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 節(jié) 禮樂(1),樂 道 人之善,樂 多 賢友,益矣。樂 驕樂(2),樂 佚(3)游,樂 晏樂(4),損矣。”
【注釋】
(1)節(jié)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jié)制人。節(jié):調(diào)節(jié)。
(2)驕樂:驕縱不知節(jié)制的樂。
(3)佚:同“逸”。
(4)晏樂:沉溺于宴飲取樂。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p>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p>
出處
《孟子·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nèi)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p>
孟子言君子有三樂,第一樂乃“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所謂的“天倫之樂”。
父母、兄弟俱在,身體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強得來的,所以君子特別珍惜,以此為至樂。第二樂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君子心地光明坦蕩,行事問心無愧,所以俯仰無愧怍于天、人,而胸懷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樂之處。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君子化育英才,為國儲賢養(yǎng)才,共同濟助天下,實現(xiàn)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樂之。 其實孟子所稱的三樂,還是有先后順序的。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第一樂。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p>
(《離婁》上·二七)“父母俱存”,可以事親,事親是仁的具體表現(xiàn)?!靶值軣o故”,可以從兄,從兄是義的具體表現(xiàn)。
所以“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不僅是“天倫之樂”,也是仁義具體的表現(xiàn),可以讓人樂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 其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這是屬于個人的修為,能達到這境界,其日常行為必定恪遵仁、義、禮、智;其平常生活也必定胸懷磊落,快意自得;其人格足可稱得上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豪杰之士,能成為“豪杰之士”,自然“無忝于所生”,此所以為第二樂。
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的道德學問必須能做到使學生心悅誠服,就像七十二子之對孔子。此所以列為第三樂。
至于“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以為一般人總覺得“王天下”應(yīng)該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其實那是世俗的想法。權(quán)力、財勢,未必能使人感到快樂。
因為一旦在位,如果是賢君,就必定是誠惶誠恐,時時以天下為念,不敢有絲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靈之樂?如果是不賢之君,整天陶醉于權(quán)力欲的滿足,無思于治國安民,終必弄得天怒人怨,不保四海,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所以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④天下者不與存焉。
父母俱③在,兄弟無故①,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④天下者不與存焉。”
——《孟子·盡心上》 【注釋】 ①故:事故,指災(zāi)患病喪。②怍:慚愧。
③俱:全,都。④王:名詞動用。
稱王。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p>
古人常說的君子有三樂,2113是指 一樂家庭平安,5261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4102
出自戰(zhàn)國孟子《孟子·盡心上》1653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p>
譯文: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擴展資料:
《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睹献印酚衅咂獋魇溃骸读夯萃酢飞舷拢弧豆珜O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擴展資料: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話說:‘此三樂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說,一樂取決于天意,三樂取決于他人,只有第二種快樂才完全取決于自身。因此,我們努力爭取的也在這第二種快樂,因為它是屬于“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圍,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東西。
意思: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出處:
出自孟子的《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jié)》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p>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于天,下不慚愧于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p>
擴展資料:
孟子人物評價:
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鬃邮谴蟪芍潦ィ献颖环Q為亞圣。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shù)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tǒng)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孟母三遷典故: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逝,母親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第一樂:第一個樂趣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指的就是家庭平安和睦。我們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平安、和睦是事業(yè)的基礎(chǔ),《大學》中也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修身齊家也是在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前面??梢娂彝ナ瞧渌聵I(yè)的基礎(chǔ)。所以家庭平安,是作為一個君子的第一個樂趣。
第二樂:第二個樂趣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只有一個人的道德上沒有虧欠,這個人才能走得更遠,才更值得尊敬。一個人良心沒有愧疚,才能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始終保持善念,注重個人品德修養(yǎng),“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是作為君子的第二大樂趣。
第三樂:第三個樂趣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首先是一個教育家,每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優(yōu)秀,成為國家的棟梁。其次,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感悟,才會讓知識產(chǎn)生更大的價值。另外,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生命的延伸和升華。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活著就要快樂,這是不容置疑的。誰都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即便是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也只是特殊境遇下不得已而為之,是生存智慧,而并非對快樂的疏遠與排斥。
人人都對快樂孜孜以求,問題在于,每個人心目中的快樂不盡相同。而這,正是許多人許多時候陷于悲觀的重要原因。
由于對快樂的標準拿捏不準,甚至背離本真,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雖浸泡在快樂的海洋里,卻無法感知到正享有的幸福,每每自尋煩惱。給快樂一個定義,因而絕非小事,有時它甚至決定我們是否幸福一生。
那么,怎樣才是快樂的呢?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給出的答案是,“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就是說,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無愧于天無愧于人,有優(yōu)秀人才可茲培育,這是人生的三大樂事。
乍看來,“孟子三樂”實在是有些寒傖。這樣的快樂太容易得到了吧?算是有追求有抱負的人生么?當走過人世的坎坎坷坷,當閱歷歲月的雨雪風霜,鉛華洗盡,刪繁就簡,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樸素的快樂看似尋常,卻難能可貴,這樣的快樂才是真快樂、大快樂、長久的快樂。
放眼周邊,多少人“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給予自己血脈的雙親不幸早早離開人間,從此只能木然地望著墻上的掛像,空留“事有疑難可問誰”的遺憾;多少人手足情深的一奶同胞深受煎熬,由此陰霾籠罩惴惴不安;多少人平日作了虧心事,風吹草動疑厲鬼,活得膽戰(zhàn)心驚誠惶誠恐;
多少人學成滿腹經(jīng)綸,卻終未遇上心有靈犀的衣缽傳人,一肚子學問跟隨自己化作一縷輕煙。置身此境,這樣的人生有快樂可言么?
細想來,平凡而質(zhì)樸的“孟子三樂”的確道出了快樂人生的真諦。家庭平安乃能無憂,問心無愧方才安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則是享受,一個人如能獲此三者,快樂自會如同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右。
奈何,有的人迷戀于觥籌交錯夜夜笙歌麻將聲聲,卻騰不出時間回家看看,與父母聊聊天,與兄弟談?wù)勑?;有的人一味追名逐利損人利己,無視頭頂?shù)男强蘸蛢?nèi)心的道德律;有的人惟恐別人強于自己,受之于人的識見卻不愿傳之于人……他們忘記了,孝順父母不能等待,健康與生命千金難買;
他們忘記了,人就該活得像一個人,“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心無愧疚才能坦坦蕩蕩;他們忘記了,與他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啟悟,既是感恩與回報社會,也是在薪火相傳中對生命長度的延伸、對人生意義的升華。
家庭的寧靜、自身的修為、對社會的回饋,孟子眼中的三大快樂居然是一個立體式的架構(gòu),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
質(zhì)樸的往往是真摯的,真摯的往往是珍貴的。時光雖久遠,“孟子三樂”卻因其質(zhì)樸真摯而動人心魄,至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也許你正擁有這些簡單的快樂,珍愛并享受它們吧,如果錯過了,一切就都晚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三樂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