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國家。他們有統(tǒng)一的語言——阿拉伯語,有統(tǒng)一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
有些國家雖非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但長期以來與阿拉伯國家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聯(lián)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因此也被稱為阿拉伯國家。
封建制度的形成,極大地刺激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和商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
敘利亞、兩河流域、埃及、伊朗等被征服地區(qū),遠在上古時代就是舉世聞名的農耕發(fā)達地區(qū)。在帝國初期安定的社會局勢和有序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這些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chǎn)步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地成為河渠縱橫、沃野千里的首富之地,其他荒蕪不毛之地也都被辟為良田。阿拉伯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棉花、亞麻等,園藝作物也相當豐富,有椰棗、橄欖、李、桃、杏等和各種蔬菜。農業(yè)已成為哈里發(fā)政權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手工業(yè)生產(chǎn)在繁榮的農業(yè)經(jīng)濟的帶動下,也日趨發(fā)達,尤其是紡織業(yè)占有重要地位。埃及的亞麻、波斯東部的絲綢和遍及各地的地毯紡織業(yè)是阿拉伯帝國工業(yè)的驕傲。此外,玻璃、武器、皮革、造紙、珠寶和家具制造業(yè)也十分興旺,尤其是從中國引入的造紙工業(yè)不僅滿足了本國的需求,還遠銷歐洲。
具有古老傳統(tǒng)的阿拉伯商業(yè)在帝國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時期,穆罕默德就認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實奴仆”,并斷定忠實的穆斯林商人在復生日(伊斯蘭教的一個節(jié)日)將“居于安拉寶座的陰影之下”?!豆盘m經(jīng)》也明確規(guī)定鼓勵和保護商業(yè)是所有穆斯林必備的義務和道德。隨著國家的形成,帝國的創(chuàng)立,商業(yè)貴族也成為帝國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要成分。文化傳統(tǒng)、地理位置、商人的社會地位和商業(yè)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國出現(xiàn)了與當時西方封建文明不盡相同的工商業(yè)繁榮局面。無數(shù)的穆斯林商人活躍于亞、歐、非三大洲,從事著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yè)活動,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西亞到南亞印度,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身影。當時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也聚居著成百上千的穆斯林商人。
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經(jīng)營的大宗商品。首都巴格達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帆檣如林的商業(yè)碼頭。此外,巴士拉、安條克、開羅、亞歷山大、凱魯萬、撒馬爾罕等城市也都是東西方中介貿易的重要商埠。大規(guī)模的阿拉伯商業(yè)貿易,促進了亞、歐、非三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qū)域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古時代印度洋區(qū)域和地中海區(qū)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fā)展。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發(fā)軔于倭瑪亞時期,但重大的成就出現(xiàn)在阿攏斯王朝。從政治體制、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制度,以及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這些燦爛的學術成就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生活,構成了阿拉伯五百年文化的黃金時代。
一、阿拉伯民族文明的特點
1.多元性:阿拉伯文明匯聚了世界上當時多個文明,創(chuàng)造了阿拉伯文明;
2.宗教性:阿拉伯文明結合伊斯蘭教,形成了具有宗教特點的文明。
二、阿拉伯文明的歷史地位:
1.阿拉伯人把東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人保存并傳播了古典文化,上承歐洲古典文明,下接歐洲文藝復興;
3.阿拉伯人足跡遍及歐、亞、非三洲,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傳播。
阿拉伯處在東西方貿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上,它把中國打代的發(fā)明輾轉傳人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先進知識和宗教文化,它在不同文明之問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阿拉伯文化體系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之一,它以阿拉伯語為表達形式,以伊斯蘭精神為指導,故又稱“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教權與世俗權力的密切結合,構成伊斯蘭文明中傳統(tǒng)政治制度的突出現(xiàn)象,宗教與政治長期處于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則是伊斯蘭傳統(tǒng)文明區(qū)別于中古時期的基督教文明以及華夏文明的顯著特征。
阿拉伯文化是中古時期阿拉伯帝國各族人民在吸收融匯東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具有伊斯蘭特點的新文化。
獨特的地理位置為阿拉伯吸收東西方先進文化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
從文化結構上看,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以及希臘、波斯、羅馬和印度等外來文化構成。
阿拉伯本土文化同外來文化的融合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所以它具有多民族性、包容性、繼承性和開創(chuàng)性等特點。
阿拉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推動人類文化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
