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般若心經》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處,佛經云:"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無非是超脫俗世之后,色即成了空無,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沒有了,所以最后空無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般若心經的原文及注解:
《般 若 心 經》
[唐]玄奘法師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色即是空”我簡單的理解就是:色即是虛無,虛無就是色。色即是空,指世上的色,欲望等都是虛幻的,空無的,等你真的視一切為空無,就發(fā)現(xiàn)虛幻就是和色一樣了。
就像你孜孜以求的某種東西,迷戀追逐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但是歷經劫難后反思,其實你追求的只是一場虛幻,虛無,歡情過后,什么都沒有,所謂色即是空。
看破紅塵之后,你明白空和色沒什么區(qū)別,空不異色。你就安心的沉于你的“空”的哲學中。
所謂四大皆空
1、簡述:
明月照寒空出自李嶠的《中秋月二首·其二》的“圓魄上寒空”。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2、原詩:
中秋月二首·其二
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3、譯文:
天上升起一輪明月,
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里知道遠在千里之外,
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4、注釋:
(1)圓魄:指中秋圓月。
(2)安知:哪里知道。
5、賞析: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币馑际谴藭r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fā)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shù)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xiàn)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人去樓空 [rén qù lóu kōng]
成語
人去樓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rén qù lóu kōng,意思是人已離去,樓中空空,比喻故地重游時睹物思人的感慨。
中文名
人去樓空
外文名
The person goes the building is empty
拼音
rén qù lóu kōng
出處
唐·崔顥《黃鶴樓》
近義詞
觸景生情、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出處
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p>
示例
女主人公孤零零地消失在凄清的寒夜里,那種~的惆悵感覺一直折磨著我。 ★巴金《隨想錄·在尼斯》
竹籃打水一場空,出自唐·寒山《詩》:“我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里何曾有?”
白話譯文:我看見一個不顧他人的人,用籃子盛滿水走路,一直到回到家里,結果籃子里還能有什么東西?
竹籃打水一場空:又作竹籃打水,指用竹籃打水,水很快就漏光。比喻白費力氣,沒有效果,勞而無功。側重于用的方法不合適。
例句:
1、現(xiàn)代 梁斌《紅旗譜》:“咳,這一業(yè),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2、老舍《鼓書藝人》:她嘗夠了這場愛情的苦頭,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擴展資料:
相關故事:
一個人想修佛,佛菩薩給了他一只竹籃,讓他在每天提水,什么時候籃子能把水裝滿了,什么時候就修成了。這個人聽了就去井里提水。剛剛開始的時候,不管他怎么用力,就是一滴水都提不起來。他就跑去問佛菩薩,菩薩說:這是因為你心有雜念的緣故。你想做神仙,還早著呢。
他又去井里提水。這樣三年后,他就能提起小半籃的水了。某一天,他的籃子快提滿了,在井邊他看到有一個母親在打孩子,他視若不見的繼續(xù)提他的水,等到快到家的時候,籃子把水漏了,他再去提,籃子再也存不住水了。
他不理解,佛菩薩說:本來是為了培養(yǎng)你的慈悲心,結果你看到母親打孩子,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你學佛又有什么用呢?
