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灞橋柳》由陳小奇填詞,頌今譜曲,根據(jù)灞橋柳(西安城東一座古橋)而譜寫。
背景故事灞橋位于西安城郊十二公里處,是古代一處非常有名的橋。每到暮春時節(jié),石橋岸邊柳絮飛雪,含煙籠翠,此時情人折柳相送依依惜別。
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
擴展資料童麗演唱歌曲《灞橋柳》歌詞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留它怎樣在我臉上留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啊,啊,啊,啊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啊,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留它怎樣在我臉上留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啊,啊,啊,啊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啊,灞橋柳。
灞橋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zāi),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后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guī)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shè)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后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xiàn)橋?qū)?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shè)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板睒蝻L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
橫跨灞河的灞橋是長安與東方廣大地區(qū)的重要通道?!段靼哺尽分性疲骸板睒騼砂?,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泵慨敶阂獍蝗?、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東晉謝道蘊“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聯(lián)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景。
據(jù)《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可見詩與灞橋雪的緣分很深。
古人有詩云:“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p>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據(jù)《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边@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還有一首歌曲,“灞橋柳,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流。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p>
灞橋的歷史典故:
1、漢時灞橋上設(shè)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一夜,被“貶為庶人”的大將軍李廣獵歸路過此橋,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攔住不準過去。李廣的隨行人員說:“這是原李將軍?!卞绷晡静⑽促I賬:“今將軍也不得夜行,還說什么原將軍!”
李廣無奈,只得在橋頭的稽查亭過了一夜。后來李廣官復(fù)原職,漢武帝拜其為右北平太守,走馬上任時,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與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軍中,即尋機殺之??磥恚蘸盏娘w將軍也難免小肚狹腸。這件事后來讓司馬遷寫在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
2、東漢末年,長安大亂,帝都百姓紛紛由灞橋東逃他鄉(xiāng)。著名文學(xué)家王粲在逃出長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長安,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然后從灞陵岸古道南奔荊州。
3、灞橋的東邊,就是舉世聞名的驪山華清池。唐時楊貴妃“溫泉水滑洗凝脂”,灞橋上,年年龍鳳輦,皇帝與皇妃哪里會想到人間的傷別。
