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明論題,暗示主旨。
有些議論文,是用歸納推理的方法來論證問題的。這類議論文的結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在。
如秦牧《青年人應該怎樣選擇生活道路》一文,就是在結尾時點明中心論題的:青年人應樹立共產主義理想,選擇正確生活道路。又如《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一文,結論和論點也是統(tǒng)一的,故在結尾時這樣寫道: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二、呼應開頭,總結全文。 《理想的階梯》一文,用兩個比喻歸結上文,深化“奮斗”是《理想的階梯》的中心論點,激勵青年為實現光輝燦爛的理想而奮斗。
再如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在結束時,既概括全文內容,又同開頭部分提出的論點相照應,從而突出了文章的論述中心:總之,我們要拿來。……,沒有拿來的,人不能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成為新文藝。
這樣的結尾,不僅突出了中心,還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 三、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詩句、經典著作、俗語、諺語等作文章的結尾,達到“立語言而居要”。結構上照應題目,內容上深化主題。
《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結尾“畏懼錯誤就是毀滅改革”一句,是仿照懷特黑德的名言自擬而成的,語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運用該法應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須與主題相關,為主題服務。
四、鼓舞號召,提出希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p>
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勝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礎上,發(fā)出號召或呼喚,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索。
但使用此法,應忌空喊口號、空洞無物,要做到情有所根。如《從三到萬》結尾提出誠懇的希望,引導讀者聯(lián)系自身作深遠的思考。
也有些文章常在結尾時提出希望,預示未來。如陶鑄的《崇高的理想》就是如此:同學們!從開始有人類社會以來,沒有哪一個社會能與共產主義社會相比。
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產主義這一更崇高更偉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要有這個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華貢獻給這個崇高的共產主義事業(yè)。
五、畫龍點睛,篇末完題。 有人認為只有狹義的散文常用“畫龍點睛”之筆,其實議論文也有在篇末“點睛”,借以完題的(完題,即指完成論述過程,完整而有相當的深度而言)。
如魯迅《“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結尾:從“文藝批評”方面看,梁實秋這條文化走狗畢竟是精疲力竭,毫不中用了。因此,還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個形容字:“乏”。
這個結尾,最終畫成了一幅完全切合梁實秋身份的狗像:“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并完了題。 六、抒情描摹,遠矚前景。
如毛澤東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結尾,就是對革命高潮到來的熱情的展示:它(指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顛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個結尾情理相宜,強烈地感染著讀者,使讀者受到莫大鼓舞,因而決心用自覺行動去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
七、文意已盡,自然收尾。 大多數的議論文,都是“問題解決”了,文章也就結束、收尾。
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在分析、闡明了為什么要“改造”和怎樣“改造”我們的學習之后,用三句話自然地結束了全文:我們走過了許多彎路。但是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
在如此生動豐富的中國革命環(huán)境和世界革命環(huán)境中,我們在學習問題上的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三句話,水到渠成,進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收束起來。
八、指出教訓,強調深意。 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結尾時說:就這樣,個人(指李自成)的悲劇擴大而成為民族的悲劇,這意義不能說是不深刻的。
