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的各個步驟
對于現代企業(yè)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yè)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這就要求企業(y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fā)生后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xù)進行??梢姡L險的識別、風險的預測和風險的處理是企業(yè)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風險的識別
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預測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從而選擇處理風險的有效手段。
風險識別方法很多,常見的方法有:
2.1.1◆生產流程分析法
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對企業(yè)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對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逐項分析可能遭遇的風險,找出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生產流程分析法可分為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
1.風險列舉法指風險管理部門根據本企業(yè)的生產流程,列舉出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所有風險。
2.流程圖法指企業(yè)風險管理部門將整個企業(yè)生產過程一切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化、順序化,制成流程圖,從而便于發(fā)現企業(yè)面臨的風險。
2.1.2◆財務表格分析法
財務表格分析法是通過對企業(yè)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業(yè)報告書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從而識別和發(fā)現企業(yè)現有的財產、責任等面臨的風險。
2.1.3保險調查法
采用保險調查法進行風險識別可以利用兩種形式:
通過保險險種一覽表,企業(yè)可以根據保險公司或者專門保險刊物的保險險種一覽表,選擇適合本企業(yè)需要的險種。這種方法僅僅對可保風險進行識別,對不可保風險則無能為力。
委托保險人或者保險咨詢服務機構對本企業(yè)的風險管理進行調查設計,找出各種財產和責任存在的風險。
風險的預測
風險預測實際上就是估算、衡量風險,由風險管理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掌握的統(tǒng)計資料、風險信息及風險的性質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研究,進而確定各項風險的頻度和強度,為選擇適當的風險處理方法提供依據。風險的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2.2.1預測風險的概率:通過資料積累和觀察,發(fā)現造成損失的規(guī)律性。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時期一萬棟房屋中有十棟發(fā)生火災,則風險發(fā)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對概率高的風險進行重點防范。
2.2.2預測風險的強度:假設風險發(fā)生,導致企業(yè)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于容易造成直接損失并且損失規(guī)模和程度大的風險應重點防范。
風險的處理
風險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有:
2.3.1避免風險:消極躲避風險。比如避免火災可將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陸路運輸等。因為存在以下問題,所以一般不采用。
可能會帶來另外的風險。比如航空運輸改用陸路運輸,雖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卻面臨著陸路運輸工具事故的風險。
會影響企業(yè)經營目標的實現。比如為避免生產事故而停止生產,則企業(yè)的收益目標無法實現。
2.3.2預防風險:采取措施消除或者減少風險發(fā)生的因素。例如為了防止水災導致倉庫進水,采取增加防洪門、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減少因水災導致的損失。
2.3.3自保風險:企業(yè)自己承擔風險。途徑有:
小額損失納入生產經營成本,損失發(fā)生時用企業(yè)的收益補償。
針對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的風險建立意外損失基金,損失發(fā)生時用它補償。帶來的問題是擠占了企業(yè)的資金,降低了資金使用的效率。
對于較大的企業(yè),建立專業(yè)的自保公司。
2.3.4轉移風險:在危險發(fā)生前,通過采取出售、轉讓、保險等方法,將風險轉移出去。
β系數常常用在投資組合的各種模型中,比如馬柯維茨均值-方差模型、夏普單因素模型(Shape Single-Index Model)和多因素模型。
具體來說,β系數是評估一種證券系統(tǒng)性風險的工具,用以量度一種證券或一個投資證券組合相對于總體市場的波動性,β系數利用一元線性回歸的方法計算。 (一)基本理論及計算的意義 經典的投資組合理論是在馬柯維茨的均值——方差理論和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
在馬柯維茨的均值——方差理論當中是用資產收益的概率加權平均值來度量預期收益,用方差來度量預期收益風險的: E(r)=∑p(ri) ri (1) σ2=∑P(ri)[ri—E(r)]2 (2) 上述公式中p(ri)表示收益ri的概率,E(r)表示預期收益,σ2表示收益的風險。夏普在此基礎上通過一些假設和數學推導得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E(ri)=rf +βi [E(rM)—rf] (3) 公式中系數βi 表示資產i的所承擔的市場風險,βi=cov(r i , r M)/var(r M) (4) CAPM認為在市場預期收益rM 和無風險收益rf 一定的情況下,資產組合的收益與其所分擔的市場風險βi成正比。
