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三十六計就是三十六個智謀典故,但是我還是給你舉出20例吧,有的是三十六計里的,有的是智謀成語典故。
1.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典出自淝水之戰(zhàn)。2.田忌賽馬,3.圍魏救趙。
4.假途伐虢,典出晉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二年》),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左傳·僖公五年》)。5.望梅止渴,6.過五關(guān)斬六將,7.三顧茅廬,8.七擒七縱孟獲,此典故成語為欲擒故縱。
9.破釜沉舟,10.暗渡陳倉,11.草船借箭,12.狡兔三窟 ,典出《戰(zhàn)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fù)鑿二窟?!焙笠浴敖仆萌摺庇鞑厣硖幎?,便于避禍 。
13.韜光養(yǎng)晦 ,典出《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14.完璧歸趙 15.晏子使楚 16運籌帷幄,典出《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么會失?。俊备咂?、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zhàn)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yè)。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
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
17.瞞天過海 典出《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lǐng)三十 萬大軍以寧東土。
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 見駕,并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yè)已獨備。
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 至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
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nèi) 更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
百官進酒,宴飲樂甚。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 盞傾側(cè),人身動搖,良久不止。
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己,一 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軍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庇嫴?就是他設(shè)計策劃的。18.隔岸觀火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quán)力互相爭斗,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 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 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于是下令班師,轉(zhuǎn)回許昌, 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 心,現(xiàn)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
公孫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 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
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jīng)轉(zhuǎn)回許昌, 并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于是預(yù)設(shè)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 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
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于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 他們肯定會自相火并。
看看結(jié)果,果然不出我料。 19.調(diào)虎離山 東漢末年,軍閥并起,各霸一方。
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 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
盧 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占據(jù)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 心勃勃。
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diào)虎 離山的妙計。
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shù)娜觞c,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一份厚禮,并 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與劉勛交 好。
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他說,上繚經(jīng)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 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fā)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
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 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后顧之憂, 決定發(fā)兵上繚。
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哪里聽得進去?他已經(jīng)被孫策的厚禮、甜 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jiān)視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lǐng)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nèi) 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已被我調(diào)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jù)它的老窩吧!”于 是立即率領(lǐng)人馬,水陸并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 制了盧江。
劉勛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 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20. 笑里藏刀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為了對外擴張,必須奪取地勢險要的黃河崤山一帶,派公孫鞅 為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公孫鞅大軍直抵魏國吳城城下。
這吳城原是魏國名將吳起 苦心經(jīng)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面進攻恐難奏效。公孫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計。
他探到魏國守將是與自己曾經(jīng)有過交往。
大智若愚
在《詞源》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蘇軾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至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xiàn)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nèi)愚,實愚也;外愚而內(nèi)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計巧,慣于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干練,吃不得半點虧。內(nèi)智者,外為糊涂之狀,上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jié)。智愚之別,實力內(nèi)外之別,虛實之分。
才高八斗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于刻畫自然景物,開創(chuàng)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shù)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并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夸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睆乃脑捴锌梢钥闯?,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評價非常高。
學富五車
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被菔┦菓?zhàn)國時哲學家,很有才學,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這里是說惠施是個有學問的人,道術(shù)很多,他讀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拉。后來人們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車”等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贊。王安石《贈外孫》:“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庇谩皩W五車”來表示讀書多或?qū)W問大。
一、曾經(jīng)有個小國的人到大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墒沁@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么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后掉進了肚子,什么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于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zhì)。
二、陳阿土是臺灣的農(nóng)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攢了半輩子的錢,終于參加一個旅游團出了國。 國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鮮的,關(guān)鍵是,陳阿土參加的是豪華團,一個人住一個標準間。這讓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務(wù)生來敲門送早餐時大聲說道:“GOODMORNING SIR!”
陳阿土愣住了。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一般陌生的人見面都會問:“您貴姓?” 于是陳阿土大聲叫道:“我叫陳阿土!”
