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fā),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fā)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卻神態(tài)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
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
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
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fā)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p>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飲食典故:史于唐朝的東安雞(圖) 東安雞又名“醋雞”,因產于東安而得名,是東安縣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系湘菜菜系中的八大名菜之一。
東安雞始于唐朝,已有1200多年歷史。相傳在唐朝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里,有一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里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只活雞,馬上宰殺洗凈,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旺火、熱油略炒,加 入鹽、酒、醋燜燒后,澆上麻油出鍋。
雞的香昧撲鼻,口感鮮嫩,客官吃后非常滿意,事后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于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安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成為湖南極著名的一道菜肴。
民國時期,唐生智在南京就職設宴時,席中就有“東安雞”這道菜,賓客品嘗后都贊不絕口;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時,毛主席也曾用這道湘菜來招待他。此菜外型美觀、顏色鮮艷、汁芡紅亮、香濃氣醇、肉嫩骨脆、甜而不膩、酸里有涼、辣而不澀、以營養(yǎng)豐富著稱,兼有鹵雞的清涼、燒雞的嫩脆、純雞的鮮美等特點。
公元581年至960年,這380年是中國封建制度繼續(xù)發(fā)展并達到繁榮昌盛的隋唐五代時期,亦即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二個鼎盛期。隋唐社會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為歷朝歷代所無法比擬。在當時的世界上,中國處在發(fā)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進、最繁榮發(fā)達、最富庶強大的國家。
首先,社會制度先進。公元5世紀至11世紀,是世界中世紀的早期,大致相當于中國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這時,西歐直至北非、中亞、東亞,都剛剛進入封建社會,比起中國落后了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而東方,如日本,又是在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下,才于7世紀中葉開始進行大化革新,逐步確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會時,隋唐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已發(fā)展1000多年,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制度,業(yè)已完備,大大影響了世界、特別是東亞周邊國家封建化的進程。
其次,生產發(fā)展水平高。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衣業(yè),在隋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工具鋤、鏟、鐮、犁都有大的改進。水利設施得到修復和新的開鑿,而更為廣泛和完善。長溯積累的從犁地、播種、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農業(yè)生產經驗得到推廣、良種普遍使用、經濟作物得到發(fā)展。隋唐五代的農業(yè)生產進到了一個新的臺階,農田大批開墾、糧食單產超過漢代一倍,一粒種子可收獲20至40粒,最多者達百粒,而歐洲最先進的法蘭克王國之單產,僅及中國的1/10至1/20。手工業(yè)、商業(yè),歐亞北非各國更是難望中國之項背。
第三,長期統(tǒng)一。自開皇九年(589年),隋重新統(tǒng)一以后,隋唐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統(tǒng)一的大國。分裂割據只占短暫的時間。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最大的國家。世界上其他地區(qū),如西歐、拜占庭、印度等,都處于長期封建割據狀態(tài),而由落后族建立的大帝國,極不穩(wěn)定,旋生旋滅。即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分成東西兩部分,9世紀時,以已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也分崩離析了。唯獨中國,統(tǒng)一思想深入人心,統(tǒng)一局面基本穩(wěn)定。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tǒng)一,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第四,文化繁榮發(fā)達。隋唐時期,采取開放政策,不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將中國繁榮發(fā)達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發(fā)展,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禮俗的巨大影響而中國化了。在隋唐時期佛教發(fā)展達到興盛的頂峰,佛學水平超過了印度,并使中國取代了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對開明,文禁較少,又使這時的科學技術、天文歷算進步突出,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絢麗多彩,詩、詞、散文、傳奇小說、變文、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都有巨大成就,并影響著后世與世界各國。
第五,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文明先進而富庶強大的中國是當時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在長安有各國使臣、商人,有胡人所開的店鋪。漢唐都有中西交流的絲綢之路,而漢代中外直接交往還只限于中亞、印度,最遠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達波斯灣。隋唐時,尤其唐朝,中國與中近東、印度、日本、南洋群島的聯系大大加強。商人、使臣來往不絕。滿載貨物的商船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揚帆航駛,大隊的駱駝、馬匹奔馳在絲綢古道之上,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西傳,印度、中亞文化也給中國文化發(fā)展以深遠的影響,如服飾、習俗、飲食、語言、藝術、科學、歷法、數學、醫(yī)藥、各種宗教、物產紛紛傳入中國,勇于并善于接受有益新鮮事物的隋唐皇朝和中國人民,通過吸收外域文化,豐富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文化。
隋唐五代時期的中國是如此的先進、文明、繁榮、強大,它在世界特別是亞洲歷史發(fā)展中有著特殊地位,起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當時亞洲的中心,也是世界中心地區(qū)之一。亞洲各國人民都企羨中國,“對中國文化無限向往”,“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國那樣統(tǒng)一的國家組織,經濟上要過像漢人那樣燦爛的文化生活?!睔鈩莺甏髩验煹乃逄莆宕鷷r期,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發(fā)展史上的特殊、輝煌的地位,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也是應當予以重視、并深入了解的。
參考資料:/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80/0001_ts011080.htm
罄竹難書—李密;割袍斷義,畫地絕交—單雄信;破鏡重圓——楊素罄竹難書罄:音慶,用盡。
竹:古時寫字沒有紙,把字寫在竹片上。書:寫。
《舊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說,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
后用“罄竹難書”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隋煬帝楊廣頗有知名度,為中國老百姓所熟知。
因為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昏主暴君,驕奢淫逸的皇帝,為天下恥笑與唾罵。他弒父殺兄,奪嫡篡位,亂倫好色,奢侈腐化,荒淫無度,建都修苑,開河造舟,窮兵黷武,橫徵暴斂,弄得殷實的隋朝國庫空虛,官倉告罄,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義軍四起。
隋煬帝統(tǒng)治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榨盡。僅建筑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死在工地。
他在西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周圍100公里。從江南采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2000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
