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于隋大業(yè)(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chuàng)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qū)嵓缧停?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jīng)歷了10次水災(zāi),8次戰(zhàn)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fā)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zāi)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jù)當?shù)氐睦先苏f,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jù)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shè)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jié)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diào)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chǔ)。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fā)掘,但在現(xiàn)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fā)現(xiàn)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chǔ),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chǔ)。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jù)學(xué)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p>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xué)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
并在橋北端東側(cè)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jié)構(gòu)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shù)量增加到一邊5個。
《魏書》記載:程昱少年時候,經(jīng)常夢見自己登上泰山以兩手捧日。程昱自覺奇異,曾向荀彧說出這事。在兗州動亂之時,全賴程昱奔走籌謀,鄄城等三個縣城才得以保全。這時候荀彧把程昱之夢告訴曹操。曹操聽后,便向程昱說:“卿當終為吾腹心?!碑敃r程昱仍是叫作“程立”,曹操順應(yīng)夢兆,于其“立”字上加一個“日”字,“程立”于是正式改名為“程昱”。
郭頒《魏晉世語》中有一段:“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蔽闹兄?,早期曹操軍隊曾經(jīng)嚴重缺糧,當時程昱想辦法為曹操解決問題,于是在自己的縣城里(東阿縣)強奪糧食,為曹軍供應(yīng)三日的糧食,這些糧食當中據(jù)說更有不少人肉。這些行為令程昱的聲譽受到嚴重的打擊,更很可能是他畢生位不至三公的重要原因。
傳說周宣王時,賢臣尹吉甫,聽信繼室的饞言,誤殺前妻留下的愛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長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傷的詩,尹吉甫聽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見一只從未見過的鳥,停在桑樹上對他啾啾而鳴,聲音甚是悲涼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動認為這只鳥是他的兒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說︰“伯奇勞乎,如果你是我兒子伯奇就飛來停在我的馬車上”,話剛講完這只鳥就飛過來停在馬車上,于是尹吉甫就載著這只鳥回家,到家以后鳥又停在井上對屋哀鳴,而尹吉甫假裝要射鳥,拿起弓箭就將繼室射殺了,以安慰伯奇。雖然故事近神話,但伯勞鳥名卻由“伯奇勞乎”一語而得。
伯勞:鳥名。又名鵙或鴂。額部和頭部的兩旁黑色,頸部藍灰色,背部棕紅色,有黑色波狀橫紋。吃昆蟲和小鳥。善鳴。《詩.豳風.七月》七月鳴鵙毛傳:鵙﹐伯勞也。
另外還有成語“勞燕分飛”的典故也出自伯勞鳥。鳥文化在民間歷史悠久。
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的故事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漢朝人孫敬,字文寶,非常好學(xué),從早到晚地讀書。
有時疲倦了,想睡覺,就用一根繩子系住頭發(fā),另一頭拴在房梁上拉直。這時候如果再打瞌睡,就會被繩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見于《戰(zhàn)國策·卷三秦一》,是說蘇秦讀書欲睡就拿錐子扎大腿的事。該故事已見“引錐刺股”條,此不詳述。
后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fā)憤讀書學(xué)習(xí)。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xué),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xué)習(xí),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
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xué)習(xí)。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于學(xué)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丶液螅胰藢λ埠芾涞撇黄鹚?。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fā)奮讀書,刻苦學(xué)習(xí)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xué)習(xí)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fā)奮學(xué)習(xí)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1948年,38歲的特蕾莎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著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蕾莎修女是在車站后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里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臟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蕾莎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蕾莎修女準備取藥給他包扎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于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傷口?!闭郎蕚鋷退克幍臅r候,小孩突然抓過藥品,叫著“這個給我”,便拄著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蕾莎修女緊跟著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里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jié)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蕾莎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并說:“這里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特蕾莎修女聽到這句話,內(nèi)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么窮人會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guān)心著別人呢!
