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學(xué)舟
楚人有習(xí)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shù)。遽謝舟
師,椎(同‘槌’)鼓速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舵。然則以今日之危者,豈非前日之幸乎?
翻譯:楚地有個學(xué)習(xí)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調(diào)頭.轉(zhuǎn)彎.快、慢,只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yīng)手的,便以為學(xué)全了駕船的技術(shù)。馬上謝別了船師,用椎敲鼓(古人是靠擊鼓來發(fā)布號令的)快進,突然碰到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道理:工作、學(xué)習(xí)不能淺嘗輒止 。
(或?qū)W習(xí)、工作不能自滿,或?qū)W習(xí)、工作應(yīng)該不斷進取。)
————————————————————————————————
刻舟求劍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jīng)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颍呵闆r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改變,否則不能成功。
————————————————————————————————
積羽沉舟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據(jù)記載,戰(zhàn)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有識之士提出了兩種主張,即“合縱”和“連橫”。前者主張弱國聯(lián)合抗擊強秦,后者主張弱國跟隨秦征服其他弱國。當(dāng)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fā)覺后,便辭去職務(wù),來到魏國,準(zhǔn)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愿聯(lián)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后,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zhàn)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于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魏國的失敗,導(dǎo)致了縱約國關(guān)系出現(xiàn)裂痕。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說服哀王依附秦國。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目前處境、“合縱”協(xié)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后用“積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魏哀王終于聽從了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xié)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積羽沉舟”比喻細(xì)微的東西可以匯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壞事雖小,積累下去會產(chǎn)生嚴(yán)重后果。
——————————————————————————————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lǐng)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lǐng)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地區(qū))展開大戰(zhàn);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zhàn),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核舟”生動再現(xiàn)了的歷史故事是蘇東坡、黃庭堅和佛印三人結(jié)伴乘舟游湖的故事。
二、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xì)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三、翻譯: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tài)。王叔遠曾經(jīng)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并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guān)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cè)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tài)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guān)聯(lián)。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xì)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莊子.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負(fù)之而走,昧者不知也?!?/p>
莊子以藏舟于壑而終于被負(fù)走為喻,說明世間之物難以固藏使之不變不亡。后常用以比喻人之難逃物化,作為哀挽死者的典故。
唐.駱賓王《樂大夫挽詞五首》其二:“居然同物化,何處欲藏舟。”此借以哀挽樂大夫之死。又趙彥昭《哭仆射鄂公楊再思》:“壑舟今已去,寧有濟川期。”此借以哀挽楊再思之死
藏舟的解釋 《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fù)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王先謙 集解:“舟可負(fù),山可移。 宣 云:‘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焙笥靡员扔魇挛锊粩嘧兓?/p>
