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壯心負光岳,病質落幽燕。
春節(jié)前三日,江鄉(xiāng)正小年。
歲時如有水,風俗不同天。
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
《行都錢歲》
宋·孫嵩
插架馀殘歷,挑燈憶故鄉(xiāng)。
年光蛇赴壑,羈旅雁隨陽。
禁闕迎儺鼓,鄰街祭灶香。
英雄須自力,容易鬢毛蒼。
《山居苦》
宋·趙庚夫
栽松成曲徑,洗石出秋屏。
米價占新月,更籌認曙星。
買牛鄰共契,祭灶婦看經(jīng)。
不覺成頭白,頻看燒地青。
20首小年詩詞,正是人間祭灶忙
小年最主要的習俗就是祭灶。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
灶王爺都要上天向
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
讓玉皇大帝賞罰。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
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稀?/p>
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
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祭灶詩》
宋·呂蒙正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關于臘月二十三的詩句有:《庚子送灶即事》魯迅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缎∧辍肺奶煜檠嗨贩旮F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都涝钤~》(節(jié)選)范成大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拓展資料: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傳統(tǒng)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
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1、小年
[宋] 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2、行都錢歲
[宋] 孫嵩
插架馀殘歷,挑燈憶故鄉(xiāng)。
年光蛇赴壑,羈旅雁隨陽。
禁闕迎儺鼓,鄰街祭灶香。
英雄須自力,容易鬢毛蒼。
3、自遣
[唐] 杜牧
四十已云老,況逢憂窘余。
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
還稱二千石,于我意如何?
4、鵲橋仙自壽二首
[宋] 劉辰翁
輕風淡月,年年去路。誰識小年初度。
橋邊曾弄碧蓮花,悄不記、人間今古。
吹簫江上,沾衣微露。依約凌波曾步。
寒機何意待人歸,但寂歷、小窗斜雨。
5、醉眠
[宋] 唐庚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6、冬夜讀書
[宋] 陸游
茂陵病后非平昔,瘦骨竛竮短發(fā)疏。
紅燭悔從長夜飲,青燈喜對小年書。
圣賢親見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頹垣君勿笑,更闌弦誦滿吾廬。
7、春晚園中作
[宋] 陸游
杏子青青梅子酸,山園轉眼又春殘。
老懷豈復小年樂,病骨不禁清曉寒。
學術背時甘義墮,功名無路久心闌。
蠶收麥熟吾何恨,但遣銀杯似海寬。
8、旅舍偶題
[宋] 陸游
野店山橋策蹇驢,浩然聊喜遂吾初。
童顏幾歲已辭鏡,胎發(fā)今朝還入梳。
小甕漫營秋社酒,斷編閑理小年書。
白云可笑猶多事,常向人間耐卷舒。
1、小年
[宋] 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2、行都錢歲
[宋] 孫嵩
插架馀殘歷,挑燈憶故鄉(xiāng)。
年光蛇赴壑,羈旅雁隨陽。
禁闕迎儺鼓,鄰街祭灶香。
英雄須自力,容易鬢毛蒼。
3、自遣
[唐] 杜牧
四十已云老,況逢憂窘余。
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
還稱二千石,于我意如何?
4、鵲橋仙自壽二首
[宋] 劉辰翁
輕風淡月,年年去路。誰識小年初度。
橋邊曾弄碧蓮花,悄不記、人間今古。
吹簫江上,沾衣微露。依約凌波曾步。
寒機何意待人歸,但寂歷、小窗斜雨。
5、醉眠
[宋] 唐庚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6、冬夜讀書
[宋] 陸游
茂陵病后非平昔,瘦骨竛竮短發(fā)疏。
紅燭悔從長夜飲,青燈喜對小年書。
圣賢親見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頹垣君勿笑,更闌弦誦滿吾廬。
7、春晚園中作
[宋] 陸游
杏子青青梅子酸,山園轉眼又春殘。
老懷豈復小年樂,病骨不禁清曉寒。
學術背時甘義墮,功名無路久心闌。
蠶收麥熟吾何恨,但遣銀杯似海寬。
8、旅舍偶題
[宋] 陸游
野店山橋策蹇驢,浩然聊喜遂吾初。
童顏幾歲已辭鏡,胎發(fā)今朝還入梳。
小甕漫營秋社酒,斷編閑理小年書。
白云可笑猶多事,常向人間耐卷舒。
1. 《雨夜南堂獨坐》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老夫眼暗牙齒疏,七十未滿六十余。 故人欲盡誰與娛?獨坐默誦小年書。
北風日夜吹雨急,空村泥深屋茆濕。 鳳皇覽德乃下集,可憐飛螢常熠熠!
