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3 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的人物,事件。
成語
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并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成語多數(shù)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成語不一定都有典故
但是樓上舉的例子說沒有典故就不對了 莫須有
“莫須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飛傳,岳飛傳記岳飛被捕,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找秦檜質(zhì)問。秦檜說,岳飛兒子岳云給張憲的反動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就是莫須有被人注意的開始。
沒有典故的成語我舉兩個例子
水色山光
山搖地動
成語、歇后語、慣用語是人們所熟悉和常用的固定短語,它們經(jīng)常作為完整的意義單位來運用,三者的性質(zhì)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點。
成語的內(nèi)容是整體性的,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基本一致的是極少數(shù),如“先人后己”、“求同存異”等,絕大多數(shù)的成語不是字面上的意義簡單相加,如“胸有成竹”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經(jīng)有通盤的考慮,而不是指“胸中藏有一根竹子”。另外,成語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性的,組成的成分一般不能隨意改變,排列的順序也不能隨意改變,如“落花流水”不能改成“流水落花”。不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些成語的意義和形式也可能隨之而變化,如“閉門造車”,古時候是說關起門來造的車子,拿出去也能合于道路的寬窄,那是由于車子的規(guī)格是相同的,現(xiàn)在指的是只憑主觀辦事,不管客觀實際,其本義和今義是相反的;又如“揠苗助長”改成“拔苗助長”,不改變原意,以明代晦;還如“前仆后繼”改成“前赴后繼”,換字改變原意,構(gòu)成新成語。
歇后語的特點是結(jié)構(gòu)簡練,是由喻體部分和釋義部分組成的。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泥菩薩過河——自身難?!薄a屃x部分是意義所在,但往往不說,留給人家去體會。
慣用語的特點是對字面意義的引申,而產(chǎn)生一種新義,意義的構(gòu)成多與比喻、借代等有關。如“一窩蜂”——比喻許多人亂哄哄地行動,又如“掏腰包”——用錢的所在“腰包”代替“錢”。
我們知道了成語、歇后語、慣用語的特點后,也要注意它們的區(qū)別,大致上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辨析。
1. 從結(jié)構(gòu)上看
成語多數(shù)以四字格為主來表達一個復雜的意思,歇后語是通過喻體和釋義兩部分來說明復雜意思的,慣用語以三字格為主來說明意思。
成語的定型性很強,它的結(jié)構(gòu)或結(jié)構(gòu)成分不能輕易變動,歇后語也同樣,前后兩部分是定型的,喻體和釋義是相關的,而慣用語的結(jié)構(gòu)比較松散,中間往往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定型性不很強,如“碰釘子”可以說“碰了一個釘了”,“鉆空子”可以說成“鉆了我們的空子”等。
2. 從風格色彩上看
成語主要是以書面語的形式存在,絕大多數(shù)都是由古代繼承下來的,典故性強。如“刻舟求劍”、“塞翁失馬”、“夜郎自大”等,而歇后語、慣用語主要是以口語形式存在的。
成語的感情色彩很明顯,有褒義的、貶義的和中性的,如“孜孜不倦”,褒義的;“一丘之貉”,貶義的;“龐然大物”,中性的。歇后語是一種“俏皮話”,風格幽默,是以“俏皮”為基調(diào)的。慣用語大多數(shù)是貶義的,如“擺架子”、“撈稻草”、“開后門”、“拆爛污”等,褒義的較少,如“開門紅”、“露頭角”等,中性的也只是極少數(shù), 如“開夜車”、“開綠燈”等。
3. 從表達作用上看
成語往往是通過古代的寓言故事、歷史事件或歷史故事講清道理,有哲理性;歇后語主要是為了把話講得形象風趣;而慣用語多是精煉性的,如用來表示“拖延或浪費時間”就是“磨洋工”,使人有形象生動之感。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
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
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的一個分支。
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
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
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分類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 等 歷史典故,如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等 文學典故,如 曉風殘月,大江東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織女 等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
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nèi)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游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chuàng)作服務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
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于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shù)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典故的運用 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有人說李商隱“好積故實”,如《喜雪詩》,一篇中用了18個典故。
事實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詩而來的,詩與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國也不例外,就是反對用典的人,其詩作中也往往自覺不自覺用起典故來。
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典故的凝縮委婉和詩歌的簡練生動有關。在創(chuàng)作詩詞中如何能運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這樣在需要時才能用得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社會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關典故。
要避免創(chuàng)作時頭腦空空聯(lián)想不到有關典故。如:“將立夏,嘆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寫詞。
一騎青衫穿煙雨,沐霧早上,悠然過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飛,剪云亂徑,紛紛柳絮可入詩。
黃昏去樓榭,憑欄拍遍,周圍渺人煙。正是一年絕好處,我獨賞,最樂事。
往年此時,紅男綠女漸漸來,嬉笑別谷雨,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思。觀料峭突巖,草長鶯飛啼,人在圖畫中,畫在人眼里,兩般競相趣。
常言勸君不惜光陰舊,到老恐悔環(huán)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閑看:天池之上競船渡,橫往縱來總是直!我自帶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遙備得陳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賓,閑庭孤獨身,一杯茗苦天地泣。
雨中天池別有景,涓涓滴打散不盡,人生亦如斯,喜怒哀樂總無窮,何必悲嘆息?一任雨打風吹去,平生終歸止。日已從中,霧散虹熠云淡卻,長空一片清凈。
不見蓑衣釣,浮萍游魚鬧。此番自然能幾時,明年歸來難再持!不由恨。
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鳥鳴棲。手無金描筆,只能喃喃語。
心亂緒,披發(fā)歸鬧市,人喚猶沉癡。”(選自改梧桐落雨《歸家》) (二)要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chǎn)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漢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運用在男女相愛中貼切,運用到其他親情,友情,交情上就會不當或牽強;比如“望帝”這個典故渲染的是一種悲哀的氣扮,如果用于喜慶就不當了。
(三)寫詩詞要特別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據(jù)句子聲韻文字的需要變換調(diào)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詩詞中就有各種各樣提法:“子期”、“知音”、“弦斷”、“高山一弄”、“子期耳”、“鐘期聽”、“流水引”、“斷弦人”、“伯牙高山”、“鐘歿廢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斷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種用法。其實還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關鍵字是不能改變的,如:“伯牙”、“鐘期”、“琴”、“弦”、“斷”等字就不好換為別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
典故的意思是: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詳細解釋
①典制和掌故;
②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③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的人物,事件。
示例:
①《北史·高隆之傳》:“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p>
②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并無其文?!?/p>
③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yè))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p>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p>
典故依據(jù)《詞?!方忉專?/p>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