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畫蛇添足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
幫忙辦事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余。這一壺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就把這壺酒歸他喝。
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
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以俳o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給蛇畫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jīng)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2、掩耳盜鈴 “成書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譏,此與掩耳盜鈴之見 掩耳盜鈴何異?”——選自《答江德功書》寓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
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斑祝娐曌冃×?,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刻舟求劍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 刻舟求劍他經(jīng)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
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后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
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
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2]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fā)呆。
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xiàn)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zhèn)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p>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xù)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這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
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出處:《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4、杯弓蛇影 關于這個故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一年夏天,縣令應郴請主簿(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杜宣飲酒。
酒席設在廳堂里,北墻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于光線反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冷汗涔涔。但縣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請他來飲酒的,不敢不飲,所以硬著頭皮喝了幾口。
仆人再斟時,他借故推卻,起身告辭走了?;氐郊依?,杜宣越來越疑心剛才飲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覺得胸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
家里人趕緊請大夫來診治。但他服了許多藥,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問他怎么會鬧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
應郴安慰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里反復回憶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會有蛇的。
突然,北墻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
結果發(fā)現(xiàn),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細細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應郴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說:“你說的杯中的蛇,不過是墻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沒有其他什么怪東西。
現(xiàn)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
后來居上典故: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
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jīng)很深且官職也已經(jīng)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
可是由于他們?yōu)槿颂幨虑〉胶锰?,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yè)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們陸續(xù)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后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后,可現(xiàn)在他們卻一個個后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么也沒說,拂袖而去。
此后,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
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后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
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jié),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么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里那么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
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后,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后,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后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
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后來者居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fā)牢騷。于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
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后來居上
典故: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jīng)很深且官職也已經(jīng)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墒怯捎谒麄?yōu)槿颂幨虑〉胶锰?,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yè)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們陸續(xù)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后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后,可現(xiàn)在他們卻一個個后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么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后,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后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jié),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么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里那么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后,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后,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后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后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fā)牢騷。于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銈兟牸橱稣f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語故事 >車水馬龍
出處: 《后漢今·明德馬皇后紀》前過灌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士口游龍,侖頭衣綠,領袖正氣顧視御者,不及遠矣。
釋義: 這則成語從馬太后詔書中的話簡化而來,它形客車馬往來 繁華熱鬧的場景。
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的小女兒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紀很小時就操辦家中的事情,把家務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贊她是個能干的人。
十三歲那年,馬氏被選進宮內。她先是侍候漢光武帝的皇后,很 受寵愛。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為貴 人。由于她一直沒有生育,便收養(yǎng)了賈氏的一個兒子,取名為劉旭。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對她非常寵愛,她被立為明帝的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 鑲邊。一些嬪妃朝見她時,還以為她穿了特別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 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極普通的衣料,從此對她更尊敬了。 馬皇后知書識理,時常認真地閱讀《春秋》、《楚辭》等著作。有一 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給她看,并問她應如何處理,她看后當場 提出中肯的意見。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預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動去談 論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劉旭即位,這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據(jù)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對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后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規(guī)定,明確地反對這樣 做,因此這件事沒有辦。
第二年夏天,發(fā)生了大旱災。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說,今年所以大旱,是因為去年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馬太后還是不同意,并且為此專門發(fā)了詔書,詔書上說:“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于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關系?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后,怎能再讓馬氏走者路呢?” 詔書接著說:“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為太后,還是食不求甘,穿著簡樸。左右宮妃也盡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墒?,他們不反躬自責,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去,馬匹往來不絕,好像一條游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服綠色,領和袖雪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么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歷史故事
· 楊貴妃與“貴妃雞” · 諸葛亮拜師 · 腰斬李斯
· 管仲輔佐齊桓公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 趙飛燕姊妹花擅專寵
· 趙高指鹿為馬 · 項羽自任西楚霸王 · 張良進履
· 藺相如完壁歸趙 · 徐福東渡日本 · 周文王重用姜尚
· 呂后誅殺韓信 · 三潭如何印明月 · 秦王滅六國
· 蕭何月下追韓信 · 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 · 秦王政誅嫪毐
· 勾踐臥薪嘗膽 · 玄武門之變
【老馬識途】 雖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邊遠地區(qū)的某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卻不理這一套。
有一天,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有人來報告說北方的一個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數(shù)民族又侵犯了燕國,劫奪糧食、牲畜和財物,燕國派人來求救了。齊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見,管仲說:“山戎經(jīng)常騷擾中原,是中原安定的憂患,一定要征服。”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親率大軍援救燕國。 齊侯大軍到了燕園,才知山戎早就帶著搶到的人口和財物跑了。
管仲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以后還會來騷擾。我們不如一追到底,徹底打垮他們,實現(xiàn)北方的長治久安?!?/p>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意見,向北追擊山戎。燕國的君主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附近有個無終國(今河省玉田縣),與我們素有往來,他們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請他們給我們帶路,一同攻打山戎?”齊桓公立刻派人帶著禮物去無終國求助。
無終國也派了一支軍隊前來參戰(zhàn)。 山戎的首領叫密盧,他聽說齊、燕、無終三國聯(lián)合討伐,知道打不過,就帶著一些親信和金銀財寶向北方逃跑了。
來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齊桓公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傳令不許傷害山戎降兵和百姓。
山戎受到寬待,感激齊桓公。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首領跑到哪里去了?”他們說:“一定是去孤竹國借兵去了?!?/p>
齊桓公決定跟蹤追擊,捉拿密盧,征伐孤竹國,徹底消除北方動亂的隱患。 再說密盧逃到孤竹國,向國君答里呵求援。
答里呵派大將黃花率兵跟密盧前去迎戰(zhàn)齊軍,不料,黃花一出陣就被齊軍打得大敗。黃花逃回去對答里呵說:“齊侯率軍前來,不過是要捉拿密盧,與我國毫無關系。
我看不如殺了密盧,與齊侯講和,方能保全我們自己”。另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旱?!?,又稱‘迷谷’,那里茫茫沙漠無邊,路途難辨。
如果能把齊軍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齊侯人馬全軍覆沒?!?黃花聽到這里動了心眼。
于是去殺了密盧,割下了首級,直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并稱答里呵已經(jīng)率軍逃跑,自己愿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追擊答里呵。齊侯見黃花獻上密盧首級,便信以為真,率領大隊人馬跟著黃花向北追擊。
黃花在前面帶路,齊侯人馬隨后緊跟。進了沙漠,才拐了幾個彎就找不到路了。
茫茫無垠(yín)的黃沙,好似靜靜的大海,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齊桓公想找黃花來問一問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還有他的影子?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奸計。
這時太陽已經(jīng)下山,夜幕籠罩著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風一個勁地刮,凍得士兵直發(fā)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發(fā)現(xiàn)人馬已零散不全。
齊桓公命令趕快尋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隊人馬轉來轉去,怎么也走不出這個迷谷。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p>
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于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后頭。
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
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本桶l(fā)掘蟻穴,找到了水源。
憑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xiàn)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