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鳳凰臺在中華門內(nèi)西南的鳳臺山上,鳳臺山地勢高聳,有東晉名臣謝玄之墓和“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衣冠冢。
在當(dāng)時,鳳臺山是觀賞“大江前繞,鷺洲中分”景點的最佳處。繼李白之后,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也寫下了《登鳳凰臺》詩:“千年百尺鳳凰臺,送盡潮回鳳不回。
白鷺北頭江草合,烏衣西面杏花開。龍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來鼓角哀。
只有謫仙留句處,春風(fēng)掌管拂蛛煤?!迸c前二位作者帶傷感的情調(diào)不同,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寫的《宴鳳凰臺》詩充盈著春天的喜慶:“梅花融雪麗香臺,仙旅憑高錦席開。
山水四圍龍虎抱,云霞五彩鳳凰來。客鄉(xiāng)喜人陽和候,尊酒叨承將相才。
獨倚東風(fēng)番醉墨,遍題春色對蓬萊。” 在南京江心洲洲頭,一座高25米,占地33畝,投資1000萬元的金陵鳳凰臺拔地而起。
登臺遠(yuǎn)眺:“三山煙霞,二水奔流”的詩境盡收眼底。遠(yuǎn)望巍峨壯觀,東接河西新區(qū),西枕長江浪波,南抱三山蔥蘢,北臨萬家燈火,大江風(fēng)貌盡收眼底,確實是一處嘆為觀止的勝地。
朱元璋與宋廉等的《閱江樓記》是南京人文積淀的又一佐證,600年前圍繞閱江樓建與不建的爭端與引伸的選才話題對現(xiàn)代或許還有借鑒意義,這些在今人所寫的閱江樓詩文中有更多論述,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金陵鳳凰臺在中華門內(nèi)西南的鳳臺山上,鳳臺山地勢高聳,有東晉名臣謝玄之墓和“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衣冠冢。在當(dāng)時,鳳臺山是觀賞“大江前繞,鷺洲中分”景點的最佳處。繼李白之后,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也寫下了《登鳳凰臺》詩:“千年百尺鳳凰臺,送盡潮回鳳不回。白鷺北頭江草合,烏衣西面杏花開。龍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來鼓角哀。只有謫仙留句處,春風(fēng)掌管拂蛛煤?!迸c前二位作者帶傷感的情調(diào)不同,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寫的《宴鳳凰臺》詩充盈著春天的喜慶:“梅花融雪麗香臺,仙旅憑高錦席開。山水四圍龍虎抱,云霞五彩鳳凰來??袜l(xiāng)喜人陽和候,尊酒叨承將相才。獨倚東風(fēng)番醉墨,遍題春色對蓬萊?!?/p>
在南京江心洲洲頭,一座高25米,占地33畝,投資1000萬元的金陵鳳凰臺拔地而起。登臺遠(yuǎn)眺:“三山煙霞,二水奔流”的詩境盡收眼底。遠(yuǎn)望巍峨壯觀,東接河西新區(qū),西枕長江浪波,南抱三山蔥蘢,北臨萬家燈火,大江風(fēng)貌盡收眼底,確實是一處嘆為觀止的勝地。
朱元璋與宋廉等的《閱江樓記》是南京人文積淀的又一佐證,600年前圍繞閱江樓建與不建的爭端與引伸的選才話題對現(xiàn)代或許還有借鑒意義,這些在今人所寫的閱江樓詩文中有更多論述,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為“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
仍置鳳凰臺里,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zāi)埂?/p>
3)三山半落青天外:從鳳凰臺上望過去,覺得三山距離遙遠(yuǎn),不能盡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
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又做一水。
二水說認(rèn)為“白鷺洲為長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門外,因常有白鷺聚歇得名。秦淮河經(jīng)金陵,西入長江,因自鷺洲中分為二”;一水說認(rèn)為“指秦淮河流經(jīng)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一支"。
趙昌平的《唐詩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
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浮云,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 6)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 7)白鷺洲,白鷺洲位于南京城東南隅,后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qū)最大的公園。
8)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譯文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游,鳳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為浮云能夠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使人發(fā)愁? 鑒賞: 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fā)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fēng)流也進入墳?zāi)?,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
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后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xiàn)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lián),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lián)深刻得多。
結(jié)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yuǎn)。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yuǎn)不及崔顥的詩宏偉。
[3]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fù),音節(jié)流轉(zhuǎn)明快,極其優(yōu)美?!傍P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dāng)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臺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fù)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fā)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
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jīng)荒蕪,東晉的一代風(fēng)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zāi)?。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p>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
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标懹嗡f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鞍樦蕖?,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
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guān)心現(xiàn)實的,他想看得更遠(yuǎn)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
