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譯者方平),也叫《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xué)中的瑰寶。
傳說阿拉伯古代有一個國王,每天娶一個女子,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殺了。有一個姑娘要阻止他這種殘忍的做法,自愿做他的一夜王后。
進入王宮后,她就開始給國王講故事,講到緊要關(guān)頭,行刑時間到了,國王正聽得津津有味,就說:過一天再殺吧??墒枪适乱粋€接一個講下去,每次要殺她時故事都到了“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節(jié)骨眼上,國王為了聽故事,只好一天天延遲殺她的時間。
就這樣,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于改掉了他的可怕做法,她從此成為長久的王后。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由來。
她講的故事能如此吸引那位國王,當(dāng)然是非常動聽的。確實,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神燈》、《辛巴德航海歷險記》這些故事早已傳遍全世界。
王羲之
東晉時期,郗鑒武將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導(dǎo),就數(shù)他這武官太尉了。
郗鑒有個女兒,年方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鑒愛如掌上明珠。郗鑒要為女擇婿,郗鑒覺得丞相王導(dǎo)家子弟甚多,聽說個個都才貌俱佳,郗鑒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擇婿。
一天早朝后,郗鑒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臂b就命管家,帶上厚禮,來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來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郗府管家看來看去,感覺王府的青年才俊個個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里,就見靠墻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余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后,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臂b說:“哈哈,我要選的就是他了!”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dāng)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這“東床快婿”王羲之后來成了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被后人稱之為“書圣”。
再說郗鑒晚年病重時囑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張良和軍家之杰的目夷,離他們的墓地不遠有一風(fēng)景秀麗的小山丘,地處徐(州)兗(州)之間,歷為吾供職轄區(qū),吾死后就葬于此?!蓖豸酥€為其岳父撰寫了流傳千古的碑文。郗山與微山島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墳?zāi)梗骨坝幸唤y(tǒng)石碑,上書:“東晉太尉郗鑒之墓”,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筆。 后來,這座無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由此衍生的相關(guān)詞語】
東床嬌客 :dōnɡ chuánɡ jiāo kè 同"東床嬌婿"。
東床客 :dōnɡ chuánɡ kè 指女婿。
東床坦腹 :dōnɡ chuánɡ tǎn fù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郄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郄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郄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郄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按,《晉書·王羲之傳》述此事,作"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后因以"東床坦腹"代指女婿。
東床嬌婿 :dōnɡ chuánɡ jiāo xù 對女婿的美稱。
東床姣婿 :dōnɡ chuánɡ jiāo xù 同"東床嬌婿"。
東床佳婿 :dōnɡ chuánɡ jiā xù 同"東床嬌婿"。
東床之選 :dōnɡ chuánɡ zhī xuǎn 謂佳婿的人選。
你好,答案來自網(wǎng)絡(luò)
東晉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謝安,他不僅才學(xué)很高,而且擅長書法,寫得一手好字。
謝安不愿意做官,開始他做個著作郎,不久便以病為理由辭官。他隱居在浙江會稽上虞的東山百,經(jīng)常與王羲之游山玩水,寫詩作文。朝廷,召他做吏部郎,他拒絕了。后來,朝廷的征西大將度軍、明帝司馬紹的女婿桓溫,請謝安作司馬,他不得已才答應(yīng)。這時他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
在謝安將要出任的那天,朝廷上的官員們都出來歡迎。這時有個叫高菘的官員,開玩笑地對他說:「你過去高臥東山,屢次違背朝廷旨意,不肯出來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來了!」后來謝安一直做到宰相官位,專在前秦國與東晉的著名淝水之戰(zhàn)中,他派弟弟和侄子為大將,領(lǐng)兵迎戰(zhàn),擊敗屬了符堅的百萬大軍。
「東山再起」出自《晉書。謝安傳》。它原來的意思是指隱居后再出來任職,現(xiàn)在人們則用它來比喻示失敗后卷土重來
杜康酒名聲大振,還有一段趣聞: 傳說杜康在白水康家衛(wèi)開了一個酒店。
東晉“竹林七賢”中的名士劉伶,以飲酒聞名天下。一天,劉伶從這里路過,看見酒店門上貼著一幅對聯(lián):“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
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劉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這個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沒吃過,從未見過這樣夸??诘?。
且讓我把你的酒統(tǒng)統(tǒng)喝干,看你還敢不敢狂?接著,劉伶進了酒店,杜康舉杯相敬。誰知,三杯下肚,劉伶只覺天旋地轉(zhuǎn),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劉伶家要酒錢。家人說,劉伶已死去三年了。
劉伶的妻子聽到杜康來討酒錢,又氣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鬧著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劉伶未死,是醉過去了?!?/p>
他們到了墓地,打開棺材一看,劉伶醉意已消,慢慢蘇醒過來。他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打了一個大呵欠,吹出一股噴鼻的酒香,得意地說:“好酒,真香??!”這就是民間至今還流傳的“杜康造酒醉劉伶”的故事。
至今,在白水縣大楊鄉(xiāng)康家衛(wèi)村杜康墓對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劉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傳下來的《杜康造酒醉劉伶》一書中寫道:“天下好酒數(shù)杜康,酒量最大數(shù)劉伶,……飲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劉伶三年整。”
當(dāng)然,這是夸張的民間傳說。但杜康酒確實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譽。
據(jù)記載,劉伶平日少言寡語,惟以飲酒為樂事。??v酒狂飲,數(shù)日不止,劉伶常帶著酒,并命人拿著鐵鍬跟在后面,囑令說,“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p>
劉伶的妻子見他嗜酒如狂,苦苦勸說,劉伶對妻子說:“要我戒酒可以,但是我自己總下不了決心,只能向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你快去置辦酒肉敬鬼神吧!”妻子聽了十分高興,馬上準(zhǔn)備了酒肴,要劉伶對鬼神起誓,哪知劉伶在神前祝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罷取過酒肉大吃狂喝,頃刻間,喝得爛醉如泥。