2.《鵲橋仙 自壽二首》
年代:宋 作者: 劉辰翁
輕風澹月,年年去路。誰識小年初度。橋邊曾弄碧蓮花,悄不記、人間今古。吹簫江上,沾衣微露。依約凌波曾步。寒機何意待人歸,但寂歷、小窗斜雨。
3.《旅舍偶題》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野店山橋策蹇驢,浩然聊喜遂吾初。 童顏幾歲已辭鏡,胎發(fā)今朝還入梳。
小甕漫營秋社酒,斷編閑理小年書。 白云可笑猶多事,常向人間耐卷舒。
4.《冬夜讀書》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茂陵病后非平昔,瘦骨竛竮短發(fā)疏。 紅燭悔從長夜飲,青燈喜對小年書。
圣賢親見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頹垣君勿笑,更闌弦誦滿吾廬。
5.《古寺老松》
年代:唐 作者: 齊己
百歲禪師說,先師指此松。小年行道繞,早見偃枝重。
月檻移孤影,秋亭卓一峰。終當因夜電,拏攫從云龍。
6.《觀項信水墨》
年代:唐 作者: 方干
險峭雖從筆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倚云孤檜知無朽,
掛壁高泉似有聲。轉扇驚波連岸動,回燈落日向山明。
小年師祖過今祖,異域應傳項信名。
7.《使東川·漢江上笛》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小年為寫游梁賦,最說漢江聞笛愁。 今夜聽時在何處,月明西縣驛南樓。
8.《遣行十首》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慘切風雨夕,沉吟離別情。燕辭前日社,蟬是每年聲。
暗淚深相感,危心亦自驚。不如元不識,俱作路人行。
十五年前事,恓惶無限情。病僮更借出,羸馬共馳聲。
射葉楊才破,聞弓雁已驚。小年辛苦學,求得苦辛行。
徙倚檐宇下,思量去住情。暗螢穿竹見,斜雨隔窗聲。
就枕回轉數(shù),聞雞撩亂驚。一家同草草,排比送君行。
已愴朋交別,復懷兒女情。相兄亦相舊,同病又同聲。
白發(fā)年年剩,秋蓬處處驚。不堪身漸老,頻送異鄉(xiāng)行。
塞上風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隨鹓立位,南送雁來聲。
遇適尤兼恨,聞書喜復驚。唯應遙料得,知我伴君行。
暮欲歌吹樂,暗沖泥水情。稻花秋雨氣,江石夜灘聲。
犬吠穿籬出,鷗眠起水驚。愁君明月夜,獨自入山行。
七過褒城驛,回回各為情。八年身世夢,一種水風聲。
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更悲西塞別,終夜繞池行。
褒縣驛前境,曲江池上情。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鐘聲。
云水興方遠,風波心已驚??蓱z皆老大,不得自由行。
見說巴風俗,都無漢性情。猿聲蘆管調,羌笛竹雞聲。
迎候人應少,平安火莫驚。每逢危棧處,須作貫魚行。
聞道陰平郡,翛然古戍情。橋兼麋鹿蹋,山應鼓鼙聲。
羌婦梳頭緊,蕃牛護尾驚。憐君閑悶極,只傍白江行。
《雨夜南堂獨坐》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老夫眼暗牙齒疏,七十未滿六十余。
故人欲盡誰與娛?獨坐默誦小年書。 北風日夜吹雨急,空村泥深屋茆濕。
鳳皇覽德乃下集,可憐飛螢常熠熠! 2.《鵲橋仙 自壽二首》 年代:宋 作者: 劉辰翁 輕風澹月,年年去路。誰識小年初度。
橋邊曾弄碧蓮花,悄不記、人間今古。吹簫江上,沾衣微露。
依約凌波曾步。寒機何意待人歸,但寂歷、小窗斜雨。
3.《旅舍偶題》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野店山橋策蹇驢,浩然聊喜遂吾初。 童顏幾歲已辭鏡,胎發(fā)今朝還入梳。
小甕漫營秋社酒,斷編閑理小年書。 白云可笑猶多事,常向人間耐卷舒。
4.《冬夜讀書》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茂陵病后非平昔,瘦骨竛竮短發(fā)疏。 紅燭悔從長夜飲,青燈喜對小年書。
圣賢親見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頹垣君勿笑,更闌弦誦滿吾廬。
5.《古寺老松》 年代:唐 作者: 齊己 百歲禪師說,先師指此松。小年行道繞,早見偃枝重。
月檻移孤影,秋亭卓一峰。終當因夜電,拏攫從云龍。
6.《觀項信水墨》 年代:唐 作者: 方干 險峭雖從筆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倚云孤檜知無朽, 掛壁高泉似有聲。
轉扇驚波連岸動,回燈落日向山明。 小年師祖過今祖,異域應傳項信名。
7.《使東川·漢江上笛》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小年為寫游梁賦,最說漢江聞笛愁。 今夜聽時在何處,月明西縣驛南樓。
8.《遣行十首》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慘切風雨夕,沉吟離別情。燕辭前日社,蟬是每年聲。