禮節(jié)禮儀: 菲律賓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間時,無論男女都習慣以握手為禮。在與熟人或親朋好友相間時,一般都很隨便,有的男女之間相逢時,常以拍肩膀示禮。年青人與長輩相見時,則要吻長輩的手背,以示對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見長輩時,則要吻長輩的兩頰為禮;如果晚輩遇見長輩時,說話前要把頭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并稱呼長輩為“博”(意為大爺)。伊斯蘭教徒見面時,要施雙手握手禮,在戶外相見若沒戴帽子,則必須用左手捂頭。菲律賓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的方式很獨特。他一握過手就轉身向后走幾步,意思是向對方表明身后沒有藏刀。他們認為這才是真誠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諱: 菲律賓人大多數(shù)信奉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shù)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鱷魚和鳥類,認為有一種神鳥是偉大全能的創(chuàng)造之神,它創(chuàng)造了天、地和人,稱為巴塔拉。 菲律賓人很忌諱“13”數(shù)。認為“13”是“兇神”,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征,是令人極為厭惡的數(shù)字。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臟、下賤之手,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他們一般都不愿談論政治、宗教及本國狀況和腐化問題。伊斯蘭教徒忌諱豬。他們禁食豬肉和使用豬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賓人不愛吃生姜;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大的東西;對整條魚也不感興趣。 飲食習慣: 菲律賓農村人一般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副食以各類蔬菜、海鮮、蛋禽及肉類為主。菜肴喜多放調料,尤喜香辣調味品。菲律賓三寶顏市沿海及蘇祿海域的巴交族人,慣以木薯、魚類為食。他們很少吃大米。雖然不忌食牛肉、羊肉、豬肉,但多數(shù)人卻厭食用肉類。他們喜食各類水果,尤其偏愛甘蔗。菲律賓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檳榔。在他們待客中,也總少不了以檳榔來招待。伊戈羅人除有此俗外,還喜歡咀嚼煙葉。他們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感興趣。上層人士用餐慣使刀叉,農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慣用右手抓食。 菲律賓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 講究菜肴色彩悅目,注重菜品要鮮嫩。 2.口味 一般不喜太咸,喜香、甜、微辣味。 3.主食 一般以米飯為主,也習慣吃面食。 4.副食 喜愛牛肉、羊肉、雞、鴨、魚、精豬肉等;也喜歡西紅柿、菜花、青椒、東筍、口蘑等蔬菜;調味品喜用糖、香醋、胡椒、辣椒、咖喱粉等。 5.制法 對煎、炸、烤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肴偏愛。 6.中餐 喜愛中國的川菜、蘇菜。 7.菜譜 很欣賞北京烤鴨、扒三白、奶湯菜花、口蘑東筍、紅汁釀青椒、紅汁雞蛋、香酥雞、干燒魚、番茄鍋巴、炒子雞、咕嚕肉、烤乳豬等風味菜肴。 8.水酒 愛喝濃咖啡、酸牛奶、啤酒、桔子水、可口可樂、椰子汁等飲料。 9.果品 菲律賓人喜歡吃水果中的香焦、菠蘿、櫻桃、洋桃、芒果和木瓜等;干果喜食瓜子、杏仁、核桃仁等。
民族飲食指的是除漢族之外各少數(shù)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數(shù)民族所處的不同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階級,所處地域、環(huán)境、物產(chǎn)、宗教信仰等的 不同,所以幾乎每一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和愛好,并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生活于東北地區(qū)白山黑水之間、三江平原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等族。滿族以定居耕作農業(yè)為主,以 狩獵為副。滿族人最喜歡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過年時主要吃餃子和“年餑餑”,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鍋。赫哲族以狩獵為 主,由于氣候寒冷,故以魚、獸為主要飲食,而最突出的則是將生魚拌以佐料而食的“殺生魚”。而生活于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 以狩獵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主要內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類獸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處沙漠和草原,他們的飲食以羊肉和各種奶制品為主,一般羊肉不加調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為主,宴客或喜慶 的宴會,則以全羊席為最貴。而生活于西北地區(qū)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其飲食原料上與蒙古族沒有多大區(qū)別, 只不過他們的面食要稍為豐富,并多以油炸為主。 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有維吾爾、回、藏等族。維吾爾族日常飲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紅茶為多。藏族居住于青藏 高原,以畜牧業(yè)為主,兼營農業(yè)。其飲食以牛、羊、馬、駱駝、牦牛的肉和乳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麥,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飲 食稱之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數(shù)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飲食。即肉食以豬和魚為主,加有各種昆蟲和蛆蟲;主食以米為主;喜歡臘干或 腌薰的肉;喜歡各種腌制的菜;有各種植物或糧食作物為原料釀制的酒可供飲用。 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種宗教在其傳播的初始階段,除了宣傳其既定的教理之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建筑、服飾、儀式及飲食 將人們從日常狀態(tài)下標識出來。單就飲食看,通過長期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飲食風格。