這個結尾,即在正告人們在革命勝利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忘乎所以,意義極為深刻。 總之,“文無定法”,寫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當行,止所當止,是不拘法的。
但對作為整個構思中有機組成部分的結尾來說,切忌臨時拼湊,重復累贅,裝腔作勢,首尾脫節(jié)等毛病。這里所談及的,不過是議論文寫作常用的結尾方法。
而且應該注意,不論何種結尾方法都應該服從論述問題的需要,決不能使之成為外加的游離的部分。
1.就一則材料,
①講述一件很單一的事情,就一個方面的:這樣的材料同學在審題的時候注意找尋其中的中心思想,挖掘其內涵,這就是文章的觀點
②:出現了關系型的材料:
出現了兩者對立性的關系:如理想與現實,這兩者都是比較重要的,因此在寫作中應該辯證的去看待這樣的一個問題
一則材料出現多個人議論的關系,如“有的人說……有的人說……”這些人說的都有道理,那么寫作的觀點只能說從一個人說的展開,隨便哪一個都可以,切忌每個人說到的都論述一遍,這樣就會造成觀點混亂
2.多則材料
①如果兩則材料有共同點,或者是講述同一個話題,同學可以選擇其中的關鍵語句來提煉你的觀點,如10年上海高考卷,同學可以從孟子或者丹麥人釣魚中隨便引用一句,或者是兩者都引用,畢竟都是敘述同一個觀點
②如果出現兩個相反方向的材料,比如說一則材料論述一個人的自私,一則材料論述一個人的無私偉大,那么我們在論述的時候應該偏向于一方,贊揚好的反面,批判不好的方面,引用的話應該從正面的材料引用或者是對比引用,
記得如果上小學時,老師要我們寫課間十分鐘時,每人都會把它寫的很快樂,可能都無一例外地寫:“ 有的同學玩耍,有的同學跑步,有的同學在跳遠,玩得真高興! ” 其實這樣寫只是為了符合老師的要求,那時的我們上課和下課并沒有什么兩樣,自然而然也不會覺得特高興……
現在老師還愛讓我們寫課間十分鐘,不過我們卻不會再把它寫得很快樂,可能也會大多寫同學們都在刻苦地研究數學題吧!當然,這也是為了符合所謂老師的要求,但是現在我們那稀有的課間十分鐘卻能著實讓我們很快樂,為什么呢?
自從上了中學后,白天,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我們把整個身心都交給了老師.45分鐘連著一個45分鐘,腦海里那五花八門的知識像走馬燈一樣次第出現:剛剛還是“ 楚漢相爭 ” 的戰(zhàn)場,突然就就進入了“ 櫻花之國 ” ;這一節(jié)還未結束“ 陋室 ” 的欣賞,下一節(jié)“ 證明平行 ” 的殿堂便拉開了帷幕.我們全神貫注地憑老師領航導游,神經繃得緊緊的,說實話,對待學習不“ 專心也不行……當然還有老師們總愛拖堂,讓我們本來稀少的課間時間少之又少……
看看,每個老師在拖堂這里還各有一招 :語文老師在下課時如果聽到一點點使他不滿意的聲音,就立刻開始他的“ 拖堂大計,詭詐地一笑,對我們說:“ 大家知道老師從來不會拖堂的,但有位同學強迫老師拖堂,下課后大家去K他好了. ” 說完,把責任推開后的老師又心安理得地講他的課了…… 數學老師的那招更絕,臨下課時,像讓我們做選擇題似的對我們說:“ 同學們,你們說這道題現在講完好呢?還是你們今天晚上做好呢? ” 暈,這么難,當然每一個人都會選擇讓老師繼續(xù)講下去啦,但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課間時間泡湯了…… 政治老師一進來就對我們說:“ 同學們,我發(fā)現15班的學生很可愛,他們下課鈴響了也不告訴老師喔! ”“ 我們也很可愛, ” “ 我們也不告訴你. ” 本能反應我們都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師.但是話一出口就后悔了,因為這不是“ 變相 ”的拖堂嗎?……
為什么我們的課間時間越來越少呢?真希望有足夠的課間十分鐘,帶著歡笑,帶著歌唱,伴我們健康成長……
在高中的語文考試過程中,我發(fā)現了作文的兩個確定性要素。第一個確定性要素是作文的主題是不變的,雖然他給你的材料和例子前邊萬化,但是它讓你發(fā)揮的主題是不變的,就是那18類主題,例如愛國、誠信、友情、堅持等。
第二個確定性的是,作文的核心結構是不變的,概括起來就是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質做好事。例如給你一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出來堅持的重要性,然后說通過堅持可以對我們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什么幫助。
有了這兩個確定性,我們就可以提前準備
第一個提前準備
第一個準備是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積累素材。這個素材的積累主要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名言名句,第二個是積累名人故事,例如錢學森、董明珠的故事,第三個是積累經典評論,例如: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靈秀;人生就像一場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時。
第二個提前準備
第二個是我們可以提前準備作文的行文結構和范式。就是說我們的作文總共幾段,第一段什么內容,第二段什么內容,第三段什么內容。例如我們可以把作文分成7段
第一段作文題目中的材料 + 一句話評論 + 中心論點
第二段:一句轉折話語 + 承上啟下的話術
第三段:通過人物素材 論證這個例子
第四段:概述上面的例子
第五段:再舉一個任務素材,論證我們的論點
第六段:反思當下,目前的現象,說明我們該如何利用這個本質造福社會、造福他人
最后:總結。
我們可以提前整理好這些結構,考試的時候就可以得心應手,而不是在考場上靠靈感和運氣。
作文當然不是那么簡單的,哪還有什么?
