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事方法:結(jié)繩、壁畫(巖畫)、甲骨文、石刻、筑器(青銅銘文、陶器)等。
傳遞信息:聲音(如:吹號、擂鼓、鳴金等)、旗幟(打旗語)、烽燧、驛站、書信、飛鴿傳書等。
1、結(jié)繩記事
結(jié)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fā)生在語言產(chǎn)生以后、文字出現(xiàn)之前的漫長年代里。
2、石刻
石刻藝術(shù)是造型藝術(shù)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鐫刻有文字、圖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
3、鳴金
鳴金,一種中國古代戰(zhàn)爭時作戰(zhàn)行動信號方式,指進攻,停止或撤退。
4、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臺、烽臺、煙墩、煙火臺。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5、飛鴿傳書
古人之間聯(lián)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后傳遞給要傳遞
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yōu)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結(jié)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石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飛鴿傳書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烽火臺、魚傳尺素、飛鴿傳書、風箏、急腳遞等。
1、烽火臺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xiàn)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diào)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后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于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棒~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3、飛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jīng)很普遍了。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yōu)勢。但要成為一只信鴿,主要還在于訓練。
飼養(yǎng)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yǎng)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chǎn)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結(jié)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5、急腳遞
急腳遞,中國宋代創(chuàng)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
這種通信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fā)下,不經(jīng)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xù),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烽火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飛鴿傳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風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急腳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魚傳尺素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nèi)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shè)等,如誘敵的記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tǒng)的國家之一。
乘馬傳遞曰驛
秦漢時期,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
隋唐時期: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shè)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宋代:“遞”,并出現(xiàn)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lǐng)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shù)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1.特定借代物
(1)結(jié)繩。結(jié)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
(2)刻木??棠緸榱硪环N符號語言。
(3)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
(4)鼓。原始的信息傳遞法既有作用于視覺的,也有作用于聽覺的。作用于聽覺的信息傳遞主要借助于音響傳播工具來進行,
(5)竹號。我國怒族在喪禮時用竹號傳播信息,通過吹奏不同數(shù)量的竹號來向全村報喪。
(6)音響器具。隨著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聲響廣告的形態(tài)日益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都有可能成為聲響廣告的傳播媒介,
一、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xiàn)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diào)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鴻雁傳書
三、魚傳尺素
四、青鳥傳書
五、黃耳傳書信鴿傳書
六、風箏通信
七、竹筒傳書
樓上說的也是
參考資料:
1.烽火 主流傳遞方式,長城邊防一直用到近代。著名的故事當然是“烽火戲諸侯”。。
2.信鴿(魚雁) “魚傳尺素”所說的東西,但傳說的性質(zhì)比較大,例如漢書記載的“蘇武牧羊”,就是假托"鴻雁傳書”。當然魚和大雁兩種動物都可以傳遞書信。這個魚應該是類似“漂流瓶”的東西。
3.狗 就是“黃耳”狗的故事,老狗也是認識路的,而且狗很通靈,有會游泳,命還硬。當然漢族的多是傳說。據(jù)說是“秋風鱸魚”的故事主角用他家的黃耳朵狗送家信--從長安(西安)到上海(吳)送信,據(jù)說速度挺快,但在《狼圖騰》等小說里面有蒙古人用狗傳遞信息的記錄。
上面是唐朝以前的傳遞方式
4、唐朝時候有個傳奇叫“紅葉記”的,是說兩個人通過紅色的樹葉傳遞信息--兩個戀人被皇宮隔開,將寫好的紅葉放在溪水里,通過溪水的漂流傳遞消息,頗為唯美。有些類似曲水流觴。
5、驛站 應該說秦朝以后,全國的驛站體系很完備了,不過這種屬于主流方式,大家都知道。又分“明書”,“暗書”什么的。
6、風箏 應用難度比較大,一般是給被圍困的城塞傳遞消息。據(jù)說比中國古人更常用這個的是古代美洲的瑪雅人。
這些故事中的很多的傳奇性很大,沒法詳細的考究了,只增趣耳。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