在海上有一舟船被射幾個黑箭猜成語——積羽沉舟。
積羽沉舟
jī yǔ chén zhōu
【解釋】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yán)重的后果。
【出處】《戰(zhàn)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p>
【結(jié)構(gòu)】連動式成語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積小患可致大災(zāi)
【近義詞】蟻穴潰堤
【例句】難道是~,這金銀呵反為輕載。 ◎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三折
【英譯】Many sands will sink a ship.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相國張儀發(fā)現(xiàn)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就辭去相位,到魏國出任相國,他想勸說魏王與秦國聯(lián)合,退出合縱盟約。魏王不聽。秦國就出兵攻打。張儀說魏國如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積羽沉舟的。
據(jù)《后漢書》卷 六十八《郭太傳》載,郭太字林宗,太 原界休人曾就學(xué)于成皋屈伯彥,三年業(yè)畢,博通墳籍。
善談?wù)摚酪魟e。 乃游于洛陽,始見河南尹李鷹,鷹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師。
后 郭太歸鄉(xiāng)里,衣冠諸懦送至河上,李膺亦為之送行,二人同舟共濟,風(fēng)采 不凡,被人視為神仙。后因以此事用作伴名流泛舟的典故。
唐?孟浩然 《同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亭》:“華省曾聯(lián)事,仙舟復(fù)與俱?!碧?杜甫 ?秋興八首》其八:“佳人拾翠春相 問,仙侶同舟晚更移?!?/p>
唐?皇甫冉河南鄭少尹城南亭送鄭判官還河 東》:“客是仙舟里,途從御苑西。”。
沒有典故的,或者說典故即出于此。
莊子總是自己編個故事,這是莊子作品的一大特點。 惠子謂莊子曰(1):“魏王貽我大瓠之種(2),我樹之成而實五石(3),以盛水漿(4),其堅不能自舉也(5);剖之以為瓢(6),則瓠落無所容(7)。
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8)?!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9)。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10),世世以洴澼..為事(11)??吐勚?,請買其方以百金(12)。
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請與之(14)。'客得之(15),以說吳王(16)。
越有難(17),吳王使之將(18),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19)。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則用之異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20),而憂其瓠落無所容(21)?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22)!” (1)惠子:惠施,莊子的朋友,先秦名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2)魏王:指魏惠王,即梁惠王。魏都原居安邑,國號稱魏,后遷到大梁,國號改梁,稱梁惠王。
惠為溢號。貽:贈送。
瓠(hù):葫蘆。種,種子。
(3)樹:種植。實:裝,五石(dàn):五十斗。
(4)盛:通成。 (5)堅:硬度。
(6)剖:破開。 (7)瓤落:又作瓠落,大而平的樣子。
無所容:沒有什么東西可裝。 (8)掊:砸破。
(9)夫子,先生,拙:不善。 (10)龜(jun),通皸,手足皮膚沾水或受凍而開裂。
(11)世世:祖祖輩輩,世世代代。洴澼(píng pì):在水中漂洗。
..(kuàng),通擴,絮衣服的新絲綿。 (12)請:請求。
方,不龜手的藥方。 (13)鬻,出賣。
(14)與之,賣給他。 (15)之:它,不龜手的藥方。
(16)說(shuì),用話勸說。吳王:吳國的國王。
(17)有難,發(fā)難,指軍事進攻。 (18)使之將(jiàng):派他率領(lǐng)軍隊。
(19)裂地,割一塊地方。封之,封賜給他。
(20)慮,通擄,拴,結(jié)。大樽,腰舟。
(21)憂:憂慮,瓠:借廓。 (22)蓬:草名,其狀拳曲不直。
惠施對莊子說:“魏惠王贈送我一個大葫蘆的種子,我種植它而成長,結(jié)出的果實有能容納五石糧食那樣大,用來盛水,可它的堅固程度卻不能自勝。把它切開制成瓢,則瓢底 大而平淺,不能容納什么東西。
這個葫蘆不是不大,而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砸碎了?!? 字面意思就不說了,大白話。
惠施這一段話,借大瓢無用為喻,譏諷莊子的學(xué)說雖然意趣宏深,而不切實際。 莊子說:“先生,原來你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宋國有一個人善于炮制不皺手的藥物,祖祖輩輩在水中從事漂洗絲絮的勞動。
一位客人聽到了這件事,請求以百金購買他的藥方。宋人把全家集合在一起,商量說:‘我家祖祖輩輩從事漂洗絲絮的勞動,所得到的錢很少,現(xiàn)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得到百金,讓我們把藥方賣給他吧。
’客人買得藥方,用它去游說吳國的國王。一次越國發(fā)難侵吳,吳王派這個人統(tǒng)帥大軍,冬天和越軍在水上作戰(zhàn),大敗越軍,于是得到割地的封賞。
能不皸手的藥方只有一個,有的用來博取封賞,有的仍然不能免于在水中漂洗絲絮的勞苦,這就是因為對藥方的使用不同?,F(xiàn)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蘆,為什么不將它做成腰舟,拴在腰間,借以飄浮在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大,無物可容呢?可見先生的心竅還是被蓬草睹塞了吧!” 莊子亦以講故事來反駁,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意思就是“大智慧有大用處”。
自中學(xué)畢業(yè)N久不看古文,全憑功底再加手頭資料參考,不知是否貽笑大方。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