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服教育法 通過言語說理,就是大家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明曉事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方法。
這種方法是學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可以簡單的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說服的方式。主要包括講解、閱讀、談話、討論、指導閱讀等方式。
這種方式既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以是書面語言。具體方式的選擇,還是要看具體條件的,如學生的性格(內向的與外向的)、時間空間的允許等。
運用語言說服法的注意事項:其一,要有針對性。任何形式的說服教育都是為了解決一定的問題,因而在進行教育之前要明確目的,圍繞目的進行。
切忌空洞無物,廢話連篇。其二,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
中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因而各種形式的教育形式都應該深入淺出。其三,最后一定一定要總結,再次明確對學生的要求。
(案例:中學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因為我扣了一分,長篇大理論的講解,一講就是倆小時。) 一類是事實說服法。
就是組織學生接觸社會實際,用各種生動具體的事實來說服學生,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形成正確的認識的方法。進行說服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參觀、訪問和調查。
運用事實說服法的注意事項:其一,明確目的,制定計劃。事先做好思想動員,讓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同時要制定周密的計劃,做好組織工作。
其二,對于被參觀、訪問、調查的對象必須認真選擇,事先聯(lián)系,讓接待方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活動目的做好接待的準備。其三,加強指導。
在活動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以免活動流于形式。其四,做好總結工作。
活動結束后,要指導學生做好總結。2、榜樣示范法。
榜樣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為作為行為榜樣,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為的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榜樣能把真實的思想道德關系表現(xiàn)得更直接、更親切、更典型。
同時,運用榜樣示范法還符合青少年學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進的年齡特點,也符合人的認識有直觀到抽象的發(fā)展規(guī)律。用來示范點的主要有家長和教師、同學、英雄人物、革命領袖、歷史偉人和文藝形象等。
運用榜樣示范法的注意事項:其一,要使學生了解榜樣的先進事跡,理解榜樣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及其成因;其二,指導學生明確了解學習榜樣的什么,怎樣學習。其三,狠抓落實。
學習榜樣的關鍵是落實到行動上。要開展必要的活動,引導學生把榜樣與自己的思想行為聯(lián)系起來,落實到行動上。
3、情感陶冶法。這是教師利用教育環(huán)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情感陶冶主要是運用以境染情、以境觸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對受教者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在認識上和情感上逐漸完善。它的基本特點是直觀具體、生動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于無聲處教育學生。
其主要形式是“以教師自身的美、環(huán)境美、情境美和藝術美來感染和熏陶學生。運用情感陶冶法的注意事項:其一,加強修養(yǎng)。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清醒的意識到自己是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和最易被模仿的對象。為此,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通過學習和實踐,形成高尚的品質、完美的人格、高雅的氣質、健康的人格和高超的能力。
其二,創(chuàng)建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者應選擇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典型的藝術形式,營造健康的氛圍,來熏陶和感染學生。
其三,引導學生。引導學生對高尚人格、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特別是引導學生參與到美好情景的創(chuàng)造之中。
4、實際鍛煉法。實際鍛煉法就是在教師知道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方法。
實際鍛煉的方法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常規(guī)訓練;一是實踐鍛煉。(1)常規(guī)鍛煉。
教師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進行經常性的行為練習,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法。常規(guī)訓練的內容和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學生守則訓練、課堂常規(guī)訓練、衛(wèi)生常規(guī)訓練、禮貌常規(guī)訓練等。
(2)實踐鍛煉。是讓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形成優(yōu)良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方法。
實踐鍛煉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學習活動、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課外文科科技活動等。其中,學習活動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的鍛煉方式。
通過學習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如責任心、義務感、主動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以及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等;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如按時作息、及時作業(yè)、認真聽課、仔細研究等。
運用實踐鍛煉法的注意事項:其一,目的明確、計劃周密;其二,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其三,以學為主,加強指導;其四,持之以恒,隨時總結。5、評比競賽法。
評比競賽法是教育者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運用評比、競賽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方法。競爭心理即人的爭強好勝心理,它在人與人的比較中體現(xiàn)出來。
競爭心理,人皆有之,青少年的競爭心理更為外露,情感體驗更為強烈。教師如果能夠運用恰當?shù)脑u比、競賽形式正確引導學生的競爭心理,就恩那個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積極性。
