立”于是正式改名為“程昱”。
郭頒《魏晉世語》中有一段:“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蔽闹兄?,早期曹操軍隊曾經(jīng)嚴重缺糧,當時程昱想辦法為曹操解決問題,于是在自己的縣城里(東阿縣)強奪糧食,為曹軍供應(yīng)三日的糧食,這些糧食當中據(jù)說更有不少人肉。這些行為令程昱的聲譽受到嚴重的打擊,更很可能是他畢生位不至三公的重要原因。
琉璃奇觀
東阿縣城銅城,位于全縣中心,是著名古鎮(zhèn),往返兩京驛道上的重要站點。處于古濟水流域。黃河自王莽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決魏郡,黃河河道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動。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修渠筑堤,使河水從銅城腳下繞過,東北行經(jīng)利津入海.歷魏、晉、隋、唐等朝代.近千年無大改道。因而,銅城地下水源豐富,形成了聞名遐邇的的琉璃井奇觀。
銅城有七十二面琉璃井,三十六個透胡同,使在屢次抗擊異族入侵的戰(zhàn)爭中,蒙上了一層絢麗的神話色彩。凡到銅城的游人,均想一睹為快,否則,大有虛此一行的感慨 。
琉璃井者,謂井筒呈琉璃狀,井水為瓊漿甘冽,水重特高。夏天臨井而飲,清涼透徹,沁人心脾。井底映天,井壁燦爛。冬日俯視,水氣彌漫,宛如進入水晶宮殿。歲月更替,使井壁上的琉璃愈積愈厚,奇形怪狀,氣象萬千 。
銅城琉璃井,乃地下濟水一股潛流。濟水乃古四瀆之一。源于河南濟源縣王屋山,其故道本過黃河南折,東流至山東,與黃河平行入海。水中含有大量礦物質(zhì),鉀、鈉、鈣、鎂等人體血液所需要元素,蘊含段較多而全,故東阿早就有人取其所成阿井水煮膠,謂之阿膠。成為補血、養(yǎng)血一大藥用珍品。琉璃井中之水、含有大量碳酸鈣,在長年汲水過程中,淋漓井壁,待水蒸發(fā)和二氧化碳逸出,使水中碳酸鈣沉積下來,形成各種鐘乳石,附著于井壁。有時有苔蘚蕨類植物,因使所 凝結(jié)之物,多呈綠色。藍天白云,井底倒映,形成了撲朔迷離的奇景。在科學(xué)不發(fā)達的時候,人們不了解這自然現(xiàn)象中 化學(xué)變化內(nèi)因。誤以為井中有一種神秘力量使然。井壁生有光滑閃耀的琉璃,成為銅城特有的井中奇觀。
據(jù)傳,梁山英雄后代,曾把七十二面琉璃井,從地下溝通,巧擺八掛陣,殺死過無數(shù)金兵。銅城地下,有一個龐大的地下溶洞,可容千軍萬馬。此乃民間傳說,沒有查證,但又賦予琉璃井以政治色彩,戰(zhàn)爭傳奇。順應(yīng)了中華民族愛國御侮的文化心理態(tài)勢,使毫無史實根據(jù)的傳說,不脛而走,愈傳愈奇。
銅城制高點,乃中心之地,街道十字貫通,驛道南北穿過,兩旁店鋪林立。地方名吃芝麻燒餅,店店不相同,各有特色,風(fēng)味各異。二十斤重的大鍋餅,曾受到保鏢、武士的贊譽。路口北側(cè),有習(xí)武塵、城隍廟。城隍廟民國時期,曾改為高級小學(xué)堂。習(xí)武堂乃傳授銅城拳術(shù)的場所。梁山英雄霹靂火秦明,小霸王周通,青面獸楊志,都曾在這里教拳習(xí)武,培養(yǎng)了下少武林高手。以銅城為中心、銅城四關(guān)及周圍村莊,家家練掌習(xí)武,人人勇武善戰(zhàn)。故歷史上有“拳不打銅城”的傳說。近代武林中,秦吉武、雷玉春、王金太等人的二郎拳,都有爐火純青的獨創(chuàng)功夫。
與武術(shù)有血緣關(guān)系的近代雜技藝術(shù),之所以在這里盛行,使東阿成為全國著名的雜技之鄉(xiāng)正是“拳不打銅城的”的結(jié)晶。雜技藝人張正振,把武術(shù)和馬術(shù)揉和一起,使雜耍與戲法互相滲透.成為人們歡迎的一項藝術(shù)。張正振在1919年成立了“東威雜技馬戲班”,1921年他率團去朝鮮演出、成為聊城地區(qū)雜技史上第一個率團出國的藝人。兩次出國,歷時6年,為祖國和家鄉(xiāng)爭得了榮譽。
北門外,建有馬神廟,為明知縣白棟建,供驛馬傳書之用。氣勢恢宏,曾為兩京交通做出諸多服務(wù)。
自古山水相依,與琉璃井相映成趣的是,草廟北側(cè),還有一座“不見山”,原剛露出地面,后隨泥淤積,逐漸被黃十掩埋,有山不見,故名“不見山”。
琉璃并曾經(jīng)哺育了不少人,不少文人學(xué)士,武林高手,都曾飲用此水,使才情橫溢,體健藝精。然其經(jīng)濟價值,卻鮮為人知,除熬制阿膠外,還是釀酒水源。設(shè)在銅城的大型營酒廠,曾釀出了色、香、味俱佳的琉璃井、曹植醉、魯阿井等高度白酒和低度健身營養(yǎng)阿膠酒,經(jīng)化驗琉璃井水質(zhì),和茅臺酒廠生產(chǎn)用水相似,又上了茅酒生產(chǎn)線。最近已有精品上市。不少人問香止步,知味停車。
銅城不僅有山東大漢的粗獷,武術(shù)之鄉(xiāng)的豪俠,而且有江南少女的嫵媚,茅舍情女的淡雅。琉璃井的水,護城河的水,官路溝的水,給了它無窮的韻味,無盡的詩情。水的色調(diào)、水的豐彩,水的未來,將把你帶入古詩詞中的山水情懷,田園風(fēng)光。不久的將來,這里將與蘇杭的運河,南京的秦淮比美。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可觀的遠景,可行的規(guī)劃。琉璃井之鄉(xiāng),將隨著改革開放,迎來新生,放出光彩。
這三個故事都是出自《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圖典故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jīng)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耍远Y相待。
曾參學(xué)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04 百里負米 周朝仲由,字字路,家境貧困,時常采食藜與藿等野菜,子路為奉養(yǎng)父母。
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負食米。父母逝世后,南游至楚國,楚王敬慕其學(xué)問人品,給予封其官爵百乘之車馬,積存之米糧以萬鐘計,平時生活,以多層毛毯為作坐褥,用膳時排隊食鼎食用,極盡榮華富貴,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勞,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負米奉養(yǎng)雙親,惜已無法如愿。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鬃釉潛P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jīng)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zé)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备赣H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xué)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jié)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nèi)(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jīng)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zhàn)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yǎng),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yǎng)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xué)家。
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shù),袁術(shù)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shù)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