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心高氣傲,性格單純,最終與愛妻生離死別、兵敗劉邦的故事。
項羽怒斬漢軍數(shù)百人后自盡。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沒有以后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xiàn)“虞姬”其名。
當然,“姬”只是代稱,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逼渲小冻h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
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jù)《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保ㄍ趵鳎┛墒?,《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jié)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
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幾千年前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身陷重圍,在四面楚歌聲中,項羽英雄末路,不由的懷念起因為放逐亞父范增而導致夫妻反目、回歸彭城的虞姬。
他的心中充滿了痛苦和反悔。此時,有一蒙面女子在將校的押送下進入賬蓬。
女子揭去面紗,莞爾一笑。項羽大吃一驚,原來來者竟是不久前楚漢鴻溝簽定和約時放回漢營的漢王劉邦的夫人呂雉。
呂雉此次只身入圍,即肩負著劉邦讓她勸降的重任,又心懷著自己的主意,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呂雉對劉邦有了清楚的認識。劉腹有韜略、奸詐狡猾,為了自己的帝業(yè)和生命,不惜犧牲任何人的利益。
在彭城大戰(zhàn)中,他為了輕車逃命,曾將親生兒女數(shù)次推倒車下,這件事深深刺傷了呂雉的心。呂雉曾做為人質(zhì)在楚營中羈留數(shù)年,對項羽的為人也有清楚的了解,項勇武無比,但有時卻像婦人般仁慈。
劉視女人如敗履,尋花問柳,用情不專。項注重感情,用情專一。
對這兩個男人,呂雉進行了反復的比較。劉是成熟的政治家,項卻是空前絕后的奇男子。
她清楚地知道,劉邦嬖愛的是戚夫人,他此次派己入楚營明著是讓己勸降項羽,立不世之功,實則是借此動搖項羽意志。如果項怒而殺己,則將使?jié)h軍怒火沖天,士氣大漲,而同時也為立戚夫人為正室掃清了障礙。
如果自己能勸降面羽,也可為漢軍減少損失,并且可以把頭功歸己,從而為戰(zhàn)后削抑韓信等諸候的功勞做了準備。這真是一箭數(shù)雕的妙計。
呂雉城府極深,但同時也是感情熾深、欲望如火。她在楚營羈留期間,曾與虞姬有過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
她做為女人,對虞姬能得到項羽專一的愛情極為嫉妒。她的心,早已暗戀項羽。
此次只身入楚營,她打定主意:勸項羽攜己殺出重圍,去過一種男歡女愛的世俗生活。如項羽不從,則伺機刺殺之,立此蓋世功,進一步奠定自己做王后的基礎。
舞臺上,呂后調(diào)動了女人的全部手段,對項羽展開了攻心戰(zhàn),使優(yōu)柔寡斷的項羽陷入了迷惑中。此時,令項羽朝思暮想的虞姬仗劍沖入大賬。
時間在這一刻回到了暴秦已滅,項羽大軍已經(jīng)進駐咸陽。項羽沉溺在秦宮的奢侈的生活中,虞姬一怒之下,不辭而別,欲返江東。
夫妻二人在壩橋上爭鬧不休。此時的虞姬,是一個沒有政治意識的小女子,她撒嬌撒癡,吃醋使性子,助長了項羽性格中兒女情長的一面,促使他堅定了放棄咸陽,返回江東定都的決心,釀成了大錯。
亞夫范增也來到壩橋,他陳述利害,力阻項羽的東還,甚至想拔劍刺殺虞姬。但項羽決心已定,怒斥范增,并下令火燒阿房,裂土分疆,永不再戰(zhàn),范增感嘆不已。
歲月無情的飛走,此時,楚漢戰(zhàn)爭已進入相持階段,一輪圓月照耀著羈押呂雉的囚籠。兩個聲勢顯赫的"第一夫人"會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對話是在敵對的氣氛中開始的。兩個女人唇槍舌劍,互相攻擊。
但話題很快轉(zhuǎn)移到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上。呂雉猛攻虞姬,說她耍小孩子脾氣壩橋私奔釀成了千古大錯,毀了項羽的帝業(yè)。
虞姬反唇相譏,說呂雉私通審食其違背了為妻之道。呂雉憑著她的政治經(jīng)驗和老練,很快使虞姬處于劣勢。
但虞姬在談話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項羽的深摯的愛情也是呂雉深受感觸。這次談話的重要意義是:虞姬認識到,即便貴為皇后,但得不到專一的愛情,做為女人,也是致命的缺憾。