在中國文化中,宗教飲食主要指的是道 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術和道家學說,所以道教飲食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道家認為人是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先除欲以養(yǎng)精、后禁食以 存命”,在日常飲食中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為主,并盡量地少食糧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而應多食水 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飲食烹飪上的特點就是盡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稱之為“道家四絕”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燉 雞”,不僅清淡新鮮,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民情風俗、飲食傳統(tǒng)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其特點首先是提倡素食,這是與佛教 提倡慈善、反對殺生的教義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這些地方一般適于種茶、飲茶,而 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鎮(zhèn)靜清心、醒腦寧神的功效,于是,種茶不僅成為僧人們體力勞動、調節(jié)日常單調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培育其 對自然、生命熱愛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飲茶,也就成為了歷代僧侶漫漫青燈下面壁參禪、悟心見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飲食的特點是就地 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運用各種蔬菜、瓜果、筍了、菌菇及豆制品為原料。 伊斯蘭教教義中強調“清靜無染”、“真乃獨一”,所以其飲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稱之為“清真菜”。穆斯林嚴格禁食豬肉、自死 物、血,以及十七類鳥獸及馬、騾、驢等平蹄類動物。所以清真菜以對牛、羊肉豐富多彩的烹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燒羊肉、烤羊肉、 涮羊肉、燜羊肉、臘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湯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系列中還有一些小吃也頗具特色 ,如北京的鍋貼、羊肉水餃,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面、釀皮、新疆的烤馕、烤包子,也別具風味。 希望你能滿意! 祝天天好心情!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發(fā)軔于倭瑪亞時期,但重大的成就出現(xiàn)在阿攏斯王朝。從政治體制、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制度,以及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這些燦爛的學術成就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生活,構成了阿拉伯五百年文化的黃金時代。
阿拉伯半島以及后來建立的阿拉伯帝國處于亞歐大陸的中部,并和非洲連接。雖然在歷史上,中亞和西亞地區(qū)不斷有文明和帝國產(chǎn)生,但由于距離遙遠等原因,這一地區(qū)在連接東西方文明方面沒有起到大的作用。東西方文明相互隔絕,彼此在各自的范圍內獨立發(fā)展,交流甚少。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為保持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從而,絲綢之路這一東西方之間持久的、穩(wěn)固的和直接的聯(lián)系管道對推進沿線地區(qū)和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文化繁榮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絲綢之路上,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在中世紀先后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正如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說的:“它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態(tài),并由此產(chǎn)生無數(shù)變化,以致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別、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fā)明對人類事務產(chǎn)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馬克思更把火藥、羅盤和印刷術喻為“預兆資產(chǎn)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fā)明”。
由于在絲綢之路上出色地扮演了東方與西方之間“中間人”角色,阿拉伯文化通過學習中國和歐洲文化獲得高度發(fā)展與繁榮,并反過來有力地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fā)展。毫不夸張地說,絲綢之路曾照亮歐洲黑暗的天空,使歐洲人重新接觸和認識了古希臘文化,對西方科學文化事業(yè)的復蘇和繁榮起了先導和促進的作用,從而重建了西方基督教文明。
一、思想文化的交流
?
絲綢之路上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佛教的傳入。絲綢之路沿線散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佛教石窟。這些在絲綢之路上開鑿的石窟無一不與外來文化緊密聯(lián)系,并且其中多反映絲路貿易往來的內容。它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這里聚集著不同信仰的教徒,他們的出游推動了各種宗教的相互往來。佛教從西域傳到東土;道教隨著長春真人的西行在西域各國產(chǎn)生強烈反響。不同文明、不同社會的思想如潮涌一般互相碰撞、互相交流。
思想文化交流中最顯著的要數(shù)宗教文化的交流。絲路的開辟使得南亞、西方等地的宗教傳入中國。西漢時,印度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新疆天山以南及河西走廊地帶,當時西域及河西一帶高僧輩出,傳教譯經(jīng)活動盛極空前,鑿窟修寺風靡一時,高昌、敦煌、龜茲、涼州等地都立即成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佛教傳播中心。從絲綢之路傳來的宗教,除佛教外還有襖教、景教和摩尼教等。
宗教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佛教的東傳給固有的中原文化帶來很大沖擊。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正是因為與佛教相遇、相融才發(fā)生了如此之大的變化??梢哉f,佛教是絲綢之路帶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珍貴的禮物。另一方面佛教對于中國人的精神層面有著更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意義。佛教、儒教、道教三教成為幾千年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刻的思想流派。
二是儒家思想對西方世界的貢獻。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中國本土宗教思想——儒家思想也通過絲綢之路得以向外傳播,給當時的東南亞地區(qū)文化帶來一定影響。儒家思想與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齊名。明中葉以前,中國的科技、經(jīng)濟、文教發(fā)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
?