CAPM是基于以下假設基礎之上的: (1)資本市場是完全有效的(The Perfect Market);(2)所有投資者的投資期限是單周期的;(3)所有投資者都是根據均值——方差理論來選擇有效率的投資組合;(4)投資者對資產的報酬概率分布具有一致的期望。 以上四個假設都是對現實的一種抽象,首先來看假設(3),它意味著所有的資產的報酬都服從正態(tài)分布,因而也是對稱分布的;投資者只對報酬的均值(Mean)和方差(Variance)感興趣,因而對報酬的偏度(Skewness)不在乎。
然而這樣的假定是和實際不相符的!事實上,資產的報酬并不是嚴格的對稱分布,而且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往往具有對正偏度的偏好。正是因為這些與現實不符的假設,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自1964年提出以來,就一直處于爭議之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β系數是否真實正確地反映了資產的風險? 如果投資組合的報酬不是對稱分布,而且投資者具有對偏度的偏好,那么僅僅是用方差來度量風險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β系數就不能公允的反映資產的風險,從而用CAPM模型來對資產定價是不夠理想的,有必要對其進行修正。
β系數是反映單個證券或證券組合相對于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變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對β系數的計算,投資者可以得出單個證券或證券組合未來將面臨的市場風險狀況。
β系數反映了個股對市場(或大盤)變化的敏感性,也就是個股與大盤的相關性或通俗說的"股性",可根據市場走勢預測選擇不同的β系數的證券從而獲得額外收益,特別適合作波段操作使用。當有很大把握預測到一個大牛市或大盤某個不漲階段的到來時,應該選擇那些高β系數的證券,它將成倍地放大市場收益率,為你帶來高額的收益;相反在一個熊市到來或大盤某個下跌階段到來時,你應該調整投資結構以抵御市場風險,避免損失,辦法是選擇那些低β系數的證券。
為避免非系統(tǒng)風險,可以在相應的市場走勢下選擇那些相同或相近β系數的證券進行投資組合。比如:一支個股β系數為1.3,說明當大盤漲1%時,它可能漲1.3%,反之亦然;但如果一支個股β系數為-1.3%時,說明當大盤漲1%時,它可能跌1.3%,同理,大盤如果跌1%,它有可能漲1.3%。
β系數為1,即說明證券的價格與市場一同變動。β系數高于1即證券價格比總體市場更波動。
β系數低于1即證券價格的波動性比市場為低。(二)數據的選取說明 (1)時間段的確定 一般來說對β系數的測定和檢驗應當選取較長歷史時間內的數據,這樣才具有可靠性。
但我國股市17年來,也不是所有的數據均可用于分析,因為CAPM的前提要求市場是一個有效市場:要求股票的價格應在時間上線性無關,而2006年之前的數據中,股份的相關性較大,會直接影響到檢驗的精確性。因此,本文中,選取2005年4月到2006年12月作為研究的時間段。
從股市的實際來看,2005年4月開始我國股市擺脫了長期下跌的趨勢,開始進入可操作區(qū)間,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參與其中,而且人民幣也開始處于上升趨勢。另外,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也在進行中,很多上市公司已經完成了股改。
所以選取這個時間用于研究的理由是充分的。(2)市場指數的選擇 目前在上海股市中有上證指數,A股指數,B股指數及各分類指數,本文選擇上證綜合指數作為市場組合指數,并用上證綜合指數的收益率代表市場組合。
上證綜合指數是一種價值加權指數,符合CAPM市場組合構造的要求。(3)股票數據的選取 這里用上海證券交易所(SSE)截止到2006年12月上市的4家A股股票的每月收盤價等數據用于研究。
這里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個別股票在個別交易日內停牌,為了處理的方便,本文中將這些天該股票的當月收盤價與前一天的收盤價相同。(4)無風險收益(rf) 在國外的研究中,一般以3個月的短期國債利率作為無風險利率,但是我國目前國債大多數為長期品種,因此無法用國債利率作為無風險利率,所以無風險收益率(rf)以1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來進行計算。
(三)系數的計算過程和結果 首先打開“大智慧新一代”股票分析軟件,得到相應的季度K線圖,并分別。
答:一、風險衡量的一般步驟
風險衡量是由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評價構成的一個完整過程。
1、風險的識別——風險評估的第一步
風險識別是發(fā)現、承認和描述、記錄風險的過程。
2、風險的分析——風險評估的第二步
風險分析是理解風險性質和確定風險等級的過程。
3、風險的評價——風險評估的第三步
本步驟是把風險分析的結果與預先設定的風險準則相比較,或在各種風險的分析結果之間進行比較,以確定風險的重要性等級。
二、相應的風險衡量指標
最常見的風險衡量指標有方差和標準差。
度量風險的方法有許多。
這些風險的度量包括對風險的影響直接估計如損失額,對風險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的估計,以及二者的結合如數學期望值,波動性,VaR,保險費,期權價值等,還包括風險對目標的變化的影響如各種導數類的指標如固定收益產品的久期和凸性,以及用于其它金融產品的希臘字母等。 用損失額來量度風險通常用在人們對損失發(fā)生的可能有一些假定的情況下。
或者就是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只需要了解可能發(fā)生的最大的損失額,即最大可能的損失(MPL)。應當注意的一點是,最大可能的損失實際上有兩個不同的含義,在英文中的表達分別是Maximum Possible Loss和Maximum Probable Loss。
前者是指在最壞情況下的總的財物損失,而后者是指在某一個風險因素的作用下最可能發(fā)生的財物損失。 風險發(fā)生的概率的估計作為對風險的度量通常是用在人們對風險造成的后果有了一定假設的情況。
用數學期望值來表示風險也是有的。一般用在損失概率和可能的損失額較為穩(wěn)定或者說波動性比較小的情況下。
用波動性度量風險始于組合理論,仍然在金融領域中用得比較普遍。波動性比較容易計算,但不容易理解,特別是對決策過程難有影響。
