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雷雨天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嗎?還有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并雙腿靠攏。
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fā)豎起,說明將發(fā)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fā)卡、項鏈等;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并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于近雷暴的危險環(huán)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并攏并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并攏,跳離現(xiàn)場。
戶外避雷的方法就是上面的這些了,要牢牢記住哦,不要忘記哦。
雷電通常會擊中戶外最高的物體尖頂,所以孤立的高大樹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擊,人們在雷電大作時,在戶外應遵守以下規(guī)則,以確保安全。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并雙腿靠攏。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fā)豎起,說明將發(fā)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fā)卡、項鏈等。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并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該答案來自極限戶外網官方網站
雷電通常會擊中戶外最高的物體尖頂,所以孤立的高大樹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擊,人們在雷電大作時,在戶外應遵守以下規(guī)則,以確保安全。
1、不宜進入沒有防雷措施的孤立棚舍或崗亭避雨,應迅速躲入有防雷設施保護的建筑物內,或有金屬頂的各種車輛及有金屬殼體的船艙內;
2、遇到突然的雷雨,可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時將雙腳并攏,減少跨步電壓帶來的危害。因為雷擊落地時,會沿著地表逐漸向四周逐漸釋放能量。此時,行走之中的人的前腳和后腳之間就可能因電位差不同,而在兩步間產生一定的電壓。
3、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因為雨后,大樹潮濕的枝干相當于一個引雷裝置,如果用手扶大樹,就仿佛用手去扶避雷針一樣。在打雷時最好離大樹5米遠。
4、不要在水體邊(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中去避雨,山區(qū)找不到房子,可以到山巖下或者山洞中避雨。
5、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為金屬物品屬于導電物質,在雷雨天氣中有時能夠起到引雷的作用。隨身所帶的金屬物品,應該暫時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電活動停止后再拾回。
6、不要觸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線,自來水管、用電器的接地線、大樹樹干等可能因雷擊而帶電的物體,以防接觸電壓或者接觸雷擊和旁側閃擊。
7、雷暴天氣時,在戶外最好不要接聽和撥打手機,因為手機的電磁波也會引雷。G、雷暴天氣出門,最好穿膠鞋,這樣可以起到絕緣的作用。
8、切勿站立于山頂、樓頂上或其他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
9、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離開水面以及其他空曠場地,尋找地方躲避。
10、在曠野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內時,應遠離樹木和桅桿。
該答案來自極限戶外網官方網站
你知道雷雨天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嗎?還有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并雙腿靠攏。
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fā)豎起,說明將發(fā)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fā)卡、項鏈等;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并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于近雷暴的危險環(huán)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并攏并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并攏,跳離現(xiàn)場。戶外避雷的方法就是上面的這些了,要牢牢記住哦,不要忘記哦。
必知的戶外避雷十大法: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并雙腿靠攏。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fā)豎起,說明將發(fā)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fā)卡、項鏈等。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并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7、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于近雷暴的危險環(huán)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并攏并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10、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并攏,跳離現(xiàn)場。
近期全國大部地區(qū)降水偏多,雷電天氣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雷擊導致旅游者死亡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專家提醒驢友要注意做好防雷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一、盡量留在室內并關好門窗;在室外的的游客應躲入建筑物內。
二、不宜使用無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電視、音響等電器,不宜使用水龍頭。 三、切勿接觸天線、水管、鐵絲網、金屬門窗、建筑物外墻,遠離電線等帶電設備或其它類似金屬裝置。
四、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
