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中甄宓嫁給了曹丕。
大結局劇情介紹:
卞夫人為曹彰縫壽衣,并跪地求曹丕放曹植一條生路。曹丕收得暗喻甄宓與曹植有私情的民間童謠,妒恨沖天,更懷疑睿兒并非其親子,遂賜甄宓飲毒酒。
曹丕得悉錯怪甄宓趕往阻止,剛好曹植也聞訊趕來。甄宓被賜死。曹丕抱著死去的甄宓痛苦,而甄宓最后一眼所望的卻是曹植,繼而斷氣。
多年后,甄宓的兒子曹睿即帝位,郭女王也病入膏肓,曹睿知悉陰謀,令其同樣披發(fā)塞糠下葬。是為因果。曹丕聽司馬懿之言還曹植金柳玉帶枕作紀念,令曹植活在悲痛中而不復斗志。
曹植思念甄宓無心戀政,在水中看到洛神的影子翩翩起舞好似甄宓,遂作《洛神賦》。最終曹氏江山也為司馬氏奪走。
擴展資料:
歷史上的甄宓: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傳為甄宓,實則無記載。史稱甄夫人。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歲喪父。建安中期,袁紹為次子袁熙納之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紹的妻子劉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攻下鄴城,甄氏因為姿貌絕倫,被曹丕所納,甚得寵愛,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即東鄉(xiāng)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位魏王,六月率軍南征,甄氏被留在鄴城。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山陽公劉協(xié)進獻二女為曹丕妃嬪,后宮中文德郭皇后。
李貴人和陰貴人都得到寵幸,甄氏愈發(fā)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話語,曹丕大怒,黃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賜死甄氏,葬于鄴城。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兒子平原王曹叡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謚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將甄氏改葬于朝陽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洛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昭甄皇后
甄姬就是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傳為甄宓,實則無記載。 史稱甄夫人。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曹丕為太子時,曾經(jīng)請諸位文學椽(屬官名)宴飲,賓客盡歡,曹丕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客人都低頭伏在地上,唯有劉楨不拜,反而平視甄夫人,曹操聽說了這件事,便懲罰了劉楨,減去他的死刑發(fā)配去做勞力磨石。 蒙求中也有“甄后出拜,劉楨平視”的典故。
唐代李善注引《漢書音義》:宓妃,是伏羲的女兒,溺死于洛水中成為洛水之神。《昭明文選》說:魏東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為妃,曹操卻將她許給曹丕。
甄后被進讒而賜死后,曹丕將她的遺物玉帶金鏤枕送給曹植。曹植離京歸國途經(jīng)洛水,夢見甄后對他說:“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曹丕),今與君王?!保ň渲小板靛奔绰迳瘢刚绾螅┱f完,就消失不見了,遣人送來一顆寶珠,東阿王悲喜不能自勝。
擴展資料:
甄氏著有詩歌《塘上行》一首,屬《相和歌·清調曲》。以決絕的筆觸抒發(fā)了因讒言而與丈夫嫌隙的沉痛,追思昔日歡好。
不同于其他閨怨詩的哀愁,整部作品于陰云密布中透露出一種難得的自尊之情,王叡在《炙轂子》中又說名《塘上辛苦行》,評結尾“從君獨樂,延年千秋”之語可稱絕妙, ”于悲慟傷絕中又生沉致之姿,風采殊絕?!?/p>
明代徐禎卿在《談藝錄》中感慨此詩云:“詩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間,相去無幾,頓自絕殊?!边@首《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范,最初編入南朝《玉臺新詠》、唐《藝文類聚》等詩集,承傳于后世,當代《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鑒賞辭典》、《中國皇后全傳》等著作,都錄有此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昭甄皇后
甄氏(182—221),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中國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母。
本為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鄴城后成為曹丕的妻室。后因被郭女王所譖而被曹丕賜死,死后謚曰文昭皇后。
甄洛,中山無極(今河北省定元縣)人,上蔡令甄逸的女兒,三國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懂詩文,貌艷麗,是三國時代的著名美女, 甄洛三歲死去父親,家中有三位哥哥和四位姐姐,她是排行最小的五妹,九歲時,喜讀書寫字,她哥哥笑她將來要當“女博士”,后來,袁紹聽說她有才貌,遂讓她與次子袁熙結婚,婚后袁熙北上幽州,留她在鄴都(今河南省臨漳縣)奉侍家母。 公元204年(東漢南帝建安九年),曹操舉兵攻下鄴都,曹丕聽說袁紹的媳婦長得很美麗,遂率軍眾到袁府,只見堂上坐著一位年紀較大的婦人,旁邊有一年年青女子惶恐的伏在婦人的膝上,曹丕說明來意,曹丞相(曹操)有命,保護袁家婦女,請大家不必擔心驚惶,年長的婦女就是袁紹的妻子劉夫人,劉夫人聽了曹丕的話,稍為寬心,扶起甄洛與曹丕相見,曹丕一看果然艷麗絕倫,稱贊不己,曹操知道了,便函把甄洛許給曹丕為妻,婚后甄洛生下了兒子曹睿和女兒東鄉(xiāng)公主,曹操和夫人卡氏,更加喜歡甄氏了。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為魏文帝,準備冊立皇后,這時能夠與甄洛爭奪后位的只有郭女王,郭女王是郭水的女兒,長得也很漂亮,而且比甄洛年青,就是是沒有生下兒子,于是,郭女王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來的,誣稱甄氏懷孕二月才與曹丕結婚,曹睿是否為曹家的骨肉,很值得懷疑,曹丕以此事詢問甄氏,甄洛對曹丕寵愛新歡郭氏和李貴人、陰貴人等,本已十分不滿,又聽說此事是郭氏從中挑撥,不禁怒火中燒,不顧一切大斥曹丕對自己親生骨肉無端懷疑,有損曹門家風,曹丕憤而于公元221年(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賜甄洛自盡,翌看立郭氏為皇后。 到了公元226年(黃初七年),魏文帝死,曹睿即位為魏明帝,才為他的生母平冤昭雪,追縊“文昭皇后”。
[1]。
魯國 孔融 字文舉
廣陵 陳琳 字孔璋
山陽 王粲 字仲宣
北海 徐干 字偉長
陳留 阮瑀 字元瑜
汝南 應玚 字德璉
東平 劉楨 字公干