如是這般,連著三天,都是那個服務(wù)生來敲門,每天都大聲說:“GOODMORNING SIR!”而陳阿土亦大聲回道:“我叫陳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氣。這個服務(wù)生也太笨了,天天問自己叫什么,告訴他又記不住,很煩的。終于他忍不住去問導(dǎo)游,“GOOD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導(dǎo)游告訴了他,天啊??!真是丟臉死了。 陳阿土反復(fù)練習“GOODMORNING SIR!”這個詞,以便能體面地應(yīng)對服務(wù)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務(wù)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叫道:“GOODMORNING SIR!” 與此同時,服務(wù)生叫的是:“我是陳阿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與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與意志力的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響你,而我們要想成功,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影響力,只有影響力大的人才可以成為最強者。
三、有三個人要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三年,監(jiān)獄長給他們?nèi)齻€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 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后,第一個沖出來的是美國人,嘴里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 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里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里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 最后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jiān)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lián)系,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nèi)旰蟮纳?。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chuàng)造自己的將來。
四、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wù),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guān),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 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wù),嚴格把關(guān)。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guān)鍵看如何運用。
司馬光砸缸,孔融分梨,聰明的小牧童 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
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孔融分梨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兹谶€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yīng)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yīng)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yīng)該留給哥哥吃?!?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yīng)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yīng)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p>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聰明的小牧童 從前有個小牧童,由于別人無論問什么,他都能給出個聰明的回答,因而名聲遠揚。
那 國的國王聽說了,不相信他有這么厲害,便把牧童招進了宮。國王對他說:“如果你能回答 我所提出的三個問題,我就認你做我的兒子,讓你和我一起住在宮里?!?/p>
牧童問:“是什么 問題呢?”國王說:“第一個是:大海里有多少滴水?”小牧童回答:“我尊敬的陛下,請 你下令把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堵起來,不讓一滴水流進大海,一直等我數(shù)完他才放水,我將 告訴你大海里有多少滴水珠?!眹跤终f:“第二個問題是:天上有多少星星?”牧童回 答:“給我一張大白紙?!?/p>
于是他用筆在上面戳了許多細點,細得幾乎看不出來,更無法數(shù) 清。任何人要盯著看,準會眼花繚亂。
隨后牧童說:“天上的星星跟我這紙上的點兒一樣 多,請數(shù)數(shù)吧。”但無人能數(shù)得清。
國王只好又問:“第三個問題是:永恒有多少秒鐘?” 牧童回答:“在后波美拉尼亞有座鉆石山,這座山有兩英里高,兩英里寬,兩英里深;每隔 一百年有一只鳥飛來,用它的嘴來啄山,等整個山都被啄掉時,永恒的第一秒就結(jié)束了?!?國王說:“你像智者一樣解答了我的三個問題,從今以后,你可以住在宮中了,我會像 親生兒子一樣來待你的?!?/p>
成語典故1 開卷有益 出處:宋·王辟之《繩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釋義:“開卷”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故事:宋大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一些割據(jù)政權(quán)。統(tǒng)一全國的任務(wù),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后才完成。
趙光義即位后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宋太宗統(tǒng)一全國后,立志宏揚傳統(tǒng)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
同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
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而為保存和發(fā)揚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太平御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看到了。
所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匯。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
編成后,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guī)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為《太平御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jīng)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劃閱讀這部書,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
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疲勞?!?升堂入室 出處:《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子室也?!?/p>
釋義:“堂”古代房舍的前屋,“室”后屋?!吧钡巧希帽扔鲃倓?cè)腴T。
入室比喻更高境界。原意學習所達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淺之別,現(xiàn)一般用來贊揚人在研究學問或鉆研技術(shù)方面已深得老師的傳授。
故事: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讀書干什么。
孔子開導(dǎo)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仗一樣充滿著殺氣。
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么要在我家里彈瑟呢?”孔子的弟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對大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lǐng)已經(jīng)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nèi)室。
他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
“三”是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鬃訛樽x《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
后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shù)闹亓俊?/p>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nèi)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
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
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zhì)了。”
開誠布公 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釋義: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化為成語”,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故事: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結(jié)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并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干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
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后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并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jīng)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么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
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粗氐囊晃粚④?,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
因為違反節(jié)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guī)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
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左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
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軍中。
他一生清貧,并無什么產(chǎn)業(yè)留給后代。分庭抗禮 出處:《莊子·漁父》萬乘之主。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