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出處《詩經(jīng)·小雅·都人士》,形容人文思敏捷,口才好。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華歆問曰:“適來莫非太后勸殿下勿殺子建乎?”丕曰:“然?!膘г唬骸白咏☉巡疟е?,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后患?!必г唬骸澳该豢蛇`?!膘г唬骸叭私匝宰咏ǔ隹诔烧?,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即殺之;若果能,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丕從之。
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植曰:“愿乞題目?!睍r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只牛,斗于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斗墻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敝残衅卟?,其詩已成。詩曰:“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yīng)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題?!必г唬骸拔崤c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敝猜圆凰妓鳎纯谡家皇自唬骸爸蠖谷级馆?,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
篆刻是一種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shù)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我們現(xiàn)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tǒng)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擴展資料:
史上印文最多印章
陜西歷史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是一件西魏文物,高4.5厘米,寬4.35厘米,1981年陜西省旬陽縣出土。
該印由煤精制成,球體八棱二十六面,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八個,三角形印面八個。有十四個正方形印面鐫刻印文四十七字。
分別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啟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國之印”、“獨孤信白書”、“信白箋”、“信啟事”、“耶敕”、“令”、“密”等。印文為楷書陰文,書法遒勁挺拔,有濃厚的魏書意趣。
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是中國印章印文最多的一枚。同時篆刻家在印章的方寸天地里,把方與圓、曲與直、柔與剛、光與澀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字法、章法、刀法三種篆刻語音的交響中,將具有濃厚魏碑意趣的楷書陰文鐫刻在印章上,堪稱書法、雕刻的藝術(shù)佳品,更是研究北朝印璽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wǎng)-篆刻藝術(shù)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wǎng)-史上印文最多印章系“古代第一老丈人”所有
遠古時,黃帝將十二個姓賜給他十二個出色的兒子。其中有個姓任,任姓的氏族后來很昌盛,又分成十個部落,每個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另一支章姓,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后代中有一位姜子牙,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后代被封的鄣地,建立了鄣國,就在現(xiàn)今山東章丘縣。后來鄣國君主的子孫就世代姓章。
黃帝軒轅氏,據(jù)民間相傳,他總共有25個兒子,其中12個以德為姓,以后不計其數(shù)的不同姓氏,正是從最初的這12個“基本”姓氏所分出。
這12個基本姓氏之中,有一個任姓,據(jù)《左傳》的記載: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此等十個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因此,有關(guān)章姓,推溯起來當然是5000年前黃帝的后裔,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
《姓氏辨證》對于章姓的姓源,是這樣介紹的:“系出姜氏,齊太公支孫封國于鄣,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望出豫章?!苯希茄椎凵褶r(nóng)氏的嫡系后裔,傳到姜太公的時候,因為輔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就被封在齊國,后來并成為春秋一霸。同時,姜太公的另外一支子孫,又被封在鄣國,最初是杞國的附屬,后來則被同宗的齊國所滅,子孫也跟當時其他姓氏一樣去掉原來國名旁邊代表地方的邑字,而以章為姓。這一支姜太公的后裔,后來并在豫章繁衍為一個大族,豫章,就是現(xiàn)在的江西南昌。
歷史名人
在歷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滿載于歷代的史書,真是不勝枚舉,其中尤以宋代最稱人才濟濟。
王安石實行新政,是宋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當時以博學(xué)善文見稱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悅,就曾在這件大事中擔任過重要的角色。
“枯竹復(fù)生”是一個被人所經(jīng)常引用的成語,而這個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據(jù)傳,章王容事親盡孝,母親死后,他日夜追思懷念,其摯情竟然感動了萬物,連已經(jīng)沒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動得復(fù)生。而且,他的子孫還相繼以經(jīng)學(xué)被朝廷所重用,所以當時的人都說,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報!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偉大人物。
章茂:明朝文官,他讀書多,文章好,有才氣,舉為狀元,當了禮部尚書的大官,為國家、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得到天下人稱贊。〔章學(xué)誠〕清朝文官,乾隆皇帝時舉為進士,做的官稱為“國子監(jiān)典籍”。他自己在歷史學(xué)、地方志學(xué)上開一代學(xué)風,被尊為學(xué)術(shù)界的領(lǐng)袖。
歷史: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jù)政權(quán)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于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
但古代印章藝術(shù)并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chǔ)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后,終于退出歷史舞臺,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lǐng)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 隋代繼秦代之后,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簡牘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
