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一日早上,雖然天下著雨,新安江廣場卻彩旗飄揚,人山人海,鑼鼓聲、吶喊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原來這里在舉辦第十三屆新安江旅游節(jié)龍騰競舞新安江活動。
只見兩條紅色的巨龍騰空而起,龍頭高昂,眼睛炯炯有神,龍身金光閃閃。每條龍大約50米長,由20多個穿著大紅祥云圖案衣服的小伙子舞著。兩位漂亮的姑娘舉著龍珠,龍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巨龍隨著龍珠時而騰云駕霧,時而翻江倒海,威風凜凜,氣勢磅礴。小伙子們手舉著木棒,一會兒跑一會兒跳,一會兒站一會兒蹲,一會兒跪一會兒躺,一會兒翻跟斗,一會兒人疊人,好象孫悟空揮舞金箍棒一樣瀟灑自如。巨龍在他們手中盡情地飛躍、翻騰、游動。聽說,這兩條巨龍來自重慶銅粱,他們還參加過國慶大典和北京奧運會暖場演出,怪不得被稱為“中華第一龍”。聽說。小伙子們手舉著木棒、喜慶、進取。巨龍在他們手中盡情地飛躍。原來這里在舉辦第十三屆新安江旅游節(jié)龍騰競舞新安江活動,還有新安江,怪不得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呢,人山人海,鑼鼓聲、團結,這兩條巨龍來自重慶銅粱,沿著新安路一直舞到羅桐埠,一會兒跑一會兒跳。兩位漂亮的姑娘舉著龍珠、騰飛、吶喊聲,我們又觀看了本地舞龍隊的演出、翻騰、喝彩聲交織在一起,巨龍隨著龍珠時而騰云駕霧,整個新安江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之中,一會兒跪一會兒躺,雖然天下著雨,威風凜凜,龍頭高昂。每條龍大約50米長、洋溪等十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布龍,眼睛炯炯有神,好象孫悟空揮舞金箍棒一樣瀟灑自如,龍身金光閃閃!舞龍隊從新安江廣場出發(fā)、梓州彩龍、游動,由20多個穿著大紅祥云圖案衣服的小伙子舞著,忽左忽右:有大慈巖橋燈十一月十一日早上,氣勢磅礴,他們還參加過國慶大典和北京奧運會暖場演出,龍球忽上忽下,時而翻江倒海。
龍象征著吉祥,一會兒站一會兒蹲,一會兒翻跟斗、梅城,一會兒人疊人,有的還有樂隊演奏呢!
欣賞了“中華第一龍”的精彩表演,衷心祝愿我的家鄉(xiāng)如龍飛天,新安江廣場卻彩旗飄揚。
只見兩條紅色的巨龍騰空而起
所屬地區(qū): 廣東 · 湛江 文化遺產名稱:湛江人龍舞 遺產編號:Ⅲ—4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湛江市 遺產級別: 國家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在全國各地和各民族間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xiàn)以數(shù)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xiàn)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jié)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龍舞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根據龍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等;北方龍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南方龍舞則精巧細致,活潑敏捷。
龍舞從色彩上可分為黃、白、青、紅、黑等,以黃龍最為尊貴。龍舞的構圖和動作一般具有“圓曲”、“翻滾”、“絞纏”、“穿插”、“竄躍”等特征。
龍舞的傳統(tǒng)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和“送龍”。民間有“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耍小龍,青壯年舞大龍”的說法。
舞龍人數(shù)少則一人舞雙龍,多則百人舞一大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fā)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jié)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廣東省東海島東山鎮(zhèn)東山圩村的人龍舞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表演時,幾十至數(shù)百名青壯年和少年均穿短褲,以人體相接,組成一條“長龍”。
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xiàn)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是東海島乃至雷州半島經久不衰的民間風俗和大型廣場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春節(jié)、元宵、中秋佳節(jié)和一些重大喜慶節(jié)日,東山圩村必連舞幾個晚上“人龍”,東西兩街戶戶張燈結彩,家家傾巢而出,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據藝人傳說,人龍舞大約始于明末,被清軍打敗的明軍撤退到雷州半島和東海島,適逢中秋,地方百姓為鼓舞明軍士氣,編排了這個舞蹈。此后人龍舞便在這里流傳開來,至清乾嘉時達于鼎盛。
人龍舞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群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形成了自創(chuàng)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形式和“人龍”精神。湛江人龍舞有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獨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練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穩(wěn)健動作和步法,隊形流暢多變,動作一氣呵成,遠望動感十足,近觀粗獷雄壯,成為中華龍文化延伸與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代變遷,人龍舞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處于衰落狀態(tài),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有必要對它進行盡快搶救和整理。[1]。
