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dǎo)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
中了進士后,他放棄做官,繼續(xù)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后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后程顥去世,又繼續(xù)拜程頤為師。
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
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
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jīng)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yǎng)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
不料那老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比缓笏贸鲆槐緯鴣?,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fā)跡了。
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崩先苏f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jīng)常熟讀,反復(fù)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yīng)。
沛公劉邦率領(lǐng)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jù)《太公兵法》經(jīng)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fā)生在唐朝。當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
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
隨從們勸他說:“已經(jīng)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本挷咭幌?,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
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
上復(fù)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p>
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xiàn)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
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時任鄴(今河南省安陽市區(qū)北18公里處)令。
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同時,他又是一位無神論者。
他初到鄴城時,看到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業(yè)蕭條,一片冷清。后來才知道百姓是為“河伯娶婦”所困擾。
魏國鄴郡屢遭水患。女巫勾結(jié)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婦,榨取民財,百姓困苦不堪。
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紳、官吏、為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遂頒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
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fā)動百姓在漳河周圍開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
在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同時,還實行“寓兵于農(nóng)、藏糧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zhèn)。由于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人民愛戴,后人修祠建廟,以為祭祀。
第一,禮賢下士。魏文侯是禮賢下士的典范?!秴问洗呵铩て谫t》載:"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其仆曰:'君胡為軾?'曰:'此非段干木之閭歟?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魏文侯在這里提出了如何處理權(quán)勢、財富與道德、知識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魏文侯不但不恃權(quán)、恃富鄙視一個窮知識分子,相反,路過段干木的家門都要扶軾,施以注目禮。這一舉動在整個魏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還有些君主為了獲得智謀,對士人免去君臣之禮而行賓主之禮。如秦王對范睢,"敬執(zhí)賓主之禮" 。鄒衍"適梁,惠王效迎,執(zhí)賓主之禮" 。魏公子平原君無忌屈身拜請侯贏、毛公、薛公是人所熟知的禮賢下士的典型。雖然當時能得到免去君臣禮待遇的只有少數(shù)有名望的士人,但這種行動卻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第二,以師相待。有些君主拜名士為師,屈執(zhí)弟子之禮。如"魏文侯師子夏、田子方" 。齊宣王拜顏鉫為師 。孟子說:"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在謀略、道德面前,君臣的關(guān)系降到次要地位,君主應(yīng)該到臣子門上討教。《孟子·萬章下》記載一段魯繆公與子思的故事。"繆公亟見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這里也是講,以權(quán)勢論,士人與君主為君臣關(guān)系;以德行而論,君主應(yīng)以士為師。魯繆公與士人交朋友,在孟子看來是屬于對士人不尊重的一種表現(xiàn)。《呂氏春秋·勸學》講:"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君主尊士為師的舉動和以士為師的理論,反映了一部分士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
第三,平等以待。齊孟嘗君是一位典型人物,《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食客數(shù)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有一次,"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蛻M,自剄。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稇?zhàn)國策·齊策四》載:孟嘗君好士,"飲食、衣服與之共"。
由于社會上形成了尊士之風,一些士常常高傲自處,甚至不把君主放在眼里。顏 鉫在論述這一問題時,其中心論點是:朝代的更替和國家的興衰取決于政策、謀略之得失,而政策、謀略主要出于士。由此而得出士貴于君的結(jié)論。這一論點使齊宣王折服。在這種氣氛下,有些名士憑借其知識、道德敢于藐視君主。孟子公開批評魏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 孟子還宣傳:"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齊高士王斗見齊宣王時公然聲稱:"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宣王為了獲得好士之名,"因趨而迎之于門" 。
為了把智能人物吸引到自己周圍,君主和權(quán)貴開展了爭取士人的活動。爭士的方式很多,要之,不外官、爵、祿、獎、養(yǎng)。
官、爵、祿在一般情況下是三位一體的。墨子把問題說得十分清楚:"必且富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又說:"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授予爵位、蓄祿、政令是招納賢士的"三本" 。孟子也說:"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荀子·王制》中反復(fù)講:"好士"的基本手段是"富士"。齊國設(shè)稷下學宮,招納天下之士,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齊宣王對七十多位有名之士"皆賜列第,為上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 。孟子也很闊氣,"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齊宣王還曾許孟子如下條件:"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 。燕昭王為了招納天下之士,"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 ?!豆茏印ど綑?quán)數(shù)》提出對士人要給予褒獎,如獎給田宅,"樹表置高"(如同后世立牌坊之類)。
東山再起:出處是《晉書·謝安傳》。指的是東晉的謝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為謝安久居東山(當然不是海南的東山嶺),所以稱為“東山再起”。
終南捷徑:唐盧藏用舉進士,隱居終南山中,以翼征召,后果以高士名 被召入仕,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司馬承禎嘗被召,將還山,藏用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背械澬煸唬骸耙云鸵曋?,仕官之捷徑耳?!币娞苿⒚C《大唐新語·隱逸》。后因以“終南捷徑”比喻謀求官職或名利的捷徑。②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馬放南山:見《書*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笨追f達疏:“此是戰(zhàn)時牛馬,故放牧之,示天下不復(fù)乘用。”因以“馬放南山”比喻不再用兵?!墩f岳全傳》一回:“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zhèn)€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谷豐登,萬民樂業(yè)?!?/p>
防微杜漸