那一天,特蕾莎修女連續(xù)看望了許多家庭,獨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隨著她。巴布還請求特蕾莎修女第二天再來。
白天的經(jīng)歷讓特蕾莎修女難以入睡,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不會數(shù)最簡單的數(shù)字,將來長大了怎么辦?要從根本上解救這些孩子,莫過于讓他們掌握知識!于是,在貧民區(qū)里辦一所露天學(xué)校的想法,在特蕾莎修女的頭腦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塊大樹下面的空地上,特蕾莎修女宣布那里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愿意念書的就坐下來。經(jīng)過她的耐心說服,巴布首先坐了下來,接著又坐下了四個孩子。特蕾莎修女饒有趣味的講課,漸漸地吸引了他們,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樹。等到第二天特蕾莎修女再次來到大樹下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jīng)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帳篷,坐在里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訴她,“這個棚子是大家?guī)椭w的,我把朋友都找來上課了?!?/p>
就在這簡陋的“教室”里,特蕾莎修女除了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讀讀寫寫之外,還教他們衛(wèi)生常識,比如刷牙、洗臉、洗澡等。她還親自帶孩子們到井邊,一個個教他們?nèi)绾蜗丛?。貧民窟的婦女們將這些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很快地,她們也仿效特蕾莎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蕾莎修女在貧民窟辦露天學(xué)校的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星期后,來聽課的孩子達到了一百多人,后來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有一天,她發(fā)現(xiàn)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頭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的傷口周圍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特蕾莎替老婦人測量呼吸與脈搏,發(fā)現(xiàn)老婦人似乎還有一口氣,就趕緊把老婦人送到了附近的醫(yī)院。醫(yī)院得知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蕾莎修女態(tài)度堅決:“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yī)院,但作為醫(y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迫于特蕾莎修女的義正辭嚴,醫(yī)院才對這個垂死的老婦人予以治療。
光靠特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特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貧困、生病或饑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yīng)有個歸宿,這就是特蕾莎對垂死者的愛。
正是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曾經(jīng)讓無數(shù)被世俗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幾個小時里,獲得尊嚴的補償。
周舍是趙簡子的臣子。有一次,他在趙簡子的門口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派人問周舍:“你這樣堅決地要見我,到底是為了何事?”周舍回答說:“我很想做一個行事正直、敢于直諫的人,能夠經(jīng)常拿著筆墨和木牘跟隨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過錯就把它記下來。如果每天記錄下來并且時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來就有所收獲,一年下來成效就更大了?!?
趙簡子聽了很高興,他立刻答應(yīng)了周舍的請求。從此以后,趙簡子就和周舍住在一起,出門也把他帶在身邊,以便有了過錯后,周舍能夠及時提醒他改正。
哪知沒過多久,周舍死了。趙簡子悲痛得如同死了兒子。一次,趙簡子和諸位大夫在洪波臺飲酒。趙簡子喝得酩酊大醉,流下了熱淚。大夫們都嚇得離開座位走過去,他們說:“我們不知犯了何罪?”趙簡子說:“你們都沒有犯什么罪過,只是我記起了我的朋友周舍從前說過的話,他說:‘一千只羊的皮加起來,抵不上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價值高;許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諾諾,抵不上一個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諫的益處大。從前商紂王因昏聵無能而滅亡;周武王卻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來?!詮闹苌崴篮螅揖驮僖矝]有聽到過有人當面指出我的過錯,并提醒我改正,看來我的滅亡日子不太遠了,因此我才傷心而流淚啊?!?/p>
王粲及其《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臬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這是王粲所作《登樓賦》中的第一段。
在建安時代林林總總的辭賦中,有三篇賦最為著名。一篇是禰衡的《鸚鵡賦》,一篇是曹植的《洛神賦》,另一篇就是王粲的《登樓賦》。
