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城墻,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墻之一。由于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zhèn)。因此,歷代對其城垣修筑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如清末狀元孫家鼐所記:“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據光緒《壽州志》記載,今壽縣城墻重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明清時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 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壽縣古城墻位于安徽省壽縣,屬宋至清古建筑,歷經900多年的滄桑后,如今亟待修復。
城墻原為平磚砌筑,解放后為了防洪,曾將局部墻垣改用石塊壘筑,近年,又陸續(xù)用石條進行了加固。城內原建有涵道,與城外相通。東西涵看墻之上,分別鐫有“崇墉障流”、“金湯鞏固”字樣。涵口之上筑有月壩,與城墻等高,既利于城內積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節(jié)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滴水不入。同時,通過涵口觀察水位,還可以比較城內外水差。這一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墻。城墻為宋代重筑,爾后迭有修葺。城墻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 10米。城有四門,并各有甕城,其中西甕門北向出,北甕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甕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這種門向的特殊設置,不僅有利子軍事防御,而且還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為了加固墻基,于城墻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擴城泊岸,保護城墻不被水沖蝕。古人贊其“若匹練之橫亙也,菪生鐵之焰禱也”。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泄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jié),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墻的真實寫照。 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圍困,保護了城內十多萬人的生命財產,再次顯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門東墻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一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里人”。細讀碑文,品味歷史,您或許會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會令您癡醉留連。[1]
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全國62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她當長淮之沖,東據淮河,西扼淠潁,襟江而帶河,為歷代兵家、政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貿發(fā)達的繁華都市。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幾千年的風云變幻,滄海桑田,壽州之古,依然如故。 壽州被譽為“地下博物館”。在壽州,上起殷商,下至明清,歷代的興衰,都可在此找到印痕。近百年出土的文物,有的珍藏在京、滬、寧、肥的博物館;有的流散到臺灣和歐美各地。壽縣博物館珍藏文物6000多件,屬國家一、二級文物的有數百種之多。在城四周,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古墓,楚考烈王墓、宓子賤墓、廉頗墓、劉安墓以及孫家鼐墓等。
壽州大地,曾為古戰(zhàn)場。1600多年前的“淝水之戰(zhàn)”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圍棋賭墅”等。五代十國,后周與南唐爭奪淮南,激戰(zhàn)壽春,至今壽州百姓仍街談巷議“趙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壽縣古糕點“大救駕”源于這個故事。這一傳統古糕點,已于1990年獲得國家商業(yè)部頒發(fā)的“金鼎獎”。
歷數壽州十古,實際上,并未述盡壽州之古,只能說窺一斑而見全豹。無物不古,無故不古的古壽州,只要你往這片熱土上一站,就會領略到古風撲面,古香沁心,古色撩人的雅致。那古景點那古勝跡那古風貌,都會讓你傾聽上一首首典雅優(yōu)美的古歌,欣賞到一支支古韻悠悠的古曲。
壽縣大救駕
公元956年,后周世宗征淮南,命大將趙匡胤率兵急攻南唐(今日的壽縣)。南唐守軍誓死抵抗,戰(zhàn)斗激烈,趙匡胤久攻不下,差點兒誤了軍機。
1.制皮:先將水、油、糖攪拌均勻,再加入面粉制成均勻、光滑的面團,蓋布回餳。
2.制酥:將油、面拌勻。
3.包酥:按皮95克、酥55克進行小包酥,經搟、折包好后,卷成長條備用。
4.制餡:將白糖、豬油在一起拌勻、擦透,然后將各種小料切碎擦拌均勻即可。
5.包餡:將包酥后卷成的長條,順長切成兩半,作成明酥,刀口切面向上,按扁后搟成圓片,包入餡心。包好后每只重125克,用手拍成直徑7厘米的圓坯即可。
6.炸制:將生坯放在鐵篩內,留一定間距,放入130℃熱油中,炸至外殼發(fā)硬,表面呈淡黃色即可。
方法
主料和輔料:
(以100只計算)富強粉5千克,綿白糖3千克,冰糖250克,豬肉1500克,果料750克,麻油適量。
制作技藝:
1.取面粉2000克,用全部熟豬油和成油酥面團;將余下的面粉用溫水和成油酥面團軟硬一致的水面團。
2.將白糖、冰糖、果料和在一起拌勻即成餡心。
3.將和好的兩種面團按規(guī)定的重量各下成劑子。把油酥面劑團揉成圓形,再將水面劑撳成圓片,把油酥面團包入水面圓片內,用搟杖搟成橢圓形薄片,從中段卷起呈圓筒形,再按扁后放在案板上用搟杖搟成扁長條,再將扁長條橫卷起,從中一切兩段,把斷面向上放在案板上,按平搟成兩個圓片,將調好的糖餡包入封口,按成圓餅,即為大救駕生坯。
4.將做成的生坯,放入燒熱的芝麻油鍋中用慢火炸透即為成品。
質量標準
形態(tài):圓形,表面酥層清晰,中間呈急流旋渦狀。
色澤:淡黃色均勻。
組織:外皮酥脆,餡細軟。
口味:酥松、香甜,有果料香味。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里,我們參觀了壽縣古城.站在雄偉的城墻前,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壽縣古城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分別以“賓陽”,“通淝”,“定湖”,“靖淮”命名.城墻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huán)繞.站在下面,觀望城墻,有種“泰山壓頂”的感覺.我們買了門票后,順著階梯,上了古城墻.站在城墻上往下望去,極目遠眺,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盡收眼底,俯視城區(qū)街道,人潮如流,車水馬龍.