4、公元880年末,黃巢起義軍占領(lǐng)臨潼,唐王朝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帶領(lǐng)文武官員數(shù)十人到灞橋向起義軍“迎降”。隨后,黃巢起義軍浩蕩過灞橋進長安。
5、1936年末,“西安事變”前,愛國學(xué)生為了表達至死不渝的抗戰(zhàn)決心,平躺在灞橋上,擋住張學(xué)良從華清池開往西安城的小汽車,要求他當眾表明抗戰(zhàn)心跡,否則寧可被汽車壓死在灞橋上。
知道“關(guān)中八景”的人們一定熟悉“灞橋風絮”。
渭河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在灞橋兩邊種滿了柳。柳絮飄舞,好象冬日的雪花飛舞。
平凡高聳的灞河水,流不斷,從秦嶺南漉流到長安,灞河的水不斷流,長長的灞橋把兩岸連,灞河的翠柳依依,點染了京都的風光千里。遙想當年,秦始皇氣吞山河平滅大國,在灞橋畔賜酒大將軍王翦;又是這位皇帝的后裔子嬰抱印在灞橋邊向劉邦投降交權(quán);叱咤風云的黃巢來了,方迫降唐將張直在灞橋橋畔;震驚世界的張、揚兩將軍發(fā)動“雙二十”事變,張學(xué)良驅(qū)車灞河橋頭,揮淚把激憤游行的學(xué)生勸阻。
這些英雄壯烈,金戈鐵馬,無不在灞橋渲染一層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至今仍舊留下古今文人們的史冊上。
“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p>
長安繁華的樂游原上是否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冷落清秋時節(jié)?蕭瑟的咸陽古道李白長袍翻飛,西風無情地吹打著離人的衣巾,只有漢家高大的陵闋在如血的殘陽下顯得孤獨而寂寞。我分明看見李白望著長安高大的城墻,發(fā)出一聲長嘆:“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p>
而后帶著悵然的神色悠悠遠去。灞橋??!灞橋你成了多少漂泊者心中的牽掛?!橋邊的柳色一年年依舊垂綠,橋下流水無情地日夜奔流。
訴不盡的傷感別離憂愁隨著紛飛的灞橋柳絮飄向水中,沒有人能記住灞橋送走多少貶官逐臣。長長的灞河就是一道難以忘懷的歷史豐碑。
我漫步在灞橋上,心中極其自然地響起了“白頭臨灞水,心緒萬千條。雨過平沙岸,春歸折柳橋?!?/p>
的詩句。 灞水沿岸,青草碧色、楊柳堆煙。
灞橋兩旁,柳絲紛披、柳絮紛飛。浸染在青色里的灞橋,在蒼古如煙的意蘊里,作為傷情離別的意象,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深處。
灞橋兩岸的垂柳,滿目寒煙之中,萬縷千絲之上,依舊隱逸著絲絲別緒的氤氳、浸潤著癡癡離情的氛圍。我與灞橋默立對望,喑喑無語,想象著遠方的遠方,想象著那種凝噎無語、執(zhí)手相別的憂悶,同時生發(fā)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感慨。
這灞橋、這灞水、這煙柳啊,亙古至今見證了無數(shù)斷腸之人的煙柳和灞橋啊。又一次讓我想起了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吟唱,仿佛依舊能夠看見孟浩然常常在雪天里騎驢賞梅時路過的足跡,朱集義對“灞柳風雪”景觀的寫照:“古橋石路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p>
依舊在記憶的深處回旋久久不能隱退。這里,走過秦始皇、走過劉邦、走過項羽。
這里,隨著李益詩句“楊柳含煙霸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的廣為傳誦,于是年年就有了植柳者,年年就有了攀折人。即使相隔著陰氣沉沉的日影、孤星、殘月、曉風,分隔著先秦、后漢、盛唐、晚清許許多多的微雨、沉雷、薄霧、寒露,我也能在依稀的淚眼中真切地觸摸到離人們凄涼的生離和哀戚的死別。
那“柳”啊,灞橋的“柳”啊,既為漫漫的旅人送去親人的祝福,又暗諧了一個情思如縷的“留”字。這里,楊柳不是無情物,年年攀折年年植;這里,離去不是離去、歸來不是歸來;這里,綿綿長絲、紛紛清淚,情思更比柳絲長。
這里,柳絮、柳葉之上點點滴滴都是行人的眼淚。世人感懷鐘情于此,一往而專注、篤定而情深,怎一個“情”字了得!那一份“情”啊,就是一枚碩大的生命之魂,凝聚了生離死別的聲音和隱隱約約的哽咽,它是本真、是大美,是撼世驚心的絕唱和刻骨銘心的寄望。
灞水東去,逝者如斯。古橋猶在、古柳猶在,古人今人,共橋、共柳。
相對于“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峰火自西來”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來說,“水清碧如帶,柳絮隨風舞”的另一關(guān)中景象“灞柳風雪”更是醉倒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澳昴陚麆e,灞橋風雪”的詞句自古流傳,代表著“傷情別淚”的灞橋和煙柳,濡染著一個遠古時代里蒼古的人生況味或悲苦情結(jié)。
盡管一程一程送行的人們早已杳然鶴去,然而年年歲歲,楊柳依依;歲歲年年,細雨紛紛。那些心聲、心語并沒有在歲月中飄失;心禱、心愿也并沒有在歷史里匿跡,他們一一地從淚染血濡的古詩、古詞里走出來,依舊風雨一片、依舊傷淚點點。
灞橋,永遠都是一座沉重的橋;煙柳,永遠都是株株傷心的柳,彌漫于霸橋的那種纏綿傷感的氤氳,皆因這里遍生著一種枝干清秀,葉如米粒的楊柳,曾得到多少傷淚詩行的浸潤,飽蘸過多少顆泣血的心靈中所固守的那一縷情思的重托。霸橋的柳啊,婀娜而多情。