互相攻擊者其實暗中接受了對方的觀點,醉心愛情的虞姬通過反思,下定犧牲感情,促使項羽成就帝業(yè)的決心。這一場戲決定了下開場戲中,兩個女人的心理動機。
舞臺上又是秦時的明月了,虞姬前來追趕被項羽放逐的亞父范增。范增被逐的原因是因為力阻項羽與劉邦和談。
劉邦指使陳平暗使反間計,使項羽對范增生疑。而此時的虞姬,通過那次與呂雉的交談后,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她月下追范增,力勸范回去,繼續(xù)襄助項羽與劉邦角逐天下,最終成就帝業(yè)。但范增已對項羽深感失望,虞姬力勸,范增稍有回意。
此時,項羽帶隨從到,三人見面,不由回乙起當年壩橋追虞姬的情景,項羽心中惱怒,冷嘲熱諷,范增怒氣沖天,背疽大發(fā),倒地而死。虞姬悲憤交加怒別項羽,項羽欲強使之歸,虞姬以自刎相脅,項羽無奈,只得放虞姬返回彭城。
舞臺上恢復第一幕結(jié)束時的情景,觀眾明白這是第一場定格后的繼續(xù)。(虞姬聽到霸王被困垓下的消息,星夜趕來。
在圍外被漢軍扣住,劉邦聽說后,卻讓兵士護送虞姬進圍。劉深知困獸猶斗,他想,項羽一人能敵千軍,但面對著兩個女人,他不死也要脫層皮。)
虞一上場,即看到呂雉在項羽懷里撒妖撒癡,她不由地百感交集,痛罵呂雉項羽,項羽百口難辨,呂雉則說要于項羽沖破重圍去過男耕女織的甜蜜生活。虞姬痛極,道:大王,大王,想想國仇家恨,想想八千子弟,想想亞父范增,不要受蕩婦的迷惑,沖出去,重整旗鼓,勿以女人為念,奪得帝業(yè),天下美女任你挑選。
言罷,自刎而死。虞姬死,項羽痛極,伏尸慟哭。
呂雉見項羽如此,大失所望,遂以求歡為名,撲到項羽身上,暗拔匕首欲行刺,被項羽格開。呂雉請死,項羽手軟,不忍殺女人,呂雉譏道:"你連一個想殺你的女人都不忍心殺,我注定你成就不了帝業(yè)!"。
幾千年前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身陷重圍,在四面楚歌聲中,項羽英雄末路,不由的懷念起因為放逐亞父范增而導致夫妻反目、回歸彭城的虞姬。
他的心中充滿了痛苦和反悔。此時,有一蒙面女子在將校的押送下進入賬蓬。
女子揭去面紗,莞爾一笑。項羽大吃一驚,原來來者竟是不久前楚漢鴻溝簽定和約時放回漢營的漢王劉邦的夫人呂雉。
呂雉此次只身入圍,即肩負著劉邦讓她勸降的重任,又心懷著自己的主意,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呂雉對劉邦有了清楚的認識。劉腹有韜略、奸詐狡猾,為了自己的帝業(yè)和生命,不惜犧牲任何人的利益。
在彭城大戰(zhàn)中,他為了輕車逃命,曾將親生兒女數(shù)次推倒車下,這件事深深刺傷了呂雉的心。呂雉曾做為人質(zhì)在楚營中羈留數(shù)年,對項羽的為人也有清楚的了解,項勇武無比,但有時卻像婦人般仁慈。
劉視女人如敗履,尋花問柳,用情不專。項注重感情,用情專一。
對這兩個男人,呂雉進行了反復的比較。劉是成熟的政治家,項卻是空前絕后的奇男子。
她清楚地知道,劉邦嬖愛的是戚夫人,他此次派己入楚營明著是讓己勸降項羽,立不世之功,實則是借此動搖項羽意志。如果項怒而殺己,則將使?jié)h軍怒火沖天,士氣大漲,而同時也為立戚夫人為正室掃清了障礙。
如果自己能勸降面羽,也可為漢軍減少損失,并且可以把頭功歸己,從而為戰(zhàn)后削抑韓信等諸候的功勞做了準備。這真是一箭數(shù)雕的妙計。
呂雉城府極深,但同時也是感情熾深、欲望如火。她在楚營羈留期間,曾與虞姬有過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
她做為女人,對虞姬能得到項羽專一的愛情極為嫉妒。她的心,早已暗戀項羽。
此次只身入楚營,她打定主意:勸項羽攜己殺出重圍,去過一種男歡女愛的世俗生活。如項羽不從,則伺機刺殺之,立此蓋世功,進一步奠定自己做王后的基礎。
舞臺上,呂后調(diào)動了女人的全部手段,對項羽展開了攻心戰(zhàn),使優(yōu)柔寡斷的項羽陷入了迷惑中。此時,令項羽朝思暮想的虞姬仗劍沖入大賬。
時間在這一刻回到了暴秦已滅,項羽大軍已經(jīng)進駐咸陽。項羽沉溺在秦宮的奢侈的生活中,虞姬一怒之下,不辭而別,欲返江東。
夫妻二人在壩橋上爭鬧不休。此時的虞姬,是一個沒有政治意識的小女子,她撒嬌撒癡,吃醋使性子,助長了項羽性格中兒女情長的一面,促使他堅定了放棄咸陽,返回江東定都的決心,釀成了大錯。
亞夫范增也來到壩橋,他陳述利害,力阻項羽的東還,甚至想拔劍刺殺虞姬。但項羽決心已定,怒斥范增,并下令火燒阿房,裂土分疆,永不再戰(zhàn),范增感嘆不已。
歲月無情的飛走,此時,楚漢戰(zhàn)爭已進入相持階段,一輪圓月照耀著羈押呂雉的囚籠。兩個聲勢顯赫的"第一夫人"會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對話是在敵對的氣氛中開始的。兩個女人唇槍舌劍,互相攻擊。
但話題很快轉(zhuǎn)移到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上。呂雉猛攻虞姬,說她耍小孩子脾氣壩橋私奔釀成了千古大錯,毀了項羽的帝業(yè)。
虞姬反唇相譏,說呂雉私通審食其違背了為妻之道。呂雉憑著她的政治經(jīng)驗和老練,很快使虞姬處于劣勢。