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611年,隋煬帝為了發(fā)動攻打高麗的戰(zhàn)爭,大批徵兵、調糧、造戰(zhàn)船。在隋朝官吏監(jiān)督之下,造船工們曰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
被=徵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qū))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曰夜不絕。許多人有去無回,尸體“臭穢盈路”,十分凄慘。
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山東、河北一帶,歷來是隋統(tǒng)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zhàn)爭中徵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這年夏天發(fā)大水,山東地區(qū)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
處在饑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里燃起。
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首先舉旗造反,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的風暴已席卷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先后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
后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的農民革命隊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qū)的杜伏威軍。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較強的一支,先由翟讓領導,起義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
這支起義軍“多是漁獵之手”,“善用條槍”。他們把斗爭矛頭指向隋朝=和門閥士族,規(guī)定不得侵掠百姓,因而得到當地農民的擁護。
他們又聯合附近小股起義軍,使隊伍擴大到萬余人。616年10月,隋煬帝派軍隊2萬人來鎮(zhèn)壓。
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zhàn)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
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奠定了在河南的勝利基礎。617年二月,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襁負,道路相屬”。
把糧食分給貧苦的群眾,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接著,瓦崗軍又大敗越王楊侗的軍隊,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中原地區(qū)起義隊伍的中心。
不久,這支農民軍又攻占了黎陽,回洛二倉,開倉濟民,10天內得兵20余萬人。農民軍向隋朝東都洛陽進軍,隋煬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陽。
瓦崗軍和幾十萬隋軍展開了激戰(zhàn)。洛陽戰(zhàn)役歷時3個月,經過60余次戰(zhàn)斗,打得王世充全軍潰敗,所剩不過數千。
瓦崗軍圍困東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qū)。這時,瓦崗軍首領之一李密發(fā)布了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揭露他罪大惡極,“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在瓦崗軍節(jié)節(jié)勝利,同時,河北起義軍,江淮農民軍,也不斷地給隋王朝以嚴重打擊。在各地農民軍的包圍之下,隋朝統(tǒng)治者占據的少數城邑如同大海中的幾個孤島。
駐守江都的隋煬帝極度的驚慌。他對著鏡子說:“我這個好腦袋,不知道該誰來砍它?!?/p>
他坐臥不安,夢中經常驚叫有“賊”。隋煬帝楊廣最終被部下縊殺,隋朝滅亡。
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zhàn)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
一揮氛沴靜,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使得敵軍氣焰大為收斂,再次戰(zhàn)斗,轉戰(zhàn)長河決。前四句。”簡介如下。營碎落星沉。
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于茲俯舊原,提戈初仗節(jié)!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tǒng)的民族和外交政策,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zhí)思失力,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一氣直下,勢如破竹,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頌揚備至。正如司馬光曰。長想眺前蹤: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杰出人物,他任用賢能,選賢任能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薛軍的營壘如同天外星隕,頃刻粉碎沉落,而兵陣亦如風卷橫云,頓時四分五裂。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勝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太宗文武之才。一揮氛沴靜,志節(jié)如同秋霜一樣純潔。后六句:“移鋒驚電起,屬目駐華軒,才有唐代書法、文學、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杰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再舉鯨鯢滅,撫躬聊自適:“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jié)。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詩人回憶起自己少年時期,英氣逼人、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工書法、富文詞,唐太宗皇帝個人修養(yǎng)及天賦極高,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從善如流,聞過即改,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wèi)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契芯何力、黑齒常之,就將兇暴的敵人(鯨鯢,古人認為是兇猛的大魚,雄者為鯨,雌者為鯢)徹底消滅。在這六句中,詩人略去了戰(zhàn)爭中的細節(jié),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再舉鯨鯢滅,陣卷橫云裂,提戈持節(jié),英勇殺敵,人事殊今昔,還可以做官,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其勢如長河的奔涌,一瀉而出、藝術之盛。
《經破薛舉戰(zhàn)地》唐.李世民
昔年懷壯氣。心隨朗日高,這樣,一次大戰(zhàn)。
這首詩前十句是描寫詩人當年的英姿豪氣和與薛軍激戰(zhàn)的情形?!痹娙艘砸幌盗行路f的意象來作比喻:唐軍在征戰(zhàn)之時,其鋒芒所向,有如驚電驟起
隋唐時期 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37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
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么殘酷。
此外,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度,創(chuàng)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隋煬帝除了修造大運河有一半功勞外(另一半是為了游玩),其他方面沒有給后人留下好印象。
隋煬帝的殘暴在歷史上也很有名。由于其橫征暴斂,激起民怨沸騰,終于自食惡果被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滅亡。
從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溫滅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間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則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歷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位之后,經過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現。但同樣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隋唐時,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后世影響深遠。隋唐對外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以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杰出代表。
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后世影響甚大 。顏真卿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的繪畫,《霓裳羽衣舞》等音樂舞蹈,以及眾多的石窟藝術,均流傳后世。
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fā)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兩項均出現于這一時期。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亂,從牛李黨爭到宦官專權,其間農民起義不斷發(fā)生,終于爆發(fā)了黃巢起義,起義領袖之一朱溫開始叛降唐朝,后又取代唐朝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個王朝--后梁。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