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_百度文庫 傣族舞 - 傣族舞是很優(yōu)美的舞蹈。
傣族舞傣族舞-舞蹈種類傣族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 流傳悠久居住在山川秀麗的西雙版納中的傣族人民,同時也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用潑水節(jié)這樣的特殊形式表達著對水的特殊感情。
這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同樣孕育了繁多的舞蹈種類。除了比較熟悉的孔雀舞這樣的表演性舞蹈,還包括祭祀性舞蹈、武術(shù)性蹈等形式多樣的舞蹈種類。
這些舞蹈大多婀娜多姿,節(jié)奏緩慢,但也有輕快明的舞蹈。 。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cè)。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cè)。
后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cè)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傣族舞基本手位只有七種,分別為:一位手、二位手、三位手、四位手、五位手、六位手和七位手。
一位手圖解如下:
二位手圖解如下:
三位手圖解如下:
四位手圖解如下:
五位手圖解如下:
六位手圖解如下:
七位手圖解如下:
在做動作時氣息需要保持下沉,肩膀放松,脖子拉長。所有動作出手時走最大路線,收手時走最近路線。
擴展資料:
傣族舞基本腳位:
1、正步。兩腿直立并攏,雙腳緊靠,正對12點鐘方向。
2、八字步。兩腳跟靠緊,左右腳尖分別對準11點和1點鐘方向,兩眼平視前方。還有大八字步,腳跟不靠緊,其他保持不變。
3、丁字步。分左、右丁字步,均以動作時腳放置的位置命名。一只腳的腳跟靠著另一只腳的腳踝為丁字步。
傣族舞蹈坐姿體態(tài):
雙膝并攏,臀部輕輕坐在腳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內(nèi)收,眼睛直視前方,目光柔和。
傣族舞的基本舞步: 走步、原地踏步、踏掂步、抖肩吸墊步、退掂步。
參考資料來源:傣族舞_百度百科
傣族舞蹈是傣家人最喜歡的一種舞蹈,傣族的舞蹈豐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為群舞、單人舞、對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可以分為孔雀舞、象腳鼓舞、刀舞、蠟條舞、長指甲舞、撈魚舞以及馬鹿舞、獅子舞等。其中,最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象腳鼓舞的特點是動作節(jié)奏性強,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縮,肩的聳動,身軀的仰俯都按固定的節(jié)奏動作。小象腳鼓舞以靈活嬌俏見長,可進行斗鼓、賽鼓活動,以踢中對方或扯下對方的頭巾者為勝。中象腳鼓舞扎實穩(wěn)重,以鼓音和鼓尾擺動大小定優(yōu)勝。大象腳鼓鼓聲宏大,主要在群眾性舞蹈場合作伴奏,舞步比較簡單。
打鼓以右手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腳鼓舞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每當插秧結(jié)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腳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許多地方有賽鼓之風。賽鼓時,許多象腳鼓同時敲響,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場面壯麗動人。
學習傣族舞蹈的時候要注意手位:
1、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cè)。旁一位手:雙手手腕折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兩側(cè)。
2、后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叉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3、側(cè)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側(cè),手位與“一位手”相同。
學習傣族舞蹈要了解的基本動作: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傾也不能后仰,脊椎對著腳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要緩慢,和下垂時一樣。
2、旁邊起伏:下沉的時候出右胯,雙膝向下彎,左膝叉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胯,右腳點地向左腿壓,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時候上身不能前傾后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3、腳部的正步起伏: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有個抬腿動作,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干凈,還要配合呼吸;當腿向后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胯,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動作:
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cè)。
2、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cè)。
3、后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4、側(cè)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5、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對著腳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傣族舞的動作要柔中帶剛。
擴展資料:
1、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2、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qū)、西雙版納地區(qū)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兹肝?,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傣族舞
“三道彎”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
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腳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彎的勾繃腳;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雙合翅”、“抱翅”、“JI質(zhì)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彎”即是模仿棲息在樹樁上的孔雀,那長長的尾翅垂下來的自然的三道彎形態(tài)。
傣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傣族人民生活在亞熱帶地區(qū),由于天氣濕熱,又生活在“寧靜的田園”中,人們不喜歡激烈的活動,所以舞蹈動作較為平穩(wěn),儀態(tài)安詳,跳躍動作較少,節(jié)奏大都為2/4拍連綿不斷的節(jié)奏型,舞蹈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tài),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左右輕擺;腳多為腳后踢,踢起時快而有力,落地時輕而穩(wěn),這種律動不僅模擬孔雀行走時的步態(tài),還頗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內(nèi)在的含蓄健穩(wěn)的力量美。
口舞姿造型的“三道彎”和“一順邊”兩者融合后形成多種柔媚線條的組合,體現(xiàn)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詳、舒緩的規(guī)律特點。舞姿“一順邊”來自于人們的勞動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揚場勞動時的步態(tài)和形態(tài)。又如農(nóng)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風篩選谷時,手、腳、身體一致,都順著一個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僅有三道彎的特點,也具有“一順邊”之美
傣族的舞蹈豐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為群舞、單人舞、對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可以分為孔雀舞、象腳鼓舞、刀舞、蠟條舞、長指甲舞、撈魚舞以及馬鹿舞、獅子舞等。其中,最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1、象腳鼓舞特點:動作節(jié)奏性強,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縮,肩的聳動,身軀的仰俯都按固定的節(jié)奏動作。小象腳鼓舞以靈活較巧見長,可進行斗鼓、賽鼓活動,以踢中對方或扯下對方的頭巾者為勝。中象腳鼓舞扎實穩(wěn)重,以鼓音和鼓尾擺動大小定優(yōu)勝。大象腳鼓鼓聲宏大,主要在群眾性舞蹈場合作伴奏,舞步比較簡單。打鼓以右手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腳鼓舞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每當插秧結(jié)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腳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許多地方有賽鼓之風。賽鼓時,許多象腳鼓同時敲響,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場面壯麗動人。