由于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fā)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zhuǎn)為發(fā)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zhuǎn)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yōu)橄谎b,置諸衙署。
唐代公印 首先,出現(xiàn)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后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fā)展。
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xiàn)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
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qū)別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guān)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qū)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后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圣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tǒng)領(lǐng)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制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guān)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后,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fā)鑄造的機構(gòu)“少府監(jiān)”的名稱。
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zhuǎn)由文思院統(tǒng)管,背款中“少府監(jiān)”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后,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丁寶楨在四川任上時,曾選派成都人黃晉臨到宮里伺候慈禧太后的膳食。黃晉臨是當年成都的名廚,他在清宮御膳房為慈禧當差時,將宮廷里的熏鴨用料,改為用四川的樟樹葉和茶葉,他熏制出的鴨子,味道奇香,與宮里原來的做法大為不同,他的手藝也深受慈禧的賞識。他做出的鴨子皮酥肉嫩,色澤深紅油亮,具有特殊的樟茶香味兒。黃晉臨在晚年告老還鄉(xiāng)之后,把“樟茶鴨”的制法帶回了四川老家。目前,“樟茶鴨”成為川菜中宴席上的一道著名菜肴。
現(xiàn)在“樟茶鴨”的做法稍顯復(fù)雜了一些,其中加了不少的原料,腌料中有醪糟汁、味精、糖、五香料等等。其實,傳統(tǒng)樟茶鴨的做法非常簡單,但口味兒卻是奇香。它主要用的是,紹興上好的黃酒、四川的花椒和少許麻椒,還有鹽、蔥、姜等,其味道主要出自用了四川的樟樹葉或樟木屑、花茶等熏制后的香味兒。
制作樟茶鴨,關(guān)鍵是在熏制環(huán)節(jié)上掌握好就可以。熏制時離不開糖,使用紅糖或白糖都可以,最好還是使用紅糖,因為紅糖比較容易上色?,F(xiàn)在店家大多買不到樟樹葉或樟木屑,都以柏樹葉或松樹葉來代替,熏制后味道會淡一些,但也是相當不錯的。
丁寶楨在四川任上時,曾選派成都人黃晉臨到宮里伺候慈禧太后的膳食。黃晉臨是當年成都的名廚,他在清宮御膳房為慈禧當差時,將宮廷里的熏鴨用料,改為用四川的樟樹葉和茶葉,他熏制出的鴨子,味道奇香,與宮里原來的做法大為不同,他的手藝也深受慈禧的賞識。他做出的鴨子皮酥肉嫩,色澤深紅油亮,具有特殊的樟茶香味兒。黃晉臨在晚年告老還鄉(xiāng)之后,把“樟茶鴨”的制法帶回了四川老家。目前,“樟茶鴨”成為川菜中宴席上的一道著名菜肴。
現(xiàn)在“樟茶鴨”的做法稍顯復(fù)雜了一些,其中加了不少的原料,腌料中有醪糟汁、味精、糖、五香料等等。其實,傳統(tǒng)樟茶鴨的做法非常簡單,但口味兒卻是奇香。它主要用的是,紹興上好的黃酒、四川的花椒和少許麻椒,還有鹽、蔥、姜等,其味道主要出自用了四川的樟樹葉或樟木屑、花茶等熏制后的香味兒。
制作樟茶鴨,關(guān)鍵是在熏制環(huán)節(jié)上掌握好就可以。熏制時離不開糖,使用紅糖或白糖都可以,最好還是使用紅糖,因為紅糖比較容易上色?,F(xiàn)在店家大多買不到樟樹葉或樟木屑,都以柏樹葉或松樹葉來代替,熏制后味道會淡一些,但也是相當不錯的。
蘇東坡是我國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后,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嘗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么辦?”于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睎|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么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xué)問好,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狈鹩∮謫枺骸安蓊^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薄澳敲呆~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說:“那就把魚拿下來吧。”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后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于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lián),誰知寫好了上聯(lián),下聯(lián)一時想不出好句子。”佛印問:“不知上聯(lián)是什么?”蘇東坡回答說:“上聯(lián)是‘向陽門第春常在’?!狈鹩〔恢捞K東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lián)乃‘積善人家慶有余’?!碧K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一你專罄(慶)里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狈鹩⌒π卮鹫f:“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
從此以后,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信而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2)比于我老彭(3)?!边x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注釋
(1)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chuàng)造。
(2)竊: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xué)術(shù)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原文翻譯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作品讀解
在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jīng)學(xué)派,“述而不作”的治學(xué)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學(xué)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資料、學(xué)習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參考,如學(xué)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