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高考語文《〈論語〉選讀》復習指導 ?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p>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是如何評價師和商的?你是否贊同孔子的評價?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句話所包含的意思? 過猶不及。贊同孔子的評價,理由是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贊同孔子的評價,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評析】“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
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對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雖然他主張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處。換句話說,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選擇,有的時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時候又需要“狷”一些。
? 《論語》中談到啟發(fā)式教育,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誨人不倦》) ? (孔子主張實踐“仁愛”時不妨從小處著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類推別人,所以孔子說:)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
(《仁者愛人》) ? 子曰:“不憤不啟, 。 ,則不復也?!?/p>
(《誨人不倦》) 練習: 1.夫如是,故遠人不服, 。既來之, 。
(《為政以德》) 2.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
,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 3.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ā吨洳豢啥鵀橹?4.子曰:“老者安之, , ?!?/p>
(《仁者愛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 , ?!保ā毒又L》) 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p>
(《周而不比》) 7.《論語》中有顏淵直接贊嘆孔子學說高深難測、無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彌高, 。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高山仰止》) 8.“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 , ?!保ā吨杏怪馈罚?三、《論語》探究題例題分析及練習 1.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不少隱者對孔子的行動持否定態(tài)度,連他的弟子也頗有微詞。
當他與弟子被困于陳蔡之間沒有糧吃的時候,他曾經征求三位弟子對行道的意見和看法。子路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孔子也許還沒有達到仁、智,子貢肯定孔子之道極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為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這種行為?請簡述之。(不超過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為之》)省考試院第一次例卷題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堅信自己的事業(yè)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實現,也要給后人樹立一個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錯,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證明天下見識淺,反而顯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4分)(《知其不可而為之》) 省考試院第二次例卷題、2009年考試說明例卷題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你認為楚狂接輿會贊成誰的觀點?顏回會贊成誰的觀點? (2)你贊成誰的觀點?為什么? 2.(1)楚狂接輿會贊成桀溺的觀點,顏回會贊成孔子的觀點。
(2)贊成孔子的觀點。①孔子的言論反映了儒家改革社會的良好愿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為改革社會現狀而努力,這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②假如亂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亂就得不到抑制,其亂更甚,知其不可而為之實則體現了一種擔當、奉獻和犧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總會遇到各種看似“不可為”的難題,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態(tài)對待,問題永遠存在,“為之”才有希望。 贊成桀溺的觀點。
①亂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來改變社會,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這一點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潔身自好、修身養(yǎng)性、保存實力以待治世,這在亂世中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精神雖然可嘉,但事實上是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浪費。 練習: 1.在人與人的交往問題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誠實交往的目標,但孔子同時又以“仁”為標準,不贊成同任何人進行交往。
他反對把交往降為黨派活動,除主張要“適中交往”外,孔子還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保ā稙檎罚熬玉娑粻?,群而不黨。”
(《衛(wèi)靈公》)“人之過也,各于其黨?!保ā独锶省罚?。
可見,在交往問題上,孔子認為我們不可以放棄自己的意志和立場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蛻變?yōu)橐环N。
2009年浙江高考語文《〈論語〉選讀》復習指導 ?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p>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p>
孔子是如何評價師和商的?你是否贊同孔子的評價?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句話所包含的意思? 過猶不及。贊同孔子的評價,理由是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贊同孔子的評價,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評析】“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
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對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雖然他主張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處。換句話說,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選擇,有的時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時候又需要“狷”一些。
? 《論語》中談到啟發(fā)式教育,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誨人不倦》) ? (孔子主張實踐“仁愛”時不妨從小處著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類推別人,所以孔子說:)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
(《仁者愛人》) ? 子曰:“不憤不啟, 。 ,則不復也?!?/p>
(《誨人不倦》) 練習: 1.夫如是,故遠人不服, 。既來之, 。
(《為政以德》) 2.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
,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 3.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為之)) 4.子曰:“老者安之, , ?!?/p>
(《仁者愛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 , ?!保ā毒又L》) 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周而不比》) 7.《論語》中有顏淵直接贊嘆孔子學說高深難測、無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彌高, 。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陡呱窖鲋埂罚?8.“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 , ?!保ā吨杏怪馈罚?三、《論語》探究題例題分析及練習 1.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不少隱者對孔子的行動持否定態(tài)度,連他的弟子也頗有微詞。
