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成王時,秦王派白起在長平前后擊潰趙國四十萬軍隊,于是,秦國的軍隊向東挺進,圍困了邯鄲。
趙王很害怕,各國的救兵也沒有誰敢攻擊秦軍。魏安厘王派出將軍晉鄙營救趙國,因為畏懼秦軍,駐扎在湯陰不敢前進。
魏王派客籍將軍辛垣衍,從隱蔽的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guān)系見趙王說:“秦軍所以急于圍攻趙國,是因為以前和齊湣王爭強稱帝,不久又取消了帝號;如今齊國更加削弱,當(dāng)今只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圍城并不是貪圖邯鄲,他的意圖是要重新稱帝。趙國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為帝,秦王一定很高興,就會撤兵離去。”
平原君猶豫不能決斷。這時,魯仲連客游趙國,正趕上秦軍圍攻邯鄲,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就去進見平原君說:“這件事怎么辦?”平原君說:“我哪里還敢談?wù)撨@樣的大事!前不久,在國外損失了四十萬大軍,而今,秦軍打到國內(nèi)圍困邯鄲,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派客籍將軍辛垣衍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眼下,那個人還在這兒。我哪里還敢談?wù)撨@樣的大事?”魯仲連說:“以前我認為您是天下賢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賢明的公子。
魏國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兒?我替您去責(zé)問他并且讓他回去?!逼皆f:“我愿為您介紹,讓他跟先生相見。”
于是平原君見辛垣衍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如今他就在這兒,我愿替您介紹,跟將軍認識認識?!毙猎苷f:“我聽說魯仲連先生,是齊國志行高尚的人。
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負職責(zé),我不愿見魯仲連先生?!逼皆f:“我已經(jīng)把您在這兒的消息透露了?!?/p>
辛垣衍只好應(yīng)允了。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卻一言不發(fā)。
辛垣衍說:“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為什么還長久地留在這圍城之中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世人認為鮑焦沒有博大的胸懷而死去,這種看法都錯了。一般人不了解他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為他是為個人打算。
那秦國,是個拋棄禮儀而只崇尚戰(zhàn)功的國家,用權(quán)詐之術(shù)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百姓。如果讓它無所忌憚地恣意稱帝,進而統(tǒng)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進東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順民,我所以來見將軍,是打算幫助趙國啊?!?/p>
辛垣衍說:“先生怎么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請魏國和燕國幫助它,齊、楚兩國本來就幫助趙國了?!毙猎苷f:“燕國嘛,我相信會聽從您的;至于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么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魏國是因為沒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才沒幫助趙國。
假如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后,就一定會幫助趙國?!?辛垣衍說:“秦國稱帝后會有什么禍患呢?”魯仲連說:“從前,齊威王曾經(jīng)奉行仁義,率領(lǐng)天下諸侯而朝拜周天子。
當(dāng)時,周天子貧困又弱小,諸侯們沒有誰去朝拜,唯有齊國去朝拜。過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齊王奔喪去遲了,新繼位的周顯王很生氣,派人到齊國報喪說: ‘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繼位的天子也得離開宮殿居喪守孝,睡在草席上,東方屬國之臣田嬰齊居然敢遲到,當(dāng)斬。
’齊威王聽了,勃然大怒,罵道:‘呸!您母親原先還是個婢女呢! ’最終被天下傳為笑柄。齊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著的時候去朝見,死了就破口大罵,實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
那些作天子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也沒什么值得奇怪的?!?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見過奴仆嗎?十個奴仆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氣趕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嗎?是害怕他啊。”
魯仲連說:“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嗎?”辛垣衍說:“是?!?魯仲連說:“那么,我就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辛垣衍很不高興不服氣地說:“哼哼,先生的話,也太過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讓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dāng)然能夠,我說給您聽。