但虞姬在談話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項羽的深摯的愛情也是呂雉深受感觸。這次談話的重要意義是:虞姬認識到,即便貴為皇后,但得不到專一的愛情,做為女人,也是致命的缺憾。
互相攻擊者其實暗中接受了對方的觀點,醉心愛情的虞姬通過反思,下定犧牲感情,促使項羽成就帝業(yè)的決心。這一場戲決定了下開場戲中,兩個女人的心理動機。
舞臺上又是秦時的明月了,虞姬前來追趕被項羽放逐的亞父范增。范增被逐的原因是因為力阻項羽與劉邦和談。
劉邦指使陳平暗使反間計,使項羽對范增生疑。而此時的虞姬,通過那次與呂雉的交談后,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她月下追范增,力勸范回去,繼續(xù)襄助項羽與劉邦角逐天下,最終成就帝業(yè)。但范增已對項羽深感失望,虞姬力勸,范增稍有回意。
此時,項羽帶隨從到,三人見面,不由回乙起當年壩橋追虞姬的情景,項羽心中惱怒,冷嘲熱諷,范增怒氣沖天,背疽大發(fā),倒地而死。虞姬悲憤交加怒別項羽,項羽欲強使之歸,虞姬以自刎相脅,項羽無奈,只得放虞姬返回彭城。
舞臺上恢復第一幕結(jié)束時的情景,觀眾明白這是第一場定格后的繼續(xù)。(虞姬聽到霸王被困垓下的消息,星夜趕來。
在圍外被漢軍扣住,劉邦聽說后,卻讓兵士護送虞姬進圍。劉深知困獸猶斗,他想,項羽一人能敵千軍,但面對著兩個女人,他不死也要脫層皮。)
虞一上場,即看到呂雉在項羽懷里撒妖撒癡,她不由地百感交集,痛罵呂雉項羽,項羽百口難辨,呂雉則說要于項羽沖破重圍去過男耕女織的甜蜜生活。虞姬痛極,道:大王,大王,想想國仇家恨,想想八千子弟,想想亞父范增,不要受蕩婦的迷惑,沖出去,重整旗鼓,勿以女人為念,奪得帝業(yè),天下美女任你挑選。
言罷,自刎而死。虞姬死,項羽痛極,伏尸慟哭。
呂雉見項羽如此,大失所望,遂以求歡為名,撲到項羽身上,暗拔匕首欲行刺,被項羽格開。呂雉請死,項羽手軟,不忍殺女人,呂雉譏道:"你連一個想殺你的女人都不忍心殺,我注定你成就不了帝業(yè)!"呂雉退下,項羽火葬虞姬,突出重圍。
尾聲:突出重圍的項羽單人匹馬徘徊江邊。江中,烏江亭長。
一、“霸王別姬”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講述的是霸王別姬指西楚霸王項羽戰(zhàn)敗后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
二、典故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zhàn)爭。最后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后自刎身亡。
項羽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陪伴在自己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于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
騅馬不馳啊怎么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shù)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抬起頭來看他。
擴展資料“霸王別姬”的歷史背景項羽在范增的建議下,與范增合圍滎陽,打算把劉邦消滅。劉邦非常害怕,采取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項羽于是剝奪了范增的權利。
范增沒有想到項羽竟然會懷疑自己和劉邦有勾結(jié),十分氣憤,于是告老還鄉(xiāng),但在途中病死。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項羽攻下滎陽,處死滎陽守將周苛、樅[zōng]公。
而劉邦走宛、葉,派人說服英布背叛項羽,進入成皋。項羽得知后迅速率兵前來攻打,奪下成皋,一路西進。
劉邦逃亡鞏縣,派重兵阻擋,項羽無法挺進。此時,彭越渡河攻擊東阿,楚將薛公兵敗身死,項羽于是親自率軍攻打彭越,彭越敗走,但成皋卻被劉邦趁機奪下。
項羽回軍與劉邦對峙于廣武,相持了幾個月。韓信于河北攻破齊、趙等國,并準備進攻楚國,項羽派大將龍且前往進攻韓信,但卻被韓信所破殺,項羽大怒,親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馬曹咎原地待守,項羽走后,劉邦軍前來挑戰(zhàn),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劉邦軍趁機發(fā)動進攻,大破曹咎軍。
項羽聽聞曹咎兵敗,引兵而回。項羽腹背受敵,又糧草不繼,于是,送還劉邦家眷,與劉邦簽訂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鴻溝和議后,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但和劉邦約定一起出兵的韓信和彭越卻沒有來。