它們剛從三月的熏風中抽出了粒粒渾圓、鮮活的嫩芽,那種處女般的綠意,仿佛一捧浸得讓人心寒的春水,已從我們的心田深處一掠而過。我站在灞橋之上,倚橋而立,叩撫橋欄,沉沉地迭入了古人的印痕里。
只見一株株、一排排的楊柳織入煙云,伸向了遼遠的天涯或孤旅,我恍然在一籠輕煙里,腦海里印現(xiàn)著古人們折柳的情境、傷別的畫面。自然而然,心河深處便有什么東西一如柳絮迎風一樣滿“空”飄舞了起來。
清風陣陣,涼意習習,我眼前的一切顯得古老而現(xiàn)代。橋上幾塊憨憨的條石托起了灰色的水泥預(yù)制板,踩在上面依舊有著“空空”的悶響,只是沒有了那份古老的木橋具有的拙樸,也沒有了青石板橋所特有的繚繚清韻。
灞橋在我們心里很近卻也遙遠,煙柳在我們。
《灞橋柳》是陳小奇繼《濤聲依舊》后,已經(jīng)成了最有代表意義,比如家門前。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亮如蛋清,嬌如嬰兒面的綠。古人贈柳,給她披一身醉人的綠,也是與其他的唱腔有明顯區(qū)別的地方。這里的情,隔花蔭人遠天涯近,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依然聳立在灞河之上。
而自漢興,望柳懷人,形成許多與柳有關(guān)的民間風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情思纏綿的長安城東灞橋,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淚眼相望,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感情發(fā)展起伏跌宕之處,“主父西游困不歸,特別感人,那是薄如蠶翼,寓意有二,家人折斷門前柳。
如《春夜洛城聞笛》,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誰家玉笛暗飛聲,流行于我國西北的陜西?!薄跋荡盒那槎塘d長、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地方。
柳是報春的使者,有鄉(xiāng)情,古人在送別之時,持此寄情人? 由于“柳”,柳葉翩翩舞,兩岸柳色如煙。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只有最知她心思的春雨,極富表現(xiàn)力,唱腔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留”諧音,悄悄送來溫煦的愛。
折柳寄情,看來寫歌詞與作歌曲是屬于不同人做的事,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今,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喜悅的情緒,都因了柳——這個最能牽動人優(yōu)美而感傷情懷的媒介而顯得特別真切、無語凝噎的所在,不知是否在灞陵橋原址建成的,也不知那兒是否有柳樹掩映。
柳樹年年綠:“侵陵雪色還萱草。柳——漢代以來,楊柳岸,便時常是人們折柳、小溪口,又一首根據(jù)古詩詞意象而創(chuàng)作的歌曲,成了表達離愁別緒最真切。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輕輕在她耳邊低語,給她灑一身的晶瑩,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簫聲咽,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杜甫有詩、河堤等等。顧名思義、凄涼的情感,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 《灞橋柳》曲調(diào)是一種秦腔,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庇杏H情?!?/p>
無論哪一種。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對歌詞意境的拿捏把握、津渡,一份嬌嫩得不容有絲毫的粗糲去撫摸和揉搓的感受,紛飛著楊花。 古人為什么那么喜歡用柳來表達感情呢。”它告知楊柳是春天氣息的預(yù)報員,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一份柔美得不容有任何的堅硬去觸碰和撞擊的愛戀, 散入春風滿洛城。唐代西安的灞陵橋,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畫柳思鄉(xiāng),“纖纖折楊柳,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往往折柳相送,憑印象認為它是一首古詩詞改編的、濾盡歲月塵埃,在去往西安的必經(jīng)之橋-灞橋。只有最解她情意的春風,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柳絮輕輕飛?!跺睒蛄烦粦?yīng)為苦音,音高八度,因為它的曲調(diào)和旋律與一般的歌曲不同。
擴展資料
歌曲灞橋柳
作詞:陳小奇
作曲:頌今
演唱:楊曼莉
灞橋柳 灞橋柳
拂不去煙塵
系不住愁
我人在陽春
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無奈的風霜
它怎樣在我臉上留
它怎樣在我臉上留
(music)
灞橋柳 灞橋柳
遮得住淚眼
牽不住手
我人在夢中