運用評比競賽法應注意:其一,要建立良好的評比競賽的氛圍和環(huán)境。其二,在日常的學習。
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心理健康。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guī)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擴展資料:
德育的功能
1、社會性功能,指學校德育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對社會發(fā)揮何種性質的作用,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
2、個體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可以描述為德育對個體生存、發(fā)展、享用三個方面發(fā)生的影響,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質體現(xiàn)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
3、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兩大含義:德育的“教育”或價值屬性和德育作為教育子系統(tǒng)對平行系統(tǒng)的作用 德育對智、體、美諸育的促進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德育
所謂德育,是指培養(yǎng)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人們能從理智上對客觀社會現(xiàn)象進行評價的一種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價值。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國維說:“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把美系和倫理學用之于教育實踐的德育與美育,都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創(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與德育有密切的關系。德育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并利用美進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一、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優(yōu)勢
學校慣用的德育方法是說教法,即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提高思想品德,現(xiàn)代的中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此法不免讓學生感覺枯燥、甚至厭煩,往往收效有限,難能深入其內心。在藝術課堂中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并在此積極滲透德育,相信其效果頗豐。
1、情感體驗法
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有眾多的藝術作品需要學生去欣賞、思考,以至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抒發(fā)各自的情感。例如:藝術教材上的歌曲《在老師身邊》,這首歌曲,是通過對自己成長經歷的回憶認識到:在此過程中老師付出的點滴汗水將其從一個懵懂的兒童澆灌成有知識的少年,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通過欣賞,演唱的教學手段,著重挖掘、激發(fā)他們的真情實感,唯有這樣才能將歌曲演唱好。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學生對于尊師的傳統(tǒng)美德便有了真實的感知,認識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在優(yōu)美的歌聲中從心靈深處體驗尊師的美德。諸如此例的藝術作品很多,在此當舉一反三。
1、“真”是形成道德習慣的前提
良好的道德習慣,是一點一滴的美好的情感取向凝結而成的,虛情假意本身就是品德中的劣質,因而要情“真”。在藝術課堂中,帶領學生去欣賞一支樂曲或唱一首歌曲,若無認真的態(tài)度,虔誠的心境去欣賞,去歌唱,“不首先感動自己何以感動他人?!蹦敲床粌H在精神上無法與作品形成共鳴,而且唱出的歌也將是無情無義的,或虛情假意,且實現(xiàn)不了審美的愉悅和創(chuàng)造美的成就感,這樣的結果:首先達不到藝術教學的目的,更與美好的品質是背離的。所以,只有真的去聽、去看、去想、去彈、去唱,才有收獲,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
2、“善”是道德約束的關鍵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與自然和諧,人類和諧共處的基礎。只有頌揚善、體驗善、實踐善,才能給人類一個和平安定的家園。藝術中有大量的表達人類善良美好的情感的作品,比如畢加索的繪畫《和平鴿》,歌曲《我們要陽光》等。通過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和二度創(chuàng)作,將“善”成為學生的道德歌謠。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善始善終地讓善成為學生的行為法則。善是一切優(yōu)秀品質的基礎,一個人若成不了人才,但一定得成一個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對社會無害的人,從善做起。
綜上幾點薄見,筆者建議:在藝術課堂中緊緊圍繞“真”、“善”的兩個基本點,采用藝術課堂特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渴望點點滴滴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使得其學習更有意義。在美育中德育,在德育下尋美怡情,讓學生美好健康的發(fā)展,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心理健康。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guī)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擴展資料
現(xiàn)行德育課程內容的主要特點是:
1、生活化。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
2、綜合化。每一學段課程內容力求體現(xiàn)多重價值,整合多種學科內容?!镀返屡c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
3、生本性。課程內容主張從學生成長、發(fā)展與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和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4、開放性。面向學生逐步擴展的整個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德育
德育的過程就是按照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德育和品德:品德是人的發(fā)展過程。
德育是對于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的調節(jié)和指導,教育者只有按照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發(fā)展規(guī)律。德育是調節(jié)的過程。
德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組織者發(fā)行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德育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現(xiàn)有的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總起來說是一種社會矛盾。