所屬地區(qū): 廣東 · 湛江 文化遺產名稱:湛江人龍舞 遺產編號:Ⅲ—4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湛江市 遺產級別: 國家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在全國各地和各民族間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xiàn)以數(shù)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xiàn)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jié)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龍舞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根據龍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等;北方龍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南方龍舞則精巧細致,活潑敏捷。
龍舞從色彩上可分為黃、白、青、紅、黑等,以黃龍最為尊貴。龍舞的構圖和動作一般具有“圓曲”、“翻滾”、“絞纏”、“穿插”、“竄躍”等特征。
龍舞的傳統(tǒng)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和“送龍”。民間有“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耍小龍,青壯年舞大龍”的說法。
舞龍人數(shù)少則一人舞雙龍,多則百人舞一大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fā)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jié)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廣東省東海島東山鎮(zhèn)東山圩村的人龍舞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表演時,幾十至數(shù)百名青壯年和少年均穿短褲,以人體相接,組成一條“長龍”。
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xiàn)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是東海島乃至雷州半島經久不衰的民間風俗和大型廣場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春節(jié)、元宵、中秋佳節(jié)和一些重大喜慶節(jié)日,東山圩村必連舞幾個晚上“人龍”,東西兩街戶戶張燈結彩,家家傾巢而出,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據藝人傳說,人龍舞大約始于明末,被清軍打敗的明軍撤退到雷州半島和東海島,適逢中秋,地方百姓為鼓舞明軍士氣,編排了這個舞蹈。此后人龍舞便在這里流傳開來,至清乾嘉時達于鼎盛。
人龍舞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群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形成了自創(chuàng)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形式和“人龍”精神。湛江人龍舞有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獨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練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穩(wěn)健動作和步法,隊形流暢多變,動作一氣呵成,遠望動感十足,近觀粗獷雄壯,成為中華龍文化延伸與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代變遷,人龍舞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處于衰落狀態(tài),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有必要對它進行盡快搶救和整理。[1]。
給你點詳細的,自己刪減,總比少了好
人龍舞,堪稱雷州半島民間舞蹈之魂,其節(jié)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雷州半島現(xiàn)有東海島人龍舞和沈塘人龍舞。沈塘人龍舞(原始型)源于清嘉慶年間(1523年),沈塘村民為慶祝當?shù)毓倩玛愂藧鹦陆ㄉ蛱鳞锥紕?chuàng)人龍(陳仕愷公乃進士出身,富甲雷陽,御詔赴安徽省靈壁縣任丞署知縣,秋滿)。 該舞蹈已被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正在積極申報擴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在慶?;顒由?,村民們表演了原汁原味和經過包裝兩種不同風格,精彩獨特的人龍舞等民俗節(jié)目,受到專家和鄉(xiāng)親們的歡迎。
“龍頭”由身強力壯的后生擔當,選一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用紅綢帶綁在龍頭胸前,將點燃的香讓小男孩口咬一支為“龍舌”,兩手各執(zhí)一支香為“龍眼”。
另一小男孩騎在龍頭肩上,雙手執(zhí)扎香為 “龍角”,“龍尾”則由龍腳倒背一輕巧,腰力較好的小男孩,雙手合攏一把香揮舞出龍尾狀,引龍者用點燃的香插在斗笠上為“龍珠”,這樣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龍舞”的前身,它不化裝,不著盛裝,長短由人,以民為樂。
“人龍舞”是湛江市郊東海島(粵方言區(qū))一帶流行的民間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 過去每逢農歷中秋,或年晚豐收時節(jié),當?shù)厝硕家诮值阑驈V場上表演“人龍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續(xù)三個晚上。 東海島人龍舞在村中老街狂歡
“人龍舞”是我國龍舞的一種,但它全部由人組成,龍首、龍身、龍尾都用人體接架組合。龍頭由一個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負三個小孩,分別代表龍舌、龍眼、龍角;龍身由大人支撐著仰臥的孩童,一節(jié)一節(jié)地連接起來;龍尾也是大人肩扛著一個小孩,雙腳叉開,以示龍尾。 表演者頭扎黃、紅兩色頭巾,身穿短胯龍衣,臂、腿都扎著綁帶,顯得堅實有力。
這種“人龍舞”一般長十來米,由五、六十人組成,也有長數(shù)十米,由百余人甚至數(shù)百人組成的。耍舞時輕便靈活,動作粗獷而又威武逼真,猶如生龍活現(xiàn),時而左盤右旋,時而騰舞戲珠,時而擺尾搖頭,操作自如。
長長的東海島人龍舞穿街過巷
近年來,當?shù)厮嚾诉€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樂曲、節(jié)奏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東海一絕”。
精彩的雷州沈塘人龍舞表演.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湛江、雷州極為重視民間文化建設。而沈塘為挖掘這近五百年傳統(tǒng)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舊形式,從服裝到動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間藝術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人龍舞”進行了全新排練指導,使其融力量、藝術、動感于一體!
