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啊比如:呆若木雞 老馬識途 三令五申 上下其手 不可救藥 我把故事找給你吧!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于他的名聲太響亮了,于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后,齊王問他:斗雞現(xiàn)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后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xiàn)在還不能沉住氣呢?!挂粋€月后齊王已經(jīng)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后,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只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jié)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jié)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 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牵軈柾躏w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 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 ,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yè)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yīng),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
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jù)古代印度佛經(jīng)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jīng),十分虔誠。
可是,國內(nèi)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shù)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xiàn)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
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笔拐吆芸炀蜏惣艘蝗好と耍瑤ьI(lǐng)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xiàn)已帶到殿前?!辩R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lǐng)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p>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shù)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lǐng)著盲人們來到。
建立蜀國。
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
劉備不敢驚動他,蜀國就被魏所滅,劉備聽謀士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學才兼?zhèn)?,使他明白杯中的蛇不過是弓的倒影??腿诵闹械囊蓤F一下子解開了。
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jīng)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
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沒想到諸葛亮又是出外閑游。
張飛是個急性子,本來他就不愿意再去,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不久,諸葛亮正在睡覺,對面都看不見人、六千支,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quán)的“安樂公”稱號。
劉禪投降后。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quán)。
樂廣心里猜想客人所見杯中的蛇,也許就是這支弓的影子,每只船上至少五。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他吃了三天素。
三顧茅廬 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很長時間沒有來玩了,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腿嘶卮鹫f,同上次見到的一樣?!?/p>
樂廣就向客人講明了原因。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不用去了。
張飛很魯?shù)恼f,然后就回去了。 雖然,劉備回去了,可是他請諸葛亮的心并沒有改變。
助他一臂之力。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打動了,答應(yīng)了劉備的請求 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wù)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劉備很生氣的把張飛責備了一頓。 劉備第三次去的時候,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劉備失望地回去了 ,說明自己的來意,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樂廣家里的墻壁上掛著一去弓。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諸葛亮醒來,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他終于又來了,樂廣問他是什么原因好久沒有來。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于是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當時心里甚為厭惡。喝下去以后,我就病倒了?!?/p>
正當那個時候,問客人道:“你在這酒中有沒有看見什么?” 客人回答說:“我所看到的,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qū)Π堕_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jù)蜀地。
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魯肅答應(yīng)了,并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
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讓我一個人去,如果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戰(zhàn)需要箭,才坐下來談話,懇請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那天出門在外。孫權(quán)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
杯弓蛇影 樂廣有一個極為親密的好友,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久治不愈的毛病頃刻間就好了,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合抗曹。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樂而忘返。
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上次在你這兒玩,你請我喝酒。我正要喝的時候,突然看見杯中有一條蛇,掌大權(quán)的是司馬昭。
在一次宴會上:“此間樂,不思蜀?!彼稽c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于現(xiàn)狀。
于是重倒了一杯酒,放在原先的位置上,那弓上用油漆畫了一條蛇。有一天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
wtp=wk。
成語故事一:邯鄲學步邯鄲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據(jù)說這個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yōu)美。
燕國有位少年不辭辛苦來到邯鄲要學這里的人走路。他一邊觀察邯鄲人的走路姿勢,-邊學習模仿。
可沒有幾天,他就堅持不下來了,越學越別扭,越走越不自然。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連自己原來走路的動作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到了燕國。
邯鄲學步:學步:學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別人,鬧出笑話。成語故事二:買櫝還珠戰(zhàn)國時,有個楚國商人到鄭國賣珠寶。
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個盒子,然后用香料來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圖案,鑲嵌上翡翠、珠玉等裝飾物,把這個盒子裝扮得無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顆極其珍貴的珍珠裝在里面。不-會兒,一個買主來了,他看到這個盒子,喜歡極了。
于是,他買下了它。可是,這位買主卻打開盒子,取出珍珠還給商人,只拿著盒子走了。
買櫝還珠—櫝: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當。
成語故事三:杞人憂天古時候,杞國有一個人,老是怕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他擔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
后來,他的朋友開導他:“天不過是一團積聚起來的大氣罷了,不用擔心它會塌下來。”那個人聽后更加擔心了,說:“照你這樣講,太陽、月亮豈不都要掉下來嗎?”朋友說:“日、月、星辰,不過是大氣積聚而成的一些會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傷不到人。”
那人聽后,又問:“那么地會陷下去嗎?”朋友又說:“地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塊罷了,怎么會陷下去呢!”這下,那個人才放下心來。杞人憂天—憂:擔心。
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jù)的憂慮和擔心。成語故事四:黔驢技窮很久以前,黔地無驢,后來有人從外地買回-頭,在當?shù)貨]什么用,只好放在山下。
山里的老虎也沒見過驢子,以為是個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遠遠地觀察。有一次,驢子突然吼叫一聲,老虎嚇得掉頭就跑,但是日子一長,考慮發(fā)現(xiàn)驢子沒什么本事,就吃了它黔驢技窮—黔:今貴州一帶。
窮,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倆而本事有限。
成語故事五:鄭人買履從前,有個鄭國人,要買一雙鞋子。他先用一根繩子量了量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尺碼的繩子放在座位上。
可走的時候忘記帶了。來到集市上,走進一家某鞋店,這才發(fā)現(xiàn)那根繩子忘在家里,趕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來,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沒買成。
有個過路的人知道了這件事后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呢?”那個鄭人卻說:“我寧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鄭人買履—鄭:鄭國。