建安七子是指東漢末年漢獻帝年間的7位文學家。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評價:“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
“建安七子”與“三曹”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對詩、賦、散文的發(fā)展,都曾作過貢獻。
7人中,除孔融外,其他6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
“七子”之稱,始于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
期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盵1],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yōu)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認。
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余六家雖然各自經(jīng)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后來投奔曹操,地位發(fā)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yè)。
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
他們對于詩、賦、散文的發(fā)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七子"的創(chuàng)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
孔融長于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
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于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
徐干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玚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
"七子"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的:"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2] [編輯本段]背景 建安文學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據(jù)鄴城 (今邯鄲臨漳)后,在中國北部創(chuàng)造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導“尚刑名”,“尚通脫”,又善屬文,愛文士。
許多文士在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周圍。在這里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
他們戰(zhàn)時大多隨軍,歸來習文作詩,探討文學,歌功頌德,抒發(fā)情懷,寫征戰(zhàn)之苦,述社會之亂,相互批評、磋商,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發(fā)展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東漢末年獻帝劉協(xié)的一個年號,東漢末,董卓亂后,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事頻仍。長安、洛陽皆廢毀。
獻帝從長安到洛陽,又被曹操迎接到許昌。這一年(即196年)改興平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獻帝禪位于曹丕。建安文學,通常指從漢末到魏初這個時期的文學,但并非僅限于這25年。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云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fā)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東漢王朝處在大分裂、大動蕩、軍閥混戰(zhàn)中,在文學上卻放射出絢麗的異彩。
這是與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有關的。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孔融 孔融 孔融(153-208) ,字文舉,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后來為曹操所用。
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
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托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
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橄?。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
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
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孔融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
現(xiàn)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
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陳琳 陳琳陳琳(? -- 217), 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qū)東南)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
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
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shù)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zhàn),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
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擅長章奏書記。《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粲 王粲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見而奇之,倒屣。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