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是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
宋玉《高唐賦》: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蓖踉唬骸昂沃^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蓖踉唬骸俺剖汲?,狀若何也?”玉對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進也,晰兮若姣姬,揚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駕駟馬,建羽旗。湫兮如風(fēng),凄兮如雨。風(fēng)止雨霽,云無所處?!蓖踉唬骸肮讶朔浇窨梢杂魏酰俊庇裨唬骸翱?。”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顯矣,臨望遠矣。廣矣普矣,萬物祖矣。上屬于天,下見于淵,珍怪奇?zhèn)ィ豢煞Q論。”王曰:“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
宋玉《神女賦》:
“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浦,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夢若何”王曰:“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于是撫心定氣,復(fù)見所夢?!蓖踉唬骸盃詈稳缫??”玉曰:“茂矣美矣,諸好備矣。盛矣麗矣,難測究矣。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瑰姿瑋態(tài),不可勝贊。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曄兮如華,溫乎如瑩。五色并馳,不可殫形。詳而視之,奪人目精。其盛飾也,則羅紈綺績盛文章,極服妙采照四方。振繡衣,披裳,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龍乘云翔。披服,脫薄裝,沐蘭澤,含若芳。性合適,宜侍旁,順序卑,調(diào)心腸。”王曰:“若此盛矣,試為寡人賦之?!庇裨唬骸拔ㄎ?。” 。。”
“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的典故:楚襄王愛慕神女,苦苦追求,而神女無心與他歡會。比喻單相思,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出處:戰(zhàn)國時期辭賦家宋玉創(chuàng)作的《神女賦》。
此賦賦序?qū)懗逋跻箟羯衽竺髡咦髻x;正文則先細(xì)致描寫神女的容顏、裝飾、儀態(tài)和作者向神女求愛而遭拒絕的過程,再寫神女離去之態(tài)和楚襄王對她的思念。
全賦交錯運用了各種句式,做到整散相間而錯落有致,使語言不僅具有一種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而且具有一種散文體的自如流暢的氣勢。
擴展資料
此賦寫楚襄王與作者游云夢之浦,楚襄王夢中遇見巫山神女,因慕其色而產(chǎn)生愛悅之情,但神女以禮自守,最終歡情未接,悵恨而別。全篇分為兩層,賦前之序為第一層,這一層說明寫作緣起,概述作者游云夢而遇神女之事;正文第二層,這一層則極力鋪陳描寫神女之美。
賦序中,在開篇略作交代之后,作者便運用鋪陳排比的方法,調(diào)動各種藝術(shù)手段,描寫夢中所見的神女形象。
在這里,作者首先以一種不勝稱賞贊嘆的感情,極寫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的瑰姿瑋態(tài),顯示她的美所達到的難畫難描的程度,用這種感官視覺上產(chǎn)生的強烈感受、印象、形象,形成一種籠罩全文的氣勢,有力地領(lǐng)起下文。
接著,連續(xù)運用比喻,以旭日和皓月的光華、花玉的色彩和溫潤這一系列鮮艷美好的事物描寫神女的容貌,顯示她顏色的艷麗和光彩照人。爾后,又從她的衣著、裝飾和體態(tài),步履等方面精雕細(xì)刻,細(xì)致描摩,表明她的美不僅是外部形體方面的,而且是性格、氣質(zhì)方面的。
這樣,就不僅寫出了她的外貌和形體美,而且顯示了她的氣質(zhì)和豐彩神韻之美,從而多側(cè)面多角度地刻畫了這位美麗動人的神女形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襄王有意神女無心
襄王有意神女無心出自宋玉所做《神女賦》,意思是楚襄王愛慕神女,苦苦追求,而神女無心與他歡會。比喻單相思,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神女賦》接著《高唐賦》而來?!陡咛瀑x》的遲回蕩漾之筆,似乎在牽惹楚襄王乃致讀者對巫山神女的懷想之情,只是到了《神女賦》,這位隱身云煙、姍姍不臨的美麗女神才終于在作者筆下翩然現(xiàn)形。
但作者并沒有因讓她與早就心馳神往的楚襄王相遇,卻幽幽顯現(xiàn)在他的侍臣宋玉“夢”中,這是頗耐人尋味的。
擴展資料:
數(shù)百年后,“建安之杰”的曹植受到此賦的激發(fā),以青出于藍的高妙彩筆創(chuàng)造出同樣神情美麗的洛神形象,才使巫山神女在北國有了一位冰清玉潔的神女姐妹遙遙與之輝映千古。