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边@兩句詩寄寓著深意。
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安灰婇L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fù),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盾嫦獫O隱叢話》、《唐詩紀(jì)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
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
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 "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主要用比喻和用典 修辭
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云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fù),為長安城憂傷。
這個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相傳晉明帝小時候坐在晉元帝膝上,元帝問他,長安遠(yuǎn)還是太陽遠(yuǎn),明帝答說長安近太陽遠(yuǎn),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元帝為他的聰明高興,第二天便當(dāng)著群臣面前再問明帝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明帝卻答說,太陽近,長安遠(yuǎn),因為抬起頭來見得到太陽,卻見不到長安。
2.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后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與唐代因為安使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于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茺廢朝政,而導(dǎo)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 比喻修辭)
3.像頷聯(lián)“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用對偶修辭,比喻修辭,引用修辭。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fā)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fēng)流也進入墳?zāi)?,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
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后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xiàn)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lián),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lián)深刻得多。
結(jié)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yuǎn)。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yuǎn)不及崔詩的宏偉。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jīng)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jīng)腐敗。
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登金陵鳳凰臺》,是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吊,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chuàng)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臺上鳳凰游”,很自然地將鳳凰臺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
而接著的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臺空江自流”!一個“自”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里的“鳳凰”,一語雙關(guān),既點明了鳳凰臺的由來,又有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
韻致高逸,寄慨遙深。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聯(lián),概指了鳳凰臺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皡菍m花草”,表現(xiàn)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幽徑。
“晉代衣冠”,是表現(xiàn)當(dāng)年東晉的豪門權(quán)貴,是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這一聯(lián),浸透了無限的凄涼。
如今登臺,放眼望去,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yuǎn)處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霧繚繞;白鷺洲橫臥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濤洶涌,描繪出了凄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
這無盡的江山勝跡,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嘆不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聯(lián),詩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現(xiàn)實,抒發(fā)了深沉的憂慮和關(guān)切:“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里的“浮云蔽日”,是指朝中奸佞當(dāng)?shù)??!案≡啤北扔骷樾埃叭铡北扔骶鳌?/p>
《古詩·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我在中文系時學(xué)過這首詞,下面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鳳凰臺上憶吹簫》是新婚不久趙明誠就任萊州知府、兩人即將分別時的作品。趙李二人婚姻美滿,情深意篤,妻子深知無法挽留丈夫,離恨別苦難以盡述。作品主要表達與丈夫離別時痛苦的心情。婉約詞委婉細(xì)膩、哀婉深沉,本是新婚暫別,卻寫成了生離死別,無怪明末清初韻學(xué)家沈謙如此評價李清照: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dāng)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
陽關(guān):語出《陽關(guān)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表達惜別、感傷之意。
武陵人遠(yuǎn):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
秦樓:指秦穆公之女弄玉和丈夫蕭史所居之樓臺,此代指趙、李二人所居之所。(成語蕭史弄玉即次來歷)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近來“瘦”了,不是“日日花前常病酒”(南唐馮廷巳《鵲踏枝》),也不是“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