有人甚至認為在建安時代的賦作中,以此賦為第一,如宋代理學(xué)大師朱熹即在其《楚辭后語》中引用“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晁補之的話說:“粲詩有古風。《登樓》之作,去楚辭遠,又不及漢,然猶過曹植、潘岳、陸機《愁詠》、《閑居》、《懷舊》眾作,蓋魏之賦極此矣。”
姑不論魏賦是否極于此,因題材不同難于比較,但若說古今游覽、登臨一類辭賦中以此賦為第一,大概是不會有什么異議的。 像鸚鵡洲因《鸚鵡賦》而著稱一樣,王粲作此賦所登之樓也因此以“仲宣樓”而聞名,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中即有“仲宣樓頭春色深”之言。
然而,這仲宣樓究竟在荊州何處,后人的意見不盡一致。盛宏之《荊州記》、酈道元《水經(jīng)注》等認為是當陽城樓,《文選》五臣注說是江陵城樓,周紹稷《楚乘》則斷之為襄陽城樓,以至于到明人王世貞作《仲宣樓記》時,在江陵、襄陽、當陽三處都有一城樓被命名為“仲宣樓”。
從《登樓賦》所描寫的地理環(huán)境“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北彌陶牧,西接昭丘”來看,王粲所登者當為當陽東南隅的城樓,因為在那兒能望見江陵西的陶朱公冢及當陽東南的楚昭王墓,那兩處當即為賦中所謂之“陶牧”、“昭丘”。然而王世貞則認為劉表始終據(jù)襄陽未離,仲宣依劉表,為幕下參佐,不應(yīng)去襄陽而登他郡之城樓,故說仲宣樓宜“在襄陽,去賦事辭稍遠,而于理為近”。
王世貞的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襄陽濱臨襄江、漢水,與賦中述及的漳水、沮水又隔得太遠,盡管辭賦允許夸張、想像,也很難解釋王粲何必舍近就遠,所以一般仍認定真正的仲宣樓應(yīng)在當陽。 《登樓賦》的第一段在描述了作者在登上城樓后所望見的勝景后,筆鋒驟然一掉,以“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為轉(zhuǎn)折,轉(zhuǎn)入第二段對思鄉(xiāng)懷歸的鋪敘,那么作者所思念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呢?按籍貫說,王粲是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然而,他的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在東漢朝都位至三公,父親王謙亦曾擔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可見他的家族世居洛陽已久,他自己也出生在洛陽。
他十四歲時,董卓遷獻帝于長安,王粲一家也隨而從居長安。就是在長安,他受到當時“才學(xué)顯著”的蔡邕的賞識,稱之為“異才”,甚至當眾自稱“吾不如也”,使王仲宣聲譽鵲起,才十七歲就詔除黃門侍郎。
因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作亂長安,王粲辭官不就,“復(fù)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七哀詩》之一),流寓荊州,依附劉表,就是在荊州他作了這篇《登樓賦》。從他的這一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賦中所思念的“吾土”、“舊鄉(xiāng)”,可以指洛陽、長安,也可指山陽高平,很難坐實,可以說是相對“荊蠻”而言的“中國”,亦即泛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
因此在《登樓賦》第二段寫思鄉(xiāng)之情時,也多抽象的敘述,而少具體的描繪: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xiāng)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
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舃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這一段中,第一層次四句虛寫離鄉(xiāng)日久,憂思難任;第二層次八句寫遙望故鄉(xiāng)而不見;第三層次六句則以三則歷史典故來說明無論窮達,在懷念故土上人情是相同的。
所舉的三則典故,也都是離開祖國的人對自己國家的懷念:孔子在陳國遇困厄,對門生說:“歸歟”,是想回魯國;楚人鐘儀被囚禁在晉國軍營,對晉君彈的是楚國的音樂;越人莊舃在楚國享受富貴,病中所吟唱的是越國的歌曲。這里也可看出王粲所懷念的“舊鄉(xiāng)”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
漢魏時代洛陽城遺址 在第二段之末,王粲雖說“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但其實他內(nèi)心的苦悶與他在荊州的遭遇還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王粲在荊州待了十六年之久,直到劉表卒,其子劉琮歸順曹操,他才隨曹操回到北方。
在這十六年中,他始終沒有受到劉表的重用。陳壽《三國志》中說他不見重于劉表是因為“貌寢而體弱通侻”,也就是說貌不出眾,身體瘦弱而又不修儀表;然而即使從《三國志》所載他對曹操所說的話中,可以看出更重要的原因是劉表依仗荊州在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越而不重人才。
那番話是曹操入襄陽后,在漢水之濱設(shè)酒宴慶功時,王粲借祝酒致辭的機會說的,原話是:“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guī)。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nèi)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p>
可見以貌取人僅是劉表不重用王粲的很次要的原因,王粲即使體貌魁偉,恐怕也只能在劉表的小朝廷中居于一個點綴裝飾的地位,難以有大用。 在《登樓賦。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