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么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與樂觀快樂生活的關系?
溫室里的花草經不起風雨,更長不成參天大樹,這是人們的共識,比喻一個人只能在磨礪中才能成長,所以孟子才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歷史上在憂患中成長起來的“大樹”太多了 ,如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當過和尚,討過飯的朱元璋,在外逃亡十幾年的晉國公子重耳等等。不過,死于安樂的人也不少,如能說出“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昏庸無能的蜀漢后主劉禪,“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他們三個安于享樂,不思進取,都葬送了繼承的祖業(yè),自己也沒有好下場。 既然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那為什么還要樂觀快樂生活呢?因為樂觀快樂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作為一個人來說,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善于調整自己的情緒,以應對一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