此外,我們還參觀了壽縣的甕城.甕城呈半圓形,依附于城門.甕城三壁都有藏兵洞.把城門關上,甕城便無出口,四周都是堅硬的城墻.當入侵的敵兵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攻破城門的時候,卻發(fā)現自己進入了甕城,守城士兵便形成了“甕中捉鱉‘之勢.三面藏兵洞中的伏兵一出,入侵軍便是”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了.這使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
壽縣古城不僅氣勢雄偉,建筑巧奪天工,構思巧妙,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它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戰(zhàn)役莫過于”淝水之戰(zhàn)“了,東晉謝安,謝玄,以八萬士兵戰(zhàn)勝了苻堅八十萬余大軍.這次戰(zhàn)爭是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給后人帶來了無限遐想.摸著城墻,我似乎感覺到了當年戰(zhàn)火留下的余溫,看到了千軍萬馬的古戰(zhàn)場.
聞名遐邇的壽縣古城,它以它的氣勢,外觀吸引著諸多中外游客,同時也為中華民族那悠久的歷史嵌上一顆閃閃發(fā)光的明珠.
請到我們壽縣來小學四年級作文 來源:作文網 已經有26人讀過 [在線字典]我要投稿 我的老家在壽縣,一個不起眼,也不怎么好看的地方。
那里也和我們合肥一樣,有一座古城墻。但是,那里的古城墻保存的很好,而我們合肥的古城墻,早在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被破壞了。
現在,已經不存在了。連我媽媽也沒有看過那座古城墻。
壽縣的特色,當然就是古城墻啦! 那座古城墻保存地非常好。 壽縣的古城墻挺大的(最起碼比我大),共分為東、南、西、北四門。
我大姑家住在城墻的南門,所以,我?guī)缀踔蝗ミ^南門。記得南門還有許多有趣的東西,過年的時候,我們去壽縣,丹丹大姐帶我到南門口去玩。
那里有好多好玩的,我和丹丹大姐回家的時候,都玩累死了。本想坐車回家的,可是因為那里好玩的太多了,我們回家時,已是兩袖清風了,身無分文啊!只好到小廣場去休息了一會才回家的。
壽縣的古城墻除了城門有很多好玩的,在城墻上面,有好幾個景點呢!從南門往城樓上走,有一個景點。從里面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壽縣很有趣,壽縣的古城墻也非常好。朋友,請到我們壽縣來,看一看美麗的古城墻吧!相信,你一定能學到不少的東西。
舌尖上的安徽
能打動味蕾的美食不一定只有在五星級的飯店里的食物,反而是那一條條小街里的小吃。無論是在天涯還是海角,熟記于心頭的總是那家鄉(xiāng)的美味的食物。而作為半個安徽人,只要吃到那幾種味道,總會一解鄉(xiāng)愁。
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城市,這里有所有合肥人愛吃的小龍蝦。在炎熱的夏天,幾乎每一個安徽人都會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找一家自己最喜歡的龍蝦店坐下來,香辣的小龍蝦,冰爽的啤酒飲料,這絕對是安徽人酷暑里的一大享受。漫步在小吃街上,各種各樣的粉絲煲,臭豆腐……總讓人口水直流。當然這些食物里總少不了合肥的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絕對是來合肥做客的最好的伴手禮。
淮南,中國安徽省省轄市,毗鄰淮南岸邊,盛養(yǎng)牛羊,而淮南的牛肉,也讓那里的牛肉湯也成了一大特色,淮南市的人對牛肉有一種特殊的酷愛。那里的牛肉湯是由十幾種補藥和特殊的鹵味和祖?zhèn)魇址ò局贫桑嘞憧煽?,不黑湯,喝多不上火,嗓不干。再配以粉絲和干絲,令人百吃不厭.是江豫皖一帶家喻戶曉的名小吃。對于淮南牛肉湯還有一段歷史:在乾隆時代,淮南人翰林大學士張政深研百草,擅長美食,曾是御膳房的總廚,深得皇上厚愛。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山清水秀的淮河岸邊,將清宮秘方流傳后人。因此淮南牛肉湯以它特有的風味名盛淮河兩岸,傳遍大江南北。