暗淚深相感,危心亦自驚。不如元不識,俱作路人行。
十五年前事,恓惶無限情。病僮更借出,羸馬共馳聲。
射葉楊才破,聞弓雁已驚。小年辛苦學,求得苦辛行。
徙倚檐宇下,思量去住情。暗螢穿竹見,斜雨隔窗聲。
就枕回轉數(shù),聞雞撩亂驚。一家同草草,排比送君行。
已愴朋交別,復懷兒女情。相兄亦相舊,同病又同聲。
白發(fā)年年剩,秋蓬處處驚。不堪身漸老,頻送異鄉(xiāng)行。
塞上風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隨鹓立位,南送雁來聲。
遇適尤兼恨,聞書喜復驚。唯應遙料得,知我伴君行。
暮欲歌吹樂,暗沖泥水情。稻花秋雨氣,江石夜灘聲。
犬吠穿籬出,鷗眠起水驚。愁君明月夜,獨自入山行。
七過褒城驛,回回各為情。八年身世夢,一種水風聲。
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更悲西塞別,終夜繞池行。
褒縣驛前境,曲江池上情。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鐘聲。
云水興方遠,風波心已驚??蓱z皆老大,不得自由行。
見說巴風俗,都無漢性情。猿聲蘆管調,羌笛竹雞聲。
迎候人應少,平安火莫驚。每逢危棧處,須作貫魚行。
聞道陰平郡,翛然古戍情。橋兼麋鹿蹋,山應鼓鼙聲。
羌婦梳頭緊,蕃牛護尾驚。憐君閑悶極,只傍白江行。
1、祭灶詩 又逢臘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 備妥豆秸供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 囑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 三十夜里眾神會,莫忘準時返灶前。
2、過年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過小年, 臘八粥,喝幾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餃子灶糖裝滿盤, 二十四,掃房子,干干凈凈迎大年, 二十五,炸豆腐,放在嘴里軟綿綿, 二十六,燉大肉,撐的肚子溜溜圓, 二十七,宰公雞,嚇得母雞淚水漣, 二十八,把面發(fā),香饃饅頭大如盤, 二十九,去灌酒,老頭樂的臉朝天, 年三十,事最多,貼完門神貼對聯(lián), 大鍋小鍋蒸包子,蘿蘿餃子數(shù)不完, 三十晚上最熱鬧,半夜放炮接神仙, 一盆豬頭灶前貢,迎接灶君回人間, 接完神仙圍桌坐,闔家共食午夜餐, 吃完夜餐伸出手,大人都給壓。1、祭灶詩 又逢臘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 備妥豆秸供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 囑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 三十夜里眾神會,莫忘準時返灶前。
2、過年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過小年, 臘八粥,喝幾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餃子灶糖裝滿盤, 二十四,掃房子,干干凈凈迎大年, 二十五,炸豆腐,放在嘴里軟綿綿, 二十六,燉大肉,撐的肚子溜溜圓, 二十七,宰公雞,嚇得母雞淚水漣, 二十八,把面發(fā),香饃饅頭大如盤, 二十九,去灌酒,老頭樂的臉朝天, 年三十,事最多,貼完門神貼對聯(lián), 大鍋小鍋蒸包子,蘿蘿餃子數(shù)不完, 三十晚上最熱鬧,半夜放炮接神仙, 一盆豬頭灶前貢,迎接灶君回人間, 接完神仙圍桌坐,闔家共食午夜餐, 吃完夜餐伸出手,大人都給壓歲錢, 除夕一夜不睡覺,除夕過后是新年, 大年初一扭一扭,姑娘媳婦街上歡, 初二開始把年拜,一拜拜到大初三, 初三回家拜生母,大盤大碗往上端, 拜年拜到大初四,剩飯一天要吃完, 拜年拜到初五六,吃完包子吃肉丸, 初七初八接連拜,鎖上大門不回還, 拜年拜到大初九,雞鴨鵝犬叫的歡, 初十拜年算完了,老婆孩子跟我玩, 十一十四慢慢過,一天抓倆大貪官, 元宵佳節(jié)在十五,高腳觀燈品湯圓, 大個元宵甜又熱,到此大年算過完, 過完大年做美夢,美夢復興夢夢圓, 百姓懷念毛主席,光輝思想耀皓天。
1、《小年》宋·文天祥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2、二十四日(宋·文天祥)壯心負光岳,病質落幽燕。
春節(jié)前三日,江鄉(xiāng)正小年。歲時如有水,風俗不同天。
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賞析:這兩首詩寫在小年時,燕京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市,是文天祥當時兵敗被俘,英勇就義的地方。
