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xiàn)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xiàn)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jié)。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國戲曲的表現(xiàn)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xiàn)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臺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臺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臺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并沒有象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于表現(xiàn)。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制造彈性的時空,又借助于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臺上馭馬行舟。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阂步小熬颉保橇餍腥珖膽蚯鷦》N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yǎng)。
“角色”:傳統(tǒng)戲曲中,根據(jù)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丑為基本類型,并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一出臺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yè)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fā)“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后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yè)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yè)演員稱為“下?!?。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戲曲小知識
一、戲曲主要種類簡介
1.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jié),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jié)。然后,它向東、向南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F(xiàn)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7.晉劇13.川劇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
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qū),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
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xù)進京。
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三慶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
北京舞臺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瞻嗟骄紫戎铝τ?合京秦二腔"。
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臺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fā)揚其博采眾長的傳統(tǒng),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昆腔劇目(還排演了昆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臺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在聲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聯(lián)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日下看花記》);在劇目方面,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樸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據(jù)《夢華瑣簿》載,四大徽班"各擅勝場"。
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春臺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備有側重點,能夠發(fā)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
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據(jù)優(yōu)勢?!秹羧A瑣簿》說:"今樂部皖人最多,吳人亞之,蜀人絕無知名者矣。
"又說:"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
"徽班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志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
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陽人(一說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約于嘉慶年間加入春臺徽班進京演唱,演正生,擅紅生戲,聲望極隆(見《夢華瑣簿》及李登齊《常談叢錄》)。被視為著名漢調演員余三勝的先驅(當時曲藝唱詞有"亞賽當年米應先"之句)。
道光年間(1821-1849),漢調演員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漸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貴、李六。粟海庵居士《燕臺鴻爪集》(約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說:"京師尚楚調。
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稱于時。"楚調即漢調,也就是西皮調。
可見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又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fā)展。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xiàn)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
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jù)不同的來源,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后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后轉西皮,并能相互協(xié)調,渾然一體?!读_成叫關》(源出徽調《淤泥河》)就是一個例子。
聲韻方面,形成"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雜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三轍"押韻。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復,終于在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廢笛,而與西皮統(tǒng)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時仍按徽班傳統(tǒng)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涌現(xiàn),徽班中皮黃并奏習以為常。據(jù)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后京劇舞臺常見的傳統(tǒng)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xiàn)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擴展資料: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guī)范化的形象類型。
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tǒng)。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chuàng)造上的集中反映。
戲曲表演中有生、旦、凈、丑的行當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術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員必須運用行當?shù)某淌剑皇沁\用直接的生活材料來創(chuàng)造角色,這是戲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中國戲曲。
北京——京劇、昆曲、北京曲劇 天津——京劇、評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二人臺、唐劇、武安儺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耍孩兒、上黨梆子、二人臺、鑼鼓雜戲、碗碗腔、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孝義皮影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羅羅腔、內蒙古——二人臺、漫瀚劇 遼寧——京劇、評劇、喇叭戲、遼南戲、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遼西木偶戲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陜西——秦腔、碗碗腔、眉戶、漢調桄桄、漢調二黃、商洛花鼓、弦板腔、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合陽提線木偶戲 甘肅——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黃南藏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京劇、呂劇、茂腔、五音戲、柳琴戲、藍關戲、一勾勾、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 江蘇——昆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岳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上?!絼 ⒕﹦?、昆曲、滬劇、滑稽戲 浙江——越劇、婺劇、昆曲、紹劇、甬劇、西安高腔、松陽高腔、甌劇、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海寧皮影戲、泰順藥發(fā)木偶戲 江西——贛劇、南昌采茶戲、贛南采茶戲、弋陽腔、青陽腔、萍鄉(xiāng)采茶戲、徽劇、吉安采茶戲、廣昌孟戲、宜黃戲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閩劇、大腔戲、四平戲、梅林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梅山山歌劇、白字戲、花朝戲、陸豐皮影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臺灣——歌仔戲 海南——瓊劇、臨高人偶戲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桂南采茶戲 湖南——昆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湖北——漢劇、楚劇、黃梅戲、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四川——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 重慶——川劇、梁山燈戲 云南——云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滇劇、白劇、傣劇、彝劇 貴州——黔劇、思南花燈戲、德江儺堂戲、布依戲、彝族撮泰吉、侗戲、安順地戲、石阡木偶戲 西藏——藏劇、山南門巴戲。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李鳳琴 戲曲小知識一、戲曲主要種類簡介1.昆曲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
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jié),沒有管弦樂伴奏。
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
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jié)。然后,它向東、向南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
現(xiàn)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7.晉劇13.川劇。
戲曲的知識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釋 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fā)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qū)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xiàn)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tǒng)的音樂唱腔。
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qū)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jù),并兼收其他地區(qū)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
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qū)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其中,京?。˙eijing Opera)是我國的國粹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xiàn)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現(xiàn)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
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xiàn)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xiàn)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xiàn)戲曲的全部功能。
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xiàn)。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tǒng)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
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tǒng)一為綜合整體,體現(xiàn)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jié)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或對象,借以表現(xiàn)生活。
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xiàn)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yè),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shù)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xiàn)出戲曲虛擬性特色。
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tǒng)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
這時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xiàn)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guī)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
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
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優(yōu)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chuàng)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guī)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范。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
《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
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xiàn)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fā)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fā)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