而且淮南牛肉湯,主仆材料均勻,都取自當地的特產,十分營養(yǎng),具有滋補養(yǎng)身的功效。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處于長江與淮河之間,地處大別山區(qū),特色菜和特色小吃都較具山區(qū)特色。其中,銅鑼寨景區(qū)有銅鑼寨小黃魚、萬佛風景區(qū)有萬佛湖魚頭、天堂寨有天堂寨泡菜和天堂寨小吊酒,還有古城壽縣的特色名點大救駕。大救駕是最具有特色的小吃,相傳周世宗征討淮南,大將趙匡胤攻了九個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勞過度,趙匡胤進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飯不進。這時,有個巧手廚師為了讓他進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種點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豬油、香油、青紅絲、桔餅、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帶餡的圓形點心。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趙匡胤吃了后胃口大開,便稱這食物叫:大救駕。另外血豆腐、吊鍋宴等都是山區(qū)獨具特色的美食。六安還有一個家家都愛吃的美食,那就是烤燒餅。早晨,來一塊薄、脆、香、酥的烤燒餅,再配一杯豆?jié){,這幾乎是每一位六安人從小吃到大的早點。
舌尖上的安徽,好不好吃只有試了才知道,美食正在向你招手。快來品嘗吧!
壽縣大救駕公元956年,后周世宗征淮南,命大將趙匡胤率兵急攻南唐(今日的壽縣)。
南唐守軍誓死抵抗,戰(zhàn)斗激烈,趙匡胤久攻不下,差點兒誤了軍機。1.制皮:先將水、油、糖攪拌均勻,再加入面粉制成均勻、光滑的面團,蓋布回餳。
2.制酥:將油、面拌勻。3.包酥:按皮95克、酥55克進行小包酥,經搟、折包好后,卷成長條備用。
4.制餡:將白糖、豬油在一起拌勻、擦透,然后將各種小料切碎擦拌均勻即可。5.包餡:將包酥后卷成的長條,順長切成兩半,作成明酥,刀口切面向上,按扁后搟成圓片,包入餡心。
包好后每只重125克,用手拍成直徑7厘米的圓坯即可。6.炸制:將生坯放在鐵篩內,留一定間距,放入130℃熱油中,炸至外殼發(fā)硬,表面呈淡黃色即可。
方法主料和輔料:(以100只計算)富強粉5千克,綿白糖3千克,冰糖250克,豬肉1500克,果料750克,麻油適量。制作技藝:1.取面粉2000克,用全部熟豬油和成油酥面團;將余下的面粉用溫水和成油酥面團軟硬一致的水面團。
2.將白糖、冰糖、果料和在一起拌勻即成餡心。3.將和好的兩種面團按規(guī)定的重量各下成劑子。
把油酥面劑團揉成圓形,再將水面劑撳成圓片,把油酥面團包入水面圓片內,用搟杖搟成橢圓形薄片,從中段卷起呈圓筒形,再按扁后放在案板上用搟杖搟成扁長條,再將扁長條橫卷起,從中一切兩段,把斷面向上放在案板上,按平搟成兩個圓片,將調好的糖餡包入封口,按成圓餅,即為大救駕生坯。4.將做成的生坯,放入燒熱的芝麻油鍋中用慢火炸透即為成品。
質量標準形態(tài):圓形,表面酥層清晰,中間呈急流旋渦狀。色澤:淡黃色均勻。
組織:外皮酥脆,餡細軟??谖叮核炙?、香甜,有果料香味。
西湖擁有著千百年的歷史,那里空氣新鮮,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怡人。與那遼闊無邊的大海相比較,雖然它小許多,卻比大海安靜許多。
我5歲那年,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這水平如鏡的西湖。我們來到西湖的北門,仰頭一看,瞧見石門上刻著幾個龍飛鳳舞的“杭州西湖”四個大字。剛剛走進門,一股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湖水清澈見底,湖里有許多金魚在游來游去。岸邊的垂柳搖曳著枝條,輕拂水面。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斷橋,這里就是傳說白蛇傳中許仙與白素貞相見的地方。斷橋之下,一大片荷花爭奇斗艷的盛開著,荷花開滿了大半個西湖,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啊!