“被翻紅浪”,化用柳永(柳三變)《鳳棲梧》詞“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句意。
我喜歡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水平,但我更喜歡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詩詞名: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體裁:七律 類型: --------------------------------------------------------------------------------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注釋】: 這首詩的大意是: 「鳳凰臺上曾經(jīng)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dāng)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功業(yè),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yuǎn)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fēng)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我們在李白〈鸚鵡洲〉詩提到,李白讀了崔顥的〈黃鶴樓〉詩后,寫了〈鸚鵡洲〉詩,想與崔顥一較長短。
寫完后,李白自己讀了覺得比不上崔顥,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上頭。
」擲筆而去。因為詩人看見美麗的風(fēng)景,總?cè)滩蛔∫獙懯自姼桧炓环?,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寫了〈鸚鵡洲〉詩,自覺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寫〈登金陵鳳凰臺〉詩,才覺滿意。
由于白的作品發(fā)表于崔顥之后,兩首詩又都樣是押平聲尤韻的七言律詩,所以后人更認(rèn)為李白有意與崔顥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舉那首打油詩的傳說。 事實上根據(jù)日本人森大來的考證認(rèn)為,那首打油詩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寫〈登金陵鳳凰臺〉也是因為感慨時事而作,無意與崔顥爭勝。
唐代安祿山之亂,迫使唐玄宗遷蜀避難,太子即位于靈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輕時豪情萬丈,希望能替國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終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安史之亂,眼見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躪,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寫此詩時首句用:「鳳凰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挂鋈?,因為傳說中,鳳凰鳥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現(xiàn),因此古代都以鳳凰鳥的出現(xiàn)做為祥瑞的象征。
李白眼看安祿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時鳳凰鳥憩息鳳凰臺的傳說,而今鳳凰鳥不再來,只有江水依舊向東流。 金陵為三國時孫權(quán)建都之地,晉朝永嘉之亂,晉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鳳凰臺所在地金陵城的東南,李白在臺上想象當(dāng)年吳宮的繁華景象,以及晉代那些達官貴人曾有過的風(fēng)光事跡,如今都隱于幽徑,成為古丘。
一個朝代弱了、亡了,馬上有另一個朝代興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也成了過去,安史之亂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憂心?站在臺上,看到遠(yuǎn)處的三山及白鷺洲,而長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乖谠娫~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
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圍繞于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下句「長安不見使人愁」,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云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fù),為長安城憂傷。
這個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相傳晉明帝小時候坐在晉元帝膝上,元帝問他,長安遠(yuǎn)還是太陽遠(yuǎn),明帝答說長安近太陽遠(yuǎn),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元帝為他的聰明高興,第二天便當(dāng)著群臣面前再問明帝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明帝卻答說,太陽近,長安遠(yuǎn),因為抬起頭來見得到太陽,卻見不到長安。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后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
與唐代因為安使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于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茺廢朝政,而導(dǎo)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李白寫這首詩純粹是由懷古而引發(fā)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臺,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而寫下這首詩,并沒有與崔顥爭勝之意,兩人爭勝之說全是后人附會的。
而前面所舉打油詩的由來,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過江夏,曾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詩說:「我且為君捶誶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赤壁爭雄如夢里,且須歌舞寬離憂。
」李白因心情憂愁郁悶,故意寫這種豪快語,以解心中不平之氣。后來又寫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詩,以對應(yīng)捶碎黃鶴樓詩說:「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篂樽约呵笆自姷目穹抛晕医獬?,本來只是文人的游戲文章,沒想到唐末五代時有位禪僧經(jīng)過黃鶴樓,便摘取李白這兩首詩的句子寫成這首:「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沟拇蛴驮?,旁邊有一同來游玩的僧人也題了一句:「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fēng)流處轉(zhuǎn)風(fēng)流。
」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藝壓當(dāng)行?!苟沟煤笕苏`以為李白作〈登金陵鳳凰臺〉詩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爭意氣、爭長短,并留下這首有趣的打。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