我們再往下延伸下去,其實語文的學習或者作文的寫作,它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你的硬實力,一個是你的軟實力。硬實力是你的文化素養(yǎng)和積累,例如你過去看了多少書。軟實力是一些套路和技巧。
軟實力的提升就是去總結里面的確定性,針對性的想一些辦法。例如提取主觀題的答題公式,知道老師想要什么,知道大概的大體框架。硬實力的提升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過程,而且這個效果的展示會有很大的滯后性。就是你可能現在開始積累,要等幾個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對于硬實力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堅持。日積月累。堅持的訣竅是什么呢?就是保持閱讀材料的價值和趣味性都很高。例如看漫畫肯定不行的,因為看了也沒用。看《古文觀止》《菜根譚》也是不行的,因為你堅持不下去。
孫賀!與你分享狀元高效學習方法!
鳳頭——精彩開頭1.開門見山法。
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選擇議論文,你不妨“開門見山”直接切入話題,亮明觀點,單刀直入,讓急于知道你的文章是否符合題意的評卷老師吃一粒定心丸。 例1、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涌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jié)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是歷史的回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2005年高考廣東考生《記紀念閃耀理性的光輝》)考生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更需要理性的引導”,從而凸顯文章的主旨,使讀者一目了然地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2.景物傳情法。
如果你選擇記敘文,又想給文章涂染文學色彩,你可在開頭打造意境,借景傳情,做到“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既為下文帶情化的敘寫做好了鋪墊,又能牢牢吸引評卷老師的眼睛。
例2、灰色的天,處處彌漫著凄涼之感:悲涌心頭,熟悉的臉慢慢浮現在腦海。漫步沁園之中,俯身看著那一朵朵的花,忽然想起一句詩:“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2005年高考遼寧考生《霧中的戰(zhàn)場》) “灰色”的天空,無情的花朵,頓時將讀者帶入了一種傷感的氛圍之中,更兼“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釀造的意境之美,你不得不佩服詩人開篇造勢的本領。3.名言發(fā)端法。
如果你想以豐厚的文化底蘊取勝,你可以在開頭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箴言睿語或詩人的麗詞名句作為全文的總領。這樣的開頭,常使文章有一種神完氣足的味道,一種理直氣壯的勁頭,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例3、往事如一杯茶,氤氳出歷史的悲痛、歲月的哀愁。 千秋功罪,誰與評說?說的人面對斑駁史冊肝腸寸斷,聽的人回首舊日傷痕吸取教訓。
古人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今人要謹記:沉迷于安逸的生活,必將收獲蒼涼的一生。
(2005年高考北京考生《說“安”》) 開頭引用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順勢提出“沉迷于安逸的生活,必將收獲蒼涼的一生”的觀點,簡潔有力,富有啟發(fā)作用。4.抒寫情感法。
如果你想使文章飽含深情、淋漓酣暢,你可以在開頭借助精妙的景物描寫或者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抒發(fā)內心的情感。 例4、成長是一株小樹,承載陽光,舒展枝葉,它把身體伸向天空,探索天空的奧秘;成長是一條小溪,穿越山谷,叮咚作響,它把足跡踏向大海,感受大海的浩瀚;成長是一朵小花,沐浴春風,吸吮雨露,它把豐姿舞向原野,點染自然的色彩…… 我茁壯地成長,因為我懂得勇于把握自己的理想,就像小樹沖破各種束縛終將蓬勃向上。
我勇敢地成長,因為我懂得敢于直視命運的挑戰(zhàn),就像小溪經歷種種險阻終將流向遠方。 我快樂地成長,因為我懂得善于尋找生活的情趣,就像小花排除所有煩惱終將快樂開放。