人們可以容易地構造出一些例子說明如果按波動性來作投資決策將會是違反直觀的。 VaR值是一個在金融領域里被廣泛使用的風險度量。
考慮用VaR表示風險指數的原因是VaR對于運營而言有比較好的參考價值,有利于經營過程中的資本成本和效率的提高。 保險費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轉移的風險的價值的市場價的度量。
保險費的計算通常是用保險公司自身的精算模型。 考慮用期權Call和Put來度量風險是因為考慮到所有的風險度量中只有它們直接表示風險的價值。
保險費的定價與期權的定價本質上是一致的。Call和Put值較好地反映現有風險資產的與無風險的價值相比較而言的價值,因而對于決策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與VaR比較,Call和Put值是精確的值,而不是統(tǒng)計的值。但是,除了較少的情況外,如在有流動的市場的情況下,計算Call和Put值比較困難。
市場風險一些特殊度量,通常是導數,如各種希臘字母。另外還有久期和凸性等。
這些度量都是對一些特殊的標的對某些風險因素的影響的依賴關系而定義的。
風險衡量方法,風險衡量的辦法對于特定企業(yè)而言,企業(yè)風險可進一步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指公司的決策人員和管理人員在經背管理中出現失誤而導致公司盈利水平變化從而產生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如企業(yè)原材料供應數星.質量等因素帶來的供應方面;由于生產的產品質量、交貨期等因素而帶來的生產方面的風險;由于銷售決策失誤帶來的銷售方面的風險。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企業(yè)舉債經營,全部資金中除自有資金外還有一部分借人資金.借入資金必然存在還本付息的要求。若公司虧損嚴重.財務狀況惡化,風險衡量方法喪失支付能力,就會出現無法還本付息甚至招致破產的風險。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的風險對企業(yè)財務活動影響程度不同。作為企業(yè)都希望以最小的風險獲取最大的收益.因此.風險衡量方法正視風險并準確衡欣風險便成為企業(yè)財務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風險主要是用資產收益率的離散程度來衡量,風險衡量方法離散程度越大,風險越大;離散程度越小,風險越小而離散程度主要用方差標準離差口、標準離差率V來表示。方差、標準離旅、標準離差率的計算與概率、期望值直接相關。
介紹一下風險評估的五種方法,這些方法各有所長、各有所重,針對不同的風險識別對象,可靈活運用,或專取一種,或幾種組合,主要應考慮其有效性和員工的接受性,最終的目的是準確地識別出所有可能的有價值的風險,為后續(xù)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據。
1 現場觀察法:通過對工作環(huán)境的現場觀察,以查找現場隱患的方式發(fā)現存在的危險源,適應范圍較廣。優(yōu)點:現場觀察法適用各場所及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缺點:①從事現場觀察的人員,要求具有安全技術知識和掌握了完善的職業(yè)健康安全法規(guī)、標準;②不適應于大面積的觀察。
2 安全檢查表法SCL:它是由一些對工藝過程、機械設備和作業(yè)情況熟悉并富有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經驗的人員,根據有關規(guī)范、標準、工藝、制度等事先對分析對象進行詳盡分析和充分討論,列出檢查項目和檢查要點等內容并編制成表。分析者依據現場觀察、閱讀系統(tǒng)文件、與操作人員交談、以及個人的理解,通過回答安全檢查表所列的問題,發(fā)現系統(tǒng)設計和操作等各個方面與標準、規(guī)定不符的地方,記下差異。
優(yōu)點:安全檢查表是定性分析的結果,是建立在原有的安全檢查基礎之上,簡單易學,容易掌握,尤其適用于崗位員工進行危害因素辨識,對其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便于全面辨識危害因素。缺點:檢查表約束限制了人們主管能動性的發(fā)揮,對不在檢查表中反映的問題,可能會被忽視,因此,采用該方法可能會漏掉以往未曾出現過的一些新的危害。
應用范圍:安全檢查表一般適用于比較成熟(或傳統(tǒng))的行業(yè),領域的危害因素辨識,且需要事先編制檢查表,以對照進行辨識。安全檢查表法尤其適用于一線崗位員工進行危害因素辨識,如,作業(yè)活動開始前,或對設備設施的檢查等等。
只能對已經有的或傳統(tǒng)的業(yè)務對象、活動進行檢查,對新業(yè)務活動、新行業(yè)領域的危害因素辨識不適用此法。危害因素辨識所使用的檢查表與安全檢查時所使用的檢查表并不完全一致,它們大致相同,但又各有側重,因此,不應直接使用安全檢查表所用的檢查表進行危害因素辨識,應在其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最好是重新編制。
3 預先危險性分析法PHA:預先危險性分析又稱初步危險性分析,是在進行某項工程活動(包括設計、施工、生產、維修等)之前,對系統(tǒng)存在的各種危險因素(類別、分布)、出現條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宏觀、概略分析的系統(tǒng)安全分析方法。 優(yōu)點:在最初構思產品設計時,即可指出存在的主要危險,從一開始便可采取措施排除、降低和控制它們,避免由于考慮不周造成損失。
在進行龐大、復雜系統(tǒng)危害因素辨識,可以首先通過預先危險性分析,分析判斷系統(tǒng)主要危險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主要風險進行深入分析。缺點:易受分析人員主觀因素影響。
另外,預先危險性分析一般都是概略性分析,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且精準程度不高,復雜或高風險系統(tǒng)需在此基礎上,借助其他方法再做進一步分析。PHA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不夠全面,也無法提供有關風險及其最佳風險預防措施方面的詳細信息。
應用范圍:預先危險性分析一般用于項目評價的初期,通過預先危險性分析過濾一些風險性低的環(huán)節(jié)、區(qū)域,同時,也為在其它風險性高的環(huán)節(jié)、區(qū)域,進一步采用其它方法進行深入的危害因素辨識創(chuàng)造了條件。適用于固有系統(tǒng)中采取新的方法,接觸新的物料、設備的危險性評價。
