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說“一問三不知”這句俗語,而且都知道它是指問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是你知道“三不知”的來歷嗎?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軍隊攻打鄭國,而當時占據(jù)霸主地位的是齊國。齊國不希望有別的國家可以和它相提并論,當然就不希望晉國擴張自己的領(lǐng)土,于是就派遣了陳成子帶兵去援救鄭國。陳成子下面有個部將叫茍寅。齊軍出發(fā)前,茍寅就對主帥陳成子說:“一個剛從晉國回來的朋友告訴我說,他們國家的軍隊將會派出大批的人馬來襲擊我們,而且揚言要把我軍統(tǒng)統(tǒng)消滅?!币话愕膶㈩I(lǐng)聽了這句話肯定會對茍寅非常感謝的,但是陳成子則不然,他對茍寅說:“咱們的軍隊在臨行的時候,國君就對我說:‘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情況,要記住千萬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F(xiàn)在你聽說晉軍要來打我們,我對你說,即使他們來的人再多,我也不會害怕,也不能避而不戰(zhàn)。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貒院?,是不是想讓我把你的話報告給國君?。俊?茍寅便知難而退,感慨而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一定要對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這三方面有個整體上的把握,然后才向上報告;但是這次我對晉軍的人數(shù)、行動時間等都不了解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了蹄子上。
“一問三不知”即來源于此。
祖逖(266-321),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lǐng)。
成語,聞雞起舞。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傳說,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wù)摃r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成語,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fā)圖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者,有如大江?!?/p>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fā)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qū)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采納大臣提出的“美人計”,選出越國美女獻給吳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野史雜稗中如是說,越國大夫范蠡周游全國,遍訪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紗江畔,與家在古苧蘿村西邊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則一見鐘情的故事。然而,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范蠡以“愛國”的名義,背叛、出賣了愛情。他把絕代佳人西施選進宮里,與其他美麗的越女一起,進行歌舞禮儀等“培訓”。大約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為首的越女獻給吳王夫差。
幸運而不幸的夫差,對能歌善舞、風華絕代的西施深愛不疑。從此,歌舞宴平;從此,對西施甚至越國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踐,在暗暗地做著復(fù)仇的各種準備?!芭P薪嘗膽”、“養(yǎng)精蓄志”、“勵精圖治”、“發(fā)奮圖強”——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國富兵強了;吳國,卻在君王“從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現(xiàn)狀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被圍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無路,揮劍自刎。
無毒不丈夫。夫差在打敗勾踐后,給了勾踐一條生路。所以,他最終敗給夫差,是必然的。
何況,勾踐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負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國家的女子。以這些女子的屈辱與悲涼,換取越國東山再起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這種手段不能不說是高明,然而,不免過于自私、卑鄙。在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踐的對手。
傳說中,越國勝利后,范蠡歸隱江湖,與西施浪跡天涯,做了神仙眷侶。善良的人們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結(jié)局,無錫蠡園就是一個明證。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擁有如此結(jié)局么?
如果他愛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淚,先濕的應(yīng)是他的臉;
若西施悲傷,最苦的應(yīng)是他的心。
如果他愛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廝守終生,直至地老天荒。
誰能想象,把自己心愛的人拱手讓出,送給他人,送給自己的敵人?
倒是夫差,愛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寵了西施一生。雖然,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許,他到死都還在念著這個是令他國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無法想象,一個柔弱的女子,西施,在這十七年里,怎樣的柔腸百轉(zhuǎn),怎樣的萬劍穿心,怎樣的肝腸寸斷。愛人與仇人之間,祖國與敵國之間,她何從判斷,何從選擇?
也許,西施無從選擇,殘酷的世界也不許她選擇。
多少年來,有多少人認為,西施背負著“禍國”、令吳國滅亡的惡名。
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公正地站出來說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西施》
在越國,西施能夠得到“功臣”的榮譽嗎?不可能!關(guān)于西施歸宿的最有依據(jù)的說法,是被勾踐夫人沉水淹死。
擁有“沉魚”之美的西施,終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還她一生流不盡的淚吧。
還她一顆冰清玉潔的女兒心吧。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lǐng)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jīng)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二:“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此二句中包含兩個典故。《后漢書·匡衡傳》載,漢元帝初,匡衡數(shù)上疏陳便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稘h書·劉向傳》載,漢宣帝令劉向講論五經(jīng)于石渠,成帝即位,詔向領(lǐng)校五經(jīng)秘書。天寶十載杜甫在長安獻“三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并未得重用,只是送隸有司,去做參軍之類的小官,杜甫任左拾遺時,曾上疏救房涫,觸怒肅宗,及遭殺身之禍。杜甫借用匡衡抗疏河劉向傳經(jīng)兩則故實,寫出自己一生中兩次重大遭遇,對自己全然不如匡衡、劉向,功名事業(yè)無成的遭際,流露出無限的悲慨。如果不知道這兩則典故,則根本無法理解這兩句詩說的是什么。
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在與鄰居相隔的墻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現(xiàn)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的樣子。
白話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锖饩驮谵r(nóng)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锖夂苤?,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墒强锖饧依锖芨F,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zhàn)勝艱苦的決心,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史記》記載徐福的事跡,最早見于《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lǐng)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以及已經(jīng)預(yù)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shù)年,并未找到神山。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瑯岈,徐巿推托說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yīng)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
后徐福再度率眾出海?!妒酚洝分杏涗浶旄|渡之事比較多內(nèi)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托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谷種,并有百工隨行。