某日,妻子釀制了一大缸酒,劉伶見了又要酒喝,妻子說:“待酒熟之后,讓你喝個大醉。”酒熟了,妻子喚劉伶喝酒,劉伶興沖沖地揭開了酒蓋,酒香撲鼻,劉伶忍不住俯身就喝,妻子一把將他推進了酒缸,隨即壓上了蓋子,氣惱地對缸中的劉伶說:“這回叫你喝個夠!”三天以后,劉伶妻聽缸中寂然無聲,急忙打開缸蓋,發(fā)現(xiàn)缸中酒已見底,劉伶垂頭坐于酒糟上,妻以為劉伶死了,急得大聲呼叫,誰知劉伶慢慢地抬起頭,笑著對妻子說:“。
中國古代著名的治水傳說。
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 他的傳說故事,從古至今流傳于中國民間。
大禹的主要業(yè)績是治水。根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史記·夏本紀(jì)》的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fā)生洪水,帝 命鯀去治理。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治水失敗,鯀 被殛于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yè),含辛茹苦13年,終于平 復(fù)水患。
后舜禪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關(guān)于 禹的傳說,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以及應(yīng)龍助其治水 等情節(jié)。
《國語》、《孟子》、《呂氏春秋》、《淮南 子》等古籍也有關(guān)于大禹治水的記載。 禹的傳說,原來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 中,有關(guān)他的神話傳說大部分被“歷史化”。
禹這個神 話傳說人物漸漸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范。禹的傳 說中出現(xiàn)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jié)。
如他派人度量大地, 召集臣民開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等。并為他 制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
這就使禹這個神話傳說人物逐 漸離開了他的本來面目。 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異 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關(guān)禹治洪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會。如傳 說他從泰山擔(dān)了99擔(dān)石頭筑堰擋水,這石頭后來變成山 東的九節(jié)長白山。
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 類傳說著重表現(xiàn)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 此教育著后輩。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chuàng)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lián)盟,和秦、漢以后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
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guān)于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yán)重,所以才產(chǎn)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rèn)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
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yè),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共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jié)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來考慮,許多學(xué)者都認(rèn)為二里頭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dāng)是夏代文化的遺留。
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jīng)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guī)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lǐng)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lǐng)袖地位,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chǎn)生了許多復(fù)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tǒng)一起來。
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tǒng)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guān)于大禹本人,傳統(tǒng)的說法是:大禹出身于華夏族群(根據(jù)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jù)是「禹興于西羌」)。
新說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qū)帶著南方農(nóng)業(yè)文化的某些優(yōu)勢進入中原爭得領(lǐng)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
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后才產(chǎn)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guān)的古跡,更是集中于東南地區(qū)。
「禹興于西羌」一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后來到西方的發(fā)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于東南的古越人地區(qū)。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tǒng)的說法似有夸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
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shù)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jù)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
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
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
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
《孟子.滕文公》中說:「當(dāng)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當(dāng)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
」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fā)源于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xiàn)「橫流」、「逆行」的現(xiàn)象。
傳統(tǒng)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后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xùn),改用疏導(dǎo)之法,終于成功。
史實并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
直到戰(zhàn)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dǎo)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zhàn)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
傳統(tǒng)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于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夸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
