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簡介ppt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簡介】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簡介一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 柳宗元 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 蘇軾 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 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簡介二
韓愈是北魏貴族后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后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后,隨嫂鄭氏輾轉(zhuǎn)遷居宣城。7歲讀書,13 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并關(guān)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后為節(jié)度使推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 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 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zhàn)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故事一
韓愈祭鱷魚
潮州的韓江,從前有很多鱷魚,會吃過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們叫它做“惡溪”。一天,又有一個百姓被鱷魚吃掉了。韓愈知道后很著急,心想鱷害不除后患無窮,便命令宰豬殺羊,決定到城北江邊設壇祭鱷。韓愈在渡口旁邊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嚴厲地宣布道:”鱷魚!鱷魚!韓某到這里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夭之內(nèi),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處!”從此,江里再也沒有看見鱷魚,所有的鱷魚都出海到南洋去了?,F(xiàn)在,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叫做“韓埔”,渡口叫“韓渡“,又叫”鱷渡”,還把大江叫做“韓江”,江對面的山叫做“韓山”。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故事二
韓愈設水布
古時候,韓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時跳下江,霎時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濕了干,于了又濕,常常得肚痛病和風濕病。于是他們做工時便索性光著房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看見放排工赤身裸體,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來,放排工只好照舊又穿上衣服。韓愈來到潮州后,這件事傳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邊實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著一身濕衣服,不鬧出病來才怪呢!回衙后,韓愈便作了個決定,叫人到江邊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間扎塊布能遮羞就好了。這塊布后來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農(nóng)民勞動時帶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故事三
韓愈與叩齒庵
韓愈來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見一個和尚,面貌長得十分兇惡,特別是翻出口外的兩個長牙,更是使人駭怕。韓愈本來就是因為勸皇帝不要為迎接釋迦牟尼的骨頭過份勞民傷財,才被貶到潮州來的,早已對和尚沒有好感了,一見這副“惡相”,更是討厭,他想這決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長牙。韓愈回到衙里,才下轎,看門的人便拿來一個紅包,說這是剛才有個和尚要送給老爺?shù)?。韓愈打開一看,里面非金非銀,是一對長牙,正好和那和尚的兩只長牙一模一樣。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齒,并沒說出來,他怎么就知道了呢?乾愈立即派人四處尋找那個和尚。見面交談后,韓愈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很有名聲的潮州靈山寺的大顛和尚;是個學問很深的人。韓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賠禮道歉。這以后,兩人終于成了好朋友。后人為紀念韓愈和大顛和尚的友誼,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齒庵”。
【人物評價】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韓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風。),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25歲中進士,29歲登上仕途,卻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縣令。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為江陵府法曹參軍。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過耒陽,專程拜謁了杜甫墓,并作長詩《題杜工部墳》以吊之,最先認識到杜詩的價值。
與衡州刺史鄒儒立會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題古詩二十韻。《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全詩凡二百言,一韻到底,一氣呵成,音調(diào)鏗鏘,氣勢磅礴,為自唐以來題詠石鼓千古傳誦、膾炙人口之杰作,亦為后世文人學士所推崇,步其韻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臨渺空闊,綠凈不可唾”兩句,已成為后世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登臨祝融峰,“韓愈開云”千百年來在南岳衡山傳為佳話,歷代文人以“開云”為題歌詠不絕。
他也是第一個寫詩吟誦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楊慎稱其《岣嶁山》一詩“發(fā)揮稱贊豈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為對衡陽人文歷史影響最深遠的大文學家。
【主要成就】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zhí)煜陆y(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zhèn)之亂。韓愈曾經(jīng)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潮州,后因治政突出,遷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并且培養(yǎng)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F(xiàn)宜春秀江中有一個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qū)有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
韓愈三進國子監(jiān)做博士,一度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yè),留下了論說師道 激勵后進和提攜人才的文章,不失為一位有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教育家。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后學。柳宗元曾贊嘆說:“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主要的有《師說》 《進學解》和《雜說四馬說》等等。