當他與弟子被困于陳蔡之間沒有糧吃的時候,他曾經征求三位弟子對行道的意見和看法。子路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孔子也許還沒有達到仁、智,子貢肯定孔子之道極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為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這種行為?請簡述之。(不超過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為之》)省考試院第一次例卷題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堅信自己的事業(yè)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實現,也要給后人樹立一個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錯,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證明天下見識淺,反而顯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4分)(《知其不可而為之》) 省考試院第二次例卷題、2009年考試說明例卷題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你認為楚狂接輿會贊成誰的觀點?顏回會贊成誰的觀點? (2)你贊成誰的觀點?為什么? 2.(1)楚狂接輿會贊成桀溺的觀點,顏回會贊成孔子的觀點。
(2)贊成孔子的觀點。①孔子的言論反映了儒家改革社會的良好愿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為改革社會現狀而努力,這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②假如亂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亂就得不到抑制,其亂更甚,知其不可而為之實則體現了一種擔當、奉獻和犧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總會遇到各種看似“不可為”的難題,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態(tài)對待,問題永遠存在,“為之”才有希望。 贊成桀溺的觀點。
①亂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來改變社會,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這一點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潔身自好、修身養(yǎng)性、保存實力以待治世,這在亂世中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精神雖然可嘉,但事實上是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浪費。 練習: 1.在人與人的交往問題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誠實交往的目標,但孔子同時又以“仁”為標準,不贊成同任何人進行交往。
他反對把交往降為黨派活動,除主張要“適中交往”外,孔子還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p>
(《衛(wèi)靈公》)“人之過也,各于其黨。”(《里仁》)。
可見,在交往問題上,孔子認為我們不可以放棄自己的意志和立場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蛻變?yōu)橐环N結黨營私的活動。對。
第一則: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過的知識按時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說:通假字,通“悅”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fā)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8)曰:說,說道。 (9)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10)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11)不:不是。
(1)乎:語助詞,相當于“嗎”?!安灰唷酢?,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12)自:從。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叭瞬恢保竺媸÷粤速e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編輯本段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曾子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簷z查,反省。 為:替。
謀:謀事。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編輯本段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
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溫:溫習。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動詞,作為。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了”。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編輯本段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p>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原文】17·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p>
【譯文】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評析】“上智”是指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先天所決定的,是不能改變的。
這種觀念如果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則有其岐視甚至侮辱勞動民眾的一面,這是應該予以指出的?!驹摹?5·39子曰:“有教無類?!?/p>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評析】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yǎng)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
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思想。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1)文:文獻、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3)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實之謂信。
誠實的意思?!咀g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評析】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容。
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tǒng)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yǎng)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
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yǎng)三個方面?!驹摹?1·3德行(1):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2):宰我、子貢。政事(3):冉有、季路。
文學(4):子游、子夏。【注釋】(1)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3)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
(4)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咀g文】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善于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
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游、子夏?!驹摹?·34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1)為之(2)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3)已矣?!?/p>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注釋】(1)抑:折的語氣詞,“只不過是”的意思。
(2)為之:指圣與仁。(3)云爾:這樣說。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惫魅A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評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經談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章又說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問題,其實是一致。他感到,說起圣與仁,他自己還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
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與不仁,其基礎在于好學不好學,而學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
所以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相互關聯、基本一致的?!驹摹?6·13陳亢(1)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2)乎?”對曰:“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
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3)其子也?!?【注釋】(1)陳亢:亢,音gāng,即陳子禽。
(2)異聞:這里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3)遠:音yuàn,不親近,不偏愛。
【譯文】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
’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一厝ゾ蛯W《詩》。
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
’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原文】7·8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fā)。