當只希望進行粗略的危險和潛在事故情況分析時,也可以用PHA對已建成的裝置進行分析。4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JHA)又稱工作安全分析(JSA)是目前歐美企業(yè)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作業(yè)。
安全分析與控制的管理工具,是為了識別和控制操作危害的預防性工作流程。通過對工作過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多余的、有危險的工作步驟和工作設備/設施,制定控制和改進措施,以達到控制風險、減少和杜絕事故的目標。
優(yōu)點:該方法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尤其是目前已開發(fā)JSA/JHA方法標準,可操作性強,便于實施。使作業(yè)人員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作業(yè)過程的風險,使預防措施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
缺點:該方法在危害因素辨識方面并無太多優(yōu)勢,它并不是推薦用于危害因素辨識的專門方法,但由于其簡單明了、可操作,一般用于非常規(guī)作業(yè)活動的風險管理。應用范圍:工作危害分析一般應用于一些作業(yè)活動,如對新的作業(yè)、非常規(guī)(臨時)的風險管理(當然,包括危害因素辨識),或者在評估現有的作業(yè),改變現有的作業(yè)時,開展工作危害分析。
工作危害分析不適用于對連續(xù)性工藝流程以及設備、設施等方面的危害因素辨識。5 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FMEA: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就是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通過對產品各組成單元潛在的各種故障類型及其對產品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
并把每一個故障按它的嚴重程度予以分類,提出可以采取的預防、改進措施,以提高是將工作系統(tǒng)分別分割為子系統(tǒng)、設備或原件,逐個分析各自可能發(fā)生的故障類型及產生的影響,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優(yōu)點:系統(tǒng)化表述工具;創(chuàng)造了詳細的可審核的危害因素辨識過程;適用性較廣,廣泛適用于人力、設備和系。
風險評價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危害。
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huán)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tài)。這種“根源或狀態(tài)”來自作業(yè)環(huán)境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有害的作業(yè)環(huán)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從作業(yè)活動清單中選定一項作業(yè)活動,將作業(yè)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因素,然后通過風險評價,判定鳳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識別各種步驟潛在危害時,可以按下述問題提示清單提問。
身體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體之間?工具、機器是否存在危害因素?從業(yè)人員是否可能接觸有害物質?從業(yè)人員是否可能滑倒、絆倒或墜落?從業(yè)人員是否可能因推、舉、拉用力過度而扭傷?從業(yè)人員是否可能暴露亍極熱或極冷的環(huán)境中?是否存在過度的噪音或震動?是否存在物體墜落的危害因素?空氣中是否存在粉塵、煙、霧、蒸汽?2、LSR評價法:﹙風險等級評價﹚LSR評價法:風險是發(fā)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結合。L——可能性;S——后果嚴重性;R——風險度。
風險值R=可能性L*后果嚴重性S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不可承受風險的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的確定要依據定義,即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其指定的安全方針,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就是從評價結果中找出這樣一些風險;這些風險的受控將保證組織不違反使用的安全法律的要求和其他安全的要求,并保證組織自己制定的安全方針得到實現。其確定的方法可采用“三方把關”法。
風險管理的各個步驟對于現代企業(yè)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yè)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
這就要求企業(y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fā)生后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xù)進行??梢?,風險的識別、風險的預測和風險的處理是企業(yè)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風險的識別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預測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從而選擇處理風險的有效手段。
風險識別方法很多,常見的方法有:2.1.1◆生產流程分析法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對企業(yè)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對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逐項分析可能遭遇的風險,找出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生產流程分析法可分為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