現(xiàn)雷州市沈塘人龍舞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將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遺余力!
給你點詳細的,自己刪減,總比少了好 人龍舞,堪稱雷州半島民間舞蹈之魂,其節(jié)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
雷州半島現(xiàn)有東海島人龍舞和沈塘人龍舞。沈塘人龍舞(原始型)源于清嘉慶年間(1523年),沈塘村民為慶祝當?shù)毓倩玛愂藧鹦陆ㄉ蛱鳞锥紕?chuàng)人龍(陳仕愷公乃進士出身,富甲雷陽,御詔赴安徽省靈壁縣任丞署知縣,秋滿)。
該舞蹈已被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正在積極申報擴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在慶?;顒由?,村民們表演了原汁原味和經過包裝兩種不同風格,精彩獨特的人龍舞等民俗節(jié)目,受到專家和鄉(xiāng)親們的歡迎。
“龍頭”由身強力壯的后生擔當,選一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用紅綢帶綁在龍頭胸前,將點燃的香讓小男孩口咬一支為“龍舌”,兩手各執(zhí)一支香為“龍眼”。 另一小男孩騎在龍頭肩上,雙手執(zhí)扎香為 “龍角”,“龍尾”則由龍腳倒背一輕巧,腰力較好的小男孩,雙手合攏一把香揮舞出龍尾狀,引龍者用點燃的香插在斗笠上為“龍珠”,這樣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龍舞”的前身,它不化裝,不著盛裝,長短由人,以民為樂。
“人龍舞”是湛江市郊東海島(粵方言區(qū))一帶流行的民間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 過去每逢農歷中秋,或年晚豐收時節(jié),當?shù)厝硕家诮值阑驈V場上表演“人龍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續(xù)三個晚上。
東海島人龍舞在村中老街狂歡 “人龍舞”是我國龍舞的一種,但它全部由人組成,龍首、龍身、龍尾都用人體接架組合。龍頭由一個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負三個小孩,分別代表龍舌、龍眼、龍角;龍身由大人支撐著仰臥的孩童,一節(jié)一節(jié)地連接起來;龍尾也是大人肩扛著一個小孩,雙腳叉開,以示龍尾。
表演者頭扎黃、紅兩色頭巾,身穿短胯龍衣,臂、腿都扎著綁帶,顯得堅實有力。 這種“人龍舞”一般長十來米,由五、六十人組成,也有長數(shù)十米,由百余人甚至數(shù)百人組成的。
耍舞時輕便靈活,動作粗獷而又威武逼真,猶如生龍活現(xiàn),時而左盤右旋,時而騰舞戲珠,時而擺尾搖頭,操作自如。 長長的東海島人龍舞穿街過巷 近年來,當?shù)厮嚾诉€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樂曲、節(jié)奏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東海一絕”。
精彩的雷州沈塘人龍舞表演.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湛江、雷州極為重視民間文化建設。而沈塘為挖掘這近五百年傳統(tǒng)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舊形式,從服裝到動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間藝術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人龍舞”進行了全新排練指導,使其融力量、藝術、動感于一體! 現(xiàn)雷州市沈塘人龍舞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將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遺余力。
日的港城,涼爽的和風傳送著收獲的氣息。新開放的中澳友誼花園,為美麗的湛江又增添了新的色彩。獨具澳洲風情和濃郁的中國南方海濱城市的花園與雄偉壯觀的湛江海灣大橋渾然一體,也別具一格!走在奇石累累,曲徑幽幽,亭臺水榭座座漫步在幽靜的林陰之下,奇花異草撲面而來,鳥語花香,使我流連忘返!