基本信息 詞目:空虛 拼音:kōng xū 基本解釋 [hollow;empty] 里面沒有什么實在東西的;不充實的 反對派所持的空虛的論點 詳細解釋 1. 空無;不充實。
《管子·八觀》:“民偷處而不事積聚,則囷倉空虛?!薄妒酚洝敳吡袀鳌罚骸爸裢庥泄?jié)理,中直空虛。”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沙汀 《航線》:“一提到肚皮的事,各人都馬上感到腸胃的空虛了?!?/p>
2. 空曠冥漠。 漢 劉向 《九嘆·憂苦》:“巡陸夷之曲衍兮,幽空虛以寂寞。”
3. 虛假;空幻。 《后漢書·朱浮傳》:“兼以私情容長,憎愛在職,皆競張空虛,以要時利?!?/p>
唐 王維 《飯覆釜山僧》詩:“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清 吳偉業(yè) 《贈愿云師》詩:“萬化皆空虛,大事惟一著?!?/p>
4. 豁達;沒有成見。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而今為什么說個不可有成心?只為人心最靈,專是那空虛的才有公道?!?/p>
5. 指天空。亦喻朝廷。
唐 劉禹錫 《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詩:“幸遇天官舊丞相,知君無翼上空虛?!?唐 趙璜 《曲江上巳》詩:“欲問神仙在何處,紫云樓閣向空虛?!?/p>
宋 王安石 《張氏靜居院》詩:“ 留侯 亦養(yǎng)生,乃欲凌空虛?!?什么是空虛 空虛是指百無聊賴,寂寞孤單,閑散寂寞,事與愿違的消極心態(tài)。
即人們常說的“沒勁”,是心理不充實的表現(xiàn)。當人們長期生活在空虛狀態(tài)中,不滿足本性遭到長期打壓,就會產生抑郁病,憂郁癥,孤獨癥等病態(tài)。
產生 心理空虛是不思追求、無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為不思追求,失去了人生的奮斗目標,就不會有奮斗的樂趣和成功的歡愉。
因為無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會感到生活無聊、心靈空乏虛無,就會感到寂寞難忍。于是,為了擺脫這種心理上的饑餓,就有可能因尋求刺激而去抽煙、喝酒、賭博、甚至鬧事,以此來排遣時間。
個別的還會走上偷盜、奸淫等犯罪的道路。 空虛通常發(fā)生在這樣兩種情景之中:一種是物質條件優(yōu)越,無需為生活煩惱和忙碌,習慣并滿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實意義,沒有也不想有積極的生活目的;另一種是心比天高,對人們通常向往的目標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標又無法達到而難以追求,結果是無所追求,心靈虛無空蕩,精神無從著落。
空虛和慵懶 空虛與慵懶不同。慵懶是心理上的懶散,是惰性使然,慵懶雖然是誘發(fā)空虛的條件,是不思追求、無所事事或不愿事事的溫床,但慵懶未必一定導致空虛,因為慵懶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很“充實”——喜歡懶散生活、滿足懶散現(xiàn)狀,盡管這種“充實”是消極的,對常人來講是難以理解的,但慵懶的人并不會感到心理空虛。
當然,慵懶的人如果逐漸感到無聊、寂寞、萬事不稱心并向往通過消極的新鮮刺激來排遣此種心情,以消磨時光,則就會演變成空虛的人。
一字千金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上寫完序詩之后,拱手一揖,便告辭走了。
都督閻仙嶼來到大廳,從頭至尾看了一遍《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他一邊看,一邊叫好。當他看到序詩的最后兩句時,不禁驚詫起來: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自流。
原來,王勃在詩的最后一句故意空下一字,徑自走了。閻都督愣了愣神,不知王勃此舉是何意思。當時在場的宇文鈞、吳子章、孟學士等眾多名儒雅士,均不解其意。一時之間,議論紛紛。有的說,應該填上個“水”字,但覺得太直、太白了;有的說,應該填上個“獨”字,又覺得太俗、太一般了。大家想來想去,總覺得找不出合適的字來。于是,閻仙嶼便派人趕往會館,恭請王勃返閣填字。
使者受命來到會館,說明來意,但卻被王勃的隨從書童擋住了,書童對使者說:“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都督海涵?!蹦鞘拐邔⒃捇亻?,閻都督暗自思量:自古人才難得,理應禮賢下士。于是包了千兩紋銀, 親率宇文鈞、吳子章等人趕赴王勃住處求教。
王勃見了都督,故作驚慌,拱手笑道:“何苦都督親來,不才早已將字留在寶閣了。”眾雅士大惑不解,有的還連聲追問:“才子墨寶,留于何處?”王勃大笑說:“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贝藭r,眾人才恍然大悟,齊聲稱贊。閻都督也連連點頭:“一字千金,果然奇才也!”
王勃巧取千金,備足了探望父親的路費,在向閻都督道謝過后,便乘船上路,往交趾探親去了。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