1.風險列舉法指風險管理部門根據本企業(yè)的生產流程,列舉出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所有風險。2.流程圖法指企業(yè)風險管理部門將整個企業(yè)生產過程一切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化、順序化,制成流程圖,從而便于發(fā)現企業(yè)面臨的風險。
2.1.2◆財務表格分析法財務表格分析法是通過對企業(yè)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業(yè)報告書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從而識別和發(fā)現企業(yè)現有的財產、責任等面臨的風險。2.1.3保險調查法采用保險調查法進行風險識別可以利用兩種形式:通過保險險種一覽表,企業(yè)可以根據保險公司或者專門保險刊物的保險險種一覽表,選擇適合本企業(yè)需要的險種。
這種方法僅僅對可保風險進行識別,對不可保風險則無能為力。委托保險人或者保險咨詢服務機構對本企業(yè)的風險管理進行調查設計,找出各種財產和責任存在的風險。
風險的預測風險預測實際上就是估算、衡量風險,由風險管理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掌握的統(tǒng)計資料、風險信息及風險的性質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研究,進而確定各項風險的頻度和強度,為選擇適當的風險處理方法提供依據。風險的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方面:2.2.1預測風險的概率:通過資料積累和觀察,發(fā)現造成損失的規(guī)律性。
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時期一萬棟房屋中有十棟發(fā)生火災,則風險發(fā)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對概率高的風險進行重點防范。
2.2.2預測風險的強度:假設風險發(fā)生,導致企業(yè)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于容易造成直接損失并且損失規(guī)模和程度大的風險應重點防范。
風險的處理風險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有:2.3.1避免風險:消極躲避風險。比如避免火災可將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陸路運輸等。
因為存在以下問題,所以一般不采用??赡軙砹硗獾娘L險。
比如航空運輸改用陸路運輸,雖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卻面臨著陸路運輸工具事故的風險。會影響企業(yè)經營目標的實現。
比如為避免生產事故而停止生產,則企業(yè)的收益目標無法實現。2.3.2預防風險:采取措施消除或者減少風險發(fā)生的因素。
例如為了防止水災導致倉庫進水,采取增加防洪門、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減少因水災導致的損失。2.3.3自保風險:企業(yè)自己承擔風險。
途徑有:小額損失納入生產經營成本,損失發(fā)生時用企業(yè)的收益補償。針對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的風險建立意外損失基金,損失發(fā)生時用它補償。
帶來的問題是擠占了企業(yè)的資金,降低了資金使用的效率。對于較大的企業(yè),建立專業(yè)的自保公司。
2.3.4轉移風險:在危險發(fā)生前,通過采取出售、轉讓、保險等方法,將風險轉移出去。
常用方法編輯
方法
一、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fā)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fā)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fā)生的后果→風險評價。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三、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于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注冊會計師對于企業(yè)內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
四、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五、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并借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yè)標準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yōu)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六、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后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于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tǒng)處于風險狀態(tài),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于風險發(fā)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fā)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準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tǒng)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yè)風險管理中使用。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