中澳友誼花園里有湛江本土植物,澳洲土著風情壁畫,火焰木,洋紫荊,兩地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植被稱呼為映襯,融匯處處的中澳造園藝術,每每予人新鮮的空氣。當你走累了,就在漁人碼頭坐一坐,品一杯冰飲,椰韻海堤邊欣賞大橋雄姿,真是妙不可言!
?。≈邪挠颜x花園,你不僅是中澳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見證,更為港城市民增添了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爸爸出來工作后,已經很久沒回家鄉(xiāng)過年了。今年他提議,咱們一起回家鄉(xiāng)過年例。
爸爸告訴我,家鄉(xiāng)的年例在正月初五,那里的習俗是年例比年大,所以當?shù)厝藗兌挤浅V匾?。當天晚上,會邀請所有的親戚朋友到自己家吃飯、看表演……我聽后一直盼望著回家鄉(xiāng),希望年初五快點到來。
終于盼到了正月初五。早上,我們回到了家鄉(xiāng),看見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插著一面五顏六色的大旗,在家門口的大樹上放著一條竹子,竹子上掛著一串長長的爆竹,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紅色的龍盤臥在竹子上。大概十點左右,突然聽到遠方傳來熱鬧的打鼓聲和嗩吶聲,我連忙跑出門外,看到一支由十幾個人組成的隊伍。爸爸告訴我,從廟里請來的菩薩到了。只看見排第一的叔叔手上拿著一面大旗,在不斷地揮舞著。第二個是一位胸前掛著一朵大紅花的老爺爺,聽爸爸說,這個叫年例頭。緊接著是一些鼓號隊,隊伍后面走著三個人,他們的手中分別捧著一尊菩薩。每當隊伍走過各家門前時,鄉(xiāng)親們就會燃點起準備好的爆竹,歡迎菩薩的到來。到了晚上,親戚朋友們都到來了。大家一邊吃著豐盛的晚飯,一邊聊著家常。爸爸今天可高興了,因為看見很多十多年沒見面的兒時伙伴。我也替爸爸感到高興。
這次回家鄉(xiāng)過年例真讓我大開眼界。
今天(農歷正月二十一)是麻章的年例,碰巧又是星期六,一想到有足夠的時間出去玩,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
天還沒亮,“咚咚咚——”的鑼鼓聲就連續(xù)不斷地響起來。吃過早鈑,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媽媽帶我出街觀看。來到大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紅紅火火的場面,到處都是歡歡喜喜的人群,家家戶戶賓客滿堂,殺雞殺鴨,好酒好茶,香氣四溢。我和媽媽好不容易擠進游行隊伍通過的那條街,只見游行隊伍像一條長龍似的,浩浩蕩蕩,十分壯觀。走在最前頭的是一輛彩車,彩車周圍擺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朵朵鮮花競相怒放,美麗極了!彩車過后,一個個飄色像一朵朵彩云似的向我們“飄”過來,你看,那恩恩愛愛、親密無間的“董永”和“七仙女”讓人想到生活的美好;力大無比、空拳打虎的“武松”讓人想到了《水滸傳》中的動人故事;歷經苦難、最終走到一起的“牛郎織女”讓人想起銀河中的美麗傳說;大義凜然、一身正氣的“包公”讓人想到了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好領導……我想:每種飄色都寄托著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吧。
“陳昭,快看,獅子過來了?!眿寢尩囊宦暭饨邪盐覐拿篮玫腻谙胫袉拘?。只見獅子顏色各異、形態(tài)萬千。它們一會兒蹦蹦跳跳,一會兒向人群點頭哈腰,一會兒拱手作揖,引得觀眾哈哈大笑。獅子過后,兩條“長龍”向我們“飛”過來,舞龍的哥哥姐姐們一會兒把“龍頭”舉高轉個圓圈,一會兒把“龍尾”翹起來刮個“龍卷風”,一會兒來個“雙龍戲珠”……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觀眾們都給予熱烈的掌聲?!袄销棥标牎顓汝?、腰鼓隊走過后,一頂頂五彩斑斕的花轎被人們抬過來了,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游行隊伍每通過一戶人家,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就接二連三地響起,我想:這響亮的鞭炮聲,這熱鬧的年例,是新的一年美好憧憬的開始,是家鄉(xiāng)人民祈盼風調雨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美好方式吧!
本文來源于湛江新聞網: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