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詞必背篇目總共有64篇,分別為關雎、蒹葭、觀滄海、飲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使至塞上、次北固山下、行路難、望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具體完整篇目請看下文。
篇目1、關雎(詩經·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篇目2、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篇目3、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篇目4、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篇目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篇目6、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篇目7、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篇目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篇目9、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篇目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 。
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p>
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范讀外,學生所要作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
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從老師的范讀中應該領悟些什么,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于介紹作者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
……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茍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
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于夸張,但必須可以瑯瑯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
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fā)起自己誦讀的欲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
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注明了讀音,要依據(jù)注音,認真讀準。這里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
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qū)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
不過現(xiàn)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xiàn)在已不加特別區(qū)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xiàn)在可以讀為yè了。
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
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xiàn)。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后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
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于全篇的內容;②著眼于文意的溝通;③著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誦,這也是由于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guī)則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guī)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后理解。
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
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作了量的規(guī)定。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
這樣一些篇目全部誦讀至背誦,爛熟于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不會有困難的。 我們提倡閱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當堂背誦。
背誦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我過去曾總結過的組塊性記憶法就是其中的一種。
如,意義組塊:按文章意義分段組塊記憶的方式;綱要組塊:應用層次內容提綱組塊記憶的方式;關鍵詞句組塊:通過關鍵詞句組塊來掌握文章大意、綱要,又反過來根據(jù)它們去掌握詞句的識記方式;節(jié)縮句式組塊:將句子節(jié)縮為短語組成組塊識記單位的方式;此外,還有句群中心句組塊,關聯(lián)詞語組塊等等。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背誦還要靠不斷刺激、強化。豐子愷先生告誡子女讀書,講究一個“讀”法。
讀字的繁體筆畫是22畫,因此,他要求每篇詩文都須讀22遍。這樣就能口熟心熟,歷久不忘。
過去私塾讀書講究“復背”,就是每熟讀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學拿來復誦一次,即,讀第2文,要1--2文復讀,讀第3文。
1、《論語》十則 2、魚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4、曹劌論戰(zhàn)《左傳》 5、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6、出師表(諸葛亮) 7、桃花源記(陶淵明) 8、三峽(酈道元) 9、雜說(四)(韓愈) 10、陋室銘(劉禹錫) 11、小石潭記(柳宗元) 12、岳陽樓記(范仲淹) 13、醉翁亭記(歐陽修) 14、愛蓮說(周敦頤) 15、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16、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宋濂) 17、關雎《詩經》 18、蒹葭《詩經》 19、觀滄海(曹操) 20、飲酒(其五)(陶淵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灣) 23、使至塞上(王維) 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難(其一)(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32、觀刈麥(白居易) 33、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門太守行(李賀)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隱) 38、無題(李商隱) 39、相見歡(李煜) 40、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飛來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44、水調歌頭(蘇軾) 45、游山西村(陸游) 46、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47、過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49、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yǎng)浩) 50、己亥雜詩(龔自珍) 5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2、伯牙善鼓琴《列子》 53、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54、湖心亭看雪(張岱) 55、河中石獸(紀昀) 56、木蘭詩《樂府詩集》 57、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58、賣炭翁(白居易) 59、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60、滿江紅(秋瑾) 61、勸學《荀子》 62、逍遙游《莊子》 63、師說(韓愈) 64、阿房宮賦(杜牧) 65、赤壁賦(蘇軾) 66、氓《詩經》 67、離騷(節(jié)選)(屈原) 68、蜀道難(李白) 69、登高(杜甫) 70、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1、錦瑟(李商隱) 72、虞美人(李煜) 73、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7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詳情可見最新的考試大綱: 其中,在語文大綱中明確了高考語文科考核目標與要求,確定了高考語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表現(xiàn)為六個層級,具體要求如下。
A. 識記:指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層級。要求能識別和記憶語文基礎知識、文化常識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領會并能作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領會并解釋詞語、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合,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篩選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關現(xiàn)象和問題,并予以歸納整合。
