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
瓜熟蒂落、
破瓜之年、
瓜瓞綿綿、
順藤摸瓜、
滾瓜爛熟、
甘瓜苦蒂、
順蔓摸瓜、
沉李浮瓜、
老王賣瓜、
瓜分豆剖、
瓜皮搭李樹、
澆瓜之惠、
及瓜而代、
瓜李之嫌、
匏瓜空懸、
黃臺之瓜、
瓜葛相連、
浮瓜沈李、
瓜字初分、
瓜區(qū)豆分、
抱蔓摘瓜、
水底納瓜、
煎豆摘瓜、
水里納瓜、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瓜分鼎峙、
瓜衍之賞、
瓜熟蔕落
瓜連蔓引、
瓜田之嫌、
滾瓜流水、
瓜剖碁布、
避瓜防李、
避李嫌瓜、
是這個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讀作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意思是 種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出處《涅盤經(jīng)》:“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示例:
至是,聞穆公伐晉,三百余人,皆舍命趨至韓原,前來助戰(zhàn)。恰遇穆公被圍,一齊奮勇救出。真?zhèn)€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施薄報薄,施厚報厚。有施無報,何異禽獸?。?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對于已往的檢討,足為將來的借鑒。(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開場白》)
瓜田李下、順藤摸瓜、瓜熟蒂落、滾瓜爛熟、匏瓜空懸。
(1)瓜田李下,拼音:guā tián lǐ xià,漢語成語,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動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經(jīng)瓜田不躡履,過李園不正冠?!弊g文:經(jīng)過瓜田不脫鞋子,經(jīng)過李園不扶正帽子。
(2)順藤摸瓜是一個成語,讀音是shùn téng mō guā,比喻按照某個線索查究事情。
出處:《人民日報》1982.6.30:“由此順藤摸瓜,很快破獲了這起盜竊案?!?/p>
(3)瓜熟蒂落,讀音guā shú dì luò ,漢語成語,釋義為瓜熟了,瓜蒂自然脫落,指時機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出處:清·翟灝《通俗編·草木》引《云笈七簽》:“瓜熟蒂落,啐啄同時?!弊g文:瓜熟了,瓜蒂自然脫落同時鳥也開始吃瓜了。
(4)滾瓜爛熟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ǔn guā làn shú,形容記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意思是像從瓜蔓上掉下來的瓜那樣熟。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元氣論》:“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時;即而產(chǎn)生為赤子焉?!弊g文:比喻瓜熟了,瓜蒂自然會脫落,這個時候鳥也開始吃瓜了,從而會產(chǎn)生許多赤色的瓜子。
(5)匏瓜空懸是一個成語,讀音是páo guā kōng xuán,釋義為孔子比喻自己無法像匏瓜那樣系懸著而不讓人食用,應(yīng)該出仕為官,有所作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為世所用。
出處:《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弊g文:我怎么會是匏瓜呢,怎么能只可以用來系,而不能用來吃呢?
帶瓜的成語
滾瓜溜油:形容說話非常流利、順暢或牲畜長得很肥
強扭的瓜不甜:比喻勉強做成的事不會美滿
腦瓜不靈:指人不聰明,思想轉(zhuǎn)不過彎來
死腦瓜骨:不開通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得:得到,收獲。種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
數(shù)東瓜,道茄子:形容說話羅唆,沒完沒了。
李下瓜田: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滾瓜流水:形容說話極其熟練、流利。
瓜皮搭李樹:根本搭不上。指強認(rèn)親族。
避李嫌瓜: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順藤摸瓜:摸:尋找。順著瓜藤去摸瓜。比喻按照某個線索查究事情。
黃臺之瓜:黃臺:指《黃臺瓜辭》,為唐李賢所作,
滾瓜爛熟:滾圓的瓜熟透了。形容朗讀和背誦非常流利純熟。
瓜剖豆分:象瓜被剖開,豆從莢里裂出一樣。比喻國土被人分割。
瓜李之嫌:瓜李:瓜田李下。比喻處在嫌疑的地位。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就脫落了。比喻條件或時機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
甘瓜苦蒂: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浮瓜沉李:吃在冷水里浸過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豆剖瓜分:豆出莢;瓜切開。比喻被分割;被侵占。
老王賣瓜:比喻自己稱贊自己的貨色好或本領(lǐng)高強
瓜田李下:經(jīng)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跟;走過李子樹下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發(fā)生嫌。
破瓜年紀(jì):破:劈開。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指少女十六歲時
貧士市瓜:市:買。窮苦讀書人買瓜只挑個大的。比喻以言談和外貌取人
投瓜報玉:投:投贈。指互贈禮品或?qū)e人的深情厚誼予以酬報
瓜剖棋布:剖:破開;棋布:像棋子般分布。像瓜那樣分割,像棋子那樣分布。比喻區(qū)分布局,職司有序
瓜田之嫌:猶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熟而代】的典故同【及瓜而代】【瓜熟有期】引申為有一定的輪替期限,期限一到,自然有人來接替。
齊襄公十一年(前687年),襄公派連稱、管至父二位將軍去防守葵丘(在今山東淄博市境內(nèi))。他們?nèi)サ臅r候,正是瓜類成熟的季節(jié),襄公對他們說:“等到明年瓜熟,我就派人去接替你們?!比欢B稱、管至父在葵丘駐軍一年之后,齊襄公并未派人來,他們請求派人來接替,襄公也未答應(yīng)。連、管二人認(rèn)為齊襄公言而無信,并且是有意疏遠他們,于是密謀策劃,于是年十二月發(fā)動叛亂,殺死了齊襄公,擁立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當(dāng)了君主。但公孫無知也未能長久,第二年春天就被人殺掉了。于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從莒國(故址在今山東莒縣)回到齊國做了國君,這就是后來稱霸諸侯的齊桓公。
題名: 及瓜而代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拼音: jí guā ér dài
出處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p>
解釋
解釋
及:到。到明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相關(guān)例句
~,主公所親許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不因種下,怎得收成?”
原為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yīng)關(guān)系。后比喻做什么樣的事情,就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后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作為有因必有其果的典故。
清.梁啟超《新民說第二節(jié):“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又奚尤?!?/p>
并列 比喻有其因,必致其果。語本《呂語集粹·存養(yǎng)》:“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惫簟逗椴ㄇぬK聯(lián)紀(jì)行》:“~,種下仁惠的友情者得到仁惠的友情,在這兒是豐滿地被形象化了?!薄鞫嘤糜谡f明因果方面。也作“種麥得麥”。
釋義 種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
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就會收獲多少成果。
有一個寓言是這樣的:
一次,漁夫出海,偶然發(fā)現(xiàn)他的船邊游動著一條蛇,嘴里還叼著一只青蛙。漁夫可憐那只青蛙,就俯下身來從蛇口救走了青蛙。但他可憐這條饑餓的蛇,于是找了點食物喂蛇,蛇快樂地游走了。漁夫為自己的善行欣慰。時過不久,他突然覺得有東西在撞擊他的船,原來,蛇又回來了,且嘴里還叼著兩只青蛙。
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獎勵得當(dāng),種瓜得瓜,獎勵不當(dāng),種瓜得豆。經(jīng)營者實施激勵最犯忌的,莫過于他獎勵的初衷與獎勵的結(jié)果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馳。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3秒