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紂的三個諸侯。九侯有個女兒長得嬌美,把她獻給殷紂,殷紂認為她長得丑陋,把九侯剁成肉醬。
鄂侯剛直諍諫,激烈辯白,又把鄂侯殺死做成肉干。文王聽到這件事,只是長長地嘆息,殷紂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監(jiān)牢內(nèi)一百天,想要他死。
為什么和人家同樣稱王,最終落到被剁成肉醬、做成肉干的地步呢?齊湣王前往魯國,夷維子替他趕著車子作隨員。他對魯國官員們說:‘你們準(zhǔn)備怎樣接待我們國君?’魯國官員們說:‘我們打算用于副太牢的禮儀接待您的國君。
’夷維子說:‘你們這是按照哪來的禮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國巡察,諸侯例應(yīng)遷出正宮,移居別處,交出鑰匙,撩起衣襟,安排幾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聽政理事。
’魯國官員聽了,就關(guān)閉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借道鄒國前往薛地。
正當(dāng)這時,鄒國國君逝世,齊湣王想入境吊喪,夷維子對鄒國的嗣君說:‘天子吊喪,喪主一定要把靈樞轉(zhuǎn)換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靈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喪?!u國大臣們說:‘一定要這樣,我們寧愿用劍自殺。
’所以齊湣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兩國的臣子,國君生前不能夠好好地侍奉,國君死后又不能周備地助成喪儀。
出自韓愈的《石鼓歌》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國,到處碰壁,后來帶著學(xué)生來到了楚國。由于令尹子西的反對,孔子沒有得到重用,打算去秦國。楚怕秦國重用賢人孔子,用佯送暗阻的方法,在秦國邊界的屬國白羽 (今河南省西峽縣城東老廟崗一帶 )阻止孔子去秦。
一天黃昏。當(dāng)孔子一行風(fēng)塵仆仆地趕到白羽城東郭外關(guān)隘時,關(guān)門緊閉。關(guān)上士兵佯罵道:“你們這伙冒充孔丘的強盜,連日來攻城罵戰(zhàn),今日又來公開欺詐 !”孔子正要上前解釋,只聽城上高喊:“那伙人馬又來了”??鬃油鶘|一看,岡巒之間,果然來了一隊人馬要攻城。這時,城內(nèi)也沖出一隊人馬,在城外混戰(zhàn)??鬃右妱莶幻睿{(diào)轉(zhuǎn)車頭向東逃奔??鬃右恍杏畜@無險,去秦不能,歸楚不得,只好朝家鄉(xiāng)魯國方向歸去。韓愈貶官潮州經(jīng)過此地時寫作的《石鼓歌》中有句詩道:“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边@句詩的意思就是惋惜孔子入秦不該半途而廢。
后人為了懷念孔子在此地的遭遇,就把這一帶叫回車。
【不遺余力的成語典故】
秦國發(fā)兵攻打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擺開了戰(zhàn)場。擔(dān)趙軍抵擋不住秦兵,連連潰敗。怎么辦呢?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趙王說:
“長平戰(zhàn)事,我們不勝,新近又戰(zhàn)死一員都尉。我想再增派軍隊往長平去抵擋秦兵,你們的看法如何?”
樓昌說:“再增派軍隊也沒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會徹底被秦兵消滅?!?/p>
但虞卿不同意樓昌的見解。他說:
“我看現(xiàn)在不必去求和。主張求和的人,總是強調(diào)“不求和,必破”。其實,未必是這樣。大王,你說,秦國攻打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消滅我們軍隊呢?”
趙王說:“是??!秦國不遺余力,看來是定要消滅我們的部隊才甘心啊!”
虞卿說:“就按大王說的,秦國要消滅我們軍隊,我們應(yīng)該去求和,現(xiàn)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國去。請聽我的話,先派使者帶著寶物去贈送給楚國和魏國。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趙國贈送的寶物,便一定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一旦我們的使者進入楚國和魏國,秦王必定會懷疑天下人要聯(lián)合起來對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時,和談就好進行了?!?/p>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終于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
不久,趙王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鄭朱走后,趙王又召來虞卿,問道:“我已派鄭朱到秦國去和談,您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說:
“和談不會成功。但這樣一來,趙國的軍隊很可能為秦國所破滅。這是因為,鄭朱是我們趙國的一位顯貴的人物。他到了秦國,秦王以及應(yīng)侯范睢一定會借機宣揚他們的勝利。天下的諸侯也一定向秦國祝賀。而楚、魏兩國以為我們跟秦和談了,也不會派兵來援助了。在這種情況下和秦國和談,秦國的條件一定會很高。如果我們應(yīng)允,秦國是一定不肯讓步的。所以我說,和談不一定能成功?!?/p>
果然,鄭朱一到秦國,秦王和應(yīng)侯范睢便借鄭朱的到來向天下?lián)P言說他們攻打趙國取得了勝利。還說,秦國終于不肯與趙國和談。
隨之,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趙國潰不成軍,趙國的京都邯鄲也被秦兵包圍了。
結(jié)果,趙王割了六縣送給秦國作為求和條件,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后,虞卿問趙王說:
“秦兵不圍困邯鄲了。您以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還是他們的力量能持續(xù)下去,因割了六縣給他們才撤退的呢?”
