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有首名詩《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黃昏的樹林分出兩條路。而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至于路的盡頭是什么,另當別論吧。也許跟你們一樣,到時面對的只是,死亡。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意思是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成為世人常用的名言。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寫的。當年4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經過,并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xiàn)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是主張變法的,青年時他就有志于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但他也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一個人要想為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吾志”。“盡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章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游褒禪山記
一、
1、回答: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出處:出自《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
3、賞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生動表現(xiàn)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保ā东I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二、
1、回答: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2、出處:出自《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
3、賞析:《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chuàng)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于表現(xiàn)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
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動襯靜,寓靜于動。“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二句寫出了一種靜謐恬美的意境:寂靜的山谷中,人跡罕至,只有春桂在無聲地飄落;夜半更深,萬籟俱寂,似空無一物。接下詩人又寫出了更有詩意的一幕:“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由于山中太幽靜了,因此,當一輪明月突然升起,皎潔銀輝灑向這夜幕籠罩的空谷時,竟然驚動了山中的鳥兒,于是在幽谷溪邊鳴叫起來。這叫聲似乎一時打破了山中的寧靜,但它又讓人感到空曠的山中更加幽靜沉寂。王籍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蓖蹙S這首小詩與此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細品味,王籍詩句不免給人以說理的感覺,哲理意蘊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動的描繪,而這首詩卻寫得形象逼真,生動自然,情趣無限。詩中雖然寫的花落、月出、鳥鳴,但是“這些動的景物,即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唐詩鑒賞辭典》),可見還是后來居上。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