這次出海后,徐福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島),他感到當?shù)貧夂驕嘏L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shù)厝宿r(nóng)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并未開始就帶數(shù)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shù)千童男女出海。
關(guān)于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并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記載《三國志》“吳書·吳主權(quán)傳”、《后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度龂尽诽岬搅诵旄5竭_亶洲(一作澶洲)并滯留不歸。
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并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逗鬂h書》也是同樣的記錄。
《義楚六帖》記載到了五代的后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后代,仍自稱秦人。并說徐福到達后,將富士山稱為蓬萊。
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guān)。
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guān)于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度毡镜陡琛酚涊d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并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
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tǒng)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jīng)唯存日本矣”。
《正統(tǒng)記》的記錄日本最早出現(xiàn)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的《神皇正統(tǒng)記》。而成書于8世紀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
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當?shù)剡€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
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種、農(nóng)具、藥物及生產(chǎn)技術(shù)和醫(yī)術(shù),對日本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nóng)耕神”和“司藥神”。棣姓中關(guān)于徐福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邊邑無棣,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無棣,是春秋時期齊國邑名,因古有無棣水(今河北鹽山漳衛(wèi)南運河無棣溝)而名,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北界地邑,常年駐扎有軍隊,主要是防御燕國,筑有無棣城,古城舊址在德州市慶云縣于店村北,是舊慶云縣八景之一,“棣城煙雨”。城墻故址在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城西北六十公里的河北省鹽山縣大傅莊鄉(xiāng)故城趙村至常金鄉(xiāng)常金村一帶。
戰(zhàn)國時期,無棣是戰(zhàn)火紛飛的古戰(zhàn)場,齊、燕、山戎、秦等諸侯國在該處屢戰(zhàn)。在原住軍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無棣氏,后省文簡稱為單姓棣氏。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無棣地方紳士徐巿(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在鹽山一帶招募了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并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然后在原齊國故地饒安(今河北鹽山)籌措物資,之后就是從無棣東端的馬谷山浩浩蕩蕩地入海,一去不復(fù)返地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玉兔精:原是廣寒宮搗藥的玉兔,為報私仇思凡下界,在毛穎山中興妖作怪,手使一條名叫搗藥杵的短棍,善于多端變化。
她攝去天竺國公主,扮成假公主。知道唐僧取經(jīng)要路經(jīng)天竺國,想招圣僧為丈夫,采取元陽真氣,以便得道成仙。
多虧孫悟空火眼金睛,識破妖精的真相,兩人一場大戰(zhàn),不分勝敗。孫悟空扔起金箍棒,萬千變化,打得妖怪化作清風,逃到南天門上,孫悟空緊追不舍,又打回地上,妖怪難敵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遁入毛穎山。
孫悟空追到山上,找到妖精,妖精無奈出洞迎戰(zhàn),正當招架不住時,太陰星君和嫦娥仙子趕到,妖怪的性命,帶回天宮。孫悟空救出了真公主,那國王自然對唐僧師徒是千恩萬謝,一番盛情款待。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獲得的關(guān)于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后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對匈奴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此以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張騫在大夏時,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產(chǎn),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詫異,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于大夏的東南方?;貒?,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并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shù)千里,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chǎn)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jù)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qū)的危險。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于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納了張騫的建議,并命張騫去犍為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
自遠古以來,我國西南部,包括現(xiàn)在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云南和貴州等地,為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所聚居,統(tǒng)稱為“西南夷”。戰(zhàn)國末年楚將軍莊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后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fā)”“西南夷”,置犍為郡,并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nèi)附。后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jīng)營。中國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于隔絕狀態(tài)。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西漢的時候,北方的匈奴時時威脅中原的安寧,漢武帝集中兵力常年與匈奴作戰(zhàn),使人力和物
力都耗費過大。武帝為此寢食難安,希望能聯(lián)絡(luò)西域的大夏國(今阿富汗)來夾擊匈奴,以除心頭憂患??稍趺绰?lián)絡(luò)大夏呢?正在武帝大傷腦筋時,張騫出使西域歸來,獻上了他從大夏帶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產(chǎn)。武帝一見頓時高興起來,說: “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產(chǎn),今從大夏帶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運去。因此從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碑敿幢阆铝钆墒钩记巴拔髂弦摹比で蟮缆?。
使臣兵分幾路進入四川、云南地區(qū)。其中一部分翻過橫斷山脈,在洱海地區(qū)被強悍的“昆明族”阻擋,無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來。這期間,他們對當?shù)赜辛溯^深的了解。回到長安后,將滇池地區(qū)的宜人氣候、肥沃土地和豐富的物產(chǎn)等等,稟報給武帝。武帝決定發(fā)兵征伐“西南夷”。但是,據(jù)從滇池地區(qū)歸來的將領(lǐng)們說,“西南夷”勢力強大,且熟識水戰(zhàn),而中原士兵不識水戰(zhàn),征伐之舉必將受阻。漢武帝下令要在長安開鑿一個人工湖,稱之為“昆明池”,并修造有樓的大型戰(zhàn)船,專供士兵操練水戰(zhàn)使用。解決了水戰(zhàn)的阻礙后,漢軍征伐“西南夷”就由被動變成了主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東北方面勞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臨滇。滇人見大勢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漢朝。漢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區(qū)域設(shè)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統(tǒng)治者為“滇王”,并賜滇王金印一枚。這標志著從此云南地區(qū)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