五、切勿游泳或從事其它水上運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離開水面以及其它空曠場地。
六、切勿站立于山頂、樓頂上或其它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
七、切勿處理開口容器盛載的易燃物品。
八、在曠野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內時,應遠離樹木和桅桿。
九、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羽毛球、高爾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十、不宜開摩托車、騎自行車。
各旅游接待單位要依據有關規(guī)定完善避雷設施,雷電天氣情況下,要在沒有避雷設施的區(qū)域設置明顯警示。導游人員盡量不要在雷電天氣情況下使用金屬桿導游旗,同時要提醒游客注意防雷擊。
該答案來自極限戶外網官方網站
雷電交加時你該怎么辦北京市避雷裝置安全檢測中心副主任 宋海巖 北京這幾天一直秋雨不斷,雷擊也頻頻惹是生非,22日晚的一場雷雨,豐臺南苑鄉(xiāng)一處高壓線被閃電擊著;24日上午8時30分左右,隨著一聲震天雷擊,順義區(qū)東、西北部15條高壓線路被雷電擊斷,10千伏的電源被切斷,造成順義區(qū)7個鎮(zhèn)數十個行政村斷電。
這是本市有史以來因雷擊而斷電面積最大的一次,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北京市避雷裝置安全檢測中心副主任宋海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雷電目前已被聯(lián)合國列為全球十大自然災害之一,每年我國因雷擊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不計其數,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信息系統(tǒng)在居民生產、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
宋海巖向記者介紹說,雷電是發(fā)生在大氣層中的一種聲、光、電的氣象現(xiàn)象,主要反映在雷雨云內部及雷雨云之間,或者在雷雨云與大地之間產生的放電現(xiàn)象。全球每天約發(fā)生800萬次閃電,平均每分鐘約有2000個地區(qū)遭遇雷暴。
我國雷暴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8月,按照北京地區(qū)的氣象觀測資料來看,北京每年最早的雷暴發(fā)生在4月中旬,最遲可以到10月下旬。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8月底,今年北京發(fā)生雷擊災害已達35起。
通過對雷擊災害的現(xiàn)場勘察,專家發(fā)現(xiàn)雷擊的主要受災對象集中為單位的計算機、監(jiān)控等系統(tǒng)以及居民住宅樓的電視機、電腦等家用電器。 戶外避雷十大方法 雷電通常會擊中戶外最高的物體尖頂,所以孤立的高大樹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擊,人們在雷電大作時,在戶外應遵守以下規(guī)則,以確保安全。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并雙腿靠攏。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fā)豎起,說明將發(fā)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fā)卡、項鏈等。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并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7、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于近雷暴的危險環(huán)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并攏并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10、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并攏,跳離現(xiàn)場。
有人遭雷擊怎么辦 1、人體在遭受雷擊后,往往會出現(xiàn)“假死”狀態(tài),此時應采取緊急措施進行搶救。首先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雷擊后進行人工呼吸的時間越早,對傷者的身體恢復越好,因為人腦缺氧時間超過十幾分鐘就會有致命危險。
2、其次應對傷者進行心臟按摩,并迅速通知醫(yī)院進行搶救處理。 3、如果傷者遭受雷擊后引起衣服著火,此時應馬上讓傷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燒傷面部。
并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傷者裹住,以撲滅火焰。 防盜門變成導電門 案例一1992年6月21日下午5點半,北京突然出現(xiàn)雷雨天氣,正在街上玩耍的10歲小姑娘婷婷渾身被雨淋濕,急忙往家跑,當她推開自家鐵門時,一下子昏倒在地。
家人及時對她施行了人工呼吸,緊接著,急救車將她送往醫(yī)院。經過醫(yī)生的全力搶救,6小時后婷婷最終恢復了知覺,并有清醒意識。
專家點評: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感應雷擊人的例子,對當今我國城鎮(zhèn)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防雷避雷很有參考價值。因為現(xiàn)在許多居民家里都流行安裝防盜門。
雷電交加時,這種鐵制或鋼制的防盜門有時就會因靜電感應而帶上電,而一旦附近有落地雷發(fā)生,觸門者就會像案例中的婷婷一樣因接觸電壓而受雷擊。 案例二有記載以來,一次雷擊最多曾造成21死亡。
這一慘劇發(fā)生在1975年12月23日,當時,非洲南部高原津巴布韋烏姆塔利市郊進行野外活動的21個農民,為躲避雷雨而同時擠入了一座茅棚,閃電擊中茅棚,引起大火,茅棚頃刻之間化為灰燼,導致21人全部葬身火海。 專家點評:在這次雷擊意外事件中,最終出現(xiàn)21人同時喪生的慘痛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由于受害者缺乏在戶外的防雷常識,選擇了錯誤的避雨地點。
其次,受害者并未意識到雷擊災害常會引發(fā)火災等其他災害。而之所以21人最終無一生還,主要是因為茅草屬于易燃物,在雷擊后失去知覺的受害者全部是葬身火海而身亡的。
家庭避雷保險秘笈 1、雷雨天氣應。
(1)在戶內:首先要管理好易引雷入室的電氣設備,如拔下電視機室外天線的插頭,將其與接地裝置相接。若無接地裝置,也可放在遠離人、機的安全地方。對一些重要的家用電器,最好也將其電源插頭拔下,以防萬一。人在室內應關好門窗,在干燥、距電源設備和金屬管道遠一點的地方活動。
(2)在戶外:在雷雨天氣,應盡量減少外出,不要到易受雷擊的地方活動。實在有必要到戶外時,應身穿塑料薄膜雨衣或使用竹木柄雨傘。在野外作業(yè),不要將鋤頭、鐵锨等工具高舉過頭,也不要躲在易遭受雷擊的地方,如沒有避雷針的高大建筑物下或大樹下。
目前,農村新建房屋許多已是多層樓房,在多雷雨、潮濕的地區(qū),樓房應裝設避雷針等防雷裝置。防雷裝置應請專業(yè)人員按規(guī)定進行安裝。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7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