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注釋】(1)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2)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3)隅:音yǔ,角落。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p>
【評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
只找了些相關的成語~ 至于文章你不妨去帖吧 高二 那看看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論語》中有很多的成語、熟語,這是極其重要的內容,需要好好落實。
據粗略統(tǒng)計,高二選修《〈論語〉選讀》中總共有62個。建議作分散處理,讓學生每天或每周抄寫、解釋,這樣掌握起來難度不大。
按課文順序分列如下:眾星拱月、既來之 則安之、分崩離析、大動干戈、禍起蕭墻/ 克己復禮、犯上作亂、是可忍 熟不可忍、名正言順/ 待價而沽、愚不可及/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四體不勤 五谷不分、欲潔其身而亂大倫、知其不可而為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殺身成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患得患失、樂在其中、富貴于我如浮云、樂以忘憂、老之將至、仁者不憂 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任重道遠/ 中途而廢、逝者如斯、后生可畏、飽食無用、言過其實/ 言不達意、以德報怨、以言廢人、以文會友/ 巧言令色/ 文武之道、溫良儉讓/ 有教無類、誨人不倦、舉一反三、如切如磋、以退為進、各得其所/ 高山仰止、不知所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升堂入室、殺雞焉用牛刀、循循善誘、欲罷不能、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和為貴/ 人言可畏、敬而遠之、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薄?/p>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p>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明智的?!?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p>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p>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p>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p>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p>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p>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p>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p>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
【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譯文】孔子說:“人的過錯,各不相同。
觀察過錯,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薄驹摹孔釉唬骸俺劦?,夕死可矣?!?/p>
【譯文】孔子說:“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薄驹摹孔釉唬骸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p>
【譯文】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恥于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薄驹摹孔釉唬骸熬又谔煜乱?,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p>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薄驹摹孔釉唬骸熬討训?,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p>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xiāng);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薄驹摹孔釉唬骸胺掠诶?,多怨。”
【譯文】孔子說:“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厭惡?!薄驹摹孔釉唬骸澳芤远Y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以禮讓治國嗎?沒問題!不能以禮讓治國,怎么實行禮法?”【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場;不要怕沒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薄驹摹孔釉唬骸皡⒑?!吾道一以貫之?!?/p>
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p>
孔子走后,其他學生問:“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恕?!薄?/p>
天之未喪斯文也 8、【原文】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p>
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注】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zhèn)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fā)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笨鬃拥碾S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
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fā)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號令天下?!? 【解】 本章為時人對孔子所擔當的文化責任的評價。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后,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程石泉】儀封人贊孔子云“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益見世道之陵替,雖僻處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聾發(fā)聵,而孔子實亦以此為己任矣。
故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第十七》) 【記】 封人和孔子談了是什么,我們無從知道。但會面結束后,封人如此大贊孔子,可見談得很投機。
是孔子的抱負打動了封人,還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無法知曉,也不需知曉。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得之言外,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即“事勢必然而事跡未畢露,事態(tài)已熟而事變未發(fā)生”。
也像是一種側面烘托,如漢樂府民歌《陌上?!?“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p>
此外,弟子恐怕對老師也不夠信任,孔子真夠孤獨的。先行者不可能隨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難免,否則,孔子就不會感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與(5)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
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wèi)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锶嗽艿紧攪柣⒌穆訆Z和殘殺。
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圣賢之一。
(3)茲: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這里指自己。
(5)與:同“舉”,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樣。
【譯】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傳道即保存、傳遞“先王之道”為己任,即今天所說的文化使命感、歷史責任感。 外出游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
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于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記】 “文不在茲乎”:文指禮樂制度,人群大道所記??鬃由钔ㄖ艹跷奈渲芄鄠髦Y儀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
“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然得到此道,知道天意不想喪失這個文化傳統(tǒng),那么匡人對我也無可奈何。孔子臨危時,常發(fā)信天知命之言。
大概孔子極為自信,認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謙,認為自己能明曉此道,并不是自己由于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
和孔子一樣具有這樣責任感的有司馬遷、玄奘等。 10。
【原文】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
本書采用第二種說法。 【譯】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么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zhí)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解】 本章通過隱者對孔子的批評,襯托出孔子濟世安民的執(zhí)著及進取的可貴。 歌詞意思是說事不可為,政治危險,還是退隱,不必為此棲棲皇皇,四處奔走了。
可見道家早于孔子,早有隱者了。 【附】《莊子?人世間》:“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