(2005年高考遼寧考生《今年花生去年紅——成長的足跡》) 考生首先推出三個美的意象——小桃樹、小溪、小花,以強勢排比,禮贊成長的過程,接著抒寫自己茁壯成長的勇氣和快樂,情感充沛,筆調熱烈,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5.疑問開頭法。
如果你想引起評卷老師的注意,引發(fā)評卷老師閱讀的興趣,你可在文章開頭,以富有力度的語言設疑:一是設問,一問一答;二是反問,寓答于問;三是設疑,留下懸念。這種開頭能引人遐想,啟人深思。
例5當掌聲和吹呼在終點線上響起,當獎牌和鮮花在領獎臺上舉起,你是否在起跑線上欣賞過獨屬于這一處的美麗?我們都是生命的奔跑者,我們傳遞、承接以至最后終結;我們途中播撒、收獲以至最后遺留;我們都從上一個終點線跨越到這一個起跑線,都是生命的實踐者和開拓者。(2005年高考湖南考生《起跑線上的美麗》) 以反問開頭,引起對者對“起跑線”的關注,接著點明“跑”的內涵:我們都是生命的奔跑者,從一個終點線跨越一另一個起跑線是生命的實踐和開拓。
文筆洗煉,主旨顯豁。6.妙用修辭法。
如果你想用語言文采飛揚出一道亮麗的風景,你可在開頭采用精妙的修辭,使語言如珍珠美玉,既有閃亮的文采,又有豐厚的內蘊。例6、那輕輕搖擺的柳絮像是你飄逸的長發(fā);那閃閃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邊的一抹紅霞像是你溫柔的唇;那霏霏的細雨像是女兒對媽媽您無盡的思念。
(2005年高考廣東考生《芬香永存》) 開頭推出三個精美的比喻“輕搖的柳絮”“閃閃的星星”“天邊的紅霞”,形象地描寫媽媽的美麗溫柔,融入了小作者對已逝媽媽的懷念,意境優(yōu)美,意蘊豐厚。第四個比喻則直接抒寫了對媽媽的的思念之情,取譬貼切,抒情自然。
7.人物亮相法。如果想讓自己筆下的人物與眾不同,甚至想融入些幽默的氣息,以吸引閱卷者注意,不妨運用“特寫”鏡頭,開頭即讓人物“閃亮登場”。
8.續(xù)接話題法。如果你準備“故事新編”,你可以話題材料的結尾為媒介,或浮想聯(lián)翩,演繹神異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態(tài)未來,以精妙的構思、新奇的情節(jié)制勝。
例8、一場突如其來的風雨過后,海面又恢復了平靜。悠閑的烏龜在水里閑蕩著,忽然被什么東西砸了一下,昏了過去。
等它醒來的時候,發(fā)現身邊多了一個背囊,上面寫著“誠信”兩個金色大字。(2001年高考山西考生《。
材料作文如何開頭古人寫文章追求“鳳頭、豬肚、豹尾”的境界,其中“鳳頭”的意思是,文章的開頭要短小、亮麗——猶如鳳凰的頭角。
短小,便于讓讀者明白論點或論題,從而把握全文主旨;亮麗,才能吸引讀者。一如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所說“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
作為應試的材料作文,更應如此!那么,究竟怎樣給文章開一個好頭呢?下面以近兩年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為例,介紹7種開頭方法。1.順——直截了當地擺出觀點。
如 2006 年高考全國卷I優(yōu)秀作文《別讓雨下進靈魂里》的開頭:我們必須時時保持心的潔凈,就像一顆透視世界的水晶;我們必須時時保持靈魂的清醒,就像頭頂上湛藍的蒼穹;我們必須時時堅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飛翔的沙鷗。屋外雨滴飄飛,但別讓雨下進靈魂里。
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此文開頭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我們必須……”,三個排比句使小作者的觀點氣勢如虹,不容置疑。中心論點“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的提出,如爆竹,如春雷,干脆利落!2.逆——先論他端,陡然一轉,亮出正論。
如 2006 年高考全國卷Ⅱ優(yōu)秀作文《快樂的讀書腳印》的開頭:記得董其昌在他的《畫旨》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币灿浀酶郀柣f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p>
古人亦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當然,很多人讀書有各自的目的,為考取功名,為博得眾人的敬仰,為裝點門面,甚至是為了在與人談話時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好在我讀書沒有什么功利目的。
我從來就是一個快樂的讀書人,常常覺得在書中自己的腳步正邁得轟轟作響。此文開頭先論他人對書以及讀書的看法,接著陡然一轉,亮出“我”的讀書態(tài)度——快樂讀書,起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