我們又來到了雷峰塔,過去的雷峰塔是土建成的經過數百年的風吹雨淋,舊雷峰塔倒了,人們建了一座磚砌成的新雷峰塔。塔里有舊塔的塔基,上面幾層都是佛像和彩燈?,F在它的面積很大,有半個天安門廣場那么大,高達14層,是西湖中最大的塔。
過了很多年,我多次來到杭州,每次都會去西湖轉轉,再欣賞欣賞西湖的美景,我慢慢的愛上了它……
酥油餅為杭州著名風味特產,因主要產于市區(qū)風吳山而得名。早在二、三百年前 即已馳名四方。清代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一書中即已提及,并作贊譽。酥油餅用上 等白面粉攙和白糖,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因餅開蒙茸有如蓑衣,所以杭人又呼之為"蓑 衣餅"。餅色金黃,食時,先時細白糖粉,入口時,松脆可口,頗具風味。數百年來凡 登吳山者,均以一嘗吳山酥油餅為快事。今吳山茗香樓等處仍有供應。
由來
清代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一書中即已提及,并作贊譽。酥油餅用上等白面粉攙和白糖,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吳山酥油餅歷史悠久,約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末期),趙匡胤與南唐劉仁贍在安徽壽縣交戰(zhàn)時,當地百姓用栗子面做成酥油餅支援趙軍。后來趙匡胤當了皇帝,經常命御廚制做此餅食用。高宗時,遷都臨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餅,以后由御廚傳到民間,人們在吳山風景點仿照此餅 改用面粉起酥制成吳山酥油餅,被譽為吳山第一點,而流傳至今。杭州傳統名點。因舊時常在吳山風景區(qū)供應,又得到杭州太守蘇東坡的贊美而得名。
吳山酥油餅的起源有兩種傳說。
一說源于宋初問世的名點“大救駕”,后南宋遷都杭州,世人為借故諷政,便仿制“大救駕”,希望南宋朝廷記住開國的艱難,不要喪權辱國。此點以吳山所制最為有名,故得“吳山酥油餅”的美名。
二說起名于北宋蘇東坡。當時,蘇東坡任杭州知州,一天公余興濃,身披蓑衣,腳著芒履,冒雨游吳山,見眾人爭購油餅,也買幾只,解下酒葫蘆,坐在野花叢中,品嘗起來。覺得此餅香脆松口,味道特佳。問店家有何美名?店家回答:“山野小吃,無什么美名”。蘇東坡細觀此餅,一層層、一絲絲,像身上蓑衣一樣,便隨口說道:“好,既無雅名,就叫它蓑衣餅吧!”因為,蘇東坡為此餅取名,從此,吳山“蓑衣餅”,生意興隆,聲名遠揚。因為,“蓑衣餅”與“酥油餅”,字音相諧,又加此餅本身又油又酥,后來就改稱為“酥油餅”。
酥油餅系由安徽壽縣一帶栗子面酥油餅演變而來。用油面疊酥制成。色澤金黃,曾酥疊起,上尖下圓,形似金山,覆以細綿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甜味美,如口即酥。南宋時吳山始制。
從縣政府,走過電信局,那有一條歷史悠久的街,玉環(huán)人都習慣稱呼它老街。
老街原名黃旗大街,聽奶奶說,原本東門、環(huán)山小學附近都是老街的地盤,后來被拆遷了,只剩西門還僅存著一部分街道。 老街是很早以前建成的,建筑中還有幾分東方氣息。
整棟房子用木頭建成,屋頂邊上雕刻著一些龍鳳的裝飾,很是氣派。木窗戶,薄紗紙,幾根木棍,構成整座樓房。
一派古色古香之氣,亭臺樓閣之風。 也許是年代悠久,老房子被閑置不用,一些人在老房子里做起生意。
珠寶鋪、鐘表店、雜貨攤。
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盡管這些店生意并不是可以,可每個老板臉上卻沒有半點憂愁,臉上洋溢的始終是幸福的笑容。
他們守著店鋪,每天望著街上的人來來去去,他們以此為樂。 “這個要中國錢?”“一塊?!?/p>
“太貴啦,七角?!薄昂呛呛牵煤煤?,七角?可以!”早晨老街一片熙熙攘攘,其中大半是笑聲與對話聲。
街上,盡是新鮮的蔬菜瓜果。老街人誠實。
他們從不做黑心買賣,即使窮困潦倒,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老街的早晨因而變得沒有一絲狡詐、陰險。
老街人和善,只要不敲詐、不明搶、價格合理,他們都愿意把才買給你,以交一個朋友。老街人,熱情。
只要是關系好的熟人,無論是誰,都愿意邀請他過來家中坐坐,喝喝茶,扯家常,若離去時已是傍晚,還會挽留客人一起吃個飯。 老街,一條年代悠久的街,一條我深愛的街。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