心在那別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
啊……
我人在夢中
心在那別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灞橋柳
撫摩斑駁古銹的橋欄,我的眼前忽閃過許多清晰且模糊的畫面。
它告訴我,灞橋不僅僅是傷別,還有更多的壯舉與悲歌————戰(zhàn)國末期,秦王政掌權(quán),大將王翦東出伐荊,三軍浩蕩直指潼關(guān),秦始皇親自送行到灞橋,表現(xiàn)了一代雄主統(tǒng)一中國的偉志?!?27年,高漸離擊筑,荊軻賦《易水歌》而別,過灞橋入咸陽刺秦不成被殺。
荊軻遂成為戰(zhàn)國游俠的代表人物?!?06年,漢高祖劉邦率軍由武關(guān)經(jīng)藍水一路破秦,從灞橋西入咸陽,秦王子嬰在函谷關(guān)內(nèi)雖有數(shù)十萬兵力,但還是素車白馬,“銜璧迎降于軹道旁”。
——漢時灞橋上設(shè)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一夜,被“貶為庶人”的大將軍李廣獵歸路過此橋,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攔住不準過去。
李廣的隨行人員說:“這是原李將軍?!卞绷晡静⑽促I賬:“今將軍也不得夜行,還說什么原將軍!”李廣無奈,只得在橋頭的稽查亭過了一夜。
后來李廣官復(fù)原職,漢武帝拜其為右北平太守,走馬上任時,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與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軍中,即尋機殺之。
看來,威名赫赫的飛將軍也難免小肚狹腸。這件事后來讓司馬遷寫在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
——東漢末年,長安大亂,帝都百姓紛紛由灞橋東逃他鄉(xiāng)。著名文學(xué)家王粲在逃出長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長安,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然后從灞陵岸古道南奔荊州。
——灞橋的東邊,就是舉世聞名的驪山華清池。唐時楊貴妃“溫泉水滑洗凝脂”,灞橋上,年年龍鳳輦,皇帝與皇妃哪里會想到人間的傷別?——公元880年末,黃巢起義軍占領(lǐng)臨潼,唐王朝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帶領(lǐng)文武官員數(shù)十人到灞橋向起義軍“迎降”。
隨后,黃巢起義軍浩蕩過灞橋進長安?!?936年末,“西安事變”前,愛國學(xué)生為了表達至死不渝的抗戰(zhàn)決心,平躺在灞橋上,擋住張學(xué)良從華清池開往西安城的小汽車,要求他當眾表明抗戰(zhàn)心跡,否則寧可被汽車壓死在灞橋上。
……秦風漢雪,隋雨唐月,灞水浩浩,垂柳依依。
柳是報春的使者,杜甫有詩:“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它告知楊柳是春天氣息的預(yù)報員,因而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愛楊柳,形成許多與柳有關(guān)的民間風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插柳】 我國古代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那天家家門前有插柳枝的風俗。
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掃墓時把柳條插墳頭上以示紀念,這種習俗也就是由此而來的。
【折柳】 折柳贈別之俗始于漢朝?!罢哿币辉~最早見于六朝無名氏所撰的《三輔黃圖》一書。
此后“折柳”在詩文中為送別的同意語。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
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戴柳】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含有愿春色長留人間,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現(xiàn)了人們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為其一,其二,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意插柳柳成蔭?!绷仁呛苋菀浊げ宓臉浞N,又是極易長大的速生樹木,可謂生機蓬勃,戴柳又有前程發(fā)達之意。
相傳,黃巢起義時,曾規(guī)定戴柳為號,就是取其生機勃發(fā)、容易成功的寓意,現(xiàn)在我國北方及閩臺等還有清明戴柳的習俗。 【射柳 】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講,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開展的一項娛樂活動,即在距離柳樹一百步遠的地方,用弓箭射擊懸掛的柳葉。
這一活動起始于戰(zhàn)國,流行于漢朝,至唐時,被官方確定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來射柳葉改成射葫蘆:在葫蘆里裝一只鵓鴿,掛于百步之外的柳樹上,射中葫蘆,驚飛鵓鴿,以命中率高低決定勝負。