解釋: 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fā)展。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quán)。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quán)??吹竭@種現(xiàn)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jīng)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quán)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后,天上發(fā)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quán)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xiàn)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yīng)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個和尚,號國澤,對佛學有高深的造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過一處地方,看見一個婦人在河邊汲水,那位婦人的肚子很大,已經(jīng)懷孕了。圓澤指著婦人對李源善說:“這個婦人懷孕已經(jīng)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兒子,可是我一直避著,現(xiàn)在看見她,沒有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后,這位婦人已經(jīng)生產(chǎn),到那個時候請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這一笑作為憑證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罷。”他們分別后,就在這一天夜裹圓潭果然死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里去探看,嬰兒果然對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現(xiàn)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別的緣份?;蚺笥验e在一種偶然的機會里或特殊的環(huán)境中相識,成為知己,又能夠幫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
嗟來之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p>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檀弓》:齊大饑。
暢碃扳度殖道幫權(quán)爆護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mào)貿(mào)然來。
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喂"。
1、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
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jié)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2、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shù),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
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jié)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zhì)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3、曾子殺豬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
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yǎng)性,德行高尚。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
曾參的妻子不愿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里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眱鹤勇犃耍浅8吲d,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后,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里的一頭豬殺了。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后,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么就真把豬殺了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學。你現(xiàn)在哄騙他,等于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
再說,你現(xiàn)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還怎么教育孩子?”4、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jīng)美稷縣,當?shù)氐暮⒆觽兟動嵑?,自發(fā)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呀?” 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
在美稷縣辦完事后,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并問他什么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于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yù)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5、曹操斷發(fā) 有一年萬物豐收之時,曹操奉皇命率軍經(jīng)過麥田,下令說:“士卒不要弄壞了麥子,有違反的處死!”軍中凡是騎馬的人都下馬,用手相互扶著麥子走。未想曹操自己所坐的馬竟然尥蹶子竄進了麥地,招來手下的主簿來論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應(yīng)對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
曹操反而說:“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違反,如何能統(tǒng)帥屬下呢?然而我身為一軍之帥,在完成任務(wù)前是不能夠死的,請求對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劍來割斷一截頭發(fā)投擲在地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立木為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曾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諾千金。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史學方面的成就是輝煌的。他主編的《資治通鑒》同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史學史上的兩顆明珠,至今仍為世人所推崇。
《資治通鑒》記載了上起戰(zhàn)國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歷史,全書294卷,還有考異、目錄各30卷。其規(guī)模之大,令人嘆服。
司馬光為編定《資治通鑒》翻閱了大量的書籍資料。宋神宗允許他借閱“集賢”、“昭文”、“史館”三大書庫的所有書籍,并特許可借閱“龍圖閣、天章閣及秘閣”的藏書。宋神宗還將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書獻出來,供司馬光參考。除此之外,司馬光還參閱了大量的野史、譜錄、正集、別集、墓志等資料,共222種,計三千多萬字。
司馬光學風嚴謹,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他為自己規(guī)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長,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誤了,事后必須補上。每天晚上他總是讓老仆人先睡,自己點上蠟燭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繼續(xù)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夜里,他怕因困乏睡過了頭,便讓人用圓木做了個枕頭,木枕光滑,稍稍一動,頭即落枕, 人便驚醒。后人稱此枕為 “警枕”。
司馬光的住處,夏天悶熱,無法工作,司馬光便讓人在屋子里挖一個大坑,砌成一間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涼,成了他編書的好地方。而當時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園的高樓上避暑享受, 人們笑說:“王家鉆天、司馬入地?!彼抉R光修改過的書稿堆滿了整整兩間屋子。書法家黃庭堅曾看過其中的幾百卷,發(fā)現(xiàn)這些書稿全部是用工筆楷書寫成的, 沒有一個草字。
司馬光曾問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樣一個人?”邵回答說:“君實,腳踏實地人也”。意思是說司馬光研究學問,勤奮刻苦,踏實認真。這就是“腳踏實地”成語的來源。
司馬光為編寫《資治通鑒》用了19年時間,開始編寫時,司馬光48歲,編完時,已是66歲的老人了。這19年,司馬光“秉燭至深夜,警枕破黎明?!?
長期的伏案工作,耗盡了他的心血,剛過60歲,他使視力衰退,牙齒脫落,面容樵憚。《資治通鑒》寫成后,還沒等出版,司馬光便與世長辭了。
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史學家,皇帝宋哲宗親自臨喪,并下旨為他舉行隆重的官葬。他家鄉(xiāng)山西夏縣的人們?yōu)榧o念他,特為他建了墓碑亭,樹起一塊巨碑,這塊巨碑連同底座高達九米,比帝王神道碑和墓碑還要高大。碑額刻有宋哲宗的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字樣,大文學家蘇東坡為其撰寫了碑文。 答案補充 司馬光的住處,夏天悶熱,無法工作,司馬光便讓人在屋子里挖一個大坑,砌成一間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涼,成了他編書的好地方。而當時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園的高樓上避暑享受, 人們笑說:“王家鉆天、司馬入地?!彼抉R光修改過的書稿堆滿了整整兩間屋子。書法家黃庭堅曾看過其中的幾百卷,發(fā)現(xiàn)這些書稿全部是用工筆楷書寫成的, 沒有一個草字。 司馬光曾問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樣一個人?”邵回答說:“君實,腳踏實地人也”。意思是說司馬光研究學問,勤奮刻苦,踏實認真。這就是“腳踏實地”成語的來源。 司馬光為編寫《資治通鑒》用了19年時間,開始編寫時,司馬光48歲,編完時,已是66歲的老人了。這19年,司馬光“秉燭至深夜,警枕破黎明?!?長期的伏案工作,耗盡了他的心血,剛過60歲,他使視力衰退,牙齒脫落,面容樵憚?!顿Y治通鑒》寫成后,還沒等出版,司馬光便與世長辭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9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