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樂器是“象腳鼓”,在傣族,從3、4歲的幼兒到古稀老人,沒有不會擊打象腳鼓的。象腳鼓的高級演奏者,不單純只是打鼓的樂師,同時必定是一名優(yōu)秀的舞者。 因為傣族舞者所能呈現(xiàn)出的表演水平與鼓手的演奏關(guān)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一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jié)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在恰當場合,樂師也會參與到舞蹈中來,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頭、腳各部位,敲打出各種摹仿自然界多種音響的鼓聲技藝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長可以將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開,再擊一槌,又可將扣襻全部扣上。樂師有時身跨長約80公分小象腳鼓,邊擊鼓邊進行舞蹈。他們的舞姿靈活、歡快,跳躍性強,是青年男子表現(xiàn)個人鼓舞水平和技藝的極好形式。
2、孔雀舞:傣族人喜愛孔雀,并以跳孔雀舞來表現(xiàn)自己的民族性格,表達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兹肝瓒嘣诠?jié)慶的日子里表演。過去表演權(quán)限男子,表演時還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裝飾,臉戴尖塔形白凈菩薩面具,單人舞戴女面具,雙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舞姿摹擬孔雀的各種動作,已形成出窩、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飲水、洗澡、展翅飛翔等一套比較固定的程式,有嚴格的步法、方位和動作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見長,著重表現(xiàn)孔雀的溫馴、輕巧、美麗善良、婀娜多姿的特點??兹肝枰韵竽_鼓、鋩鑼等樂器伴奏,動作和鼓點配合嚴格。新中國建立后,孔雀舞經(jīng)過加工改造,豐富了舞蹈情節(jié),丟棄了沉重的道具裝飾,換上了有孔雀圖案的衣裙,充分發(fā)揮了舞蹈者體態(tài)的曲線變化和眼、手、腿的靈活運用,大大豐富了孔雀舞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潑優(yōu)美。
傣族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并各有特點。代表性節(jié)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的節(jié)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
“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
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jié)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镲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參加舞蹈,并且?guī)ьI(lǐng)眾人圍圈而舞。
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fā)揮,只求熱烈歡快?,F(xiàn)已發(fā)展了很多統(tǒng)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jié)目。
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jù)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tǒng)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并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xiàn)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zhuǎn)動擺動形成優(yōu)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qū),尤以德宏地區(qū)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镕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
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镲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yōu)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準,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
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區(qū)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
“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shù)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于西雙版納地區(qū)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jié)時由男性跳,現(xiàn)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fā)揮;但曲調(diào)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并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
由于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彼赃@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qū)、西雙版納地區(qū)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兹肝?,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
“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镲等樂器伴奏。
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
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yè)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chuàng)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
“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xiàn)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后演變?yōu)楠毼瑁钥兹傅谰咦龅么蠖廊A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
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jīng)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qū)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臺上邊唱邊舞,群眾在臺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
舞時男巫手持帶環(huán)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jié)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
傣族舞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cè)。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cè)。
后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
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cè)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基本動律: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對著腳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樣!
2旁邊起伏:下沉的時候出右垮,雙膝向下彎,左膝*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比出,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垮,右腳點地向左腿*,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時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3腳部的正步起伏: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有個抬腿,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因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會很難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做的干凈,還要帶有呼吸!當腿向后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跨,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8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