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后,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后來堯又召開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zhèn)?、很能干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考驗了二十八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于諸馮 (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后,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lián)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
但是禹死后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由此終結了王位(皇位)禪讓制,開啟了世襲制。
希望能夠幫到你。
讓賢舉能的故事 堯和舜都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帝 王。
堯在位多年,社會安定,百姓富 足。后來堯年紀大了。
就把王位讓給 了賢德的舜。 舜接管天下以后,發(fā)生了一場罕 見的水災,他派人去治理,但都沒有 效果。
舜召集大臣說:“你們推薦一個 能夠繼承堯帝事業(yè)的人和我一起掌管 天下吧。” 官員們經(jīng)過深思熟擄,一致推薦 了一個叫禹的德才兼?zhèn)涞哪贻p人。
舜 召見了他,并交給他治水的任務,以 此來考察一下他的才干。 禹為了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 入。
他用心盡力,發(fā)明了“疏導法”, 終于消除了水害,使老百姓過上了安 居樂業(yè)的生活。 順看到禹治水取得了成功,非常 滿意,決定把天下傳給禹。
堯,舜以禮讓來治理國家,他們 圣賢的美名千古傳頌。
鮑叔牙少年時與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
齊襄公時,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后因襄公為政無道,叔牙知齊國將亂,即隨公子小白逃奔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逃奔到魯國。
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叔牙為相,叔牙辭謝,保舉管仲。
他說:“您要治理齊國,我與高傒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彼麆裥“讋e計一箭之仇,請回管仲,委以重任。
齊桓公采納了他的建議。后來齊國經(jīng)管仲的改革,日漸富強,稱霸諸侯。
管仲相齊時,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后,鮑叔牙繼管仲為相,周年而歿。
有推賢讓能、避讓賢路 、功遂身退。
1. 推賢讓能[ tuī xián ràng néng ]
釋義:推:舉薦;讓:謙讓。舉薦賢人,讓位于能者。
出處:《尚書·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p>
造句:事無大小,推賢讓能,多由撫署主政。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讓賢。
2. 避讓賢路 [ bì ràng xián lù ]
釋義: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p>
造句”確實,本帥是新帝和潁王親封的征西大將軍,只有力有不逮避讓賢路之說,沒有潁州大軍不服管教新將未上戰(zhàn)場就命喪校場之說。
3. 功遂身退 [gōng suí shēn tuì]
釋義:指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隱不再做官。同“功成身退”
出處:《功遂身退》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九章?!兜赖陆?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4. 讓賢 [ ràng xián ]
釋義:讓位給賢能的人。
出處:《墨子·魯問》:“今子處高爵祿,而不以讓賢,一不祥也。” 晉 干寶 《晉紀總論》:“列官千百,無讓賢之舉。” 張鍥《熱流》第五章:“老同志主動讓賢?!?/p>
用法:
管鮑之交的典故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jīng)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后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jīng)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jīng)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jīng)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jīng)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jié)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0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