尤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不靠武力仍能遠播海外。以其偉大的、和諧中庸之道、人道等人文精神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廣大的儒教文化圈。這充分表明,中國儒家思想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早在明朝初年,朝鮮為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成均館”,祭孔子于文廟??梢?,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乃至東方文化的代表,其思想內涵和理論體系的精粹之處,自有其超越時代和地域,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所客觀需要的成分和價值,這無疑值得我們吸取和發(fā)揚光大。
三是東西文化習俗的相互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絲綢之路同時是一條民族融合之路。在這條商業(yè)貿易通道上,人們交流的不只是物品、思想,還包括生活藝術、生活習慣等各種民族文化。成批的留學生及遣唐使來自海外,又分散到四面八方進行文化的交流、擴散。西域藝術也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傳入中原,從而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
不論是藝術形式,藝術種類、還是藝術思想,對中原文化都是一種新的沖擊。在此過程中,西方來的文化藝術和中原固有的本土藝術形式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式。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絲綢與服飾。從西漢開始,中國的絲綢就成為絲路上最重要的貿易商品,它作為一種藝術品兼生活品,為西方社會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喜悅與收獲,甚至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在當時,它不僅提高了東南亞人民的文明程度,而且美化和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推動了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明發(fā)展進步,與此相伴相生的是,中華民族的紡織技術和養(yǎng)蠶技術也成為對西方世界的主要貢獻之一。早在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就提倡胡服、習騎射。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西方各民族往來日益頻繁,服裝、服飾的交流局面也就此形成,隋唐宮廷一度開始盛行西域服飾。
?
二是音樂與舞蹈。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文化大量涌入中原,中原的音樂藝術也作為主流藝術形式傳入西域各國。西域之各種琵琶,如五弦琵琶、曲項琵琶等樂器,在公元4世紀傳入中國?!拔杷囊闹畼贰本褪加趶堯q通西域。西域音樂進入中國主要以樂器、樂曲、音樂家等多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西方音樂對唐朝音樂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參與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音樂系統(tǒng)的構建。張騫出使西域之后,西域的舞蹈開始進入中原,如胡旋舞、胡騰舞等,并一度成為人們喜歡的舞蹈形式。
三是詩歌和戲曲。在詩歌方面,唐朝許多以絲綢之路為背景的邊塞詩人的詩歌至今仍于所經(jīng)地區(qū)廣為流傳,如岑參等。唐朝的文化大多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出去的,有的傳至東南亞各國,一部分甚至流傳到西方各國,尤其是東亞,在此過程中唐代文化奠定了它往后全部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吐蕃的《四部醫(yī)典》是少數(shù)民族醫(yī)學豐富漢文化的典型代表。西方的百戲,及各種雜技,也是在漢代時期傳入中國。雜技在中國歷史悠久,它在吸收了西域雜技藝術特點后,更加豐富多彩,也同樣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四是繪畫和藝術。伴隨著佛教傳到中國,西域藝術憑借佛教藝術也在中國開花結果。佛教的壁畫、造像、石窟中的異域成分都充分體現(xiàn)著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結晶。敦煌、麥積山、龍門、云崗等石窟所表現(xiàn)的佛教藝術都包含外來文化藝術的因素。這些藝術風格主要來源于印度的佛教藝術,同時也有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因子。到唐代時,波斯文化開始滲透到中原文化當中。西域繪畫技法的傳入促使中國繪畫藝術進入一個新時期。
?
結語
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促使了中國與世界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交流。通過此種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各國、各地經(jīng)濟、政治的發(fā)展,同時也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發(fā)生在絲綢之路上的交流,為世界文明和人類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近現(xiàn)代社會文明、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外文化史上占據(jù)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今天,世界文化大肆涌入中國,中國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出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最為輝煌的景象。在此,探討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如何讓絲綢之路重放異彩,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重大課題,其意義無疑更加耐人尋味。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