項羽引兵反擊劉邦,大破漢軍,劉邦于是深溝高壑,堅守不出。劉邦以韓信引兵三十萬為前軍,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后。
項羽引兵十萬,先與韓信大戰(zhàn),韓信軍失利往后退卻,令左右兩翼包夾項羽軍,項羽軍抵敵不住,于是,往后撤,韓信趁機反擊,項羽軍大敗,退到壁壘堅守,劉邦乘勝領大軍將項羽重重包圍。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霸王別姬 (歷史典故)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羽 (西楚霸王)。
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
1.秦末著名軍事家、“勇戰(zhàn)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澤鄉(xiāng)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后崛起,舉兵反秦。巨鹿之戰(zhàn)后,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nèi)。秦亡,仗勢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項羽不僅武勇出眾、氣魄蓋世,還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
2.司馬遷評價道:“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彼某霈F(xiàn),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風云,寫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話。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被劉邦和各路諸侯的聯(lián)軍打敗,在烏江邊自刎,年僅31歲。
霸王別姬指西楚霸王項羽戰(zhàn)敗后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
此一故事為中國著名戲曲曲目之一,后又為其他事物借用其典故。 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互爭天下。
劉邦拜韓信為元帥,屯兵于九里山前,調(diào)度各路諸侯,十面埋伏。使李左車詐降于楚,誘項羽深入重地,圍于垓下。
張良又遍吹洞簫,命軍卒學作楚歌,聲韻凄涼。風送入楚營,而楚將楚兵聞之,皆動思鄉(xiāng)之念。
一夜之間,盡行解散;所未去者,止有八百余人,及周蘭、恒楚二將。項羽無可如何,惟思沖出重圍,以圖再來。
乃入帳中,與虞姬作別。虞姬即項羽之妻,歷年戰(zhàn)爭,均在營中隨侍。
項羽逞舉鼎拔山之勇,身經(jīng)七十二戰(zhàn),戰(zhàn)無不利,奈徒恃勇力,卒中韓信之計。勢促時窮,不得不割舍此愛妻,以免拖帶弱息之累。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置酒與虞姬共飲,泣下數(shù)行,作歌以寄慨。
虞姬亦歌而和之。黎明時,周蘭、恒楚,催促動身。
虞姬明知百萬敵軍,斷非一弱女子所能出險,誑得項羽佩劍,立拼一死以斷情絲。項羽幸無后顧之憂,逃至烏江口,亭長駕船相迎,項羽不肯渡江。
蓋自起義有八千子弟相從,至此無一生還,實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遂自刎焉,仍得與虞姬在地下結(jié)好合之緣也。
霸王別姬的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原文為: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史記》成書于武帝時期,霸王別姬發(fā)生于楚漢相爭時期,距司馬遷生活的年代尚未久遠,此段記述可信度較高。項羽一代英雄,卻因自負等原因終究窮途陌路,落得如此下場,常令人嘆息不已。
垓下之戰(zhàn),四面楚歌,愛駒不行,大勢已去,回顧美人,不覺泣下。太史公記載這一細節(jié),在宏達的敘事中平添了哀婉,在殺伐中引進了兒女情長,賦予英雄以血肉,又賦予失敗以悲情,這或許是霸王別姬被后世津津樂道的原因。
然而,美人名字已不可考,虞應為姓氏。美人結(jié)局亦不可考,早已湮沒在滾滾歷史潮流。
項羽最終自刎烏江,或許受此啟發(fā),后人常說虞美人自刎于霸王面前。然而,真相誰要知道呢。
所有的宏大敘事,無一不滲透著人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恢弘,或許會化為史書上的寥寥數(shù)語,而背后的血淚和歡笑又有誰知。
所幸,霸王別姬被太史公記述,成為了存活千年的愛情典故。而那么多的殺伐,那么多的征戰(zhàn),那么多的生死決別,一一上演,又最終消失于歷史的塵埃。
【霸王別姬的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沒有以后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xiàn)“虞姬”其名。
當然,“姬”只是代稱,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逼渲小冻h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
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jù)《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保ㄍ趵鳎?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jié)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
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后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
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p>
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并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
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jié)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钡牡赝轿?。
垓下一戰(zhàn),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jié)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jīng)典、最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于對原始文本的讀解。
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fā)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p>
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tài)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xù)戰(zhàn)斗的意氣已經(jīng)到頭了,我也不愿茍活了。虞姬憑什么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愿茍活激勵項羽繼續(xù)戰(zhàn)斗,那么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fā)沖冠,決一死戰(zhàn)。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chǎn)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zhàn)的勇氣! 虞姬的態(tài)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
畢竟項羽才三十余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zhàn),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余萬人,逼迫劉邦數(shù)十騎逃跑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余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
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zhí)地認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
虞姬為什么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jié)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fā)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
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墒鞘芳瘢粌H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