節(jié)日的百感交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視死如歸的決心,在這兩首詩中一覽無余。3、《獻壽》 宋·孫緯面臉丹如朱頂鶴,髭髯長似綠毛龜。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賞析:在小年這天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tǒng)習俗。
因為過一天之后灶神要上天去拜見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帶回吉祥。這首詩前二句寫了灶神的相貌,后二句寫了祭灶的活動。
4、《祭灶詞》 宋·范成大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賞析: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
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的鍋臺附近墻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寫“上天奏好事”,下聯(lián)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首詩就詳細的描寫了祭灶神的食物的豐富以及“男兒酌獻女兒避”等民間傳統(tǒng)。
5、祭灶詩(宋·呂蒙正)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賞析:作為一個文人,小年祭灶只能用清湯寡水以及寫詩的方式。
作者借寫祭灶抒發(fā)了心中憤懣不平之意。6、送灶(清·查元鼎)酬君海外佑行廚,持慣長齋合笑吾。
晨夕餐從辛苦得,盆瓶禮不古今殊。鞠躬此日朝天闕,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東南兵燹靜,安排茶灶泛西湖。賞析:這首詩前三聯(lián)寫的十分工整。
用食物祭灶神,送他今日上天去朝見玉帝。最后一聯(lián)是全詩亮點所在,希望灶神明年回來的時候,戰(zhàn)爭就已經(jīng)停止了,這樣就可以在西湖上迎接灶神了。
7、木蘭花慢 送灶(清·杜文瀾)聽千街響竹,趁宵半、送神歸。正白馬迎初,黃羊薦后,風漾靈旗。
瓊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綠章遲。知否天閽萬里,九門虎豹環(huán)司。
芳時。彩燕絲雞。
中婦艷,少兒嬉。笑因熱何人,踞觚憑我,媚奧奚為。
休辭歲盤草草,供梅花、聊當贈行詞。好問和羹心事,炊香到處春回。
賞析:這首詞寫了祭灶的風俗以及家中過年的熱鬧氛圍。上片勸灶神不要因為貪喝人間美酒,誤了上天向玉帝稟告的公事。
下片轉而寫了人間煙火?!昂脝柡透氖拢断愕教幋夯?。”
寫的十分溫馨熱鬧。8、換巢鸞鳳 乙巳送灶(清末民國初·王闿運)烹得黃羊。
喜廚中酒熟,甑里糕香。團圞無鏡,聽兒女、有家當。
五窮辭去去東洋。依然那時、鐙光燭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養(yǎng)。惆悵。
休更想。要識世間,苦樂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歡情無量??逼屏髂晁苹丨h(huán),只愁霜鬢明朝長。
誰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餉賞析:王闿運是清末著名詩人、政治家。
這首送灶詞寫的十分滄桑。又是祭灶時候,有黃羊、有酒、有年糕。
想想已是第七十次祭灶了,不由生出滄桑之感。世間苦樂,早已隨流年看透。
只是感慨又一年過去,又要再添霜鬢了。9、《庚子送灶即事》 魯迅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賞析:請灶君吃了膠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殺黃羊祭灶的風俗自漢代流傳下來?!卑晗恪笔欠鸾逃谜Z,即一炷香。
用點燃的一炷香表達心中的虔誠。而這一炷香也需要典當衣物才可以獲得。
這首詩寫出了貧苦人家過小年時候家中貧困帶來的窘迫。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唐代:司空圖
甲子今重數(shù),生涯只自憐。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除夜
宋代:戴復古
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
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元日述懷
唐代:盧照鄰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一九九四年元日口占
近現(xiàn)代:啟功
起滅浮漚聚散塵,何須分寸較來真。
莫名其妙從前事,聊勝于無現(xiàn)在身。
多病可知零件壞,得錢難補半生貧。
晨曦已告今天始,又是人間一次春。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