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情感,知,意志,行為(衡量德育水平高低的最高標準)以知為起點,行為終點,但是也可以情感教育為起點。引起受教育者內部的思想變化,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發(fā)展過程,是交往活動和統(tǒng)一多方面因素的。
德育原則是指導德育活動的綱領,對于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德育組織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德育原則:導向原則,疏導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知行統(tǒng)一原則,集體和個人原則,尊敬信任和嚴格要求原則,正面疏導和紀律要求原則,積極引導和克服消極原則,一致性和長期性原則。
德育模式: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價值澄清模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為達到德育的目標的渠道。德育的途徑主要有兩種:思想道德課和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校外活動,班主任課,共青團,班會等。
德育方法:為完成德育目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德育的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陶冶熏陶法,實踐法,品德評價法,品的指導法。
影響德育方法依據(jù):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學生身心發(fā)展發(fā)的規(guī)律和個性。我國德育的途徑:社區(qū),心理健康輔導,基地,革命教育滴我國德育的問題:重智力教育,輕德育,忽視德育的首要地位。
德育目標不切實際德育內容脫離生活知行不統(tǒng)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式主義和夸張主義盛行改革趨勢:重視德育的首要地位德育目標要切合實際德育內容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行為習慣,個性和品質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知行統(tǒng)一:社會實踐工作德育方法應該多種多樣應該因地制宜。
德育包括下面這些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等各種意識形態(tài)和整個上層建筑之中,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成為影響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
2、理想教育: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有實現(xiàn)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 3、集體主義教育:長期以來,人們憑直覺認為,私的概念是具體的,個人主義的定義容易理解,即是私利,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對此講得也比較透徹。
而公的概念則被泛化,對于集體主義,則被視為抽象,看不見,摸不著,這是由集體主義的屬性決定的。 4、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德育的內容之一。
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人道主義和文明行為這些道德是人類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類自身發(fā)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礎,也是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和標志。 6、自覺紀律教育:指的是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國家和集體紀律的意義,養(yǎng)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和品質的教育,其履行《學生守則》。
7、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社會主義公民意識,使他們懂得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與自己生活直接有關的法律,養(yǎng)成自覺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 8、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是使學生樹立科學人生觀,并以其為指導,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的教育。
9、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情況。 擴展資料: 現(xiàn)行德育課程內容的主要特點是: 1、生活化。
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 2、綜合化。
每一學段課程內容力求體現(xiàn)多重價值,整合多種學科內容?!镀返屡c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
3、生本性。課程內容主張從學生成長、發(fā)展與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和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4、開放性。面向學生逐步擴展的整個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德育。
中小學德育的主要途徑:
1、校內正視途徑,涉及教學、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活動及課外活動,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學習,班主任工作等
2、校內非正視途徑,涉及學生友誼團體、校園文化氛圍等
3、校外正式途徑,涉及校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社區(qū)文化教育機構、家庭教育等
4、校外正式途徑,涉及鄰里,非正式社會、文化團體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發(fā)展,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政治覺悟的提高,各屬于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為了實現(xiàn)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和內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終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教育方法:一種是以說服教育為主,以理服人,正面啟發(fā)引導和注意實際鍛煉的方法;另一種是以壓服為主,搞強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我們要進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說服為主的教育方法,絕不能運用壓服的方法。
小學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說服教育、榜樣示范、實際鍛煉、表揚和批評、獎勵和懲罰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0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