3.引——引名言名句打頭。如 2006 年高考全國卷I滿分作文《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開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詩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此文開頭借曹操的詩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問,水到渠成地提出“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 實在是巧妙至極!4.喻——比喻開頭。
如 2006 年高考全國卷I高分作文《找到自己的位置》的開頭:是魚兒就不要幻想藍天,是鳥兒就不要迷戀海洋,我們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義的人生。用比喻表述深奧的道理,能使所講的道理深人淺出的同時又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
此文開頭以“是魚兒就不要幻想藍天,是鳥兒就不要迷戀海洋”為喻,順勢提出“我們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義的人生”,既形象生動,又不顯得突兀。 5.比——通過對比來闡明事理。
2006 年高考山東卷Ⅰ高分作文《夢想在現實中起舞》的開頭:仰望星空,那似乎沒有纖瑕的星辰在銀河中閃耀,而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那不染纖塵的星空里,放飛了多少人美麗的夢想。
飛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樣,也有灰塵和石渣,于是他們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權利。我們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卻也不能讓自由飛翔的思想湮沒在無情的現實里。
仰望星空,給人以無限遐想;飛上星星,使人失去幻想的自由與權利。由此提出“我們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卻也不能讓自由飛翔的思想湮沒在無情的現實里”的觀點。
論點于對比中水到渠成地展示出來,顯得既全面又深刻。6.問——通過自問自答,引出觀點或議論。
如 2005 年高考福建卷優(yōu)秀作文《跳出枷鎖,創(chuàng)造風格》的開頭:為什么服裝設計師總要千方百計地設計一套又一套的時裝?為什么我們的祖國在前進的號角中總夾雜著這樣一句話——提倡科技創(chuàng)新?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不延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風格?一切的一切,只因為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變化。時裝要迎合時代潮流,發(fā)展要與時俱進,生活賦予了我們創(chuàng)新的動力。
跳出圓圈的枷鎖,創(chuàng)造新穎的風格,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選擇。自問自答式的開頭,有兩個好處:一是觀點自然引出;二是給人以思考的同時,潤物無聲地讓人認同作者的觀點。
此文開頭就有這樣的智慧。7.例——擺出問題或者論據先行。
如2006年高考全國卷I優(yōu)秀作文《做縝密的勇者》的開頭: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歌德說,勇敢的人可以用生命冒險,但決不用良心冒險;毛澤東說,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蘇軾之勇,在于豁達淡定;歌德之勇,在于堅守誠信;毛澤東之勇,在于沉著大氣。
因為勇敢,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不平事;因為縝密,認清自我,他們永遠在青史上留名,在黑暗的迷霧中照亮有志者的奮進之路。蘇軾、歌德以及毛澤東這三個論據,涉及古今中外——論據做到了既必要又充分,即典型性。
接著提出觀點就顯得有理又有據,不突?!x者愿意接受。材料作文如何扣“材料”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寫作的根本依據和出發(fā)點。
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時必須緊扣“材料”;如果通。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