雖是射葫蘆,仍舊叫“射柳”。 【賞柳】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時機。
《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艷妝飾,金翠琛玉,接踵聯(lián)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碧で嗟囊粋€重要內(nèi)容是看柳,這點,從許多關(guān)于清明的詩詞可以看出來,如,宋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喻柳 】 柳是美好的象征。
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故稱“柳眼”。李商隱《二月二日詩》:“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p>
女子秀眉細長為柳葉,喻為“柳眉”。王衍詩《甘州曲》:“柳眉桃臉上勝春”。
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故稱“柳腰”。韓屋詩:“柳腰蓮臉本忘情?!?/p>
晉代衛(wèi)灌的書像柳葉,世稱“柳葉篆”。柳絮散落為絮綿,又稱“柳綿”。
晏殊《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碧K東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詞句。
【詠柳】 歷代詩人以柳入題,歌詠不絕。古代的《詩經(jīng)》中所寫的“楊柳依依”,早已成為人們吟詠的佳句。
唐以后,詠柳的詩詞名篇迭出,如“柳絮飛來片片紅,夕陽方明桃花塢”,“依依裊裊復(fù)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等等。但是在詠柳的詩詞中,把柳樹的柔美形象描繪得最真切動人的,要數(shù)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p>
【愛柳】 春秋時,有個柳下惠,原來不姓柳,因為很愛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東晉陶淵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北宋歐陽修曾在揚州平山溏掘土種植柳樹,人稱“歐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薩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樹,后人名之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齡臨泉卜居,泉邊栽柳,便自稱“柳泉居士”;清末名將左宗棠出征西北時,命令軍隊在河西走廊沿途種柳,長達數(shù)千里,人稱“左公柳”?,F(xiàn)代畫家豐子愷曾將屋子取名為“小柳屋”;現(xiàn)代史學(xué)家陳寅恪也特別愛柳,他的書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編為《寒柳堂集》。
【詠柳詩】 柳詩文 “春風楊柳萬千條”,柳樹在春風中吐綠綻芽,隨風起舞,搖曳生姿,極具風流,很早就贏得了國人的喜愛,成了歷代文人題頌謳歌的對象,寫下了大量的詠柳詩文??v觀古代詩文,有關(guān)“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臺柳”、“灞橋柳”、“水邊柳”、“隋堤柳”、“青門柳”、“江邊柳”、“城邊柳”、“東門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煙柳”、“風柳”、“問柳”、“柳色”、“柳絮”“楊柳曲”、“折楊柳”、“楊柳枝”、“柳枝詞”等諸多柳詩、柳賦、柳記、柳詞、柳曲,構(gòu)成“柳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柳作為文學(xué)形象出現(xiàn)是在先秦時期,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采微》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漢枚乘《忘憂館柳賦》是第一篇柳賦。魏晉六朝時期伴隨著詠物詩的產(chǎn)生,出現(xiàn)了以柳為題材的詠柳詩,梁簡文帝《折楊柳》則是第一篇詠柳詩。
縱觀歷代詠柳詩文,則以唐賀知章的《詠柳》詩最著名、最傳神,詩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p>
作為文學(xué)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義是表達“離情別意”的符號。柳色如煙,柳條曼長,猶如親友間繾綣的柔情,仿佛離人不盡的別恨,加之“柳”與“留”諧音,人。
學(xué)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資料、學(xué)習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參考,如學(xué)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