增兵減灶
【典故出處】源自《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成語釋意】 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是古代打仗時的一種戰(zhàn)法,主要是為了迷惑對方。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都是叫對方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從而有利于自己戰(zhàn)勝對方。
【原文】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饼嬩感腥?,大喜,曰:“我固1??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蹦藯壠洳杰姡c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1??固:本來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譯文】 又過了十三年,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城。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jīng)越過齊境而西進。孫臏對田忌說:“他們魏軍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于作戰(zhàn)的人只能因勢利導(dǎo)。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yīng)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nèi)后先設(shè)十萬個灶,過一天設(shè)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shè)三萬個灶?!饼嬩感熊娙?,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nèi)三天,士兵已經(jīng)逃跑了一大半?!彼詠G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yīng)當(dāng)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于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于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鉆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fā),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xí)他的兵法。
東山再起:出處是《晉書·謝安傳》。指的是東晉的謝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為謝安久居?xùn)|山(當(dāng)然不是海南的東山嶺),所以稱為“東山再起”。
終南捷徑:唐盧藏用舉進士,隱居終南山中,以翼征召,后果以高士名 被召入仕,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司馬承禎嘗被召,將還山,藏用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背械澬煸唬骸耙云鸵曋?,仕官之捷徑耳。”見唐劉肅《大唐新語·隱逸》。后因以“終南捷徑”比喻謀求官職或名利的捷徑。②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馬放南山:見《書*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笨追f達疏:“此是戰(zhàn)時牛馬,故放牧之,示天下不復(fù)乘用。”因以“馬放南山”比喻不再用兵?!墩f岳全傳》一回:“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zhèn)€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谷豐登,萬民樂業(yè)?!?/p>
防微杜漸
解釋: 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fā)展。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zé)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quán)。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quán)??吹竭@種現(xiàn)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xué)問,對經(jīng)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quán)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后,天上發(fā)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dāng)時認(rèn)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quán)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xiàn)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yīng)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個和尚,號國澤,對佛學(xué)有高深的造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過一處地方,看見一個婦人在河邊汲水,那位婦人的肚子很大,已經(jīng)懷孕了。圓澤指著婦人對李源善說:“這個婦人懷孕已經(jīng)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兒子,可是我一直避著,現(xiàn)在看見她,沒有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后,這位婦人已經(jīng)生產(chǎn),到那個時候請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這一笑作為憑證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罷?!彼麄兎謩e后,就在這一天夜裹圓潭果然死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里去探看,嬰兒果然對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fēng)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現(xiàn)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別的緣份。或朋友閑在一種偶然的機會里或特殊的環(huán)境中相識,成為知己,又能夠幫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
三尺劍,漢語詞語,古劍長凡三尺,故稱。
尺 ,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漢時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
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jì)》:“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意為我以平民之身手提三尺長劍奪取了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
六鈞弓
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是一鈞。
出處:
《左傳·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 顏高 之弓六鈞?!匀《鴤饔^之。” 杜預(yù) 注:“ 顏高 、魯 人。三十斤為鈞,六鈞共有一百八十斤。古稱重,故以為異強?!敝^張滿弓用力六鈞,后因以指強弓。
資料擴展:
在《聲律啟蒙》選中:云對雨,雪對風(fēng)。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唐 杜甫 《重經(jīng)昭陵》詩:“風(fēng)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p>
宋 張元干 《賀新郎·寄李伯紀(jì)丞相》詞:“要斬 樓蘭 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p>
唐 羅隱 《登夏州城樓》詩:“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p>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尺劍百度百科——六鈞弓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