在這些文章中,他強調(diào)了求師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命題,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他還提出了“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指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 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韓愈這種識別人才與培養(yǎng)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舉賢”、里子“尚賢”思想的新發(fā)展,也是對封建貴族那種選人唯貴、用人為親的腐朽思想進行的有力批判。
更多相關(guān)文章推薦閱讀:
1.韓愈:六次落榜的大學者
2.韓愈《馬說》中考真題訓練
3.韓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4.韓愈《春雪》閱讀答案及賞析
5.韓愈:《答李翊書》
6.有關(guān)韓愈的議論文
7.韓愈的《早春》與《晚春》
8.韓愈《春雪》詩文賞析
9.韓愈師說中的名句
10.韓愈的詩寫春雨的詩
韓愈簡介
詩人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后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人物生平
長安十年,未得一官,韓愈在憤懣憂傷的心情中回到河陽,與盧氏相守。鄉(xiāng)居生活誠然清苦,卻給了他思考的時間。這段時間中,他的思想開始真正涉足一些深刻的問題。貞元十一年(796)九月,他去往洛陽官員云集之處,想要看看是否能在那里得到一些機遇。從貞元十一年到貞元十八年,韓愈的仕宦生涯不過是兩入軍幕,在官職上沒有什么大的起色。但他一生學問道德的理論基礎(chǔ),卻是在此階段打下的。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及《師說》、《答李翊書》等文章,都是他這段時間的成果。
貞元十七年(801),韓愈再入京選官,得到祠部員外郎陸傪的引薦,授四門博士。四門博士是四門學的學官。這一職務,與韓愈“汲汲于富貴,以救世為事”的理想相去甚遠,但他對工作也極為竭力盡心。當時,韓愈在京師已經(jīng)有些名聲,學校學生以外,慕名而來,求學問道者也往往有之。他有問必答,凡登門稱弟子者,他一概不回避師徒名分,這又大悖于當時士子恥于求師的風氣,因此招致許多非議。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的文名愈盛,由此升遷為監(jiān)察御史。但當年即因上書《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被貶連州陽山。
陽山處嶺南窮荒之地,韓愈在當?shù)仃P(guān)心教育,興辦學校,有許多惠民之政,甚至在他離去時,當?shù)匕傩?ldquo;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貞元二十一年(805),韓愈得到命令,離開陽山,于郴州等待新的任令——即江陵府法曹參軍。這一職務實則屬于職掌猥雜的俗吏,因此韓愈對此憤憤不平,極為不滿。
判司江陵未滿七月,朝中的政局人事都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韓愈感到有了回歸長安的指望。到元和元年(806),他領(lǐng)到朝中“國子博士”的任命,至元和三年(808),正式擔任此職。元和四年,改官都官員外郎,但他在任上因祠部事務與宦官發(fā)生激烈的斗爭,隨后為息事寧人,被改官為河南令。
任河南令不足一年,韓愈在繁劇的政務中堅定地與不法軍人斗爭,興教育,整頓風俗。元和六年(811),韓愈調(diào)任職方員外郎。自此時到元和十三年(818),韓愈一直在長安為官,達到他一生仕宦的頂峰。
元和十四年,唐憲宗預備奉迎法門寺佛骨,這是憲宗朝最隆重的一次禮佛活動。歷來堅持反佛的韓愈感覺無法坐視傾城的崇佛狂潮,于是上表切諫,即后世極為有名的《論佛骨表》。言語辛辣,充滿輕蔑嘲諷。這篇上書恰恰是在佛骨已迎入長安,長安士庶的佛事活動達到最高潮之際寫的,文中更有東漢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一類的話,憲宗見書而盛怒,韓愈則因此被貶八千里外的潮州。
被貶時,韓愈已在晚年,且體弱多病,又在荒僻之鄉(xiāng),境遇極苦。但他在任中勤于王事,終于職守,去害除弊,安定百姓,興辦學校,培育人才。歷代潮州官員中,在職僅半年的韓愈不過是來去匆匆的一個,但他在潮州人文史上的.影響卻是最大的,也是最為潮州百姓愛戴的。
元和十四年(819),韓愈被移袁州,次年十一月,又回到長安任職。長慶四年(824),他因病去世,在長安靖安里私第離開了人世,這一年,他五十七歲。
文學成就
文創(chuàng)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nèi)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diào)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提出養(yǎng)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diào)“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并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詩歌創(chuàng)作探索
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chuàng)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著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后代有不良影響。
熱心的教育家
韓愈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后進學習,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yǎng)年輕作家。 他在《答李翊書》一文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強調(diào)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對搞好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F(xiàn)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人物評價
裴度:昌黎韓愈,仆知之舊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聞諸儕類云: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
白居易:學術(shù)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可使執(zhí)簡,列為史官,記事書法,必無所茍。
李翱: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 ,同時倫輩,惟柳儀曹宗元(柳宗元)、劉賓客夢得(劉禹錫)耳。
個人作品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xiàn)存詩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韓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釋的韓集有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童第德《韓集校銓》等。另外,為韓集作??被蜓a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云、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
后世紀念
墓址
韓愈陵園(韓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
1986年11月,韓愈墓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
《唐才子傳·卷五》
《書史會要·卷五》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chǔ)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