趙王說:
“秦國部隊攻打我們是不遺余力的,我看也許是因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虞卿說:“是的,秦國以它的力量擊他所不能取得的,結(jié)果,搞得疲憊不堪而退兵??墒悄忠运牧α克荒艿玫降姆钏徒o它,這無疑是幫助對方來攻擊自己
應(yīng)該是"義不帝秦"
[典源]《戰(zhàn)國策·趙策三》:秦圍趙都邯鄲,魏王使晉鄙領(lǐng)兵救趙,止于蕩陰(《史記·魏公子列傳》謂止于“鄴”)不進。又派客將軍辛(《史記》作新)垣衍潛入邯鄲,通過平原君趙勝勸說趙王尊秦為帝,平原君猶豫不決。正在邯鄲游歷的魯仲連聽到“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的消息后,立即去見平原君,要求其為他引見辛垣衍。魯仲連開始不說話,他聽完辛垣衍幼稚的說辭,便舉鮑焦的事為例,駁斥辛垣衍對他的錯誤估計。接著,指出暴秦的實質(zhì)是“棄禮義,上首功”,“權(quán)使其士,瞄虜使其民”之國。并表明自己對強秦的態(tài)度,假使秦國一旦一吞并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最后說明他會見辛垣衍的目的是“欲以助趙也”。魯仲連還引齊威王率領(lǐng)天下諸侯朝見周天子的故事,說明帝秦的利害關(guān)系,并舉出商紂對待三公的暴行,證明秦王會與商紂相同,來對待投降他的諸侯。終于使辛垣衍“起再拜謝”,表示“吾請去,不敢復(fù)言帝秦”?!扒貙⒙勚瑸閰s軍五十里。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引軍而去?!?/p>
[釋義]秦國包圍趙都邯鄲,魏王派辛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為帝,平原君猶豫不決。這時,魯仲連出面向辛垣衍陳述利害說:秦國是廢棄禮義而崇尚斬首之功的國家,用權(quán)詐的手段役使其士兵,像對待俘虜那樣待其民眾。他義正詞嚴(yán)地表示:如果秦王自稱為帝,仲連寧愿跳海而死,也不做秦國的臣民。他還列舉了許多歷史事例來說明尊秦為帝的危害,經(jīng)營激烈辯論,終于說服魏趙兩國不尊秦為帝,秦軍因此退卻50里。
[謂喻] “義不帝秦”,亦叫“魯仲連義不帝秦”、“不帝秦”、“恥帝秦”,比喻堅持正義,不向強權(quán)惡勢力屈服、投降。陳毅《含羞草》詩:“有草名含羞,人豈能無恥?魯連不帝秦,田橫刎頸死
是歷史故事
來源典籍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薄疤A(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p>
成語典故
戰(zhàn)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yīng)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yīng)吧,又怕上當(dāng)。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guī)е?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壁w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nèi)タ础?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墒菍氂褚呀?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鼻赝跻宦?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dāng)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藺相如
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F(xiàn)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shù)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碧A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dāng)!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鼻赝醣静幌脒@樣做,但見藺相如態(tài)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fā)覺這件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發(fā)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zhǔn)備,恐怕打不贏。最后,秦王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3]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衛(wèi)國的富商呂不韋經(jīng)常往來于各地做買賣。一次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遇到碰到在趙做人質(zhì)的秦國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因為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因此異人被送到趙國當(dāng)人質(zhì)。趙國由于與秦國交戰(zhàn)因此十分輕視異人。為此其處境有些困窘。呂不韋卻從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貨物”,現(xiàn)在獲取以便有朝一日賺取名利,也就是一個政治交易。
回家后,呂不韋問父親:“農(nóng)民種田,一年能得幾倍的利益?”“可得十倍的利益。”父親回答說?!柏溬u珠寶能得幾倍的利益?”“可得幾十倍的利益。”“要是擁立一個國君,能得幾倍的利益?”“那就無法算得清楚了?!庇谑菂尾豁f說起秦國公子異人的事,并表示要設(shè)法把他弄到秦國去做國君,做個一本萬利的大買賣。父親非常贊成。
呂不韋于是告訴異人,表達愿助他回國成為太子。異人自然非常高興,并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
在與異人接洽后,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太子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呂不韋竭盡全能說服沒有生過兒子的她認異人為自己親生兒子,并通過她要求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改名子楚。
此后,安國君答應(yīng)華陽夫人要求立子楚為太子。幾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時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子楚沒有食言,他讓呂不韋享受著10萬戶的納稅,并當(dāng)上了丞相。自此后他所買下來的奇貨,終于換得了無法估量的名利。
題 名: 奇貨可居
所屬朝代: 秦代
拼 音: qí huò kě jū
