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rèn)為最美妙的音樂。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后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于音樂入迷的情況.后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dāng)于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wù)摚行┲?jǐn)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fù)返?。【腿绾铀@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fēng)氣道德良好.孔子在魯國當(dāng)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達(dá)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fā)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lǐng)已經(jīng)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jìn)入內(nèi)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tài)度,越來越鄙視他.兩個啟示:在別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對于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jù)的傳聞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涂同途)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jù)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fù)責(zé)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fēng)是要不得的.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jīng)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rèn)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wǎng)絡(luò)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fā)憤忘食:形容學(xué)習(xí)努力,工作勤奮.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wù)剬鬃拥目捶?,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fā),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xué)者??!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楷模?。?■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準(zhǔn)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于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對眾徒發(fā)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jìn)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fēng)格早已定型.你的社會關(guān)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臺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fù)弱小.跖,一奴隸起義首領(lǐng),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后,設(shè)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rèn)識身邊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并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如何。
〖哀樂相生〗 成語典故: 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
西漢·戴圣《禮記·孔子閑居》 〖兵不逼好〗 成語典故: 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語·相魯》 〖拔萃出類〗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拔萃出群〗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百福具臻〗 成語典故: 伏望陛下每以漢文孔子之意為準(zhǔn),則百福具臻。
《舊唐書·李藩傳》 〖博古通今〗 成語典故: 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語·觀周》 〖拔類超群〗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不勞而獲〗 成語典故: 所求于邇,故不勞而得也。 《孔子家語·入官》 〖不能贊一詞〗 成語典故: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不能贊一辭〗 成語典故: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史記·孔子世家》 〖不切實際〗 成語典故: 若是徒有虛名,不切實際,那就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了! 丁寅生《孔子演義》第98回 〖不請自來〗 成語典故: 老聃迎著說道:‘剛正想來訪你,你已不請自來,省卻我們許多腳步。
’ 丁寅生《孔子演義》第五回 〖辨日炎涼〗 成語典故: 孔子?xùn)|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yuǎn)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yuǎn)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列子·湯問》 〖不識東家〗 成語典故: “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圣人,稱之為“東家丘”。
〖抱痛西河〗 成語典故: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
典出《史記·仲尼弟子傳·卜商傳》 〖不通一竅〗 成語典故: 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鬃勇勚唬骸涓[通,則比干不死矣。
’ 《呂氏春秋·過理》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抱甕灌園〗 成語典故: 傳說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在游楚返晉過漢陰時,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著甕去澆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
老人不愿意,并且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币姟肚f子·天地》 〖筆削褒貶〗 成語典故: 《春秋》自孔子加筆削褒貶,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僅為記事之書。
清·皮錫瑞《經(jīng)學(xué)歷史·經(jīng)學(xué)開辟時代》 〖不幸而言中〗 成語典故: 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孔子家語·辨物》 〖不壹而三〗 成語典故: 子貢既與衛(wèi)將軍文子言。
適魯,見孔子曰:‘衛(wèi)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 《孔子家語·弟子行》 〖不知其子視其父〗 成語典故: 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觀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 《孔子家語·六本》 〖不贊一辭〗 成語典故: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不贊一詞〗 成語典故: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史記·孔子世家》 〖遲遲吾行〗 成語典故: 孔子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孟子·萬章下》 〖楚弓楚得〗 成語典故: 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漢·劉向《說苑·至公》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孔子世家·好生》 〖出何典記〗 成語典故: 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后漢書·邊韶傳》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成語典故: 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出疆載質(zhì)〗 成語典故: 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zhì)。 《孟子·滕文公下》 〖聰明睿智〗 成語典故: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孔子家語·三恕》 〖出類拔萃〗 成語典故: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春秋筆法〗 成語典故: 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史記·孔子世家》 〖成人之善〗 成語典故: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微吾子言焉,吾弗之聞也。
《孔子家語·五儀解》 〖啜菽飲水〗 成語典故: 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jié)然也。 《荀子·天論》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禮記·檀弓下》 〖存亡續(xù)絕〗 成語典故: 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續(xù)絕,俾樞紐也。 清·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 〖道不同,不相為謀〗 成語典故: 道不同,不相為謀。
先秦·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丹赤漆黑〗 成語典故: 丹之所藏者朱,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孔子家語·六本》 〖道大莫容〗 成語典故: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史記·孔子世家。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rèn)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后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于音樂入迷的情況.后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dāng)于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wù)?,有些?jǐn)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fù)返?。【腿绾铀@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fēng)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dāng)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dá)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fā)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lǐng)已經(jīng)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jìn)入內(nèi)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tài)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對于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jù)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涂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jù)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fù)責(zé)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fēng)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jīng)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rèn)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
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wǎng)絡(luò)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發(fā)憤忘食:形容學(xué)習(xí)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wù)剬鬃拥目捶?,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fā),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xué)者??!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準(zhǔn)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于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對眾徒發(fā)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jìn)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fēng)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guān)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臺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fù)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lǐng),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后,設(shè)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rèn)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并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原文】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dá)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