D. 鑒賞評價:指對閱讀材料的鑒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fā)展了的能力層級。 E. 表達應用: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表達方面發(fā)展了的能力層級。
F. 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見,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面發(fā)展了的能力層級。 對 A、B、C、D、E、F 六個能力層級均可有不同難易程度的考查。
考試范圍與要求 根據(jù)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 1”至“語文 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考試內容??荚噧热莘譃殚喿x和表達兩個部分。
閱讀部分包括現(xiàn)代文閱讀和古詩文閱讀,表達部分包括語言文字應用和寫作??荚嚨母鞑糠謨热菥捎须y易不同的考查。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現(xiàn)代文閱讀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
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⑴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 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 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和鑒賞中外文學作品。
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應注重價值判斷和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xiàn)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⑴ 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⑵ 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 3.鑒賞評價 D ⑴ 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⑵ 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⑶ 評價作品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4.探究 F ⑴ 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 。
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p>
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范讀外,學生所要作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
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從老師的范讀中應該領悟些什么,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于介紹作者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
……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茍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
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于夸張,但必須可以瑯瑯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
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fā)起自己誦讀的欲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
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注明了讀音,要依據(jù)注音,認真讀準。這里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
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qū)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
不過現(xiàn)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xiàn)在已不加特別區(qū)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xiàn)在可以讀為yè了。
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
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xiàn)。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后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
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于全篇的內容;②著眼于文意的溝通;③著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誦,這也是由于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guī)則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guī)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后理解。
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
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作了量的規(guī)定。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
這樣一些篇目全部誦讀至背誦,爛熟于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不會有困難的。 我們提倡閱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當堂背誦。
背誦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我過去曾總結過的組塊性記憶法就是其中的一種。
如,意義組塊:按文章意義分段組塊記憶的方式;綱要組塊:應用層次內容提綱組塊記憶的方式;關鍵詞句組塊:通過關鍵詞句組塊來掌握文章大意、綱要,又反過來根據(jù)它們去掌握詞句的識記方式;節(jié)縮句式組塊:將句子節(jié)縮為短語組成組塊識記單位的方式;此外,還有句群中心句組塊,關聯(lián)詞語組塊等等。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背誦還要靠不斷刺激、強化。豐子愷先生告誡子女讀書,講究一個“讀”法。
讀字的繁體筆畫是22畫,因此,他要求每篇詩文都須讀22遍。這樣就能口熟心熟,歷久不忘。
過去私塾讀書講究“復背”,就是每熟讀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學拿來復誦一次,即,讀第2文,要1--2文復讀,讀第3文。
1、勸 學 荀子 戰(zhàn)國思想家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過 秦 論 曹誼 西漢政論家文學家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于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師 說 韓愈 字退之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 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4、阿房宮賦 杜牧 字牧之,號樊川 晚唐文學家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
古文(10篇)1.勸學(節(jié)選:從“學不可以已”到“不知學問之大也”)2.鄒忌諷齊王納諫3.屈原列傳(節(jié)選:從“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到“雖與日月爭光可也”)4.陳情表5.滕王閣序(節(jié)選:從“時維九月”到“豈效窮途之哭”)6.師說7.阿房宮賦8.六國論9.游褒禪山記10.前赤壁賦詩詞曲(30首)11.氓12.離騷(節(jié)選:從“帝高陽之苗裔兮”到“來吾道夫先路”)13.迢迢牽牛星14.短歌行15.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16.山居秋瞑17.蜀道難18.夢游天姥吟留別19.將進酒20.兵車行21.蜀相22.客至23.登高24、登岳陽樓25.石頭城26.琵琶行(并序)27.李憑箜篌引28.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29.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30.錦瑟3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32.雨霖鈴(寒蟬凄切)33.桂枝香·金陵懷古(登臨送目)34.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35.鵲橋仙(纖云弄巧)36.聲聲慢(尋尋覓覓)37.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38.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39.揚州慢(淮左名都)40.長亭送別(節(jié)選:【正官】【端正好】)(古文里有些文章現(xiàn)在已經不用背了,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6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