出 處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解 釋
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相關(guān)例句
可是他們把票子當(dāng)做~,非要足了錢不肯放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相關(guān)人物: 司馬遷 呂不韋 孝文王 秦昭王
相關(guān)作品: 史記·卷八十五
成語完璧歸趙的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
說:趙王擔(dān)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jīng)過我勸說方才答應(yīng)。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xiàn)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yīng)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yīng)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yīng)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擴展資料
《完璧歸趙》故事中的人物簡介:
1、藺相如,戰(zhàn)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愿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jù)理力爭,機智周旋,終于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于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dāng)面斥責(zé)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于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并揚言要羞辱相如。
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回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于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2、秦昭襄王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早年在燕國為人質(zhì)。秦武王去世,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當(dāng)權(quán)執(zhí)政 ,外戚魏冉處理庶務(wù),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后戰(zhàn)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xùn)|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聽從范雎之言,奪取宣太后、魏冉的權(quán)柄,正式親政。文以范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大勝趙軍。
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結(jié)束了周朝八百年統(tǒng)治,奠定了秦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勝利基礎(chǔ)。然而,長年征戰(zhàn),民生凋敝,受到了東方諸侯國的聯(lián)合打壓,之前戰(zhàn)果一一丟棄。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謚號為襄。
秦國創(chuàng)立者為西北邊陲少數(shù)民族之一,在姬姓的魯國看來,西秦只能算是虎狼之邦,完全不能理解周禮邦儀??鬃邮菢O重華夷之分的,秦國久處西北,與戎狄雜處,這種蠻夷之地,他當(dāng)然不會去。甚至在他最不得志的時候,他消極到要“道不行,乘桴浮于?!薄? 秦國與華夏諸國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
1)秦國處于偏僻的西方,雖從襄公時代仰慕和學(xué)習(xí)華夏文化,卻始終被視為“戎狄之國”,又因尚武被稱為“虎狼之國”。據(jù)史學(xué)家考證,《春秋公羊傳》稱秦為“夷”,《春秋谷梁傳》稱之為“狄”。商鞅更認為,秦國風(fēng)俗制度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處?!豆茏印穭t認為,齊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從。戰(zhàn)國末年,山東諸國仍視之為“戎虜”,有人說:“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 2)秦國不重宗法制度,國君之位往往“擇勇猛者立之”。秦國有悠久的尚武傳統(tǒng)。如在其前中期,襄公即是莊公的次子,穆公是成公之弟(成公有七個兒子,竟一個未立,而立其弟)。在中后期,躁公死后,“立其弟懷公”;靈公死后,不立其子獻公,而立靈公的叔父簡公。即便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也沒有預(yù)立太子,咱們只能在史書上讀到“長子扶蘇”“公子扶蘇”,而無法確知其太子身分。何也,習(xí)慣使然。商鞅變法之后,以軍功授爵,“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表現(xiàn)了山東諸國對秦人文化落后的深切鄙夷不屑。 3)輕風(fēng)俗倫理。如秦宣太后曾以房事見于外交辭令(《戰(zhàn)國策?韓策》):“宣太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鼻厥蓟实膵寢屒厍f襄王后,更是把面首 置于宮中,封為長信侯,與其生養(yǎng)了兩個兒子。
戰(zhàn)國時候趙國得到一塊玉璧,這就是后來的傳國玉璽。扯遠了
秦國得到消息,就放話,要以15座城池換這塊玉璧
對了玉璧名叫和氏璧
趙王派藺相如帶玉璧去秦國交換玉璧
到了地方,秦王拿了玉璧之后,一直不說給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就對秦國說,玉璧上有些瑕疵,大王不知道
我來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將玉璧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拿到玉璧就走到柱子跟前,說:大王說好跟我們以15座城池換玉璧
現(xiàn)在卻半句話不多說,看來大王是沒什么心思要換玉璧了。現(xiàn)在玉璧在我手上
大王如果要搶奪,我就摔了玉璧
秦王也怕藺相如毀了和氏璧,就假裝要給城池
但是藺相如也看出來秦王不愿意換,就找個理由搪塞秦王
回到旅館叫隨從帶著玉璧潛行會趙國了
等秦王再來要時,已經(jīng)沒了,秦王愛才,覺得藺相如有勇有謀,就把他放回去了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