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fù)地給他舉例了?!?孔子名言及解釋 學(xué)而時習(xí)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xí)以時,學(xué)無廢業(yè),所以為悅。”王釋“學(xué)”與“習(xí)”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xué)“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誦習(xí)”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寿┦琛皶r習(xí)”說:“凡學(xué)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jié),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rèn)為“學(xué)是知新,習(xí)是溫故”(《十三經(jīng)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jǐn)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jǐn)?!?/p>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薄柏琛保糟?。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按庇袃闪x: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dāng)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dá)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xué)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xué)也?!?/p>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xué)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xué)近思,《中庸》言博學(xué)慎思,都認(rèn)為學(xué)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保ā吨熳诱Z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qū)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p>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wèi)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敝祆湟x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p>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shù)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薄洞蟠鞫Y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jǐn)于言而敏于行耳?!?/p>
(《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wèi)大夫?!拔摹笔撬闹u。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xué)不好學(xué),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xué)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p>
(《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jié)此一惠,則敏學(xué)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zé)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卑醋至x,文,文采;質(zhì),質(zhì)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xué)者當(dāng)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zhì)有文。
質(zhì)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p>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nèi)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亦即禮與仁的關(guān)系。
于此一則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當(dāng)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白釉唬骸菹闹|(zhì),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文質(zhì)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yuǎn)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專用力。
一、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dāng)于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wù)?,有些?jǐn)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二、不舍晝夜: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fù)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三、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fēng)氣道德良好孔子在魯國當(dāng)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四、登堂入室:表示已達(dá)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fā)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lǐng)已經(jīng)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jìn)入內(nèi)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無聊!”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tài)度,越來越鄙視他。
五、東家之丘:比喻不認(rèn)識身邊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并沒有如此名氣?!犊鬃蛹艺Z》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1.侃侃而談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dāng)于下大夫.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wù)摚行┲?jǐn)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2.盡善盡美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rèn)為最美妙的音樂[[韶]].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后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于音樂入迷的情況.后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3.不舍晝夜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fù)返??!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和“孔子”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有:盡善盡美、侃侃而談、不舍晝夜、道不拾遺、登堂入室。
1、盡善盡美【讀音】jìn shàn jìn měi【釋義】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镜涔省靠鬃釉邶R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rèn)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后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于音樂入迷的情況。
后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臼纠勘纫嘤腥苏f足下誠~。
--唐朝·韓愈《與崔群書》【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完美到?jīng)]有一點缺點。(含褒義)2、侃侃而談【讀音】kǎn kǎn ér tán【釋義】不慌不忙地談著【典故】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dāng)于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wù)?,有些?jǐn)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出處】《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五:我即這等苦苦想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1] 清·頤鎖《黃繡球》三:黃繡球只是侃侃而談,全不像他平時的性質(zhì)。魯迅《華蓋集·并非閑話》:“偏袒”也在所不免的。
這也算人情之常,不足深怪;但當(dāng)侃侃而談之際,那自然也許流露出來。
3、不舍晝夜【讀音】bú shě zhòu yè【釋義】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镜涔省靠鬃拥臅r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fù)返??!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鬃又郧嗍妨裘?,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 居梅ā縿淤e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示例】 道若途若川,車航混混,不舍晝夜。
( 漢·揚雄《法言·問道》)4、道不拾遺【讀音】dào bú shí yí【釋義】形容社會風(fēng)氣道德良好?!镜涔省靠鬃釉隰攪?dāng)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好的社會風(fēng)氣?!臼纠浚?)《后漢書·滕撫傳》:“風(fēng)政修明,流愛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
(2)《北史·厙狄士文傳》:“法令嚴(yán)肅,吏人股戰(zhàn),道不拾遺?!保?)《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朱源 做了三年縣宰,治得那 武昌縣 道不拾遺,犬不夜吠?!?/p>
5、登堂入室【讀音】dēng táng rù shì【釋義】表示已達(dá)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镜涔省靠鬃拥牡茏幼勇?,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fā)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lǐng)已經(jīng)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jìn)入內(nèi)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tài)度,越來越鄙視他。
【出處】《論語·先進(jìn)》:“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王小剛步入這門學(xué)科的研究領(lǐng)域還遠(yuǎn)未登堂入室。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稱頌人。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rèn)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后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于音樂入迷的情況.后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dāng)于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xiāng),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于談?wù)?,有些?jǐn)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fù)返?。【腿绾铀@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fēng)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dāng)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dá)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fā)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lǐng)已經(jīng)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jìn)入內(nèi)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tài)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對于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jù)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涂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jù)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fù)責(zé)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fēng)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jīng)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rèn)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
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wǎng)絡(luò)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發(fā)憤忘食:形容學(xué)習(xí)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wù)剬鬃拥目捶?,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fā),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xué)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楷模?。?■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準(zhǔn)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于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對眾徒發(fā)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jìn)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fēng)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guān)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臺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fù)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lǐng),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后,設(shè)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rèn)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并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