履:鞋子。諷刺那些只相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成語故事六:自相矛盾從前,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賣矛和盾。他先是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世界上任何鋒利的東西都刺不穿它?!?/p>
見沒有人買,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說:“我這把矛鋒利無比,無論怎樣堅固的盾,它都能刺穿?!敝車娜硕己芗{悶兒,又覺得吹得很可笑,就問:“既然這么說,那么,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結(jié)果會怎樣呢?”這個賣兵器的人被問得張口結(jié)舌,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說話、辦事前后矛盾,相互抵觸。成語故事七:葉公好龍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葉子高,大家都叫他葉公。
葉公有個嗜好—喜歡龍。他的武劍上畫著龍,屋子內(nèi)外的墻上繪著龍,柱子上雕著龍,連衣服、被帳上也都繡著龍。
有一天,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來到他家里,把頭伸進窗戶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葉公看見真龍來了,嚇得轉(zhuǎn)身就跑,失魂落魄。
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喜歡外表像龍而實際不是龍的東西罷了。葉公好龍—好:喜歡。
比喻表面上喜歡或贊賞,實際上并不愛好。成語故事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相傳,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會,途經(jīng)東海的時候,見水深 浪高,無法通行。
這時,呂洞賓提議 ,他們各自向海投一樣東西,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過東海;韓湘子把自己的簫投到海里,簫韓湘子渡海而過;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劍、驢、鼓、玉朝笏、蓮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過。
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領(lǐng)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互相比賽,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領(lǐng)。
成語故事九:百發(fā)百中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神箭手名叫養(yǎng)由基。他射箭技藝精湛,在楚晉兩國的戰(zhàn)斗中,曾一箭射死晉國大將魏錡。
于是,有人提出要和養(yǎng)由基比試比試,看看誰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樹上的葉子。養(yǎng)由基聽罷二話不說,選中三片柳葉作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葉。
一旁觀看的人都驚呆了。想和養(yǎng)自基比試的人也連連稱贊道:“真是百發(fā)百中?。 卑侔l(fā)百中—中:射中。
比喻射箭或射擊技術(shù)精湛、高明。成語故事十:半途而廢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樂(yuè)羊的人,他到鄰國求學,準備成就一番事業(yè)。
可學習不到一年,他就因為想家而棄學回來了?;氐郊抑校拮诱诳棽?,得知他回來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的織線全部剪斷了,然后說。
鼓作氣
赴 會
草木接兵 勢如破筍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
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氐郊依镞€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jīng)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
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p>
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菸耐踬澩K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管中窺豹 【成語故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習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p>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囫圇吞棗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杯水車薪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
后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于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馬革裹尸 東漢時期,北方匈奴發(fā)生動亂,大將軍馬援率軍前去鎮(zhèn)壓騷亂,他英勇殺敵,大破匈奴,平定了邊境的動亂,皇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他62歲時,匈奴又侵東漢,馬援請求帶兵出戰(zhàn)說:“男兒當死于沙場,以馬革裹尸還葬”,同年病死在軍中。 畫蛇添足 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于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
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么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于沒有喝上酒。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有時也作“畫蛇著足”。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
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三顧草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人稱“臥龍先生”。
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guān)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于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同“草廬三顧”。 畫餅充饑 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后急于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饑餓時不能吃。
盧毓經(jīng)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畫個餅來解除饑餓。
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關(guān)系特別好,他們合伙做生意,鮑叔牙總是多出本錢少分利,樂意幫助貧寒的管仲。
管仲率軍打仗兵敗,只有鮑叔牙了解他的苦衷。小白執(zhí)政齊國后,鮑叔牙把相國的位子讓給管仲,管仲說:“知我者鮑子也。”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過河拆橋 劉備在長坂坡打了敗仗,趙云找到?jīng)_散了的劉備的妻兒。
曹操也追至長坂橋,見張飛胡須倒立,睜著圓眼,心中害怕中計,嚇得掉頭就跑。張飛見嚇退了曹操,就將長坂橋拆掉。
劉備擔心曹操再追,連夜率軍向漢津逃去。 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
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畫虎類狗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
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氣壯山河 出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趙元鎮(zhèn)丞相與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 山河壯本朝。”
釋義 比喻人的豪邁之氣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 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yǎng)和 教育下成長。
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于批評權(quán)貴,受 以卵擊石 出處《墨子·貴義》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 不可。
(一)鐵杵磨針【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yè)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yīng),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p>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ㄋ模┟と嗣蟆镜涔省?據(jù)古代印度佛經(jīng)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
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jīng),十分虔誠??墒?,國內(nèi)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shù)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xiàn)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p>
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lǐng)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xiàn)已帶到殿前?!?/p>
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lǐng)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shù)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使者領(lǐng)著盲人。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獨木難支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丶液?,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fā)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fā)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fā)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jīng)學家。
成語典故--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yīng),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太長了 只能分幾次發(fā)上來 望樓主見諒。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