宋玉,又名子淵,戰(zhàn)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 楚國辭賦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后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
流傳作品有《九辨》、《風(fēng)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后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襄王有意神女無心
戰(zhàn)國時,巫山神女暗慕楚襄王,私下凡塵相會,襄王一見之下, 驚為天人,欲效連理,唯仙凡 阻隔,未能如愿。
襄王返宮后對神女仍念念不 忘, 巫山神女為解襄王一片癡心,在夢中與 襄王結(jié)合后,贈玉佩而別。 襄王其后踏遍巫 山,再訪佳人,神女再現(xiàn)法相,解說前緣已了, 勉楚王收拾情心,專心社稷,遂辭別返天庭。
巫山神女在文學(xué)作品中最早見于宋玉的《高唐賦》與《神女賦》。在《高唐賦》中宋玉向楚襄王介紹巫山神女:“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
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曋缪?。
故為立廟,號曰朝云?!憋@然,巫山神女是與楚懷王有一夜情的巫山女神。
宋玉的一番描述,激起楚襄王的極大興趣,也想和這位女神發(fā)生點故事。在《神女賦》中宋玉就寫到了楚襄王與神女的遇合:“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p>
其后,楚襄王因這位神女幾乎走火入魔:“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p>
可見,巫神神女是與楚懷王父子關(guān)系密切的一位絕色女神,曾主動與楚王父子發(fā)生關(guān)系,之后又飄然而去。 巫山神女作在民間傳說中又是另一番模樣。
她是西王母的女兒,名叫瑤姬。和十二個姐妹一起在巫山一帶幫助大禹治水,后來化作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
瑤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亦即神女峰的美名。 兩個版本的巫山神女身份懸殊。
一個是古代帝王的侍女或稱之為高級妓女,一個是獻身于治水大業(yè)的女英雄活菩薩。把人類戰(zhàn)勝自然災(zāi)害的功勞記在神仙的名下或者以神仙相助來表明人類行動的天經(jīng)地義這是合乎世俗民眾的愿望的。
至于說巫神女是為帝王服務(wù)的高級妓女稍嫌論據(jù)不足。因為,大凡妓女者為異性獻身總有所圖,巫山神女與楚王幽會后卻沒提絲毫的要求。
不過,算是一種補償,楚王到底給她立了廟。這樣一來,巫山神女多少就有點妓女的嫌疑了。
隨便找來一本漢語詞典查一下“神女”的解釋,除了有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解釋外,還有一個解釋正是妓女。 巫山神女與楚襄王的故事,故事原來講的本意是【神女有心,襄王無意】,也就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意思。
宋玉所做〈神女賦〉可分為三章.第一章描寫楚襄王夜夢神女,乃告於宋玉,命其作賦,第二章細(xì)致描寫神女的容顏,裝飾,儀態(tài)和襄王向神女求愛而遭拒絕的過程,最后一章寫神女離去之態(tài)和楚王對她的思念.楚王夢見神女并概括講述神女的美貌,作者再由外入內(nèi),全力鋪陳神女的美麗.先寫神女外貌端莊,姣麗,豐盈,溫潤,再寫神女的形態(tài)是那麼清靜,然后又寫神女對戀愛是以禮自防,突出了神女的精神境界.如此步步深入,既完成了對神女立體的刻劃描摹,另一方面又以其愛情的不成功給全賦造成一種神秘的氣氛,令人迷茫,令人感慨,令人激動。
你好! 語出“襄王有意神女無心”“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意思為:楚襄王愛慕神女,苦苦追求,而神女無心與他歡會。比喻單相思,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出自《神女賦》。宋玉在《神女賦》中花了大量筆墨來贊頌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的美貌與風(fēng)神。
神女圣潔不可侵犯,“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襄王失戀了。 此所謂“襄王有夢,神女無心”。
在《神女賦》中,神女貞諒清潔,意態(tài)高遠,以禮自持,凜然難犯?!皻g情未接,將辭而去”,楚襄王的求愛遭到了神女的拒絕。
襄王“惆悵垂涕,求之至曙?!眰惺б庵聹I流不止,苦苦等待直到天明。
由于楚襄王在《神女賦》中沒有與神女歡會,所以,后世那些好事之徒將神女與楚襄王湊成一對兒的行為是沒有依據(jù)的,是違背故事產(chǎn)生的文本---《神女賦》的。楚襄王充其量只是夢見了神女而已。
正是因為神女拒絕了襄王,才有了“襄王有意(夢),神女無心”這句話!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